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 被引量:345
1
作者 高利伟 马林 +3 位作者 张卫峰 王方浩 马文奇 张福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3-179,共7页
基于统计数据、农户调研数据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中的数据,估算了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数量,并且对其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资源数量超过7.6亿t,其中,作物秸秆氮、磷(P2O5)、钾(K2O)养分... 基于统计数据、农户调研数据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中的数据,估算了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数量,并且对其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资源数量超过7.6亿t,其中,作物秸秆氮、磷(P2O5)、钾(K2O)养分资源数量分别达到776万t、249万t、1342万t。从作物秸秆去向来看,作物秸秆还田、秸秆饲用、秸秆燃烧以及其他去向所占比例分别为24.3%、29.9%、35.3%和10.5%。从不同利用方式下作物秸秆养分还田情况来看,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氮、磷(P2O5)、钾(K2O)养分还田量分别达到304.6万t、175.6万t、966.7万t,占秸秆养分资源量的比例分别为39.3%、70.5%和72.0%,这表明秸秆还田比例及其养分还田比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秸秆 养分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进展 被引量:124
2
作者 石磊 赵由才 柴晓利 《中国沼气》 2005年第2期11-14,19,共5页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胡乱丢弃、无控焚烧、直接还田和加工粗饲料等传统的处理方式存在着"三低一重"的缺点,即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本文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腐熟还田技术、...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胡乱丢弃、无控焚烧、直接还田和加工粗饲料等传统的处理方式存在着"三低一重"的缺点,即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本文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腐熟还田技术、饲料转化技术、能源化技术及秸秆在工业上的各种应用。认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的需要,也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技术进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合利用技术 保护生态环境 秸秆利用率 能源化技术 可再生资源 资源丰富 直接还田 经济效益 环境污染 还田技术 转化技术 工业原料 粗饲料 转化率 腐熟 肥料
下载PDF
中国秸秆养分资源及还田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1
3
作者 刘晓永 李书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19,共19页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区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数量、还田利用状况以及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仍不清楚。该研究基于官方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不同年代各省秸秆资源和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利用状况,为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区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数量、还田利用状况以及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仍不清楚。该研究基于官方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不同年代各省秸秆资源和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利用状况,为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化肥零增长下作物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从1980s到2010s,中国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总量分别增长了85.5%和10~4%,西北地区以及西藏、黑龙江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地区的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的2/3以上。到2010s秸秆资源和氮磷钾养分资源分别达到9.01×10~8和2 485.63×10~4 t,相当于单位耕地面积上6 665.52和183.91 kg/hm^2,比1980s分别增加1 601.18和56.85 kg/hm^2。各种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所占比例各地区差异较大,2010s谷类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分别占全国的69.86%和56.47%,东北地区谷类作物秸秆比例最高;果蔬类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分别占9.67%和21.99%,东南地区果蔬类作物秸秆比例最高;豆类、薯类、油料类、棉麻纤维类和其他类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比相对较小。从1980s到2010s,秸秆直接还田量持续增加,燃烧还田量从1980s到2000s增加,2010s则下降。然而,秸秆养分还田量持续增加,氮磷钾还田总量从1980s的583.92×10~4 t(N 97.81×10~4 t、P_2O_5 40.10×10~4 t和K_2O 446.01×10~4 t)增加到2010s的1 770.66×10~4 t(N 574.53×10~4 t、P_2O_5 105.53×10~4 t和K_2O 1 090.60×10~4 t),相当于单位耕地面积从60.89 kg/hm^2(N 10.20 kg/hm^2、P_2O_5 4.18 kg/hm^2、K_2O 46.51 kg/hm^2)增加到131.02 kg/hm^2(N 42.51 kg/hm^2、P_2O_5 7.81 kg/hm^2、K_2O 80.70 kg/hm^2)。1980s、1990s、2000s、2010s秸秆氮磷钾养分还田率分别为47.92%、56.16%、60.11%和71.24%。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省秸秆养分还田率增加明显,但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秸秆养分还田量占全国秸秆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作物 养分 秸秆还田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8
4
作者 杨文钰 王兰英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11-216,共6页
阐述了秸秆还田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秸秆还田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现有的几种主要方式的分析,指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作物 秸秆还田 现状 发展
下载PDF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 被引量:97
5
