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 被引量:69
1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3 位作者 杨立强 王建平 高帮飞 刘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27-533,共7页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而优越的条件。地质演化历史中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基础 ,其引起的区域壳幔物质交换、岩浆活动等系列事件及耦合作用为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成矿物质、良好导流网络、丰富成矿流体、持续成矿能量等必备条件 ,最终导致矿集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西北金矿集区 壳幔结构 构造体制转换 成矿流体
下载PDF
A Metallogenic Model of Gold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被引量:63
2
作者 DENGJun YANGLiqiang +2 位作者 SUNZhongshi WANOJianping WANGQingf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37-546,共10页
An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have multiple sources, especially the mantle source. Seismic wave... An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have multiple sources, especially the mantle source. Seismic wave, magnetic and gravity fields show that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 and its coupling mechanism are the fundamental dynamic causes for the exchange and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in the metallogenic system. Considering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structural setting, the tectono-metallogenic dynamics model of the area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occurrence of the greenstone belt during the Archean-Proterozoic-the embryonic form of Au-source system; (2) stable tectonic setting in the Paleozoic-an intermittence in gold mineralization; (3) intensive activ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greenstone belt in the Mesozoic-tectono-mineralization and tectono-diagensis; (4) posthumous structural activity in the Cenozoic-destruction of orebodies in the later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Indosinian,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cut deeply into the upper mantle so that the ore-bearing fluids migrated to higher layers through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resulting in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crust-mantle structure tectono-metallogenic model
下载PDF
华南花岗岩-火山岩成因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6
3
作者 徐夕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94,共12页
华南花岗岩-火山岩具幕式多期次产出的特点,成因类型和形成过程错综复杂。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华南花岗岩-火山岩演化及其成矿作用是有鲜明特色的。近半个世纪的研究,逐步认识了华南花岗岩-火山岩的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架,初步认识到... 华南花岗岩-火山岩具幕式多期次产出的特点,成因类型和形成过程错综复杂。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华南花岗岩-火山岩演化及其成矿作用是有鲜明特色的。近半个世纪的研究,逐步认识了华南花岗岩-火山岩的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架,初步认识到其多样性受控于不同的地壳基底物质成分、不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不同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等因素。但由于华南地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少具体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空间和构造背景,甚至基础地质理论问题有待解析。华南深部地质及围绕华南的构造边界条件对花岗岩-火山岩成因的制约是目前的研究薄弱环节。本文提出了与中-新生代地质有关的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包括:(1)三条低Nd模式年龄带及A型花岗岩;(2)四条火山岩带及壳幔相互作用;(3)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示踪;(4)花岗岩构造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火山岩 壳幔相互作用 锆石HF同位素 花岗岩构造 华南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2
4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壳幔结构
下载PDF
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国兴 韩凯 韩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6-544,共9页
为了研究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布设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相应的二维地电模型,并结合相关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地壳由于碰撞汇聚作用变厚,东部地壳由于太平洋... 为了研究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布设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相应的二维地电模型,并结合相关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地壳由于碰撞汇聚作用变厚,东部地壳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剧烈减薄。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石圈并不是简单的呈现'西厚东薄'的特征,研究区东西两端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推测西段岩石圈增厚主要形成于陆内挤压造山或陆内碰撞汇聚造山作用,而东端岩石圈增厚可能由于大洋板块俯冲时洋壳残留物叠置在岩石圈的下部所形成,而中部岩石圈的减薄与软流圈物质上侵有关,造成此区域大规模软流圈物质上侵的动力来自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深部热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东南沿海地区 电性结构 壳幔结构 动力学 岩石圈
下载PDF
漳州盆地精细壳、幔异常结构与潜在干热岩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滕吉文 司芗 +2 位作者 庄庆祥 闫雅芬 郑霜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13-1632,共20页
