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农业种植模式对重金属土壤的修复潜力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洋 陈志鹏 +2 位作者 黎红亮 廖柏寒 曾清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8-695,共8页
植物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大部分用来修复的植物都不具备利用价值,不能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收入。因此,一些农作物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一定的经济价值,在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是在... 植物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大部分用来修复的植物都不具备利用价值,不能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收入。因此,一些农作物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一定的经济价值,在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是在重金属(Cu、Zn、Pb、Cd、As、Hg)复合污染的郴州矿区废弃农田种植油菜、玉米和油葵,研究油菜-玉米和油-油葵两种种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作物在复合污染土壤中对重金属都表现出一定的耐性及吸收积累能力。向日葵的根和叶中重金属Cd、Cu的含量都很高,其中Cd在向日葵的各个部位的富集系数(BCF)及Cu在向日葵的根和叶的富集系数(BCF)都大于1。两种轮作模式对作物的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收获得到的干物质量都很高,每年每公顷分别为油菜16.6t、玉米25.29t、油葵22.5t。两种种植模式都可以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有效的提取,油菜-油葵种植模式下提取重金属Cu、Pb、Cd、As的量较高,分别为:Cu 2408g hm^(-2)a^(-1),Pb 2027g hm^(-2)a^(-1),Cd 658.5g hm^(-2)a^(-1),As 250g hm^(-2)a^(-1),油菜-玉米模式下Zn和Hg的提取量较高,分别为Zn 4987g hm^(-2)a^(-1)和Hg 7.92g hm^(-2)a^(-1);对于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来说,油菜-油葵的种植模式要优于油菜-玉米的种植模式。总的来说,利用3种作物两两轮作的种植模式,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大大的提高了作物对重金属的提取总量。3种作物在收获以后又可以用做工业原料,这就使得当地农民充分利用矿区废弃农田修复污染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得一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重金属污染 农业种植模式 大生物量 植物修复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种植模式变迁——以江汉平原稻农水稻种植为例 被引量:37
2
作者 陈风波 丁士军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3-52,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双季稻区出现的双季稻改单季稻已经造成水稻播种面积的减少,近年来直接影响到稻谷产量的增长。本文在新古典假设下,构建了农户行为模型,利用单位概率模型对影响江汉平原稻农水稻种植模式变化的深层次因素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双季稻区出现的双季稻改单季稻已经造成水稻播种面积的减少,近年来直接影响到稻谷产量的增长。本文在新古典假设下,构建了农户行为模型,利用单位概率模型对影响江汉平原稻农水稻种植模式变化的深层次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发现除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外,非农活动增加而引起的劳动力不足是导致双季稻改单季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种植模式 “双改单”
下载PDF
旱农区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最佳补灌时期和适宜补灌量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尹光华 刘作新 +1 位作者 蔺海明 张志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90,共6页
对不同种植模式作物进行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研究表明 ,在自然降雨基础上补灌 45 mm和 90 mm水 ,各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对照大幅度提高。初步确定出在作物生长前期降雨较多的丰水年 ,三种种植模式的适宜补灌定额为 90 mm... 对不同种植模式作物进行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研究表明 ,在自然降雨基础上补灌 45 mm和 90 mm水 ,各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对照大幅度提高。初步确定出在作物生长前期降雨较多的丰水年 ,三种种植模式的适宜补灌定额为 90 mm。三种种植模式中作物的最佳补灌时期及适宜补灌量分别为 :单作小麦播前沟灌 8mm,孕穗期补灌 82mm;单作地膜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一次补灌 90 mm;带田小麦播前沟灌 4mm,拔节期和孕穗期各补灌 19mm,带田地膜玉米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补灌 2 4 mm。该结论适宜于北方旱地农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最佳补灌时期 适宜补灌量 集雨农业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玉米田玉米害虫及其天敌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蒋佩兰 刘隆旺 +1 位作者 章志英 朱杏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25-27,共3页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玉米田玉米害虫与产量、无敌与产量的关系。并得出:间作套种的玉米比纯玉米的玉米螟该害株率减少,天敌增多,系统产量提高;间套作方式中,玉米套红薯依次优于玉米间大豆、玉米间花生和纯玉米。
关键词 玉米 种植方式 天敌 虫害 产量
下载PDF
四川中部丘陵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旱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崔灵周 李占斌 丁文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2,共6页
