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成电路Cu互连扩散阻挡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海波 周继承 李幼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11,15,共5页
简要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和解决办法。综述了国内外对Cu互连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方法与工艺、阻挡层的选材、阻挡层薄膜的特性等最新研究的进展。评述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集成电路 cu互连 扩散挡层 阻挡性能
下载PDF
铜互连及其相关工艺 被引量:11
2
作者 翁寿松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4年第3期14-16,36,共4页
介绍了铜互连、金属间低K绝缘层和CMP工艺。ITRS2001/1999对铜互连、金属间低K绝缘层和CMP工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进程。ITRS2001比ITRS1999整整提前了一年。铜互连和金属间低K绝缘层可解决布线RC延迟问题,CMP可解决晶圆表面不平整问题... 介绍了铜互连、金属间低K绝缘层和CMP工艺。ITRS2001/1999对铜互连、金属间低K绝缘层和CMP工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进程。ITRS2001比ITRS1999整整提前了一年。铜互连和金属间低K绝缘层可解决布线RC延迟问题,CMP可解决晶圆表面不平整问题。IC特征尺寸、铜互连层厚度、金属间低K绝缘层厚度和Cu/低K鄄CMP所用研磨膏粒子尺寸都已步入纳米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高端IC的密度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互连 低K绝缘层 化学机械抛光 RC延迟
下载PDF
AlCrTaTiZrMo高熵合金氮化物扩散阻挡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荣斌 李旻旭 +2 位作者 蒋春霞 李炳毅 李倩倩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29,166,共6页
目的制备15 nm的(AlCrTaTiZrMo)N六元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并对其扩散阻挡性能进行表征。方法使用直流磁控溅射设备在单晶硅上沉积(Al Cr Ta Ti Zr Mo)N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然后在薄膜上沉积150 nm的Cu,形成Cu/(AlCrTaTiZrMo)N/Si结构。... 目的制备15 nm的(AlCrTaTiZrMo)N六元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并对其扩散阻挡性能进行表征。方法使用直流磁控溅射设备在单晶硅上沉积(Al Cr Ta Ti Zr Mo)N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然后在薄膜上沉积150 nm的Cu,形成Cu/(AlCrTaTiZrMo)N/Si结构。在600℃下,对该结构进行不同时间的退火处理,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四探针测试仪(FPP)、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研究薄膜成分及退火时间对薄膜组织结构、表面形貌、方块电阻的影响,研究其扩散阻挡性。结果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与基体Si和Cu的结合性较好。沉积态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为非晶结构,表面光滑平整,方块电阻阻值较低。在600℃下经1h退火后,薄膜仍为非晶结构,表面发生粗化。随着退火时间增加,5h退火后,结构中出现少量纳米晶,大部分仍为非晶,表面粗糙度增加。退火7 h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仍为非晶包裹纳米晶结构,Cu表面生成部分岛状物,方块电阻阻值仍然较低,且无Cu-Si化合物生成,证明(AlCrTaTiZrMo)N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在长时间退火处理后,仍能保持良好的铜扩散阻挡性。结论 15nm的(AlCrTaTiZrMo)N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在600℃下退火7h后,其非晶包裹纳米晶的结构能有效阻挡Cu的扩散,表现出了优异的热稳定性与扩散阻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磁控溅射 扩散阻挡层 cu互连 退火 薄膜
下载PDF
低k绝缘层及其设备 被引量:7
4
作者 翁寿松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5年第2期90-94,共5页
铜互连、金属间低k绝缘层(k<3)和CMP工艺已成为制造高端IC的一个标准工艺。本文介绍了厚度已步入纳米尺度的低k绝缘层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当前几种常用低k绝缘层材料,如FOx低k旋涂材料、黑金刚石系列低k薄膜和CORAL低k材料等。另外,还... 铜互连、金属间低k绝缘层(k<3)和CMP工艺已成为制造高端IC的一个标准工艺。本文介绍了厚度已步入纳米尺度的低k绝缘层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当前几种常用低k绝缘层材料,如FOx低k旋涂材料、黑金刚石系列低k薄膜和CORAL低k材料等。另外,还介绍了有关低k绝缘层材料的几种设备,如生长设备、蚀刻设备和低kCMP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k绝缘层 低k CMP 铜互连 设备