漳州盆地与相邻地带的地质构造复杂,水热活动强烈,且伴随着小地震的频频发生.为厘定该盆地深部是否存在潜在的干热岩体,则必须对其壳、幔精细结构和介质物理属性进行探查、研究与探讨.基于漳州盆地壳幔速度结构的格局发现:(1)"灵... 漳州盆地与相邻地带的地质构造复杂,水热活动强烈,且伴随着小地震的频频发生.为厘定该盆地深部是否存在潜在的干热岩体,则必须对其壳、幔精细结构和介质物理属性进行探查、研究与探讨.基于漳州盆地壳幔速度结构的格局发现:(1)"灵霄—漳州—安溪"地带的深处存在一低速层,且在漳浦—长泰之间呈现出一"扁豆状"低速体;(2)该低速体北侧为一伸抵上地幔顶部、且向北倾的深大断裂带,若该"扁豆状"低速体为潜在的干热岩,则该深大断裂带可能为深部热液物质上涌与热源补给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州盆地 壳、幔结构 低速体 干热岩 热液上涌通道
下载PDF
西藏错勤—申扎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闫永利 马晓冰 +4 位作者 陈赟 王光杰 王显祥 兰海强 吕庆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36-2642,共7页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地区错勤—申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壳幔结构特征.上地壳底界面深度大约20km,在扎日南木错以西和当惹雍错以东地区分别发育壳幔高导层(体).高导层(体)的中心———电阻率低值区出现在20~40km深度,其...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地区错勤—申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壳幔结构特征.上地壳底界面深度大约20km,在扎日南木错以西和当惹雍错以东地区分别发育壳幔高导层(体).高导层(体)的中心———电阻率低值区出现在20~40km深度,其根部可追踪到上地幔.从高导层(体)的发育特征推断:错勤—申扎剖面壳幔高导层(体)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主、晚碰撞阶段地幔热流物质上涌和后碰撞阶段地壳东西向拉张作用下,导致中、下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期部分熔融的结果.而当惹雍错可能是一条深度可能达到上地幔的深、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结构 深断裂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有关资料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
8
作者 郭守年 李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85-295,共11页
根据南北地震带北段6 条东西向和2 条南北向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对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构造 电性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忠杰 陈赟 田小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36-1150,共15页
本文综述了我们在青藏高原东缘实施的垂直切过龙门山断裂带宽频带地震探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研究区复杂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四川盆地西缘莫霍而深度为58 km与40 km±,在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存在约15 km的莫霍面... 本文综述了我们在青藏高原东缘实施的垂直切过龙门山断裂带宽频带地震探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研究区复杂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四川盆地西缘莫霍而深度为58 km与40 km±,在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存在约15 km的莫霍面错断;松潘—甘孜与龙门山断裂带域地壳纵横波速度比V_p/V_s比值远大于1.73,预示着粘性下地壳流或基性/超基性物质的存在。探讨了研究区强烈的盆山之间以及深部不同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推断四川盆地对青藏高原东缘软流圈驱动的物质东向逃逸阻挡作用可能深达整个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门山 壳幔结构 盆山 层圈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动力 被引量:8
10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3 位作者 张雪梅 刘有山 乔勇虎 马学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995-2019,共25页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主体内涵是地球内部物理学,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则是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的运动和力源及其响应.在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深层过程与力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1)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是研究物...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主体内涵是地球内部物理学,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则是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的运动和力源及其响应.在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深层过程与力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1)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是研究物质运动、介质属性、结构和深层过程的基础;(2)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岩石圈物质飘曳在软流圈上运动极为重要的地球科学事件,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和地幔热柱的上升体现了水平力系与垂直力系并存和其耦合响应;(3)强烈地震的发生、火山喷发、青藏高原的整体抬升、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油气能源形成与聚集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产物;(4)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驱动力源是其物质力学属性研究与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有关一系列的假说却难以解释发生在地球上的诸多事件,唯地幔对流说取得了较多的共识,由于尚缺乏可靠的精确实测论据,故乃为一假说;(5)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和核-幔热动力边界层及其产生的热能可能是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最可能的能源.地球内部是否可能还存在像天体运动研究中最近提出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呢?为此尚必须深化认识地球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壳、幔结构 物质与能量交换 动力学响应 力源机制
原文传递
攀枝花古地幔柱壳、幔结构与地球物理边界场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3 位作者 刘有山 董兴朋 马学英 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96-3320,共25页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1)攀枝花古地幔柱具有特异的壳、幔速度结构;(2)在其中心部位由结晶基底到壳、幔边界均为高速体,且结晶基底和Moho界面局部隆起、地壳内部存在厚达10余千米的低速层,且被数条深、大断裂切割;(3)重力场、磁力场的边界异常场响应组构了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地表形态和中心部位的圈闭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古地幔柱 壳幔结构 地球物理场 低速层 壳幔边界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滕吉文 胡家富 +1 位作者 张中杰 王光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5-288,共14页
