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 被引量:213
1
作者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42-450,共9页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 ,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 ,平行于印...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 ,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 ,平行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方向上的地壳缩短量约是 38mm/a ,而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在 10mm/a以下。大约 90 %的印度与欧亚板块相对运动量被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所吸收和调节。GPS速度矢量由南向北逐渐向东偏转 ,向东的分量也增加 ,形成了以羌塘地块北部 (或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 )和祁连山中部为中心的两个地壳物质向东流动带。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在印度板块推挤下和周边刚性地块阻挡下围绕东构造结发生的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缩短 横向挤出 顺时针旋转 定位系统 构造变形特征 GPS速度场
下载PDF
海原走滑断裂带及其尾端挤压构造 被引量:72
2
作者 邓起东 张维岐 +9 位作者 张培震 焦德成 宋方敏 汪一鹏 B.C.伯奇菲尔 P.莫尔纳 L.雷登 陈社发 朱世龙 柴炽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4,共14页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间的转换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 走滑断裂带 尾端挤压构造
下载PDF
天山山前主要推覆构造区的地壳缩短 被引量:60
3
作者 杨晓平 邓起东 +1 位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31,共21页
利用平衡地质剖面方法研究天山山前主要褶皱带的地壳缩短,其中3条平衡剖面分别横跨天山南簏的柯坪逆断裂-褶皱带和库车逆断裂-褶皱带,2条剖面横跨天山北簏的玛纳斯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其余1条剖面横跨吐鲁番中央隆起逆断裂-褶皱带。柯坪... 利用平衡地质剖面方法研究天山山前主要褶皱带的地壳缩短,其中3条平衡剖面分别横跨天山南簏的柯坪逆断裂-褶皱带和库车逆断裂-褶皱带,2条剖面横跨天山北簏的玛纳斯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其余1条剖面横跨吐鲁番中央隆起逆断裂-褶皱带。柯坪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库车逆断裂-褶皱带、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吐鲁番盆地的地壳缩短量分别为40-45km、27-37km、8.5-10.5km和6-7km。天山山前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在EW向上互不重叠,它们的缩短量大致代表了该经度上新生代的最小地壳缩短量,反映出天山地壳缩短由西向东减小的趋势。假定天山山前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开始形成的时间为距今2.5Ma的西域砾岩沉积期,考虑到博阿断裂、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SN向上的缩短活动分量,上述4个地段的最小缩短速率分别为15.4-17.3mm/a、12.7-16.5mm/a、3.8-4.5mm/a和2.3-2.7mm/a。活动走滑断裂在天山内部特定位置向左偏转,走向由NW转为NWW,在断裂转折的部位走滑活动量转化为天山SN向的缩短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壳缩短 逆断裂-褶皱带 缩短速率 第四纪
下载PDF
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 被引量:44
4
作者 方世虎 郭召杰 +1 位作者 张志诚 吴朝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6-897,共12页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 ,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 ,反...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 ,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 ,反映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晚新生代是天山快速隆升的 2个时期 ,也是盆地性质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认为 ,天山两侧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内断陷 坳陷盆地阶段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开始进入挤压背景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 ,晚新生代开始发育再生前陆盆地。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显示西强东弱的特点 ,这种变形差异可能与帕米尔构造结的向北推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中新生代 盆地演化 冷却事件 地壳缩短
下载PDF
青海鄂拉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所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机制 被引量:46
5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3 位作者 刘小龙 刘百篪 郑文俊 何文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93-402,共10页
鄂拉山断裂带是分隔青海乌兰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 )与茶卡—共和盆地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 ,长约 2 0 7km ,由 6条规模较大的主要以右阶或左阶次级断裂段羽列而成 ,阶距约 1~ 3.5km。该断裂右旋走滑的起始时代为第四纪初期 ,约在 1.... 鄂拉山断裂带是分隔青海乌兰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 )与茶卡—共和盆地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 ,长约 2 0 7km ,由 6条规模较大的主要以右阶或左阶次级断裂段羽列而成 ,阶距约 1~ 3.5km。该断裂右旋走滑的起始时代为第四纪初期 ,约在 1.8~ 3.8MaB .P .期间 ,大的地质体累积断错约 9~12km。断裂新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的右旋断错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鄂拉山断裂带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 (4 .1± 0 .9)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5± 0 .1)mm/a。鄂拉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受区域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剪切压扁与鄂拉山断裂的右旋剪切和挤压的共同影响 ,共和—茶卡盆地和乌兰盆地均属于走滑挤压型盆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在区域性北东向挤压的作用之下 ,应变被分解为沿北西西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和沿北北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 ,形成一对共轭的剪切断裂。鄂拉山断裂及其他北北西走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变形机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东的挤出和逃逸是非常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拉山断裂 地壳缩短 滑动速率 共轭剪切
