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120
1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以菱形块体为主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菱形块体外各个块体运动速度大幅衰减 ;与地质结果的差异表明 ,川滇菱形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由北往南逐渐增强 ;青藏高原物质的侧东向挤出在滇中块体南部明显下降 ,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吸收作用并不明显 ;川滇地区以压应变为主 ,四川石棉和云南新平一带出现的应变集中地区也许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壳形变 川滇地区 GPS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 被引量:109
2
作者 沈正康 王敏 +1 位作者 甘卫军 张祖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93-100,共8页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应变率场呈均衡的约 2× 10 -8a-1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 ,显示印度板块下插造成的地壳增厚和岩石圈拆离可能形成上地壳与上地幔间形变解耦 ,地壳内部在南北向挤压及重力场作用下产生东向塑性流驱使上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西藏中部羌塘地区主应变率场显示均衡的约 2× 10 -8a-1北北东向挤压和北西西向拉张 ,反映本地区一系列走向北东和北西的共轭剪切断裂的活动 ,可能源于南北向挤压和软流层内东向塑性流的驱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应变率场呈约 2× 10 -8a-1北东向压缩和约 (0 1)× 10 -8a-1北西向拉张 ,表明地壳增厚造成的地壳温度上升可能还不足以造成上下地壳的充分解耦 ,南北向的消减还未能有效地转换成东西向的拉张 ,形变以褶皱和逆冲断裂运动为主。当今青藏高原形变场的形成应是构造运动从南到北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地壳与上地幔介质性质差异造成驱动机制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形变 应变率 GPS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90
3
作者 张先康 赵金仁 +5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聂文英 成双喜 潘素珍 唐周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5-671,共7页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 ,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 ,地壳平均速度较高 (6 .5km s) .向南进...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 ,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 ,地壳平均速度较高 (6 .5km s) .向南进入西昆仑 ,地壳明显增厚 ,厚度可达 70km左右 ,且地壳平均速度偏低 (6 .0— 6.2km s) ,偏低的地壳平均速度主要来源于相对低速度的下地壳结构 ,反映了西昆仑褶皱系下地壳介质的特征 .向北进入天山后 ,地壳同样明显增厚 ,但增厚的程度低于西昆仑下 ,约为 50— 55km .天山地壳同样具有明显低的平均速度 (6.2km s) ,显示了天山地壳相对“软”的特征 ,但天山地壳偏低的平均速度来源于广泛分布于中地壳的低速度层和速度偏低的下地壳 .在印度块体向北强烈推挤的作用下 ,该区地壳遭受强烈的不均匀变形 ,塔里木块体向南插入西昆仑下 ,向北插入天山下 ,形成了该区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伽师地区 宽角反射/折射 地壳结构 不均匀变形 天山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被引量:89
4
作者 吕江宁 沈正康 王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3-554,共12页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数据得到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由此划分活动块体并分析其运动特征。结果表明 :相对欧亚板块 ,滇中、雅江和中甸次级块体的顺时针转动速率分别为 0 37°± 0 16°/Ma ,0 84...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数据得到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由此划分活动块体并分析其运动特征。结果表明 :相对欧亚板块 ,滇中、雅江和中甸次级块体的顺时针转动速率分别为 0 37°± 0 16°/Ma ,0 84°± 0 39°/Ma和 0 90°± 0 39°/Ma ,造成块体间跨木里弧形断裂带约 3mm/a的SN向挤压、丽江 -大理断裂带约 4mm/a的EW向拉张和理塘断裂带约 6mm/a的近EW向拉张。鲜水河断裂带左旋走滑速率 8~ 10mm/a ,安宁河 -则木河 -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 5~6mm/a。龙门山断裂带没有明显的地壳消减 ,而断裂带西北约 15 0km处有一形变速度阶跃带 ,右旋走滑速率 4~ 5mm/a。阶跃带两侧的岷山块体和阿坝地区逆时针转动速率分别为 0 13°± 0 0 8°/Ma和0 5 3°± 0 19°/Ma。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以南、以西地区 ,青藏高原物质的E向挤出和重力滑塌造成川滇块体东移 ,在东部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的阻挡下 ,川滇块体沿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由东转向南运动 ,从而引起川滇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的顺时针转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GPS 活动块体 速度场 川滇地区
下载PDF
GPS观测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地壳变形 被引量:76
5