本文综合分析了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 ,以认识山盆状态、深、浅构造格局 ,空间展布及其在四维空间的演化特征 ,并进行相应的地质解释。从沉积构造、地壳结构、地幔盖层和地幔低速层分布特征探讨造山带地域的深部结构和动... 本文综合分析了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 ,以认识山盆状态、深、浅构造格局 ,空间展布及其在四维空间的演化特征 ,并进行相应的地质解释。从沉积构造、地壳结构、地幔盖层和地幔低速层分布特征探讨造山带地域的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 大别造山带 深层动力过程 超高压变质带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滇西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及孕震环境探讨
13
作者 茶文剑 金明培 +1 位作者 王伟君 黑贺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直剖面。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8.5~52.4 km之间变化,呈纵向差异分布;泊松比范围为0.24~0.34,多呈四象限分布特征;2013年以来云龙、洱源、漾濞等几次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CCP剖面来看,研究区NW向莫霍面起伏相对较大,由北向南莫霍面呈变浅趋势,上隆幅度约为5~10 km;NE向莫霍面起伏相对平稳,平均深度在42 km左右;地壳内分层情况较为复杂,几乎没有较为连续的界面。漾濞地震下方中上地壳存在较宽的负幅值带,推测可能存在低速区并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D410间断面平均深度约为420 km,D660间断面平均深度接近660 km,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在210~260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泊松比 共转换点叠加 壳幔结构 孕震环境
下载PDF
腾冲火山结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6
14
作者 段毅 危自根 +2 位作者 杨小林 叶泵 王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8-1297,共10页
腾冲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新生代板块内部火山活动区,壳幔物质交换比较活跃,存在着再次喷发的可能.火山喷发造成腾冲地区68座火山口以及多个火山堰塞湖、火山口湖、恪碉堪塞瀑布和139处温泉等,使其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地区.因此,腾冲火山... 腾冲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新生代板块内部火山活动区,壳幔物质交换比较活跃,存在着再次喷发的可能.火山喷发造成腾冲地区68座火山口以及多个火山堰塞湖、火山口湖、恪碉堪塞瀑布和139处温泉等,使其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地区.因此,腾冲火山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受到科学界和旅游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了火山区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其次,重点剖析和讨论了地震学方法对腾冲火山区壳幔结构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争议;然后,我们进一步整合分析了近年来不同学者在地壳结构的相关成果,以及火山区一条南北向剖面下方的S波速度和地震活动性.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地壳厚度主要在33.8 km到40.9 km之间,Vp/Vs比主要在1.61到1.95范围内变化.腾冲火山区95%以上地震分布在深度15 km以上,马鞍山和老鬼坡火山口下方地震占据了所有地震的80%.地震既发生在低速区,也发生在高速区,同时也发生在高低速交界处.最后我们探讨了腾冲火山区壳幔结构的研究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壳幔结构 地震活动性 地震台流动观测 岩浆囊
原文传递
A review of geophysical studie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15
作者 Lei Zhang Zhouchuan Huang +1 位作者 Xiaodong Song Qingju Wu 《Earthquake Science》 2024年第3期224-240,共17页
The Mongolian Plateau in Central Asia is an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 system far from active plate boundaries.Despite its distance from these boundaries,the plateau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crustal deformation acco... The Mongolian Plateau in Central Asia is an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 system far from active plate boundaries.Despite its distance from these boundaries,the plateau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crustal deformation accompanied by voluminous Cenozoic volcanism and active modern seismicity.However,th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mechanism has long been debated owing to the scarcity of observa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sults.In recent years,growing geophys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providing constraints on its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dynamics.Here,we review the geophysical research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including seismological,geodetic,gravity,magnetotelluric,and geodynamic aspects.This review aims to(a)describe crustal and mantle structures based on multiscale seismic images;(b)describe deformation patterns based on seismic anisotropy,focal mechanisms,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observations;and(c)discuss the mechanisms behind intraplate deformation,volcanism,and seismic activity across the Mongolian Plateau.Seismic images show that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plateau has significant east-west differences.Several blocks in the western Mongolian Plateau have thick crusts,including the Altai Mountains,Hovsgol Rift,and Hangay Dome.The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across the Mongolian Plateau has strong lateral variation,with NE-SW shortening in the Altai Mountains and W-E or NW-SE shear deformation in the Hangay Dome region and the eastern part.The varied deformation may result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multiple mechanisms,including far-field stress in the Altai Mountains,mantle upwelling,and mantle flow in the Hangay Dome region.