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集层物性下限值确定方法及其补充 被引量:184
1
作者 郭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0-144,共5页
确定油层物性下限是储集层评价和储量评估的基础,方法很多,但受测试资料限制,结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油层物性下限值取决于油层本身组分结构特征,同时受流体性质(特别是原油性质)和埋藏深度的影响。根据多年对国外油田评估的实践,统计分... 确定油层物性下限是储集层评价和储量评估的基础,方法很多,但受测试资料限制,结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油层物性下限值取决于油层本身组分结构特征,同时受流体性质(特别是原油性质)和埋藏深度的影响。根据多年对国外油田评估的实践,统计分析64个国外油田的物性下限值,为确定油层物性下限提供了类比参考基础,建立的油层孔隙度或渗透率下限值大小与原油比重度或埋藏深度的相关关系,可作为判断确定的油层物性下限值合理性的一种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油田 物性下限 确定方法 原油比重度 原油黏度 埋藏深度 统计分析
下载PDF
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2
作者 柳荣伟 陈侠玲 周宁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20-25,30,共7页
综述了传统和新开发的稠油降粘技术及其降粘机理,并分析了各种降粘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发展复合降粘技术是未来稠油降粘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稠油 降粘技术 降粘机理
下载PDF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Ⅵ.界面膜特性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 被引量:69
3
作者 李明远 甄鹏 +1 位作者 吴肇亮 纪淑玲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共5页
对以大庆和吉林原油界面活性组分为乳化剂的模型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膜的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乳状液(油/水体积比70/30)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大小有关... 对以大庆和吉林原油界面活性组分为乳化剂的模型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膜的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乳状液(油/水体积比70/30)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大小有关。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越大,乳状液越稳定;在油水界面,由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形成的界面膜具有较强的结构,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可作为衡量界面膜结构强度的参数;蜡晶能改变界面膜的流变特性,增加界面膜的强度和乳状液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界面压 界面粘度 稳定性
下载PDF
稠油化学降粘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4
作者 孙慧 张付生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05年第23期16-20,30,共6页
分析了稠油的组成及稠油高粘度形成机理。综述了稠油化学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井下水热催化裂化降粘、微生物法降粘等)的研究与应用,并对其降粘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了油溶性降粘技术和乳化降粘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 分析了稠油的组成及稠油高粘度形成机理。综述了稠油化学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井下水热催化裂化降粘、微生物法降粘等)的研究与应用,并对其降粘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了油溶性降粘技术和乳化降粘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思路:在降粘剂分子中引入稠环芳香基团、具有表面活性基团、含氟表面活性剂基团,以提高降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化学降粘 乳化降粘剂 油溶性降粘剂 催化裂化
原文传递
原油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39
5
作者 敬加强 罗平亚 朱毅飞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0年第6期12-13,共2页