作者 李伟 蔺树生 +1 位作者 谭豫之 汤修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当前在我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餐饮具包装中存在着极大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开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 ,以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对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探讨了作物秸秆综合... 当前在我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餐饮具包装中存在着极大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开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 ,以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对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探讨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秸秆 环境污染 综合利用 创新技术 中国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21
6
作者 石祖梁 王飞 +3 位作者 王久臣 李想 孙仁华 宋成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6,共9页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相互结合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资源分布 利用模式 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96
7
作者 陈玉华 田富洋 +3 位作者 闫银发 宋占华 李法德 陈为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3,共7页
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产业一直处于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和低产出等不... 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产业一直处于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和低产出等不良状况,着重论述农作物秸秆用作肥料还田、畜牧饲料、生活能源、工业原料以及秸秆基料等用途的利用现状,同时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应对该类问题的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希望达到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目的,加快推进作物秸秆的商品化和资源化利用,以期实现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生物质能 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中国秸秆废弃焚烧与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与环境分析 被引量:88
8
作者 冯伟 张利群 +1 位作者 庞中伟 郭淑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0-354,共5页
本研究就农作物秸秆资源废弃焚烧与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系统归纳了国内学术界有关秸秆焚烧现状、原因、危害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文献。研究显示,秸秆废弃焚烧已成为中国显... 本研究就农作物秸秆资源废弃焚烧与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系统归纳了国内学术界有关秸秆焚烧现状、原因、危害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文献。研究显示,秸秆废弃焚烧已成为中国显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而农户之所以会焚烧秸秆是由于收获和利用秸秆的机会成本过高,且收益较低;秸秆发电、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新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环境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受技术、原料、市场等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秸秆收储运成本高及相关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秸秆规模化利用的关键因素。总体上看,现有技术的综合效益不明显,这限制了中国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高,急需政府扶持以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秸秆焚烧 资源化利用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下载PDF
不同作物秸秆在旱地和水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规律 被引量:87
9
作者 代文才 高明 +4 位作者 兰木羚 黄容 王金柱 王子芳 韩晓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以水稻、小麦、玉米秸秆和油菜、蚕豆青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不同秸秆翻埋入旱地和水田后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规律,以期为紫色丘陵区农业秸秆循环利用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翻埋还田后,5种供试秸秆... 以水稻、小麦、玉米秸秆和油菜、蚕豆青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不同秸秆翻埋入旱地和水田后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规律,以期为紫色丘陵区农业秸秆循环利用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翻埋还田后,5种供试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0~60 d)快、后期(60~360 d)慢。经过360 d的腐解,旱地秸秆累积腐解率为52.88%~75.80%,表现为油菜>水稻>玉米>小麦>蚕豆趋势,且蚕豆青秆累积腐解率显著低于其余秸秆;水田中秸秆累积腐解率为45.01%~62.12%,表现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蚕豆趋势。5种秸秆在旱地和水田中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在试验终点,旱地中秸秆碳、氮、磷和钾释放率分别为65.50%~87.37%、54.64%~69.72%、89.65%~98.96%和79.92%~96.63%,且油菜秸秆养分释放率高于其他4种秸秆;水田中秸秆碳、氮、磷、钾释放率变幅分别为49.95%~69.57%、32.89%~77.11%、90.70%~96.80%、77.45%~90.47%。总体表现为秸秆在旱地土壤中的累积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大于水田,旱地油菜和水稻秸秆较易腐解,水田水稻和玉米秸秆较易腐解释;秸秆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秸秆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 旱地 水田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镉污染农田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84
10
