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detection and isolation of Leishmania and Crithidia among naturally infected Tatera indica(Rodentia: Muridae) in Fars province, southern Iran
1
作者 Mohsen Kalantari Mohammad Hossein Motazedian +3 位作者 Qasem Asgari Iraj Mohammadpour Aboozar Soltani Kourosh Aziz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8年第5期279-284,共6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detection of natural infection of Trypanosomatidae parasites such as Leishmania and Crithidia in reservoir hosts of leishmaniasis.Methods:Rodent populations were monitored in two endemic fo...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detection of natural infection of Trypanosomatidae parasites such as Leishmania and Crithidia in reservoir hosts of leishmaniasis.Methods:Rodent populations were monitored in two endemic foci of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of Fars province,southern Iran from March to October 2016.Rodents were trapped alive in several parts of Shiraz and Kharameh cities.Afterwards,their organs were prepared for detection of Leishmania and Crithidia species by molecular,microscopic,and culture methods.Results:Totally,115rodents of five species;Tatera indica(T.indica)(85),Rattus rattus(12),Meriones libycus(9).Mus musculus(7),and Rattus norvegicus(2),were trapped alive and their tissue samples were examined using microscopic,cultivation,and molecular assays.Overall,59(51.3%)rodents were positive for Leishmania or Crithidia parasites.The highest rate(61.2%;52/85)of Leishmania infection was related to the T.indica population.The cultivatioin,and molecular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two(2.4%;2/85)of T.indica(foot-pad,and spleen samples)were positive to Crithidia.Conclusions: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Crithidia infection in T.indica in Iran.Consequently,more epidem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rithidia and Leishmania in T.ind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era indica LEISHMANIA crithidia PCR Iran
下载PDF
短膜虫的直接克隆
2
作者 武文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05-308,共4页
对短膜虫的直接克隆方法进行探索.利用此方法,对熊蜂短膜虫直接克隆的最高成功率可达100%,两周左右的时间能够建立起克隆。
关键词 短膜虫 直接克隆 锥虫亚目 无性系
下载PDF
养殖中华鳖一种球形病毒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平 池信才 +2 位作者 陈细法 吴定虎 黄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26-630,共5页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观察福建省四个主要养鳖市县现场采集的鳖出血病样品.首次发现了一种感染养殖中华鳖的球形病毒(Trionyxsinensisspherovirus,TSSV).该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观察福建省四个主要养鳖市县现场采集的鳖出血病样品.首次发现了一种感染养殖中华鳖的球形病毒(Trionyxsinensisspherovirus,TSSV).该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甲皮层.主要靶细胞是这些组织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TSSV粒子近球形,直径35~39nm,无囊膜包被,有的成群聚集在内皮细胞质中,有的由单位膜包裹在包涵体中.病毒感染的内皮细胞病变明显.还讨论了TSSV与出血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鳖 病毒 出血病 超微结构 球形病毒
下载PDF
抗双链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定性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娜 孔宁 +1 位作者 邹和建 万伟国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评价免疫印迹法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及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抗dsDNA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运用免疫印迹法、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及ELISA法检测166例SLE疾病活动期... 目的:评价免疫印迹法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及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抗dsDNA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运用免疫印迹法、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及ELISA法检测166例SLE疾病活动期(包括初发和复发)患者血清中抗ds-DNA抗体、ANuA的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抗ds-DNA抗体和ANuA定性检测对SLE的诊断价值。结果: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体及ANuA诊断SLE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3.33%、66.28%,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诊断SLE的阳性符合率为68.57%;随着抗ds-DNA抗体和ANuA滴度的减小,其免疫印迹法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阳性符合率均降低(P<0.05)。结论:抗ds-DNA抗体、ANuA定性检测诊断SLE的阳性率均不理想,建议在ELISA检测抗ds-DNA抗体和ANuA诊断SLE的基础上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双链DNA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免疫印迹法 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 ELISA法