作者 任金卫 王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44,共11页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昆仑山口西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MS8.1级强烈地震。震后利用 GPS开展了相对密集的地壳形变观测。计算获得的同震位移表明,地震地壳形变影响范围大致为88°~97°E, 32°~38°N,断层运...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昆仑山口西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MS8.1级强烈地震。震后利用 GPS开展了相对密集的地壳形变观测。计算获得的同震位移表明,地震地壳形变影响范围大致为88°~97°E, 32°~38°N,断层运动具有明显的左旋兼挤压的特点。在昆仑山口附近GPS观测获得的地表破裂两侧的相对左旋 位移量约为2.6m,与地表野外调查获得的该处的地震破裂位移值符合的很好。断裂南侧垂直断裂走向同震位移 量逐渐衰减,位移方向相对稳定。而断裂北侧,同震位移主要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南缘,位移方向变化较大,盆 地内部位移量迅速衰减,表明东昆仑断裂北侧柴达木盆地地壳介质性质与其南侧高原腹地有明显不同。GPS观测 得到的震后断层蠕动结果表明,最初两周内断层蠕动位移量就占了观测期(近1年时间)总位移量的47%还要多, 其后半年多的时间内断层蠕动位移量不到观测期总位移量的40%,而余下的近5个月时间断层蠕动位移量只占观 测期总位移量的13%。断层蠕动速率在最初两周内超过130cm/a,到2002年3月11日迅速下降到26cm/a,其后 则逐渐呈线性衰减。区域GPS观测的初步结果同时表明,尽管地震破裂附近断层两侧有较大的相对位移,但东部 甘青川一带相关断层上相对运动不明显,可能说明这一区域仍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壳变形 GPS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国外钻孔应变观测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63
6
作者 邱泽华 石耀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62-168,176,共8页
简要论述了钻孔应变观测在人类对地壳运动的研究中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观测已经被美国、日本、秘鲁、澳大利亚、南非、冰岛、意大利等国家用于对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水库、油田等众多方面的观测研究 .指出这种观测日益成熟 ... 简要论述了钻孔应变观测在人类对地壳运动的研究中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观测已经被美国、日本、秘鲁、澳大利亚、南非、冰岛、意大利等国家用于对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水库、油田等众多方面的观测研究 .指出这种观测日益成熟 ,迅速向多分量和综合探头发展 .介绍了根据这种观测结果 ,地震应变阶、慢地震、地震前兆以及火山喷发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钻孔应变观测 钻孔应变仪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GPS观测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甘卫军 沈正康 +3 位作者 张培震 任金卫 万永革 周德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29-35,共7页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5 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 ,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 ,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5 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 ,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 ,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示 :①以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为界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 ,最突出的内部水平形变表现为一条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挤出式顺时针“流滑带”。而这一流滑带前缘速度场在青藏高原东南角呈现扇形发散特征 ,表明整个流滑带起因于高塑性上地壳物质在挤压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侧向逃逸 ;②介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海原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均匀的左旋剪切带特性 ,但这种左旋剪切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带已不再明显 ,且四川盆地及其以北区域 ,并未承受强烈挤压。因此 ,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相对于高原整体 ,并无明显的东向逃逸。③在整个青藏高原区域内 ,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及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两侧的速度场显示了明显的差异 ,反映出这三条断裂带现今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位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喀喇昆仑 嘉黎断裂之间的塑性流滑带的独立东向“逃逸”所产生的“拖拽”使流滑带以北区域表现为整体均匀的左旋剪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地壳形变 流滑带 逃逸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地壳主要岩石流变参数及华北地壳流变性质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周永胜 何昌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岩石流变参数和变形机制是根据断层摩擦和岩石幂次流动本构关系建立岩石圈强度剖面的基础。近 30年来 ,高温高压实验取得了很大进展 ,获得了大量地壳矿物和岩石流变资料。本文系统总结了这些流变实验资料 ,并应用流变数据结合地震震源... 岩石流变参数和变形机制是根据断层摩擦和岩石幂次流动本构关系建立岩石圈强度剖面的基础。近 30年来 ,高温高压实验取得了很大进展 ,获得了大量地壳矿物和岩石流变资料。本文系统总结了这些流变实验资料 ,并应用流变数据结合地震震源深度分布 ,对华北地壳流变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花岗岩和低级变质岩为代表的上地壳为脆性破裂 ,其强度受断层摩擦约束 ,以长英质片麻岩为主的中地壳和以中性麻粒岩为主的下地壳上层处于塑性流变状态 ,由干的基性麻粒岩组成的下地壳下层处于脆性向塑性流变的过渡状态。华北地壳的这种物质组成和流变为地壳不同层次的解耦和强震孕育提供了力学条件 ,也构成了不同尺度块体的底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流变 流变参数 变形机制 华北
下载PDF
Contemporary crustal movement of continental China obt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measurements 被引量:39
9