基于灰色理论 ,以原油粘度为参考因素 ,以原油组成为对比因素 ,建立了原油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载体———沥青质与胶质对原油的高粘度具有绝对的贡献。这与其它实验研究结... 基于灰色理论 ,以原油粘度为参考因素 ,以原油组成为对比因素 ,建立了原油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载体———沥青质与胶质对原油的高粘度具有绝对的贡献。这与其它实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组成 粘度 灰色系统 降粘 沥青 胶质
下载PDF
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原油的作用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翠竹 梁凤来 +2 位作者 张心平 刁虎欣 刘如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2-176,共5页
从大港炼油厂污水中筛选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NK X3,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在 pH 4— 1 2的范围内和 40 0 0mg/L的高钙离子浓度及 1 5%的高盐浓度下仍维持原有表面活性。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在... 从大港炼油厂污水中筛选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NK X3,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在 pH 4— 1 2的范围内和 40 0 0mg/L的高钙离子浓度及 1 5%的高盐浓度下仍维持原有表面活性。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在 1 2 0℃的高温下不失活。该产物可将水的表面张力由 76.6降至 35.5mN/m。其乳化活性值为 1 .50 ,临界胶束浓度 (CMC值 )为 30 .0mg/L。对高含胶质沥青质油的降粘率高达 50 %以上 ,增溶与脱附作用显著 ,可使油水互溶而形成水包油型乳化小滴。可使高含蜡油有效地乳化分散。这些特点有利于原油的增采和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微生物 原油 微生物采油 脂肽类
下载PDF
CO_2对原油的抽提及其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被引量:49
7
作者 杨胜来 杭达震 +3 位作者 孙蓉 吕文峰 武明 邓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88,共4页
采用高压PVT(压力-体积-温度)试验装置,模拟3种不同性质的原油油样非混相驱时CO2-原油的接触过程,重点考察CO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以及CO2抽提后剩余原油的物性,测定抽提过程中进入气相的轻质组分的体积(抽提油量)、残余油黏度及组... 采用高压PVT(压力-体积-温度)试验装置,模拟3种不同性质的原油油样非混相驱时CO2-原油的接触过程,重点考察CO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以及CO2抽提后剩余原油的物性,测定抽提过程中进入气相的轻质组分的体积(抽提油量)、残余油黏度及组成。试验结果表明:CO2优先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原油越轻,CO2的抽提油量越大;抽提后残余油黏度普遍提高,残余油样黏度是原油黏度的1.1—2.0倍,且温度越低,黏度比越大;提高注入压力或降低CO2注入量可防止油气性质差异变大。研究认为,抽提作用对重质原油的黏度影响较大,导致CO2抽提后残余油的采出难度加大,建议CO2驱油技术应优先应用在轻质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抽提特性 原油黏度 相态
下载PDF
原油乳化降粘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吴本芳 郭金波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47-52,共6页
综述了原油乳化降粘国内外发展概况 .介绍了乳化降粘机理 ,乳化剂种类 ,原油乳化工艺及原油乳化降粘剂的室内筛选评价 .
关键词 乳化降粘 研究进展 乳化工艺 乳化剂 原油开采 降粘机理 原油运输
下载PDF
稠油的类乳化复合降粘作用机理 被引量:25
9
作者 周风山 吴瑾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1-315,共5页
讨论了油水乳状液的粘度与水外相体积分数之间关系的 3种理论公式 (Einstein ,Hatschek ,Richardson公式 )和真实乳状液的各种复杂类型 ,包括极少量水与油形成的核心 环状流。提出在稠油中加入少量的水、油溶性降粘剂、乳化剂 ,使稠油... 讨论了油水乳状液的粘度与水外相体积分数之间关系的 3种理论公式 (Einstein ,Hatschek ,Richardson公式 )和真实乳状液的各种复杂类型 ,包括极少量水与油形成的核心 环状流。提出在稠油中加入少量的水、油溶性降粘剂、乳化剂 ,使稠油形成油相不易聚结的水外相类乳状液 ,以大大降低稠油粘度的方法并讨论了涉及的机理。将5 0℃、6 3.5s- 1 下粘度 >17.8Pa·s的胜利乐安稠油与加有 0 .1%特制乳化剂、0 .0 5 %油溶性共聚物降粘剂MSA的水在 5 0℃混合 ,油水体积比分别为 8.5∶1.5和 8.0∶2 .0 ,药剂加量以药剂与稠油的质量比表示 ,形成的类乳状液的粘度分别为 6 73.2和 2 4 1.5mPa·s (5 0℃ ,113.5s- 1 ) ,降粘率分别为 96 .6 %和 98.8%。在油水体积比 8.5∶1.5 ,MSA加量 0 .0 5 % ,乳化剂加量 0 .1% ,温度 5 0~ 80℃的条件下 ,用煤油代替水 ,在 <80℃时稠油降粘率均较小 ,且温度越低 ,降粘率差别越大。考察了MSA加量 (0 .0 1%~ 0 .1% )、乳化剂加量 (0 .0 5 %~ 0 .1% )、油水体积比 (8.5∶1.5~ 7.0∶3.0 )、乳化温度 (5 0~ 70℃ )的影响。本方法可用于稠油的井筒降粘开采。图 2表 4参 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类乳化复合降粘 作用机理 化学降粘 油溶性降粘剂 乳化剂 类乳状液 形成 井筒降粘 采油