利用定位观测数据 ,对四川中部丘陵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旱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各种植模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差别 ,依据其变化特征可划分为 3种类型 ;垂直梯度变化基本表现为增长型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利用定位观测数据 ,对四川中部丘陵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旱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各种植模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差别 ,依据其变化特征可划分为 3种类型 ;垂直梯度变化基本表现为增长型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可用于对其变化特征的描述和层次划分 ,据此划分出了速变层 ( 0 cm~ 2 0 cm)和弱变层 ( 2 0 cm~ 50 cm) 2个差异明显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层。最后依据土壤水分的高效利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中部 丘陵地区 种植模式 土壤水分 旱地
下载PDF
湖北省三峡库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方谊 夏颖 +5 位作者 黄敏 雷秋良 刘宏斌 范先鹏 张富林 吴茂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0-558,共9页
为了识别湖北省三峡库区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以种植模式为单元研究区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流失系数法,分析了湖北省三峡库区4个县(区)18种主要种植模式农田地表径流途径土壤本底、肥料氮磷流失情况。结果表... 为了识别湖北省三峡库区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以种植模式为单元研究区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流失系数法,分析了湖北省三峡库区4个县(区)18种主要种植模式农田地表径流途径土壤本底、肥料氮磷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库区农田氮磷流失量分别为2 035.0 t和213.2 t,其中夷陵区最高,分别占库区总量的53.8%和50.5%,该区氮磷流失强度也最高。当季施肥造成的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农田流失总量29.6%和26.3%。18种模式中,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流失量最大的两种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53.2%;平地-露地蔬菜是磷流失量最大的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的43.3%。平地、缓坡地、陡坡地三类坡度农田中,平地农业集约程度高,氮磷流失量最高,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56.1%和57.1%,缓坡地次之,陡坡地的种植强度低,氮磷流失量最低。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平原旱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的38.5%和48.5%,流失强度为17.1、2.3 kg·hm^(-2),远高于园地、坡耕地、水田。研究表明,夷陵区是氮磷流失高风险区,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种植模式 地表径流 施肥 氮磷流失
下载PDF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7
7
作者 达良俊 余倩 蔡北溟 《中国城市林业》 2010年第3期11-14,共4页
文章归纳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重点讨论了廊道的生境和通道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宽度确定、群落配置和廊道连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上海目前分布的主要6种野生兽类确定了合理的廊道宽度,提出了以近自然理念为指... 文章归纳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重点讨论了廊道的生境和通道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宽度确定、群落配置和廊道连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上海目前分布的主要6种野生兽类确定了合理的廊道宽度,提出了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配置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的廊道构建模式,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生态道路(eco-road)"建设的初步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城市 技术 植物群落 研究成果 构建模式 生态道路 近自然
下载PDF
不同作物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玉华 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9-713,共5页
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复种、间作、轮作等不同种植方式的产出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一熟农田相比,复种、间作及轮作农田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2%、38%和21%;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单作一熟... 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复种、间作、轮作等不同种植方式的产出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一熟农田相比,复种、间作及轮作农田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2%、38%和21%;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单作一熟农田的1.63、1.29 和1.16 倍;复种、间作农田单位面积产值分别为单作一熟农田的1.76 和1.35 倍。通过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评价不同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客观方法,为今后农作制度中不同种植方式农田产出效果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种植方式 土地当量比 产量当量 产值当量 复种 间作 轮作
下载PDF
长江中游稻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袁嘉欣 杨滨娟 +3 位作者 胡启良 唐海鹰 李淑娟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05-1214,共10页