下载PDF
Cu互连及其关键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超荣 杜寰 +1 位作者 刘梦新 韩郑生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4-377,共4页
低介电常数材料和低电阻率金属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互连线引起的延时。Cu因其具有比Al及Al合金更低的电阻率和更高的抗电迁移能力而成为新一代互连材料。论述了Cu互连技术的工艺过程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对Cu互连技术中的阻挡层材料、电... 低介电常数材料和低电阻率金属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互连线引起的延时。Cu因其具有比Al及Al合金更低的电阻率和更高的抗电迁移能力而成为新一代互连材料。论述了Cu互连技术的工艺过程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对Cu互连技术中的阻挡层材料、电化学镀Cu技术以及化学机械抛光技术等一系列关键工艺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互连 阻挡层材料 电化学镀铜 化学机械抛光
下载PDF
硅基集成电路中Cu互连阻挡层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剑辉 刘保亭 +4 位作者 赵冬月 杨林 李曼 刘卓佳 赵庆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8-63,72,共7页
随着集成电路向超大规模的发展,Cu互连技术已成为硅工艺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关键技术之一——扩散阻挡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课题组阻挡层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当前Cu互连技术中难熔金属及其氮(碳、硅、氧)化物、多层膜、三元... 随着集成电路向超大规模的发展,Cu互连技术已成为硅工艺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关键技术之一——扩散阻挡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课题组阻挡层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当前Cu互连技术中难熔金属及其氮(碳、硅、氧)化物、多层膜、三元化合物等各类扩散阻挡层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论述了阻挡层的厚度问题、阻挡层研究过程中的分析表征方法以及当前Cu互连的理论研究现状,归纳并分析了阻挡层的失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互连 扩散阻挡层 失效机制
下载PDF
集成电路互连引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姜国华 王楠 赵波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77-484,536,共9页
综述了集成电路互连引线的发展历史以及研究进展,从最初的铝互连引线到现在主流的铜互连引线,再到下一代碳纳米管互连引线。首先,介绍了铝作为互连引线材料的优点与其所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方法,例如电迁移现象等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相应的... 综述了集成电路互连引线的发展历史以及研究进展,从最初的铝互连引线到现在主流的铜互连引线,再到下一代碳纳米管互连引线。首先,介绍了铝作为互连引线材料的优点与其所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方法,例如电迁移现象等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相应的克服方法。然后,探究了铜在互连方面的相关性质,分析了铜取代铝作为互连线材料的原因,并重点研究了制备铜互连线的双镶嵌工艺流程以及相关技术。最后,指出了铜互连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碳纳米管作为下一代互连引线材料所具有的优势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介绍了碳纳米管电子器件装配以及焊接的相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连 铝(Al) 铜(cu) 碳纳米管(CNT) 集成电路(IC)
下载PDF
新型铜互连方法——电化学机械抛光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许旺 张楷亮 杨保和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1-524,589,共5页