下载PDF
自然界熊蜂短膜虫的多克隆感染 被引量:3
5
作者 武文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6,共4页
利用等位基因酶电泳,对直接从宿主体内分离和克隆的40个熊蜂短股虫克隆进行了遗传变异检测。这40个熊蜂短股虫克隆分别从被两个蜂王感染的8只工蜂体内得到。共检测了GPI、MDH、ME、6PGD和PGM等五种酶。根据PGM,发现这40个熊蜂短股虫... 利用等位基因酶电泳,对直接从宿主体内分离和克隆的40个熊蜂短股虫克隆进行了遗传变异检测。这40个熊蜂短股虫克隆分别从被两个蜂王感染的8只工蜂体内得到。共检测了GPI、MDH、ME、6PGD和PGM等五种酶。根据PGM,发现这40个熊蜂短股虫克隆中具有两种变异型。结果说明自然界中,熊蜂短膜虫存在着多重感染的现象。利用脉冲场梯度凝胶电泳,对熊蜂短膜央两种变异型的染色体规模DNA进行了比较,没有发现染色体规模DNA的区别。结合等位基因酶和染色体规模DNA电泳的结果,说明两种变异型的亲缘关系密切。对熊蜂短膜虫两种变异型生长曲线的比较结果,发现它们的增殖速度具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蜂短膜虫 多重感染 等位基因酶
下载PDF
四种方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诊断效能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应军 赵静 《华西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1305-1308,共4页
目的评价绿蝇短膜虫间接荧光免疫法(CLIF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线性免疫分析法(L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4种方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效能。方法用4种方法学分别检测2012年7月-2013年6月17... 目的评价绿蝇短膜虫间接荧光免疫法(CLIF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线性免疫分析法(L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4种方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效能。方法用4种方法学分别检测2012年7月-2013年6月178例研究对象血清,其中SLE患者86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2例,健康体检者30例。结果 4种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对SLE的诊断效能从高到低依次为ELISA、CLIA、CLIFT和LIA,其中以ELISA的灵敏度最高(67.4%),而CLIA的特异度最高(95.6%);3种实验方法(ELISA、LIA、CLIA)与比较方法(CLIFT)的检测一致性非常高(Kappa值均>0.8);如果特异度设定为95.0%,ELISA和CLIA的的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1%、60.5%,P>0.05)。结论 CLIFT、ELISA、LIA和CLIA均可用于抗dsDNA抗体的临床检测,检测结果一致性高,诊断效能与方法学本身和所使用的截断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双链DNA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绿蝇短膜虫间接荧光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线性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原文传递
熊蜂短膜虫(Crithidia bombi)微观进化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武文杰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27-32,共6页
从苏黎世和巴塞尔两个地理区域来源的熊蜂宿主(Bombusterrestris)中分离了47个熊蜂短膜虫克隆。利用GPI、MDH、ME、6PGD和PGM五种等位基因酶电泳对这47个熊蜂短膜虫克隆的检测结果发现,熊蜂短膜... 从苏黎世和巴塞尔两个地理区域来源的熊蜂宿主(Bombusterrestris)中分离了47个熊蜂短膜虫克隆。利用GPI、MDH、ME、6PGD和PGM五种等位基因酶电泳对这47个熊蜂短膜虫克隆的检测结果发现,熊蜂短膜虫克隆间缺乏理论基因型,说明熊蜂短膜虫的自然群体存在着克隆结构。两个地理群体的熊蜂短膜虫的克隆结构也具差别。根据等位基因酶推测熊蜂短膜虫的染色体为双倍体。利用脉冲场梯度凝胶电泳,清楚地分离了熊蜂短膜虫的九条染色体规模DNA带,其长度在不同地理群体的熊蜂短膜虫间都明显具有差别。实验证明,熊蜂短膜虫是由于地理区域宿主的隔离从古老的群体长期进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蜂短膜虫 微观进化 动物寄生虫
下载PDF
我国不同地区熊蜂短膜虫的感染情况及亲缘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唐裕杰 王刘豪 +1 位作者 李凯 李继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0-1118,共9页
【目的】探明熊蜂肠道寄生虫——短膜虫(Crithidia bombi)的流行规律以及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寄生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方法】调查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4个省(自治区)的25种1 007只熊蜂的短膜虫感染情况,对不同蜂种、不同地... 【目的】探明熊蜂肠道寄生虫——短膜虫(Crithidia bombi)的流行规律以及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寄生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方法】调查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4个省(自治区)的25种1 007只熊蜂的短膜虫感染情况,对不同蜂种、不同地区间熊蜂短膜虫的感染率进行卡方检验(SPSS 22.0),并对熊蜂短膜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利用特异的ITS引物扩增待检测的熊蜂肠道总DNA,之后进行凝胶电泳检测,通过是否扩增出675 bp的熊蜂短膜虫ITS基因片段来判断待检测的蜂群是否感染了熊蜂短膜虫,再进一步测序,分析不同蜂种、不同地区寄生的熊蜂短膜虫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在调查的所有样品中,有20种262只熊蜂被短膜虫感染,感染率为26.0%。感染率最高的两种熊蜂是白背熊蜂(Bombus festivus)和火红熊蜂(B. pyrosoma),而西伯熊蜂(B. sibiricus)的短膜虫感染率最低;青海省熊蜂的短膜虫感染率最高,而内蒙古熊蜂的短膜虫感染率最低;雄蜂的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工蜂和蜂王。另外,除了甘肃省的黑尾熊蜂(B.melanurus)和猛熊蜂(B. difficillimus),四川省的疏熊蜂(B. remotus)、兴熊蜂(B. impetuosus)和弗里熊蜂(B. friseanus)所感染的短膜虫与其他短膜虫亲缘关系较远之外,其余大部分的熊蜂短膜虫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熊蜂短膜虫对我国熊蜂的感染广泛,且不同蜂种、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级型间熊蜂短膜虫的感染率均有差别。熊蜂经过长期群体进化演变,不同地区形成相对固定的优势种类,因此各地区所捕捉到的熊蜂种类不同。对我国不同地区熊蜂短膜虫感染情况的统计分析侧重于样本量≥30的种类,这些种类是各地区的优势种类,另外一些熊蜂虽未能采集足够的样本,但根据已采集的样本量分析得出的感染率较高。熊蜂短膜虫存在寄主专一性,且对熊蜂宿主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蜂 熊蜂短膜虫 内转录间隔区 感染率 亲缘关系