作者 MA Zongjin, CHEN Xinlian, YE Shuhua, LAI Xian, WEI Ziqing, CHEN Junrong, NING Jinsheng, XU Huoze & DING Guoyu1. Ins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 (e-mail: disgroup@publi.bta.net.cn)2.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6 位作者 3. Shanghai Astronomic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0, China 4.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Wuhan 430077, China 5. Institute of Survey and Mapping, Xi’an 710054, China 6. National Bureau of Survey and Mapping, Beijing 100830, China 7.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7, China 8.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Wuhan 430077, China 9.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18期1552-1554,1588,共4页
We obtain a unified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of continental China and vicinity through measurements at 81 GPS stations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Key Infrastructure Project,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 We obtain a unified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of continental China and vicinity through measurements at 81 GPS stations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Key Infrastructure Project,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The velocity field delineates patterns of movements and deformation of active crustal blocks in continental China under the Eurasia-fixed reference frame. The space-based geodesy also clearly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horizontal movementand deformation of continental China induced by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The data provide kinematic constraints for simulating dynamic process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MOVEMENT velocity field TECTONIC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InSAR测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游新兆 李澍荪 +4 位作者 杨少敏 乔学军 王琪 Tom Logen 杜瑞林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4期58-66,共9页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 ,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 - 1与ERS - 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 ,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 - 1与ERS - 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 :只要时间跨度不太长 ,在有植被覆盖、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亦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干涉图像。结合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工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GPS 地壳形变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4 位作者 张希 陈兵 胡亚轩 王双绪 陈文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7-345,共9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993与 1999年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初步研究了该区的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该区应变场以近NE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体 ,伴随着近NW向的张性应变。河西走廊中、东段 ,尤其是武威断块是压应变最强的区...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 1993与 1999年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初步研究了该区的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该区应变场以近NE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体 ,伴随着近NW向的张性应变。河西走廊中、东段 ,尤其是武威断块是压应变最强的区域。应变场形成的剪应变以近EW向的左旋剪切为主体 ,表明该区NWW向的块体边缘主干断裂的活动方式是左旋走滑兼挤压。剪应变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青藏块体东北边界带的武威、祁连一带。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之间整体左旋扭动速率约为 6mm/a。配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法 (DDA)数值模拟 ,初步分析了该区的构造应力场背景 ,认为该区相对水平运动和构造变形分布特征不仅是印度板块推挤应力场作用的结果 ,还可能与来自西侧南强北弱的向东的动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 GPS观测 地壳运动 构造变形 数值模拟 水平应变场
下载PDF
3·11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地壳形变态势的影响 被引量:35