多孔低介电常数的介质引入硅半导体器件给传统的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低k介质的脆弱性难以承受传统CMP技术所施加的机械力。一种结合了电化学和机械平坦化技术的新颖铜平坦化工艺——电化学机械抛光(ECMP)应运而生,E... 多孔低介电常数的介质引入硅半导体器件给传统的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低k介质的脆弱性难以承受传统CMP技术所施加的机械力。一种结合了电化学和机械平坦化技术的新颖铜平坦化工艺——电化学机械抛光(ECMP)应运而生,ECMP在很低的压力下实现了对铜的平坦化,解决了多孔低介电常数介质的平坦化问题,被誉为未来半导体平坦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主要综述了电化学机械抛光技术的产生、原理、研究进展和展望,对铜的ECMP技术进行了回顾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铜互连 低介电常数 电化学机械抛光 平坦化技术 多孔
下载PDF
纳米多层高熵难熔合金的扩散阻挡性能
9
作者 李鹏飞 开明杰 +3 位作者 陈家豪 马涵 韩茜婷 操振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8-1889,共12页
本工作研究了纳米高熵合金单层和多层阻挡层的扩散阻挡性能及其失效行为。结果表明:非晶态NbMoTaW单层阻挡层的失效温度达到600℃,高于W和TiVCr阻挡层的500℃。W/NbMoTaW多层阻挡层为纳米晶结构,柱状晶界面为原子扩散提供了扩散通道,削... 本工作研究了纳米高熵合金单层和多层阻挡层的扩散阻挡性能及其失效行为。结果表明:非晶态NbMoTaW单层阻挡层的失效温度达到600℃,高于W和TiVCr阻挡层的500℃。W/NbMoTaW多层阻挡层为纳米晶结构,柱状晶界面为原子扩散提供了扩散通道,削弱了层界面的扩散阻挡作用,导致W/NbMoTaW多层阻挡层的失效温度与NbMoTaW阻挡层相比并没有提升,仍为600℃。然而,高熵合金NbMoTaW/TiVCr多层阻挡层的失效温度显著提高到800℃,表现出优异的扩散阻挡特性。无晶界扩散通道的非晶态结构、强晶格畸变和迟滞扩散效应的高熵合金层降低了原子扩散速率,且原子优先沿着非共格高熵界面发生扩散,原子的扩散距离增加了,这些是NbMoTaW/TiVCr多层阻挡层失效温度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互连 扩散阻挡层 高熵合金 多层膜
下载PDF
不同氮流量比制备纳米Ta-N薄膜及其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幼真 周继承 +2 位作者 陈海波 黄迪辉 刘正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9-774,共6页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u互连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制备性能优异的扩散阻挡层。本文采用直流磁控反应溅射在N2/Ar气氛中制备了不同组分比的Ta-N薄膜,并原位制备了Cu/Ta-N/基底复合结构,对部分样品在N2保护下进行了快速热处理(RTA),采用台阶仪...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u互连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制备性能优异的扩散阻挡层。本文采用直流磁控反应溅射在N2/Ar气氛中制备了不同组分比的Ta-N薄膜,并原位制备了Cu/Ta-N/基底复合结构,对部分样品在N2保护下进行了快速热处理(RTA),采用台阶仪、四探针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RD)对薄膜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N2流量比的增加,薄膜沉积速率下降,表面趋于平滑,Ta-N薄膜热稳定性能及阻挡性能随之提高,而电阻率则上升。氮流量比为0.3制备的厚度为100nm的Ta-N薄膜经600℃/5m in RTA后,仍可保持对Cu的有效阻挡;在更高温度下退火,Cu将穿过阻挡层与Si发生反应,导致阻挡层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互连 Ta-N阻挡层 氮分压 失效机制
原文传递
集成电路Cu互连中Nb_xSi_(1-x)扩散阻挡层的制备与热稳定性研究
11
作者 邓鹏远 裴迪 《哈尔滨轴承》 2017年第4期45-48,共4页
随着集成电路深亚微米工艺的不断发展,Cu因其低电阻率以及良好的抗电迁移能力成为了新一代的互连材料。然而,Cu和Si元素扩散造成的污染是无法避免的。为了阻止Cu的扩散同时提高Cu与Si之间的粘附性,在Cu互连线外添加一层扩散阻挡层的技... 随着集成电路深亚微米工艺的不断发展,Cu因其低电阻率以及良好的抗电迁移能力成为了新一代的互连材料。然而,Cu和Si元素扩散造成的污染是无法避免的。为了阻止Cu的扩散同时提高Cu与Si之间的粘附性,在Cu互连线外添加一层扩散阻挡层的技术十分必要。寻找能够有效克制Cu扩散的阻挡层材料已经成为近年来Cu互连技术研究中的重点研究之一。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和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Si(100)衬底上制备了Nb_xSi_(1-x)/Si系统和Cu/Nb_xSi_(1-x)/Si系统并对不同退火温度热处理后的Cu/Nb_xSi_(1-x)/Si系统的电阻率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互连 NbxSVx薄膜 阻挡层 cu/NbxSVx/S1系统 磁控溅射
下载PDF