下载PDF
影响原油粘度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耿宏章 秦积舜 +1 位作者 周开学 张星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3年第1期83-87,共5页
应用高温高压流变仪,对塔河油田原油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不同含水率、不同气油比下的原油粘度,探讨了原油及油气水混合物粘度与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油气水混合物的粘温特性近似符合指数规律,原油粘度与压力呈线形关系,且随... 应用高温高压流变仪,对塔河油田原油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不同含水率、不同气油比下的原油粘度,探讨了原油及油气水混合物粘度与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油气水混合物的粘温特性近似符合指数规律,原油粘度与压力呈线形关系,且随气油比变化剧烈,含有溶解气的原油粘度随压力变化存在极小值(泡点压力),原油粘度与含水率存在极大值(非乳化拐点),研究结果可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及油气集输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粘度 试验研究 影响因素 压力 温度 高温高压流变仪
下载PDF
超声波强化原油脱盐脱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叶国祥 宗松 +2 位作者 吕效平 韩萍芳 谢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51,共5页
考察了超声强化原油预处理工艺中的部分影响因素,包括电场强度、超声波频率、超声波功率、破乳剂用量、注水量等。超声波是促进原油破乳脱水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频率为10 kHz的处理效果优于20 kHz的;超声波功率和电场强... 考察了超声强化原油预处理工艺中的部分影响因素,包括电场强度、超声波频率、超声波功率、破乳剂用量、注水量等。超声波是促进原油破乳脱水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频率为10 kHz的处理效果优于20 kHz的;超声波功率和电场强度增加,均可使原油的脱盐脱水效率增加,当超声波功率为150 W、电场强度为1.2 kV/cm时,原油的脱盐脱水效果最佳,继续增加时,脱盐脱水效果反而降低;破乳剂用量也存在一最佳值(20~30μg/g);注水量越多越有利于脱盐,但水含量增加,因此采用5%(体积分数)左右的注水量能取得较理想的脱水脱盐效果。超声波强化原油脱水脱盐技术为炼油过程中原油预处理工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保障了炼油生产的稳定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超声 降粘 脱水 脱盐
下载PDF
确定含蜡原油析蜡点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鸿英 张劲军 陈俊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8-30,39,共4页
析蜡点是表征原油析蜡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析蜡后由于分散相蜡晶的出现 ,粘性流动活化能就增大这一特点 ,提出了依据活化能的增加确定析蜡点温度的方法 ,并将该方法与其它三种方法 (旋转粘度计法、差示扫描量热 (DSC)法、显微观察... 析蜡点是表征原油析蜡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析蜡后由于分散相蜡晶的出现 ,粘性流动活化能就增大这一特点 ,提出了依据活化能的增加确定析蜡点温度的方法 ,并将该方法与其它三种方法 (旋转粘度计法、差示扫描量热 (DSC)法、显微观察法 )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旋转粘度计法不适用于测定初始析蜡速率较慢、以及含蜡量少的原油 ;DSC法具有简便、耗样量少、再现性好的优点 ;显微观察法确定的析蜡点与试片厚度及透光亮度有关 ,其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 ;依据活化能的增加确定原油析蜡点 ,数据可直接取自原油粘温曲线 ,其结果与DSC法确定的析蜡点基本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析蜡点 粘温特性 活化能 输油管道
下载PDF
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稠油降粘性能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芳田 王德山 黄敏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5年第6期18-20,共3页