下载PDF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上) 被引量:39
6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6 位作者 胡家富 尹周勋 刘宏宾 万志超 杨顶辉 张秉铭 张慧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1-133,共13页
本文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 本文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薄的岩石图结构、不同产状深大断裂以及推覆、切割和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模式;第二,地震活动、断层面解与区域应力场;第三,板块运移与地体拼贴和大陆增生;第四,青藏高原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分析;第五,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印度板块向北运移并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北部则受古亚洲板块阻隔并向南推移。在长期的碰撞与挤压作用下,造成了高原地区异常的地震活动和应力场,Lg波能量向南快速衰减和Q值向南递增,水热活动强烈和地壳“南热”、“北冷”及岩石围中“壳热”、“慢冷”的格局。喜马拉雅南、北麓重力未达均衡,高山仍在上升,沿雅鲁藏布江由深部上涌的蛇绿岩套长达1700km,一系列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强烈的形变,形成了南界恒河平原北缘、北抵雅鲁藏布江的宽约300~500km的碰撞挤压过渡带。基于此,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一力学机制为软流圈的拖曳作用,促使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长期的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整体隆升 地壳短缩 增厚 物理-力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 被引量:37
7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6 位作者 胡家富 尹周勋 刘宏宾 万志超 杨顶辉 张秉铭 张慧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07-323,共17页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接本刊2卷2期133页)4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短缩的物理-力学机制讨论青藏高...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接本刊2卷2期133页)4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短缩的物理-力学机制讨论青藏高原平均高度为4500m,面积达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整体隆升 地壳短缩 增厚 物理力学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库车坳陷晚第四纪以来地壳缩短速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吴传勇 沈军 +5 位作者 陈建波 李军 向志勇 谢天 宋正娜 王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库车坳陷是南天山中段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地区,发育4排近EW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前人资料分析,认为该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和最南缘的亚肯逆断裂... 库车坳陷是南天山中段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地区,发育4排近EW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前人资料分析,认为该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和最南缘的亚肯逆断裂-背斜带之上,而且不同构造带之间的变形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作者利用全站仪(totalstation)对上述构造带的变形地貌进行了精确测量,并结合年代学分析,得到喀桑托开逆断裂一背斜的地壳缩短速率为1.0—2.0mm/a,秋里塔格逆断裂一背斜带的地壳缩短速率为2.5—3.0mm/a,亚肯盲逆断裂一背斜的地壳缩短速率为1.5—2.0mm/a。晚第四纪以来,库车坳陷SN向总的地壳缩短速率不<5.0—7.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晚第四纪 地壳缩短 南天山
下载PDF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带的变形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吕红华 李有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3-1011,共9页
天山中段北麓发育有3排受逆断裂控制的背斜带,对这些构造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天山及其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理。基于地层变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这3排构造带的变形时间与基本模式。分析表明,天山北麓第Ⅰ... 天山中段北麓发育有3排受逆断裂控制的背斜带,对这些构造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天山及其前陆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理。基于地层变形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这3排构造带的变形时间与基本模式。分析表明,天山北麓第Ⅰ排构造带的托斯台背斜自中新世褶皱作用明显;第Ⅱ排构造带吐谷鲁背斜于约6.0Ma开始生长,伴随发育同构造沉积即生长地层;第Ⅲ排构造带独山子背斜发育时间应晚于约2.6Ma。这一变形时间序列揭示天山北麓3排逆断裂-褶皱带的构造变形具有向前陆盆地逐步扩展的特征,并伴随产生幅度不等的地壳缩短。天山北麓约8~15km的地壳缩短总量表明,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驱动沿约130km宽的山麓带是相对均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褶皱 地壳缩短 构造迁移 晚新生代 天山北麓
下载PDF
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体前缘断裂活动性质及速率 被引量:15
10