塑封硅器件中介电薄膜的温湿效应分析(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力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随着铜互连以及low-k电介质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地广泛使用,low-k电介质的机械完整性及其对互连可靠性变得更加重要。影响介电膜的机械完整性和互连可靠性的因素包括介电膜的工艺制程,芯片与封装材料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温度和湿度的... 随着铜互连以及low-k电介质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地广泛使用,low-k电介质的机械完整性及其对互连可靠性变得更加重要。影响介电膜的机械完整性和互连可靠性的因素包括介电膜的工艺制程,芯片与封装材料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本文研究集中于了解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塑封硅器件中介电薄膜的可靠性影响。采用快速温度和湿度实验条件,对塑封硅器件中介电薄膜受水分和温度损伤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运用商业有限元(FEA)分析软件,对水分在塑封材料和硅器件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了建模及仔细分析。并对硅器件周边密封圈的防水分扩散效力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一系列实验与分析,对塑封硅器件中介电薄膜的温湿效应有了完整地了解,并提出和建立了相关的物理模型和经验公式。运用这物理模型和经验公式可对在各种使用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塑封硅器件中介电薄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互连 low—k电介质 微电子封装技术 温湿效应 可靠性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depth/diameter ratio on the microvia filling performance of Ag-coated Cu micro-nanoparticles for advanced electronic packaging 被引量:1
13
作者 Guannan Yang Shaogen Luo +6 位作者 Bo Luo Yan Zuo Shiwo Ta Tingyu Lin Zhaohui Zhao Yu Zhang Chengqiang C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SCIE EI 2022年第4期543-560,共18页
Conductive fillers made from metal nanoparticles offer many advan-tag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variety of electronic devices,but when they have a porous structure,their poor conductivity limits their adoption in man... Conductive fillers made from metal nanoparticles offer many advan-tag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variety of electronic devices,but when they have a porous structure,their poor conductivity limits their adoption in many applications.In this study,an Ag-coated Cu micro-nanoparticle paste is used to achieve compact filling of blind vias on flexible copper clad polyimide laminates through a multistep filling and sintering tech-nique.The filled blind vias achieve a resistivity as low as 6.2μΩ·cm,which is comparable that of electroplated blind vias.Higher sintering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promote the filling performance,while the conductivity deteriorates at a via depth/diameter ratio greater than 1:1.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reveal a stress inhomogeneity in vias with large depth/diameter ratios,which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ductive properties of a paste-filled via.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high-performance microvia filling as well as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that influences its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oated cu micronanoparticles vertical interconnection microvia filling SINTERING
原文传递
水汽侵入对Cu互连电迁移性能退化的影响机理
14