作者 贾乐 朱俊艳 苏德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92-1998,共7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镉污染水稻土和人为模拟镉污染土壤上不同种类和不同量的作物秸秆还田后,土壤中可提取态镉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白菜生长和吸收重金属镉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2种镉污染土壤...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镉污染水稻土和人为模拟镉污染土壤上不同种类和不同量的作物秸秆还田后,土壤中可提取态镉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白菜生长和吸收重金属镉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2种镉污染土壤的pH值。镉污染水稻土上还田玉米和菜豆秸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醋酸铵提取态镉和DTPA提取态镉含量,秸秆还田后2周时醋酸铵提取态镉含量增加了17%~33%,随时间延长,土壤中可提取态镉增加变的不明显。模拟镉污染土壤上还田玉米和菜豆秸秆对土壤中醋酸铵提取态镉和DTPA提取态镉含量影响不明显。镉污染水稻土上秸秆还田量2%时显著降低了白菜体内镉含量,还田菜豆秸秆和玉米秸秆白菜体内镉含量分别降低了18%和27%。还田玉米秸秆影响了白菜生长,降低了白菜的产量;模拟镉污染土壤上还田菜豆秸秆对白菜生长和镉含量影响不明显,但还田2%玉米秸秆降低了白菜生物量,增加了白菜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 被引量:65
11
作者 刘丽香 吴承祯 +3 位作者 洪伟 李键 蔡冰玲 林淑伟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6年第1期75-80,共6页
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进展,包括秸秆在还田、饲料转化、能源化及工业上的应用四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分析中找出了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快其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燃烧PM_(2.5)排放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71
12
作者 祝斌 朱先磊 +2 位作者 张元勋 曾立民 张远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3,共5页
农作物秸秆燃烧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质燃烧形式,已是大气细粒子的来源之一。建立了实验室模拟-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并利用这一系统测定了浙江、四川、河南、河北、北京(主要粮食产区)五地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秸秆燃烧过程中PM2 5的排放因子。... 农作物秸秆燃烧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质燃烧形式,已是大气细粒子的来源之一。建立了实验室模拟-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并利用这一系统测定了浙江、四川、河南、河北、北京(主要粮食产区)五地的玉米、小麦和水稻秸秆燃烧过程中PM2 5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实验室模拟明火燃烧的w(PM2 5)为7 2~39 0g kg,与文献[5],[7]~[8]中野外燃烧结果相似,表明两者燃烧状态具有相似性;排放因子受秸秆燃烧状态影响显著,闷火燃烧为明火燃烧的2 4~11 5倍;同时,农作物种类不同PM2 5排放因子也存在明显差别;而排放因子随秸秆生长地域变化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生物质燃烧 PM2.5 排放因子
下载PDF
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64
13
作者 张成娥 王栓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6-99,共4页
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 C、N、P的变化 ,结果表明 :当玉米、谷子、马铃薯和苜蓿秸秆施入土壤后 ,其微生物量 C、N、P明显增高。不同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量 C和 P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即施入秸秆后 0~ 15天快速增... 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 C、N、P的变化 ,结果表明 :当玉米、谷子、马铃薯和苜蓿秸秆施入土壤后 ,其微生物量 C、N、P明显增高。不同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量 C和 P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即施入秸秆后 0~ 15天快速增加 ,然后缓慢下降 ,4 5天时降至最低。 4 5~ 6 0天又出现一个上升阶段 ,之后又下降。不同秸秆的微生物量 N差异较大。比较 4种秸秆 ,在腐解的整个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 C表现为玉米 >谷子 >苜蓿 >马铃薯 ,这一趋势与它们的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微生物量 腐解过程
下载PDF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方向—沼气干发酵技术 被引量:65
14
作者 李想 赵立欣 +1 位作者 韩捷 向欣 《中国沼气》 2006年第4期23-27,共5页
本文简述了我国现存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沼气干发酵的技术概况、工艺条件、产气和造肥效果,最后得出了沼气干发酵技术是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的结论。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秸秆 畜禽粪便 沼气 干发酵
下载PDF
粉碎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物理特性试验 被引量:71
15
作者 霍丽丽 孟海波 +2 位作者 田宜水 赵立欣 侯书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9-195,共7页
为分析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的物理特性,该文选取自然晾晒后(全水分8%左右)的6种不同地区玉米秸秆和5种不同种类秸秆,细粉(粒度0~10mm)后进行物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粉碎秸秆的自然和振实堆积密度范围分别在37.43~140和48.40~200kg/m3之... 为分析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的物理特性,该文选取自然晾晒后(全水分8%左右)的6种不同地区玉米秸秆和5种不同种类秸秆,细粉(粒度0~10mm)后进行物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粉碎秸秆的自然和振实堆积密度范围分别在37.43~140和48.40~200kg/m3之间,静态和动态堆积角分别在44°~51°和17°~31°之间,与金属、橡胶材料的最大静摩擦系数分别在0.45~0.55和0.51~0.62之间,内摩擦系数在0.53~0.73之间。不同地区玉米秸秆和不同种类秸秆的堆积密度和堆积角均不同,秸秆品种和原料的均匀度对堆积密度有影响,不同种类秸秆堆积密度差异较大。原料的全水分越高,堆积角越大。摩擦特性和流动特性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在秸秆原料的压缩、输送、储存等相关装备及工艺路线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秸秆原料堆积特性的差异性。该研究为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的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物理特性 试验 堆积密度 堆积角 摩擦系数 流动特性
下载PDF
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 被引量:67
16