12
作者 陈为涛 甘卫军 +2 位作者 肖根如 梁诗明 盛 传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5-439,共15页
以中国东北部地区的GPS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MW9.0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地壳形变场状态、活动构造的运动方式及地震危险性态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震所引起的同震地壳应变场与研究区域长期地壳应变率场相对... 以中国东北部地区的GPS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MW9.0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地壳形变场状态、活动构造的运动方式及地震危险性态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震所引起的同震地壳应变场与研究区域长期地壳应变率场相对比,两者在主应变方向和大小等方面,整体上并无明显的一致性。该地震主要影响了中国东北区域应变积累水平,同震位移在瞬间所产生的应变,相当于该区域约12.7a的长期积累。而在东北以外的其他区域,同震应变对背景应变场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同震应变以及背景应变场,选取了4个重要的活动断裂区段,利用一系列跨断裂连续GPS基线端点相对位置的时间变化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地震使郯庐断裂北段发生了明显的左旋错动和拉张运动,且震后的变化趋势反映着轻微的继续左旋和拉张;而对于郯庐断裂的中段,该地震并没有产生明显的错动和拉张,仅使其震后的右旋运动速率有轻微的加快;对于华北地区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虽然在地震后约1a时期内表现为右旋挤压运动,但随后则快速回归到原有的左旋拉张运动,反映出这次地震的发生使该断裂的应力积累首先得到短暂的释放,随后区域应力又回归到原有水平;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运动态势未受这次地震的显著影响,因而推断出此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并未波及到山西地堑系。总体而言,3·11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东北部区域的地壳应变积累和应力水平有所缓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1日本大地震 地壳形变 应变积累 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被引量:34
13
作者 邢灿飞 龚凯虹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114-118,共5页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采用了当今高精度GPS、INSAR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并与精密水准测量、精密重力测量、精密激光测距和峒体连续形变监测等技术相结合 ,构成一个空间上点、线、面结合 ,时间上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采用了当今高精度GPS、INSAR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并与精密水准测量、精密重力测量、精密激光测距和峒体连续形变监测等技术相结合 ,构成一个空间上点、线、面结合 ,时间上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监测网络。该网络既可获取三峡库区特别是库首区区域形变场和区域应变场的动态变化 ,监测库区主要断层活动 ,为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及研究服务 ,又可用于气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等。该监测网络于 1997年底开始建设 ,2 0 0 1年 6月建成 ,到目前为止 ,已获得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 ,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工程 地壳形变 监测网络 效益 GPS 应变场 水准测量 重力测量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海原断裂带地壳形变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屈春燕 单新建 +3 位作者 宋小刚 张桂芳 张国宏 郭利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4-993,共10页
常规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受时间、空间失相干的严重制约和和大气延迟等相位误差的影响,难以实现对长期累积微小地壳形变场的有效探测.PSInSAR技术克服了常规DInSAR的局限性,能够高精度监测微小地壳形变.本文首先介绍了PSInSAR技术的算... 常规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受时间、空间失相干的严重制约和和大气延迟等相位误差的影响,难以实现对长期累积微小地壳形变场的有效探测.PSInSAR技术克服了常规DInSAR的局限性,能够高精度监测微小地壳形变.本文首先介绍了PSInSAR技术的算法模型和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二维线性相位模型,对时序干涉图象上相干点目标的差分干涉相位进行回归分析,逐次消除大气延迟、轨道残余和地形残余等相位误差,提取出准确可靠的形变相位,进而得到相干点目标上的累积形变量和形变速率.在此基础上,以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为实验研究区,利用2003~2009年的21景ENVISAT ASAR数据,采用上述相干点目标处理方法进行了海原断裂带地壳微小形变的探索性研究,得到海原断裂东段绝大多数高相干点的形变速率在6~7 mm/a,2003~2009年共6.3年累积位移平均值约为4.2 cm,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这一结果与GPS,库仑应力反演和地质学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PSInSAR技术在长期累积微小地壳形变探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探测震间微小形变,获取地震形变异常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失相干 点目标 回归分析 地壳形变
下载PDF