作者 范伟海 韩兆翔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2-306,共5页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工艺的发展及低介电常数(k)材料的引入,芯片及测试结构对于水汽侵入的影响愈加敏感,从而对Cu互连可靠性测试的准确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设计的实验验证了水汽侵入对Cu互连电迁移性能退化的影响。借助失...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工艺的发展及低介电常数(k)材料的引入,芯片及测试结构对于水汽侵入的影响愈加敏感,从而对Cu互连可靠性测试的准确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设计的实验验证了水汽侵入对Cu互连电迁移性能退化的影响。借助失效分析手段,深入研究和讨论了水汽侵入的潜在影响机制。实验分析表明,水汽侵入对Cu互连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使Cu互连金属自身发生氧化或使Ta/TaN金属阻挡层发生氧化两方面。基于该研究结果,提出了防止水汽侵入影响的有效措施,其对于保障Cu互连可靠性测试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可靠性评估的准确性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 电迁移 cu互连 水汽侵入 失效分析
下载PDF
新型的3D堆叠封装制备工艺及其实验测试
15
作者 范汉华 成立 +2 位作者 植万江 王玲 伊廷荣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9-413,共5页
为了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芯片高性能、多功能、小尺寸和低功耗的需求,采用了一种基于贯穿硅通孔(TSV)技术的3D堆叠式封装模型。先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法(DRIE)形成通孔,然后利用离子化金属电浆(IMP)溅镀法填充通孔,最后... 为了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芯片高性能、多功能、小尺寸和低功耗的需求,采用了一种基于贯穿硅通孔(TSV)技术的3D堆叠式封装模型。先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法(DRIE)形成通孔,然后利用离子化金属电浆(IMP)溅镀法填充通孔,最后用Cu/Sn混合凸点互连芯片和基板,从而形成了3D堆叠式封装的制备工艺样本。对该样本的接触电阻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100μm^2Cu/Sn混合凸点接触电阻约为6.7mΩ,高90μm的斜通孔电阻在20~30mΩ,该模型在高达10GHz的频率下具有良好的机械和电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D堆叠式封装 铜互连 贯穿硅通孔
下载PDF
半导体封装Cu-Cu互连接头烧结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松 张昱 +3 位作者 曹萍 杨冠南 黄光汉 崔成强 《电子与封装》 2023年第3期97-102,共6页
使用不添加任何助焊剂的铜膏,获得了高烧结性能的Cu-Cu互连接头。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对粒径分别为(20±10)nm、(80±20)nm和(100±20)nm的纳米铜颗粒进行分析表征。选择粒径为(80±20)nm的纳... 使用不添加任何助焊剂的铜膏,获得了高烧结性能的Cu-Cu互连接头。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对粒径分别为(20±10)nm、(80±20)nm和(100±20)nm的纳米铜颗粒进行分析表征。选择粒径为(80±20)nm的纳米铜颗粒和松油醇混合配成纳米铜膏,用于互连接头的烧结性能研究。探究了不同的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和烧结压力对互连接头的剪切强度和失效面微观形貌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在升温速率为0.1℃/s、保温时间为30 min、烧结温度为260℃和无压条件下烧结,互连接头的剪切强度达到了5.0 MPa。在同样的升温速率和保温时间、烧结温度为300℃、压力为5 MPa的条件下烧结,互连接头的剪切强度达到了33.3 MPa。Cu-Cu互连接头能够满足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互连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颗粒 微电子封装 cu-cu互连接头 低温烧结
下载PDF
微小互连Cu-Sn界面钎焊及接头剪切行为 被引量:7
17
作者 金凤阳 李晓延 姚鹏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63,163,共7页
针对Cu-Sn-Cu三明治结构,进行0.06 MPa恒压钎焊.基于Cu-Sn二元相图,选定了不同的钎焊温度与钎焊时间.钎焊完成后,根据不同相组成可将接头分为残余锡,Cu_3Sn-Cu_6Sn_5-Cu_3Sn,Cu-Cu_3Sn-Cu三类.为研究三种不同相组成接头抗剪强度之间的关... 针对Cu-Sn-Cu三明治结构,进行0.06 MPa恒压钎焊.基于Cu-Sn二元相图,选定了不同的钎焊温度与钎焊时间.钎焊完成后,根据不同相组成可将接头分为残余锡,Cu_3Sn-Cu_6Sn_5-Cu_3Sn,Cu-Cu_3Sn-Cu三类.为研究三种不同相组成接头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1 mm/min加载速率的剪切试验,并对断口进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n与Cu_6Sn_5相继耗尽,接头抗剪强度不断升高.残余锡接头,Cu_3Sn-Cu_6Sn_5-Cu_3Sn接头,Cu-Cu_3Sn-Cu接头抗剪强度分别为23.26,33.59,51.83 MPa.分析断口形貌发现,在残余Sn接头断口中,可以分辨出Sn,Cu_6Sn_5,Cu_3Sn形貌,说明其断裂路径穿过了Cu_6Sn_5与Cu_3Sn两相.在Cu_3Sn-Cu_6Sn_5-Cu_3Sn接头断口中,可分辨出Cu_6Sn_5,Cu_3Sn形貌,其断裂路径穿过了Cu_3Sn相.全Cu_3Sn相接头断口中仅可分辨出Cu_3Sn相断裂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n界面 钎焊 剪切行为 微小互连