作者 张培栋 杨艳丽 +1 位作者 李光全 李新荣 《可再生能源》 CAS 2007年第6期80-83,共4页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个巨大的能源库,对其的准确定量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前提条件。文章以2005年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为例,结合农作物秸秆的能源转化方式,定量估算了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的潜力,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资...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个巨大的能源库,对其的准确定量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前提条件。文章以2005年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为例,结合农作物秸秆的能源转化方式,定量估算了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的潜力,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中国每年约有3.995×10^8t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利用,这些秸秆若全部以直接燃烧、锅炉燃烧、压缩成型燃烧、沼气供热、沼气发电、气化供热以及气化发电等不同转化方式加以利用,则其能源化产品可分别替代化石燃料0.291×10^8,0.5×10^8,2.039×10^8,0.815×10^8,0.258×10^8,2.217×10^8和0.5987×10^8t标煤。其中气化供热能源转化效率最高,可达60.37%,其次为压缩成型燃烧,能源转化效率达58.26%。秸秆资源用于气化供热和压缩成型燃烧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能源 潜力
下载PDF
农业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7
作者 范如芹 罗佳 +3 位作者 高岩 刘海琴 严少华 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2-448,共7页
栽培基质是新型高效农业的基础,而选择养分丰富、资源量大、价格低廉的基质原料则是规模化基质生产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及其基质化利用的潜力,介绍了国内外以作物秸秆、菇渣、畜禽粪便、水葫芦渣、椰子纤维等农业废弃物... 栽培基质是新型高效农业的基础,而选择养分丰富、资源量大、价格低廉的基质原料则是规模化基质生产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及其基质化利用的潜力,介绍了国内外以作物秸秆、菇渣、畜禽粪便、水葫芦渣、椰子纤维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基质配方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限制农业废弃物原料规模化基质生产的问题,着重展望了目前农业废气物基质化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 秸秆 菇渣 畜禽粪便 椰子纤维 水葫芦渣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65
18
作者 石祖梁 刘璐璐 +2 位作者 王飞 李想 常志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2,共7页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制定的政策、资金、技术、考核等保障措施,归纳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的发展模式,并从工作创新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创设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 发展模式 政策建议
原文传递
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秸秆禁烧与绿色农业新途径 被引量:65
19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6 位作者 刘晓雨 程琨 卞荣军 吉春颖 郑聚峰 张旭辉 郑金伟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92-101,共10页
秸秆处理是当前中国农业与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了秸秆处理与禁烧存在的机制性困难,认为秸秆处理需要从市场经济规律寻求产业化解决途径,关键是能源利用下养分资源重回农业循环;介绍了生物质限氧热裂解新技术特点及其在秸秆处理中... 秸秆处理是当前中国农业与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了秸秆处理与禁烧存在的机制性困难,认为秸秆处理需要从市场经济规律寻求产业化解决途径,关键是能源利用下养分资源重回农业循环;介绍了生物质限氧热裂解新技术特点及其在秸秆处理中的优势,讨论了其产业主要产品——生物质炭的土壤和农业功效,分析了秸秆气炭联产多产品产业链的产业化前景,提出秸秆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提供了既处理秸秆废弃物又促进农业增产优质安全的新技术选择,形成了以生物质炭土壤施用和生物质炭基肥料生产应用为中心的绿色农业新途径。建议国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秸秆禁烧大环境下秸秆处理补贴政策,加大秸秆收储配套服务,强化树立已经初现的秸秆生物质热裂解产业优势,通过绿色农业市场化发展带动解决秸秆问题,服务中国可持续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质热裂解 生物质炭 绿色农业 循环利用
原文传递
添加农作物秸秆炭对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 被引量:64
20
作者 佟雪娇 李九玉 +1 位作者 姜军 徐仁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41,共5页
为考察秸秆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红壤修复中的作用,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由花生秸秆、大豆秸秆、稻草和油菜秸秆制备的4种生物质炭对采自江西和广西的2种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由农作物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提高了红... 为考察秸秆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红壤修复中的作用,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由花生秸秆、大豆秸秆、稻草和油菜秸秆制备的4种生物质炭对采自江西和广西的2种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由农作物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提高了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生物质炭对Cu(Ⅱ)吸附的促进作用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低pH值条件下促进作用更明显。pH值4.0和w为2%生物质炭添加水平下,油菜秸秆炭、花生秸秆炭、大豆秸秆炭和稻草炭使江西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较对照分别增加97%、79%、51%和54%;花生秸秆炭和大豆秸秆炭使广西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1%和44%,当生物质炭添加水平w达4%时,Cu(Ⅱ)吸附量的增幅达97%和165%。生物质炭表面带负电荷,可以同时增加红壤对Cu(Ⅱ)的静电吸附量和专性吸附量,但以增加专性吸附为主。因此,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可以有效降低Cu(Ⅱ)在酸性红壤中的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生物质炭 作物秸秆 Cu(Ⅱ)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