为探讨稻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优化种植制度,以长江中游地区种植面积较广的紫云英-早稻-晚稻种植模式(CRR)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RR)、马铃薯-早稻-晚稻(P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 为探讨稻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优化种植制度,以长江中游地区种植面积较广的紫云英-早稻-晚稻种植模式(CRR)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RR)、马铃薯-早稻-晚稻(P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5种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和作物产量,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稻收获后,与CRR处理相比,CRI、RRI、RRR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2.06%~21.01%(P<0.05),CRI、RRI、PRR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对照处理分别提高16.80%~20.45%和38.24%~50.00%(P<0.05),各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3.13%~15.64%(P>0.05),CRI、RRI处理能显著促进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积累,PRR处理则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积累。PRR处理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RRI、CRI处理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且CRI、RRI、PRR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17.30%~33.49%(P<0.05)。与对照相比,PRR、CRI处理的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2.05%和9.86%(P<0.05)。作物产量与微生物量碳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活性有机碳相关系数最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与对照相比,各种植模式均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并可引起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其中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和马铃薯-早稻-晚稻模式的综合效果较好,可以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种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广西绿肥发展现状及种植模式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忠义 胡钧铭 +9 位作者 蒙炎成 何铁光 苏天明 唐红琴 张野 韦彩会 李婷婷 王瑾 俞月凤 何永群 《热带农业科学》 2015年第11期71-75,80,共6页
回顾广西化肥施用概况和绿肥发展历史,介绍种质资源情况,提出适合广西绿肥发展的种植模式。绿肥-轮作、绿肥-间套作、粮肥兼用、饲肥兼用、果园绿肥、茶园绿肥等模式是适合广西绿肥发展的种植模式。政府扶持、扩大宣传,加强适宜绿肥品... 回顾广西化肥施用概况和绿肥发展历史,介绍种质资源情况,提出适合广西绿肥发展的种植模式。绿肥-轮作、绿肥-间套作、粮肥兼用、饲肥兼用、果园绿肥、茶园绿肥等模式是适合广西绿肥发展的种植模式。政府扶持、扩大宣传,加强适宜绿肥品种的收集、选育、留种,不断探索绿肥种植的最优模式,着力提高绿肥生产的综合效益,以推动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种植模式 广西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地适宜载畜量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军香 王合亮 +1 位作者 焦洪超 林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9-347,共9页
【目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造成畜禽生产废弃物的大量集中产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建立土地载畜量模型,为畜禽生产废弃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查阅大量资料和... 【目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造成畜禽生产废弃物的大量集中产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建立土地载畜量模型,为畜禽生产废弃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查阅大量资料和统计年鉴的基础上,以山东省2012年生猪统计数据和主要种植作物产量及氮磷需求量为例,根据农牧生态平衡和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原则,分析了粮食种植(冬小麦-夏玉米)、果树种植(苹果)和蔬菜种植(菜椒-茄子、菜椒-西红柿、西红柿-黄瓜3种大棚种植模式以及茄子-大白菜、西红柿-大白菜、黄瓜-萝卜3种露地种植模式)3种土地利用模式下作物氮、磷养分的需要量,依据畜禽生产废弃物中氮磷养分含量,根据土地养分平衡原理,建立了土地养分平衡模型,确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单位面积土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和载畜量,提出了土地不同种植模式下单位养殖规模需匹配的农田面积;【结果】以能繁母猪为基础建立了估测猪场粪尿养分(氮磷)年排出量的猪单位,折算成单个猪单位的氮、磷产生量分别为87.5和11.1kg/年。以此为基础估测了不同类型畜禽粪尿氮磷产生量。根据种植模式估测了土地氮磷输出量,以蔬菜种植模式下土地氮、磷输出量最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居中,苹果种植下氮、磷输出量最低。结果表明,蔬菜种植模式土地载畜量更高,大棚种植模式下平均为4.5猪单位/hm^2,露地种植模式下平均为3.8猪单位/hm^2;果树种植(苹果)载畜量最低,为1.2猪单位/hm^2;冬小麦-夏玉米模式下,不考虑秸秆还田,载畜量可达3.9猪单位/hm^2,如果考虑秸秆还田,则载畜量相应降低。以循环利用方式消纳1 000头能繁母猪规模的自繁自养猪场所产生的废弃物,蔬菜种植模式下所需匹配土地面积最少(西红柿-黄瓜轮作的大棚种植模式需要188.7 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畜量 循环利用 养殖规模 种植模式
下载PDF
种植模式和多茬收割对饲用型甜高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学保 《中国糖料》 2014年第2期46-47,58,共3页
