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发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阜 赵明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期59-63,共5页
近60年来中国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在理论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需求,在作物生育调控理论及技术途径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多熟种植、作物布局和种植模式优化上不断创新发... 近60年来中国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在理论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需求,在作物生育调控理论及技术途径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多熟种植、作物布局和种植模式优化上不断创新发展,并通过技术集成应用有效支撑中国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面对当前及未来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如何将资源高效、环境安全与作物高产高效并重,构建用养结合、生态高效、生产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作物生产体系,是作物栽培与栽培学科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艰巨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栽培与耕作 作物生产 生态高效 学科发展
下载PDF
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谢立勇 林而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6年第3期161-166,共6页
从育种、耕作与栽培三个方面分析了适应CO2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措施。在育种方面,采用综合运用育种理论和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改善作物生理和生态性状来适应大气中CO2含量升高;在耕作制度上,采用调整作物播期、改变当前多熟制边界、... 从育种、耕作与栽培三个方面分析了适应CO2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措施。在育种方面,采用综合运用育种理论和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改善作物生理和生态性状来适应大气中CO2含量升高;在耕作制度上,采用调整作物播期、改变当前多熟制边界、调整水作和旱作作物、C3作物和C4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区域布局等措施;在栽培措施上,采用调节作物冠层温度、改善灌溉条件、保持土壤肥力和养分以及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和极端天气灾害等综合措施。扬长避短,兴利除弊,采取主动适应CO2肥效作用的策略,最大限度发挥作物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 CO2肥效作用 技术潜力 品种选育 作物栽培 耕作措施
下载PDF
研究生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小玉 王龙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2-227,共6页
根据主文献研读课程特点,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为主体,以培养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为目标,在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中构建并实施了四三三二制(四阶段、三层次、三要素、二考核)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该课... 根据主文献研读课程特点,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为主体,以培养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为目标,在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中构建并实施了四三三二制(四阶段、三层次、三要素、二考核)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主文献研读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用生态学思维重构传统农学学科:生产生态学的角色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松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31-2035,共5页
传统农学学科与专业源于近代试验科学的还原论思维,并在工业革命巨大成功的推动下不断分化,失去了对农业生物与资源环境关系即农业生态系统机制的整体把握;而且,由于过多依赖外源化石能源的投入和若干高产作物品种的单一种植,不断丧失... 传统农学学科与专业源于近代试验科学的还原论思维,并在工业革命巨大成功的推动下不断分化,失去了对农业生物与资源环境关系即农业生态系统机制的整体把握;而且,由于过多依赖外源化石能源的投入和若干高产作物品种的单一种植,不断丧失农业内部可持续性,使人类面临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双重危机.因此,农学学科及其教育体系的重构日益迫切.将农学与生态学联姻,建立以农业生态学为核心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为核心技术,特别是创建"生产生态学",以之融合农学学科下属2个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与"作物遗传育种学"之间的鸿沟,将从意识论和方法论上为真正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学科、科学和教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 还原论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学 农业生态学 生产生态学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之间光合作用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茜 李勇 《中国科技论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0-685,共6页
选取有代表性的12个水稻品种,研究分蘖期和灌浆期不同类型水稻之间光合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分蘖期籼稻与粳稻的净光合速率(A)和气孔导度(gs)无显著差异,但常规稻大于杂交稻。粳稻的比叶重(specific leaf weight,SLW)、SPAD和叶片氮... 选取有代表性的12个水稻品种,研究分蘖期和灌浆期不同类型水稻之间光合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分蘖期籼稻与粳稻的净光合速率(A)和气孔导度(gs)无显著差异,但常规稻大于杂交稻。粳稻的比叶重(specific leaf weight,SLW)、SPAD和叶片氮素含量(Narea)基本都大于籼稻,但常规稻与杂交稻无显著差异。在灌浆期A和gs基本表现为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2种氮肥处理下,常规稻的SPAD和Narea基本大于杂交稻。低氮处理下粳稻的SPAD和Narea大于籼稻,而高氮下籼稻与粳稻无显著差异。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hotosynthetic N use efficiency,PNUE)与SLW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含量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gs是造成不同品种之间A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SLW、NSC是影响PNUE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水稻亚种 光合速率 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比叶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我国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初探——以“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尹小刚 曾昭海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高等农业教育》 2020年第1期91-94,共4页
建设高水平的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我国农业院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拓宽国际视野和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国际课程"现代作物学—栽培耕... 建设高水平的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我国农业院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拓宽国际视野和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国际课程"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课程为例,重点阐述了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背景、实施方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升我国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博士研究生教育 课程建设 国际化
原文传递
著名耕作学家陆欣来教授学术思想研究——纪念著名耕作学家陆欣来教授诞辰100周年
7
作者 李晓安 王琦 张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74-384,共11页
陆欣来(1921~2020),江苏姜堰人,中共党员,著名耕作学家。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农艺系后留校,从事管理试验场和科学试验工作。1952年9月,随复旦农学院北迁任沈阳农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助教。1953年调入新成立的耕作教研室... 陆欣来(1921~2020),江苏姜堰人,中共党员,著名耕作学家。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农艺系后留校,从事管理试验场和科学试验工作。1952年9月,随复旦农学院北迁任沈阳农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助教。1953年调入新成立的耕作教研室,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他曾为农学、土壤化学、农业经济和农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开设耕作学、作物栽培总论、耕作栽培原理、农学基础和农业概论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耕作制度专题、农田杂草形态与生态等课程。在耕作学去留问题上,他敢于与学术权威辩论,致力于耕作学学科发展,出版许多有影响的耕作学教材、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耕作学教师。他是沈阳农业大学耕作学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曾经指导过包括中国科学院于贵瑞院士在内的六名硕士研究生。他毕生坚持走与工农、生产实践结合的道路,先后在多个县市蹲点,出任多个区县政府特聘农业顾问。他一生爱好文学,笔耕不辍,《陆欣来诗集》收录诗作189首,74岁完成十多万字的自传。陆欣来教授只是一位平凡的农业大学教师,但他用一生写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既无愧于选择,也无愧于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欣来 作物栽培学 耕作学专业 学科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