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定位轮作体系长期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在作物可生育期间的数量变化(Ⅰ) 被引量:5
1
作者 马春梅 唐远征 季尚宁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1994~ 2 0 0 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农学试验田进行了作物定位轮作的长期试验研究 ,分别就不同作物轮作体系的土壤微生物、土壤优质真菌及土壤肥力的演变做了研究和分析 ,现将 1997年大豆、玉米、小麦可生育期间对其土壤微生物环境影... 1994~ 2 0 0 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农学试验田进行了作物定位轮作的长期试验研究 ,分别就不同作物轮作体系的土壤微生物、土壤优质真菌及土壤肥力的演变做了研究和分析 ,现将 1997年大豆、玉米、小麦可生育期间对其土壤微生物环境影响结果加以总结。结果表明 ,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前期较低 ,生育盛期和成熟期较高 ,土壤真菌数量以前期最高 ,生育中后期数量有所减少 ;三种作物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定位轮作 土壤微生物 作物可生育期 数量
下载PDF
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氨基糖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吕慧捷 袁小伟 何红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7-153,共7页
分析肥料施用及肥料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氨基糖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动态变化和研究微生物来源物质的转化迁移特征,这对研究土壤有机质循环和C、N截获有重要意义,这也可为研究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SOM)转化和积累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分析肥料施用及肥料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氨基糖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动态变化和研究微生物来源物质的转化迁移特征,这对研究土壤有机质循环和C、N截获有重要意义,这也可为研究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SOM)转化和积累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依托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野外生态站进行田间微区试验,选取化肥[(NH_4)_2SO_4]和化肥+秸秆(玉米秸秆)配施两个处理的0~10和10~20 cm层次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取样时间分别设为播种前、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本文通过分析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氨基糖氮的动态变化以揭示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肥力的调控。单施化肥处理在0~10和10~20 cm两个层次下土壤总氨基糖氮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播种期到灌浆期0~10 cm层次3种氨基单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氮也都表现出下降趋势。秸秆配施处理下0~10 cm层次与单施化肥相比氨基糖氮含量低。两种处理下均表现为在拔节期时10~20 cm层次真菌群落比细菌群落占优势,而0~10 cm层次细菌群落占优势。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单施化肥处理下细菌群落强于真菌群落,而秸秆配施处理下真菌群落明显强于细菌群落。土壤氨基糖在作物不同生长期作为碳氮源可以被植物和微生物有效利用。秸秆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类型发生变化,秸秆降解可为微生物提供养分,同时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出现明显转变,从而使得秸秆配施影响了微生物数量。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变化,初期以细菌群落为主,细菌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贡献大,生长中期真菌开始占主导地位,秸秆配施有利于真菌群落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玉米生长 氮肥 秸秆 微生物残留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土壤氨基酸氮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吕慧捷 何红波 +1 位作者 张旭东 郑立臣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6,共6页
氨基酸在土壤氮素循环及作物养分供给中既扮演着库的角色又起着源的作用。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肥料施用及肥料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氨基酸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数量变化,探讨了土壤氨基酸的可利用性及其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在玉米需氮高峰... 氨基酸在土壤氮素循环及作物养分供给中既扮演着库的角色又起着源的作用。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肥料施用及肥料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氨基酸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数量变化,探讨了土壤氨基酸的可利用性及其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在玉米需氮高峰期,耕层土壤,尤其是10~20 cm层次的氨基酸氮含量降低以部分满足植物的氮素需求;在玉米成熟期,土壤氨基酸含量又有所回升。秸秆配施增加了土壤氨基酸氮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持续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玉米生长 可利用性 动态 秸秆 氮循环
原文传递
冀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棉铃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4
作者 马仲实 李保兰 丁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20-124,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在冀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成熟期的延迟增加了第一代棉铃虫的虫源,从而加重了第二代棉铃虫的为害;而夏玉米、夏播棉和地膜棉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成熟期的延迟,使二、三、四代棉铃虫大发生衔接起来,并使越冬棉铃虫基... 研究结果表明,在冀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成熟期的延迟增加了第一代棉铃虫的虫源,从而加重了第二代棉铃虫的为害;而夏玉米、夏播棉和地膜棉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成熟期的延迟,使二、三、四代棉铃虫大发生衔接起来,并使越冬棉铃虫基数增大,如此食料条件的衔接、改善及多年顺境的积累,是构成近年1~4代棉铃虫大面积严重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因素.本文对综合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种群数量 种植结构 作物生育期 虫害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