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及其构造运动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许才军 董立祥 +2 位作者 施闯 李延兴 胡新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 ;进一步利用GPS速度场计算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率场及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 .GPS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现以 (3— 1 2mm/a)± 3 .4mm/a速度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向东或东南方向运动 ;唐山—河间—磁县是一个压缩活动边界 ,大同—太原则是一拉张活动边界 ,呈略带右旋的拉张运动 ;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邢台地区是高剪应变率地区 ;张家口—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济南地区是高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地区 ,地壳积累能量高 ,且渤海湾地区处于面膨胀变化率正、负值过渡带 ,那里可能存在与地震危险性有关的应变能积累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形变 应变能密度变化率 地震 华北地区 全球定位系统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异常关系初探 被引量:32
16
作者 陆明勇 黄辅琼 +1 位作者 刘善华 高福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73,共7页
地壳变形与地下水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文中首先借助扩容串通模型研究了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关系,讨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然后从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异常是否为主要控制因素进一步分析了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作用、... 地壳变形与地下水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文中首先借助扩容串通模型研究了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关系,讨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然后从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异常是否为主要控制因素进一步分析了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最后通过震例进行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变形 异常 震例 地下水位 触发作用 控制因素 地震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模型研究
下载PDF
跨喜马拉雅的GPS观测与地壳形变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琪 游新兆 +1 位作者 王文颖 杨志强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3期43-50,共8页
1991年中美两国首次开展了跨喜马拉雅的GPS测量,通过1992和1995年复测,获得了西藏南部与尼泊尔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为(17±3)mm/a。根据弹性位错模型推算印度板块以(20±3)mm/a的速率挤入西... 1991年中美两国首次开展了跨喜马拉雅的GPS测量,通过1992和1995年复测,获得了西藏南部与尼泊尔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为(17±3)mm/a。根据弹性位错模型推算印度板块以(20±3)mm/a的速率挤入西藏块体。西藏南部地区(拉萨到珠穆朗玛峰)东西向拉伸速率为(6±3)mm/a,而拉萨相对于尼泊尔西部的东西向拉伸为(12±3)mm/a。GPS测定的运动速率和方向与由地质和地震资料推断青藏块体的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GPS 地壳变形 地震数据
下载PDF
北斗导航系统与GPS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王阅兵 游新兆 +2 位作者 金红林 陈涛 连尉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116,共7页
基于架设在山东荣成、云南下关、宁夏盐池、河北唐山和河南郑州的UNICORECOMMUR370型北斗接收机接收到的北斗和GPS信号,利用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PANDA软件,对比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与GPS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结果显示,北斗导航精密单点... 基于架设在山东荣成、云南下关、宁夏盐池、河北唐山和河南郑州的UNICORECOMMUR370型北斗接收机接收到的北斗和GPS信号,利用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PANDA软件,对比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与GPS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结果显示,北斗导航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在水平方向为1~2cm,垂直方向为3~4cm;GPS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在水平为亚cm级,垂直方向约为1—2cm。虽然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密单点定位精度要低于GPS50%,但已经能应用在定位精度要求几个cm或更低精度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导航系统 GPS 精密单点定位 PANDA 地壳形变
下载PDF
钻孔环境在钻孔地形变观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32
19
作者 苏恺之 张钧 +3 位作者 李秀环 马相波 李海亮 马京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6期46-55,共10页
正式提出了钻孔环境问题,它对于钻孔形变仪器的安装顺利与否,资料质量好坏,资料的使用价值等,有着重大的影响。对钻孔环境的内涵作了初步的讨论,如钻孔的倾斜,钻孔的畸变,钻孔穿过破碎带和裂隙及钻孔的历史背景等。
关键词 钻孔环境 地形变观测 观测技术 钻孔应变仪 钻孔倾斜仪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29
20
作者 甘卫军 程朋根 +2 位作者 周德敏 唐方头 李金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GPS 活动断裂带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加密观测 观测方式 单点定位 海原断裂带 观测研究 运动状况 宁夏中卫 空间分布 连续观测 数据处理 支撑平台 处理策略 加密监测 局部区域 精度要求 天景山 站点 密集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