作者 宋方敏 闵伟 +1 位作者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由多排NEE—EW向的褶皱-逆断裂带组成。文中介绍了皮羌—巴楚磷矿以西3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断裂的活动性质及速率。新获资料表明,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皆由多条断裂构成,都具典型的逆断层性质。其中最新...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由多排NEE—EW向的褶皱-逆断裂带组成。文中介绍了皮羌—巴楚磷矿以西3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断裂的活动性质及速率。新获资料表明,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皆由多条断裂构成,都具典型的逆断层性质。其中最新活动断裂位于褶皱-逆断裂带的最前缘,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它们切割冲沟T0、T1、T2、T3阶地堆积,形成不同高度的断层陡坎。根据陡坎剖面测量和年龄样品测试,求得T0面形成以来断裂的垂直位移量、位移速率、地壳缩短量和缩短速率分别是0.9~1.1m、0.53~0.65mm/a、1.93~2.56m和1.14~1.52mm/a;T1面形成以来分别是1.4~1.8m、0.36~0.46mm/a、3.00~3.86m和0.77~0.99mm/a;T2面形成以来分别是2.1~3m、0.31~0.45mm/a、4.50~6.98m和0.67~1.04mm/a;T3面形成以来分别是3.4~4.2m、0.28~0.35mm/a、7.29~9.22m和0.61~0.77mm/a。根据T0面形成以来的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计算柯坪塔格推覆体约1.7k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是9.65~12.80m,缩短速率5.68~7.5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塔格 褶皱-逆断裂带 垂直位移 地壳缩短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第三纪地壳南北缩短量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顺 王成善 +1 位作者 伊海生 刘志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利用新的资料对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下第三系风火山群的变形进行了地壳南北向缩短率估算 ,其值为 >4 1%。缩短时期主要为渐新世末 ,其次为中新世末。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风火山地区 地壳缩短率 第三纪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流与地壳变形 被引量:9
12
作者 尹力 罗纲 孙云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33-3950,共18页
地壳缩短导致青藏隆升造山是普遍的认识.然而,在青藏东部,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支持了中下地壳流与隆升造山的关系.目前,地壳缩短造山机制和中下地壳流造山机制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建立了二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 地壳缩短导致青藏隆升造山是普遍的认识.然而,在青藏东部,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支持了中下地壳流与隆升造山的关系.目前,地壳缩短造山机制和中下地壳流造山机制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建立了二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带的多个地震循环的应变与变形,探讨了无与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地壳地表的位移、速度与变形的分布和演化;以及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不同流动范围、速度与黏度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地形变观测数据的约束,推测了青藏东缘中下地壳流的流动状态.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对比有和无中下地壳流的模拟结果,发现青藏东部震间的地表垂向速度在变形样式及数值上存在较大差异,即存在地壳流的地表垂向抬升速率显著大于无地壳流;震间在龙门山断层西侧附近产生的垂向凸状隆起随中下地壳流的速度、黏度及通道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本文研究结果对青藏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的地壳流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地壳缩短 中下地壳流 黏弹塑性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Measurement of terrace deformation and crustal shortening of some renascent fold zones within Kalpin nappe structure 被引量:7
13
作者 YANG XiaoPing RAN YongKang +2 位作者 CHENG JianWu CHEN LiChun XU Xi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期33-42,共10页
The Kalpin nappe structure is a strongest thrust and fold deformation belt in fr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the Cenozoic time.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ccurred in 5―6 striking Meso-zoic-Cenozoic fold zones, ... The Kalpin nappe structure is a strongest thrust and fold deformation belt in fr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the Cenozoic time.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ccurred in 5―6 striking Meso-zoic-Cenozoic fold zones, and some renascent folds formed on the recent alluvial-proluvial fans in front of the folded mountains. We used the total station to measure gully terrace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to-pographic profile in the renascent fold zones and collected samples from terrace deposits for age de-termination. Using the obtained formation time and shortening amount of the deformed terraces, we calculated the shortening rate of 4 renascent folds to be 0.1±0.03 mm/a, 0.12±0.04 mm/a, 0.59±0.18 mm/a, and 0.26±0.08 mm/a, respectively.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renascent folds is some later than the major tectonic uplift ev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0.14 Ma ago. It may be the long-distance effect of this tectonic event on the Tianshan piedmont fold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SHAN Mountains Kalpin NAPPE structure active FOLDS TERRACE folding crustal shortening.