以多种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剂为原料,通过复配和筛选,制得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考察了原油含水量、复配体系加量和温度对其降粘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条件:原油含水量25%,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加量0... 以多种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剂为原料,通过复配和筛选,制得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考察了原油含水量、复配体系加量和温度对其降粘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条件:原油含水量25%,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加量0.3%。在此条件下,对东辛油田不同区块稠油的降粘率达95%以上,沉降脱水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复配体系 稠油 降粘性能 含水量 脱水率 复配增效机理
下载PDF
稠油降粘剂的室内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梁发书 李建波 +1 位作者 任洪明 肖超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88,99,共3页
稠油的天然高粘高凝性能使其在生产、运输、储存等方面比常规原油困难得多。根据稠油的特点 ,采用两步合成法 ,在室内先用苯乙烯 (S)、甲基丙烯酸甲酯 (MAME)、丙烯酰胺 (AA)在一定温度、溶剂条件下进行聚合 ,然后与十八醇进行酯交换 ,... 稠油的天然高粘高凝性能使其在生产、运输、储存等方面比常规原油困难得多。根据稠油的特点 ,采用两步合成法 ,在室内先用苯乙烯 (S)、甲基丙烯酸甲酯 (MAME)、丙烯酰胺 (AA)在一定温度、溶剂条件下进行聚合 ,然后与十八醇进行酯交换 ,得到三元共聚酯化物———梳状聚合物降粘剂。经在稠油中的降粘性能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此降粘剂具有良好的降粘效果 ,当用量达到 4 0 0mg/l时 ,降粘率可达 70 %。同时 ,还讨论了三元共聚中间物的合成条件如温度、合成时间、原料配比、引发剂用量以及三元共聚中间物的酯化条件等对产品降粘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粘剂 梳状聚合物 三元共聚酯化物
下载PDF
含蜡原油结构的存在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敬加强 杨莉 +1 位作者 罗平亚 刘初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67-70,共4页
所谓含蜡原油结构是指一定条件下原油中蜡晶颗粒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一种充满整个体系的网络。采用流变学测试及分析技术试验研究含蜡模拟油的特征温度、粘温特性、流变特性 ,采用偏光显微技术分析含蜡模拟油凝胶状态时的微观结构。试验结... 所谓含蜡原油结构是指一定条件下原油中蜡晶颗粒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一种充满整个体系的网络。采用流变学测试及分析技术试验研究含蜡模拟油的特征温度、粘温特性、流变特性 ,采用偏光显微技术分析含蜡模拟油凝胶状态时的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 :含蜡原油在一定条件下明显存在结构 ,共形成与原油所含蜡分子的大小与数量、蜡晶颗粒的对称性及大小密切相关 ,含蜡原油结构的存在是其粘度异常和流动性丧失的主要根源。这为含蜡原油降凝降粘途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结构 蜡晶 粘度异常 流变性 特征温度
下载PDF
确定地层原油粘度的经验方法 被引量:23
16
作者 苏继红 易斌 史继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55,共3页
辽河油区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新增储量和新建产能区块,需要进行储量评价和开发前期方案的编制,进行油藏工程计算和油藏研究。但辽河油区的断块油气田具有含油层系多、断块多、油品多和油藏类型复杂、规模小的特点,使得获取各油藏地层... 辽河油区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新增储量和新建产能区块,需要进行储量评价和开发前期方案的编制,进行油藏工程计算和油藏研究。但辽河油区的断块油气田具有含油层系多、断块多、油品多和油藏类型复杂、规模小的特点,使得获取各油藏地层条件下的高压物性资料难度很大,有些单元往往缺少实测的地层条件下的高压物性资料。因而在确定地层原油粘度时没有足够的实测地层条件下高压物性资料,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依据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结合地层原油粘度与地面原油物性之间的联系,对辽河油区稀油、稠油两种油品54 个已开发单元的原油物性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地层原油粘度与地面原油物性间的相关经验公式。新增储量单元只要获得易取的地面原油物性分析资料,就可利用本区( 油田) 公式很方便地求出地层原油粘度值。文章还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误差分析,指出了实际应用过程中以不同油田为单元建立相关经验公式效果会更好,相对误差基本在0.6% ~20% 。图1 表1 参4( 苏继红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原油 粘度 经验方法
下载PDF
