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46
1
作者 司林波 聂晓云 孟卫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1-175,共5页
目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环境保护内聚力不足、责任分担难以界定、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等治理困境。建构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是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陆的困境... 目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环境保护内聚力不足、责任分担难以界定、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等治理困境。建构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是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陆的困境的有效途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实现,必须健全决策与预防、参与执行、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互信、政绩考核与监管,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协同治理机制,以保障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切实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域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多元协同
下载PDF
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界面治理:拆分、交互与重构——一项基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府际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司林波 张锦超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8,共11页
跨域生态环境治理是公共治理与府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以黄河流域为研究范本,以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及界面治理为理论依据,结合“结构-过程”模型建构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从结构维度与过程维度剖析治理界面的交互过程... 跨域生态环境治理是公共治理与府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以黄河流域为研究范本,以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及界面治理为理论依据,结合“结构-过程”模型建构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从结构维度与过程维度剖析治理界面的交互过程与交互逻辑,呈现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界面治理的全景。研究发现,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的治理界面由纵向、横向及斜向三种治理界面共同组成;府际关系是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的核心要素,对治理结构、界面交互的形成与演变有重要影响。当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为纵向“权威干预”动能驱动,以横向界面协同推进为主、斜向界面分工合作为补充的治理范式,仍带有一定的等级权威式属地治理色彩,需从治理结构、交互逻辑、目标整合等方面实现对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界面治理的路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域生态环境 府际协同 界面治理 黄河流域 府际关系 交互逻辑
下载PDF
跨区域环境治理如何实现“携手共进”?——基于多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春艳 周付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76,共10页
跨区域性公共环境议题不断涌现,地方政府在跨域环境治理行动中的横向协同非常重要。从发展差异、政治势能、政策环境、组织载体和治理能力五个维度构建理论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发现跨区域环境治理有“高位主导型”“辐射... 跨区域性公共环境议题不断涌现,地方政府在跨域环境治理行动中的横向协同非常重要。从发展差异、政治势能、政策环境、组织载体和治理能力五个维度构建理论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发现跨区域环境治理有“高位主导型”“辐射带动型”和“全面支持型”三条路径。其中政治势能是跨区域环境横向协同治理的必要条件,通过释放政治压力和晋升激励,形成驱动集体治理行动的约束力量。政策环境和组织载体为充分条件,提供集体治理行动所需的合作空间和行动载体,共同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供给约束规则。发展差异需要同具体条件组合而影响协同效果。在强制约束力量和完善规则交互作用下,跨区域治理主体间能携手迈向协同共治。对揭示区域环境横向协同治理内在逻辑,探索更优环境横向协同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治理 横向协同 生态环境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秦巴山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与因应
4
作者 马识途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9-14,共6页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仍受限于传统治理模式,存在合作欠缺、碎片化和事后性缺陷,与生态环境的本质相冲突,处于失灵状态。跨域协同治理理念可以对此作出调适,使其符合现代生态环境治理的要求,并满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转型和现实政策...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仍受限于传统治理模式,存在合作欠缺、碎片化和事后性缺陷,与生态环境的本质相冲突,处于失灵状态。跨域协同治理理念可以对此作出调适,使其符合现代生态环境治理的要求,并满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转型和现实政策的需要。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可以通过理顺多元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来突破其治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跨域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制度创新
下载PDF
漳河水库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探索与实践
5
作者 叶伟 李本荣 孙攀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第17期47-48,共2页
漳河水库位于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汇处,是长江重要的支流,湖北省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屏障。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统筹荆门、宜昌、襄阳三地联动,联保、联控、联治,积极探索"一试、二统、三联"的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新模式,实现... 漳河水库位于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汇处,是长江重要的支流,湖北省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屏障。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统筹荆门、宜昌、襄阳三地联动,联保、联控、联治,积极探索"一试、二统、三联"的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新模式,实现了从区域管理到流域管理、从单一管理到协同管理、从保护漳河到感恩漳河三种管理模式的转变,确保了漳河饮用水源安全,有力地促进了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河水库 跨区域 生态环境保护 研究
下载PDF
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8,共8页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ISM-MICMAC模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 隐性障碍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
7
作者 张芳 《上海环境科学》 2023年第3期123-125,共3页
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生态困境,指出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跨部门协调困难、治沙方式落后等问题,提出了树立生态经济思维、强化跨区域协同合作、创新治沙方式等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 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运行机制
下载PDF
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法治保障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瑞 《江苏商论》 2023年第7期139-141,共3页
生态环境治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巩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保障。环境问题无地界,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此,增加跨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律保障、优化跨... 生态环境治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巩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保障。环境问题无地界,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此,增加跨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律保障、优化跨区域合作治理的司法环境、厘清跨区域合作执法中的权力与责任,是促进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整治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 法治保障 路径选择
下载PDF
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法治保障研究
9
作者 刘瑞 《江苏商论》 2023年第6期128-130,共3页
生态环境治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巩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保障。环境问题无地界,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此,增加跨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律保障、优化跨... 生态环境治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巩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保障。环境问题无地界,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此,增加跨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律保障、优化跨区域合作治理的司法环境、厘清跨区域合作执法中的权力与责任,是促进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整治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 法治保障 路径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