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古地磁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知明 曹勇 +6 位作者 李海兵 裴军令 仝亚博 叶小舟 吴百灵 曹新文 刘晨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6,共2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外古地磁学者在青藏高原获得了一大批古地磁数据,从构造古地磁角度,重建了青藏高原诸块体(喜马拉雅、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探讨了上述块体碰撞所造成的青藏高原陆内构造缩短量和变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外古地磁学者在青藏高原获得了一大批古地磁数据,从构造古地磁角度,重建了青藏高原诸块体(喜马拉雅、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探讨了上述块体碰撞所造成的青藏高原陆内构造缩短量和变形模式。本文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古地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建了中、新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特提斯洋 古地磁 构造缩短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逆冲活动的河流地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伟 张世民 +1 位作者 姜大伟 郜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3-1236,共24页
继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深化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的认识,我们对横跨该断裂带的青衣江上游河段开展了河流阶地调查与测量。在卫星影像和高分辨率DEM分析的基础... 继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深化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的认识,我们对横跨该断裂带的青衣江上游河段开展了河流阶地调查与测量。在卫星影像和高分辨率DEM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CGNSS(Sichua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ite System,四川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服务平台)对河流阶地进行了精细测量和对比,开展了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建立了青衣江上游河流阶地纵剖面图。耿达-陇东断裂、盐井-五龙断裂和小关子断裂(大川-双石断裂西支)均垂直断错了青衣江二级以上阶地,表现为逆冲活动,其晚第四纪平均垂直错动速率分别为0.21~0.30mm/a、0.12~0.21mm/a和0.10~0.12mm/a。晚第四纪以来,大川-双石断裂东支垂直错动不明显,金汤弧形构造带没有活动。通过青衣江河流阶地变形得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冲断带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为0.48~0.77mm/a,该缩短速率约为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一半。结合前人对前陆区构造变形的研究,认为龙门山南段前陆褶皱带可能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地壳缩短量。龙门山断裂带南段3条主要分支断裂均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具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青衣江 河流阶地 逆冲活动 地壳缩短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构造特征与地壳缩短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义 李亚林 黄继钧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13,共7页
措勤盆地为青藏高原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地基底和盖层变形特征分析,将措勤盆地基底划分为北部拗陷、北部隆起、中部拗陷和南部隆起4个一级构造单元;盖层划分为北部拗褶带、北部冲断带、中部拗褶带、南部冲断带... 措勤盆地为青藏高原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地基底和盖层变形特征分析,将措勤盆地基底划分为北部拗陷、北部隆起、中部拗陷和南部隆起4个一级构造单元;盖层划分为北部拗褶带、北部冲断带、中部拗褶带、南部冲断带和南部拗褶带5个一级构造单元,并利用平衡剖面计算得到措勤盆地晚白垩世缩短约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勤盆地 拗陷 盖层 地壳缩短 西藏
下载PDF
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地区晚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4 位作者 刘栋梁 张蕾 叶小舟 郑勇 何祥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89-3998,共10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县城附近晚白垩世红层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晚白垩世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采样剖面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g=9.9°,Ig=5.5°,κg=30.3,α95=10.2°,N... 通过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县城附近晚白垩世红层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晚白垩世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采样剖面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g=9.9°,Ig=5.5°,κg=30.3,α95=10.2°,N=8(地理坐标下);D_s=8.2°,I_s=27.4°,κs=37.6,α_(95)=9.2°,N=8(层面坐标下);对应古地磁极为:71.2°N,241.9°E,dp/dm=5.5°/10.0°。该高温剩磁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有显著差别,具有正、反极性,并通过了倒转检验,由此认为其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地块北缘在晚白垩世位于~14.5°N的古纬度位置(参考点:31.8°N,87.2°E)。对比稳定亚洲大陆参考极显示晚白垩世以来拉萨地块北缘与稳定亚洲大陆之间发生了1200±630km(10.9°±5.7°)的南北向构造缩短,但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旋转作用(0.8°±5.9°)。综合地质证据提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所造成的亚洲大陆内部南北向构造缩短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以北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位置 构造缩短 古地磁 晚白垩世 拉萨地块