研究了饲用型甜高粱在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全膜双垄沟灌栽培、全膜覆盖平作栽培、露地栽培)对土壤含水量、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的影响;单茬收割以及不同株高条件下2茬收割、3茬收割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水... 研究了饲用型甜高粱在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全膜双垄沟灌栽培、全膜覆盖平作栽培、露地栽培)对土壤含水量、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的影响;单茬收割以及不同株高条件下2茬收割、3茬收割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水,使植株茎秆含糖率增加,显著增加株高和产量,尤其全膜覆盖平作处理较露地栽培水分利用效率高70.52kg/(mm·hm2),增产41.74%。收获两茬产量要比收获1茬高10.98%,比收割3茬高18.64%;在收割两茬的情况下,头茬株高150cm时刈割总产量比头茬株高200cm时刈割总产增产4.49%。在生育期只有150d左右的区域,饲用型甜高粱可选择两茬或单茬收割,头茬在株高150cm左右收割,二茬收割时间在早霜来临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型甜高粱 种植模式 多茬收割 产量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坡地氮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铁钢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徐国策 刘晓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110,共5页
以花生(PL)、玉米(CL)、玉米和花生套种(TCP)3种种植方式下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及氮素流失特征,并以裸地(BL)作为对照。结果表明:PL、CL、TCP和BL的地表径流量大小... 以花生(PL)、玉米(CL)、玉米和花生套种(TCP)3种种植方式下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及氮素流失特征,并以裸地(BL)作为对照。结果表明:PL、CL、TCP和BL的地表径流量大小依次为BL〉CL〉PL〉TCP,雨强为1.20mm/min时,其产流量分别为195.6L,182.1L,23.4L,11.9L,以BL的产流量为基准,TCP,PL和CL分别减少地表径流的比例为94%,88%和7%。不同种植方式下产沙量的排列次序为BL〉CL〉PL〉TCP,其产沙量分别为947g,72g,19g,4g,以BL的产沙量为基准,TCP,PL和CL减少泥沙的比例分别为99.6%,98.0%,92.4%;地表径流中的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浓度变化特征表明:除TCP外,PL、CL、BL在产流结束前地表径流中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浓度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径流中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为硝态氮,占总氮流失的比例为54%~79%。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氮素流失量表现为T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丹江流域 坡耕地 种植方式 氮素流失
下载PDF
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水土保持效应及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马传功 陈建军 +3 位作者 郭先华 何晓彤 祖艳群 李元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72-79,共8页
针对云南彝良地震灾区灾后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通过对试验小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径流小区的监测,以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及对收获期作物粒重的影响,寻求控制和减少农田水土... 针对云南彝良地震灾区灾后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通过对试验小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径流小区的监测,以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及对收获期作物粒重的影响,寻求控制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及增产的有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3次地表总径流量顺序为黄豆单作(17.0 m^3·hm^(-2))>马铃薯单作(15.9 m^3·hm^(-2))>玉米单作(13.7 m^3·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12.6 m^3·hm^(-2))>玉米∥黄豆(12.3 m^3·hm^(-2))>玉米∥马铃薯(11.7 m^3·hm^(-2));土壤总侵蚀量顺序为马铃薯单作(930.15 kg·hm^(-2))>黄豆单作(821.70 kg·hm^(-2))>玉米单作(739.05 kg·hm^(-2))>玉米∥马铃薯顺坡种植(716.70kg·hm^(-2))>玉米∥马铃薯(651.90 kg·hm^(-2))>玉米∥黄豆(620.10 kg·hm^(-2));在地表径流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比最差模式黄豆单作削减地表径流量31.2%,比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地表径流量26.4%、14.3%;在土壤侵蚀量方面,最好模式玉米∥黄豆间作,比最差模式马铃薯单作削减土壤侵蚀量33.3%,比黄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削减土壤侵蚀量24.5%、16.1%。在土壤养分流失方面,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总氮流失30.6%;玉米∥黄豆间作比马铃薯单作削减氨氮流失22.2%,并有显著差异。可见,在彝良地震灾区玉米∥马铃薯和玉米∥黄豆间作种植模式在减少水土养分流失方面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良 地震灾区 种植模式 间作 水土流失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新压砂瓜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娟 吴宏亮 +2 位作者 康建宏 许强 马斯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新砂田压砂瓜生育期内,单作(T1)、间作(T2)、覆膜单作(T3)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以T3处理最高,其次是T2和T1;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为"高-低-...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新砂田压砂瓜生育期内,单作(T1)、间作(T2)、覆膜单作(T3)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以T3处理最高,其次是T2和T1;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为"高-低-高-低"双峰模式,其余养分变化相似,呈"高-低-高"单峰模式。(2)三种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3处理土壤酶活性最高,T2处理次之,T1处理最低。