下载PDF
纳米铜焊膏烧结互连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牟运 彭洋 +1 位作者 刘佳欣 陈明祥 《集成技术》 2023年第5期12-26,共15页
纳米铜焊膏在低温烧结后可形成耐高温、高导电导热同质互连结构,该互连结构不仅可避免锡基焊料层和烧结银层服役过程中出现桥接短路和电迁移的可靠性问题,还可解决异质互连结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的问题,在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封装领域具... 纳米铜焊膏在低温烧结后可形成耐高温、高导电导热同质互连结构,该互连结构不仅可避免锡基焊料层和烧结银层服役过程中出现桥接短路和电迁移的可靠性问题,还可解决异质互连结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的问题,在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封装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在铜纳米颗粒稳定性和低温烧结性能方面,纳米铜焊膏烧结互连技术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但与纳米银焊膏烧结互连技术相比,纳米铜焊膏的稳定性、低温烧结性能和可靠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该文从烧结互连机理、烧结工艺调控、铜纳米颗粒表面改性、纳米铜基复合焊膏、互连可靠性和封装应用方面,阐述了纳米铜焊膏烧结互连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后续的技术发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焊膏 烧结互连 集成电路封装 功率器件封装
下载PDF
用于3D集成的精细节距Cu/Sn微凸点倒装芯片互连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宏娟 赵德胜 +3 位作者 龚亚飞 张晓东 时文华 张宝顺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86,共6页
芯片异构集成的节距不断缩小至10μm及以下,焊料外扩、桥联成为焊料微凸点互连工艺的主要技术问题。通过对微凸点节距为8μm的Cu/Sn固液扩散键合的工艺研究,探索精细节距焊料微凸点互连工艺存在的问题,分析Cu/Sn微凸点键合界面金属间的... 芯片异构集成的节距不断缩小至10μm及以下,焊料外扩、桥联成为焊料微凸点互连工艺的主要技术问题。通过对微凸点节距为8μm的Cu/Sn固液扩散键合的工艺研究,探索精细节距焊料微凸点互连工艺存在的问题,分析Cu/Sn微凸点键合界面金属间的化合物,实现了精细节距和高质量的Cu/Sn微凸点互连,获得了节距为8μm、微凸点数为1900个、总面积为3 mm×3 mm的不均匀微凸点阵列,该阵列互连对准误差小于0.5μm,含有200个微凸点菊花链结构的电学导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节距 倒装芯片 cu/Sn互连
下载PDF
面向异质集成的纳米修饰互连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君鹏 王谦 +4 位作者 郑凯 周亦康 贾松良 王水弟 蔡坚 《微纳电子与智能制造》 2021年第1期89-97,共9页
异质集成在成本和可制造性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延续摩尔定律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片间互连技术是异质集成的关键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片间互连的Cu-Cu键合技术及发展概况;接着重点介绍了一种面向异质集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修饰互连... 异质集成在成本和可制造性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延续摩尔定律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片间互连技术是异质集成的关键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片间互连的Cu-Cu键合技术及发展概况;接着重点介绍了一种面向异质集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修饰互连技术,并介绍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颗粒表面形貌的表征和分析、纳米修饰互连技术的键合机理,以及纳米修饰键合技术在窄节距晶圆级图形化中的实现;最后展望了该技术在超窄节距无凸点片间互连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集成 片间互连 cu-cu键合 纳米修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