天然混合羧酸盐在三次采油和稠油降粘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干佐 牟建海 +1 位作者 陈锋 徐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5-28,共4页
介绍由天然油脂下脚料制成的天然混合羧酸盐的性能,重点叙述了它作为表面活性剂与碱和聚合物组成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在三次采油时,对不同酸值和不同水质的原油,采用不同配方的驱油体系和现场试验增产原油的情况,同时介绍了天然混合羧酸... 介绍由天然油脂下脚料制成的天然混合羧酸盐的性能,重点叙述了它作为表面活性剂与碱和聚合物组成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在三次采油时,对不同酸值和不同水质的原油,采用不同配方的驱油体系和现场试验增产原油的情况,同时介绍了天然混合羧酸盐可以降低高稠油粘度,用于稠油的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混合羧酸盐 三次采油 稠油 降粘 应用 降粘剂 羧酸盐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稠油化学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熵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程亮 邹长军 +2 位作者 杨林 江四虎 蒲远洋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6年第3期6-10,共5页
从稠油高粘度形成机制出发,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方法,以MATLAB为平台从计算化学角度探讨了稠油粘度特性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考察了稠油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诸因素参与稠油高粘度形成过程的性质。由于对灰色关联分析法进... 从稠油高粘度形成机制出发,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方法,以MATLAB为平台从计算化学角度探讨了稠油粘度特性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考察了稠油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诸因素参与稠油高粘度形成过程的性质。由于对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改进,不仅将稠油粘度与稠油组成关联起来,而且定量说明相关化学组成对稠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质是影响稠油粘度的最主要因素,胶质和芳香烃起着稳定沥青质,防止其聚集分相的作用;而沥青质分子之间、沥青质与胶质分子之间的缔合与其分子中的杂原子、过渡金属、芳香结构和烷基侧链有着密切关系;沥青质分子中的极性部位(电负性部位)和配位基部位是引发沥青质分子聚沉的关键因素。有效降低沥青质分子内及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和配位作用,对稠油开采、集输及后加工处理将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化学组成 降粘 灰关联熵
下载PDF
原油的核磁共振弛豫特性 被引量:21
19
作者 谢然红 肖立志 刘天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1-24,共4页
地下原油的成分复杂,粘度变化范围很大,具有很宽的核磁共振(NMR)弛豫分布特性。研究原油的NMR弛豫特性随原油粘度、NMR仪器测量频率以及测量回波间隔(TE)等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对利用NMR测井资料准确识别和评价油水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地下原油的成分复杂,粘度变化范围很大,具有很宽的核磁共振(NMR)弛豫分布特性。研究原油的NMR弛豫特性随原油粘度、NMR仪器测量频率以及测量回波间隔(TE)等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对利用NMR测井资料准确识别和评价油水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两种工作频率(2MHz和23MHz)的NMR谱分析仪器测量了不同粘度原油样品的NMR弛豫时间。结果表明:轻质油的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近似相等,且在双对数坐标系下与原油粘度、粘度/温度的比值成反比关系;稠油的T1大于T2,其T1/T2比值随测量频率、粘度/温度比值的增加而增大;仪器测量频率对轻质油弛豫影响很小,而对稠油的弛豫影响较大;随测量回波间隔的增加,稠油的视横向弛豫时间增大,且幅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弛豫特性 工作频率 原油 粘度
下载PDF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付才 何涛 +1 位作者 曹国民 卜祥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0-44,共5页
研制开发了适用于稠油抗高盐含量的HFB型乳化降粘剂,讨论了影响乳化降粘的主要因素。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HFB型乳化降粘剂对塔河3口稠油井开采的稠油具有明显的降粘效果,降粘率均大于93%。
关键词 稠油 乳化 降粘剂 盐含量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