(3)在各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与各土壤养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4)三种种植模式下,西瓜产量高低为T3>T2>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新砂田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婷 包兴国 胡志桥 《甘肃农业科技》 2010年第8期3-6,共4页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与不同绿肥作物的间作模式。结果表明:压青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根茬处理,其中以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的玉米产量为最高,较对照单作玉米增产6.37%;玉米间作箭豌豆混播毛苕子的绿肥产草量和绿肥植株...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与不同绿肥作物的间作模式。结果表明:压青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根茬处理,其中以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的玉米产量为最高,较对照单作玉米增产6.37%;玉米间作箭豌豆混播毛苕子的绿肥产草量和绿肥植株根瘤数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各间作模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压青处理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绿肥 间作 种植模式 河西绿洲灌区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坤 陈治谏 廖晓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19,共3页
试验研究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在15°坡面上与全区顺坡平作(对照)相比粮经果复合垄作水土保持效果最佳,其他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关键词 水土保持效益 土壤侵蚀 种植模式
下载PDF
新疆南疆矮化密植枣园三种红枣病害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栋海 李克福 赵思峰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5-108,共4页
以新疆南疆矮化密植枣园中发生的枣缩果病、枣果黑斑病和枣叶斑病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和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不同品种对3种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以及3种病害在田间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生,到... 以新疆南疆矮化密植枣园中发生的枣缩果病、枣果黑斑病和枣叶斑病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和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不同品种对3种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以及3种病害在田间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生,到8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随后随着枣果的成熟,病害逐渐减轻;枣果黑斑病在8月下旬开始发生,随后不断加重;枣叶斑病在5月上旬开始发生,随着叶片的不断长大,病害逐渐加重。枣棉间作和枣辣椒间作均会加重3种病害的发生,不同品种中,"灰枣"的缩果病、枣果黑斑病发生最轻,"骏枣"次之,而"赞皇大枣"发病最重,"赞皇大枣"叶斑病发生最轻,"灰枣"次之,而"骏枣"发生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缩果病 枣果黑斑病 枣树叶斑病 发生规律 种植模式 品种
原文传递
菲律宾以稻为基础的种植制度生态学评价——Ⅰ.各类种植方式的养分平衡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强基 D.P.Garrity 王增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02-411,共10页
在菲律宾的雨养旱地、雨养低地和灌溉田种植制度研究基点上,分别对各种农民和拟推广的实验种植方式,进行了生物量及其组成、作物分器官的 C、N、P、K 含量与分布比率、作物残茬燃烧后 C、N、P、K 损失测定。从添加与取走两个方面,分三... 在菲律宾的雨养旱地、雨养低地和灌溉田种植制度研究基点上,分别对各种农民和拟推广的实验种植方式,进行了生物量及其组成、作物分器官的 C、N、P、K 含量与分布比率、作物残茬燃烧后 C、N、P、K 损失测定。从添加与取走两个方面,分三种添加与取走情况,计算了土壤N、P、K 的部分养分平衡与有机质平衡。结果显示:在当地施肥水平下,即使归还全部残茬,很难维持 N、P、K 的养分平衡,但能较好满足土壤有机质平衡。为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年平衡,雨养低地和雨养旱地需分别归还1400和1900公斤生物物质/公顷.年。并对当地维持养分平衡的途径作了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 养分 水稻 栽培 生态学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粮田土壤氮素淋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心灵 朱启林 +2 位作者 赵胜利 龙光强 汤利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9-1536,共8页
氮素淋失既是农田养分氮损失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生产污染水体环境的重要途径。单作、间作和轮作是常见的农业种植模式,由于水肥和耕作管理、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转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氮淋失特征各异。通过分析文献,综... 氮素淋失既是农田养分氮损失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生产污染水体环境的重要途径。单作、间作和轮作是常见的农业种植模式,由于水肥和耕作管理、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转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氮淋失特征各异。通过分析文献,综述了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和水稻单作的氮淋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豆科禾本科间作在降低氮淋失方面的优势及其机理;同时对常见农作物轮作种植的氮淋失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填闲作物控制氮淋失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后开展不同种植模式氮淋失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单作 轮作 氮淋失 种植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