下载PDF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Crustal Shortening Analysis in the Tanggula-Tuotuohe Area,Northern Tibet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亚林 王成善 +2 位作者 马超 Ganqing Xu Xixi Zhao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The Tanggula (唐古拉) thrust system and the Tuotuohe (沱沱河) foreland basin, which represent major Cenozoic tectonic units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recently studi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alyse... The Tanggula (唐古拉) thrust system and the Tuotuohe (沱沱河) foreland basin, which represent major Cenozoic tectonic units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recently studi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alyses of de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wo restored balanced structural sections suggest 75-100 km (51%-64%) of N-S shortening in the Tanggula thrust system and 55-114 km (42%-47%) of N-S shortening in the Tuotuohe basin. The shortening ratios indicate that the Tanggula- Tuotuohe area has undergone intensive deformation and crustal shortening during the Early Tertiary, resulting not only in crustal thickening, but also in large scale volcanism and in rapid uplift of the Tanggula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Tanggula Mountains balanced cross-section crustal shortening uplift.
原文传递
晚上新世龙门山南段斜向逆冲作用和区域应力场转换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志刚 刘静 +3 位作者 贾东 孙闯 王伟 姚文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29-1844,共16页
2008年汶川地震(Mw 7.9)同震滑移结果表明,今地壳缩短为近EW向,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斜交。这一斜向逆冲作用的准确起始时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基于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背斜区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建模,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年代学数据,确... 2008年汶川地震(Mw 7.9)同震滑移结果表明,今地壳缩短为近EW向,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斜交。这一斜向逆冲作用的准确起始时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基于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背斜区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建模,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年代学数据,确定了晚新生代存在NE向和近NS向2期构造变形。120km长的NS向构造切割了NE向构造,表明近NS向构造形成时间较晚。山前大邑和邛西背斜区近NS向断层和褶皱的活动,均反映了龙门山南段局部或区域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转换过程,渐新世—早上新世的NW—SE向转变为晚上新世—全新世的近EW向。龙门山南段山前发育的NS向构造和汶川地震同震变形均反映出青藏高原东缘最新的EW向地壳缩短过程,为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 斜向逆冲作用 构造应力场转换 地壳缩短
下载PDF
The Quaternary fault in Jiamu area,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被引量:1
20
作者 A.Hubert-Feram J.Supp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6期494-499,共6页
The Quaternary Tailan River fault has been found in the Tianshan foothills area,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t is the recent boundary fault of the Tarim Basin coupling with the West Tianshan Mountains. In t... The Quaternary Tailan River fault has been found in the Tianshan foothills area,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t is the recent boundary fault of the Tarim Basin coupling with the West Tianshan Mountains. In the light of measurement data of the slip which cuts the Quaternary deposits of different ages, the Quaternary kinematic figures of the Tailan River fault are estimated as follows: crustal shortening 3.7 km and shortening rate 1.59 mm/a, uplift of Tianshan Mountains 1.34 km and uplift rate 0.56 mm/a, and additional relief of 900 m. Conside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Gumubiezi anticline close to the south of the Tailan River fault, the Quaternary crustal shortening and shortening rate of the Jiamu area are 4.8 km and 2 mm/a respectively. The above-mentioned data coincide with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calculated from the growth strata in the Kuqa area, as well as the GPS measurements in the Lake Issyk area and the Korla-Urumqi area, reflecting the fast thrusting period within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ing mechanics in the formation of basin and moun-tains of the TARIM basin-Tianshan Mountains MORAINE QUATERNARY FAULT crustal shorten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