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geodynam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ntire Mongolian Plateau because the deformation is too complicated,and the present models are not sufficient and are always partial.Overall,this review encompasses recent advances in seismic observations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illuminates the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golian Plateau Central Asia seismic tomography crust-mantle structur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下载PDF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俊猛 张培震 +17 位作者 张先康 Xiaohui YUAN Rainer KIND Robert van der HILST 甘卫军 孙继敏 邓涛 刘红兵 裴顺平 徐强 张衡 嘉世旭 颜茂都 郭晓玉 卢占武 杨小平 邓攻 琚长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0-259,共30页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计划” 中国西部盆山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壳幔结构 深部动力学过程 综合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长白山火山区壳幔物性结构与深部物理场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学英 滕吉文 +2 位作者 刘有山 董兴朋 宋鹏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73-1985,共13页
长白山火山是一座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大型近代活动火山,因此通过对该火山活动的监测,加强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的研究并了解天池火山的活动性质是很有意义的.除了开展长白山火山活动历史、火山地层学、火山岩岩石学、年代学以及火... 长白山火山是一座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大型近代活动火山,因此通过对该火山活动的监测,加强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的研究并了解天池火山的活动性质是很有意义的.除了开展长白山火山活动历史、火山地层学、火山岩岩石学、年代学以及火山地质等研究之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该火山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探测活动.为深入了解长白山火山区岩浆的分布与活动特征,本文对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得到了关于长白山火山活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通过火山区地震活动性监测得到了火山区的岩浆活动状态;2)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对火山区地下是否存在可能再次活动的岩浆囊及其分布形态进行监测,为火山喷发的危险性预测和灾害评价提供依据;3)利用人工源深地震测深对长白山天池及其邻域的结晶基底及地壳精细结构进行讨论;4)利用天然地震对火山区地壳、上地幔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与火山区有关的深层动力学因素;5)对国外火山区重力监测实例的调研表明,重力监测对了解岩浆活动状态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应用,获得了长白山火山地区地壳至地幔转换带的详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深部物理场特征 壳幔结构
原文传递
乐昌—霞葛MT剖面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凯 刘国兴 +1 位作者 韩江涛 韩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97-1007,共11页
为研究华南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完成了华南地区乐昌—霞葛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探测,获得了该剖面的地电模型,并结合倾子、极化图和感应矢量等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对华南的电性结构、断裂特征和壳幔结构有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华南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完成了华南地区乐昌—霞葛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探测,获得了该剖面的地电模型,并结合倾子、极化图和感应矢量等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对华南的电性结构、断裂特征和壳幔结构有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上地壳西厚东薄,表面被大量的花岗岩高阻体所覆盖,6条断裂沿剖面展布.剖面两端岩石圈增厚,厚度超过100km,推测剖面西段岩石圈增厚是由于陆内挤压造山或陆内碰撞汇聚造山作用,而剖面东端的岩石圈增厚形成于大洋板块的俯冲;中部岩石圈减薄,厚度在60~80km之间,可能是与软流圈物质上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华南地区 电性结构 壳幔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亚东—东巧—葫芦湖”大陆裂谷带形成的深层动力过程 被引量:5
19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3 位作者 刘有山 张雪梅 马学英 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21-3339,共19页
正确理解亚东-东巧-葫芦湖构造带的形成与属性对深化认识青藏高原的地壳形变、物质运动的行为与轨迹和深层动力过程极为重要.通过较系统的多元要素分析和研究发现:(1)基于壳、幔结构的空间展布特征表明,这是一条在EW向拉张力系作用下的... 正确理解亚东-东巧-葫芦湖构造带的形成与属性对深化认识青藏高原的地壳形变、物质运动的行为与轨迹和深层动力过程极为重要.通过较系统的多元要素分析和研究发现:(1)基于壳、幔结构的空间展布特征表明,这是一条在EW向拉张力系作用下的陆内裂谷带;(2)强烈地震的活动与发生、大地热流异常值展布和地幔对流应力场研究证明,它是一条现今活动的大陆裂谷带;(3)该裂谷带的形成与演化乃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地震活动性 地热场特征 大陆裂谷 深层动力过程
下载PDF
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区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剖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辉 滕吉文 +2 位作者 张雪梅 孙若昧 柯小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75-1986,共12页
本文基于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地带区的重力场、电磁波场和地震波场特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区深部地球物理场做了分析.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西构造结区不仅存在着令人瞩目的中、深源地震,而且其重力场、电磁波场和壳、... 本文基于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地带区的重力场、电磁波场和地震波场特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区深部地球物理场做了分析.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西构造结区不仅存在着令人瞩目的中、深源地震,而且其重力场、电磁波场和壳、幔地震速度结构存在着高度的非均匀性.这不仅表明其在不同演化阶段和不同物质组成先后参与了岛弧与大陆、大陆与大陆碰撞的造山过程及其导致的横向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上,同时也反映出这种复杂过程在对深层演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故导致了西构造结区的形成和长期演化的复杂过程.显然西构造区的介质属性、构造格局和深层过程均制约着、并强烈影响着高原西北缘及其西部的深、浅构造组构和运动学与动力学响应.故在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西构造结区深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工作尚少,而又因自然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制约,故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其物理力学过程等核心问题尚有待于加强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构造结 重力场 电磁波场 幔结构 中源地震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