下载PDF
直接克隆熊蜂短膜虫的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武文杰 SCHMID.HEMPELPAUL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03-104,共2页
对宿主来源的寄生原虫直接克隆,为调查自然界寄生原虫克隆的流行病学、生态学、遗传学及其宿主的关系等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实验材料。为此我们对来源于宿主肠道的熊蜂短膜虫(Crithidiabombi)进行了直接克隆的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熊蜂短膜虫 克隆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两种检测抗双链DNA抗体方法的比较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宽 范琳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6期2380-2381,2383,共3页
目的探讨绿荧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CL-IIF)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L-IIF法和ELISA法同时检测8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20例疾病对照和7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dsDNA抗... 目的探讨绿荧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CL-IIF)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L-IIF法和ELISA法同时检测8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20例疾病对照和7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dsDNA抗体,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种方法在SLE组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IF法和ELISA法在SLE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2.94%和88.24%,后者的阳性预测值低于前者。同时ELISA法检测出SLE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三组的抗dsDNA抗体浓度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抗dsDNA抗体的浓度均数间呈线性趋势(P<0.05)。结论 CL-IIF法检测SLE组的抗dsDNA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有助于SLE的确诊。ELISA法可定量检测抗dsDNA抗体的浓度,其浓度与SLE疾病活动度呈线性相关,且方法敏感性高,可有效筛查SLE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双链DNA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三种检测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辉 乐玉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9期25-27,共3页
目的探究将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酶免疫斑点法以及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应用于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中的效果。方法1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疾病活动组及疾病稳定组,每组60例;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 目的探究将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酶免疫斑点法以及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应用于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中的效果。方法1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疾病活动组及疾病稳定组,每组60例;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酶免疫斑点法以及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对三组研究对象的抗双链DNA抗体进行检测,分析三种检测方式的检测阳性率。结果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疾病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95.00%(57/60),对疾病稳定组患者的检测阳性率为71.67%(43/60),对对照组的检测阳性率为5.00%(3/60);欧蒙酶免疫斑点法对疾病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76.67%(46/60),对疾病稳定组患者的检测阳性率为61.67%(37/60),对对照组的检测阳性率为10.00%(6/60);胶体金快速斑点法对疾病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80.00%(48/60),对疾病稳定组患者的检测阳性率为65.00%(39/60),对对照组的检测阳性率为8.33%(5/60)。三种检测方法对疾病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阳性率高于疾病稳定组、对照组,疾病稳定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83.33%(100/120),均高于欧蒙酶免疫斑点法的69.17%(83/120)、胶体金快速斑点法的72.50%(87/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诊断方式对于抗双链DNA抗体均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并且在对患者的各个时期进行诊断时,产生的诊断效果较为良好,而三种诊断方式应用于患者的诊断中,可以选择联合诊断,这样有助于避免误诊或者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 胶体金快速斑点法 欧蒙酶免疫斑点法 抗双链DNA抗体 系统性红白狼疮
下载PDF
多重感染来源的两株熊蜂短膜虫(Crithidia bombi)在其宿主体内增殖的实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文杰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230-234,共5页
利用自然界多重感染来源的两株熊蜂短膜虫(Crithidiabombi)对熊蜂宿主(Bombusterestris)进行了感染实验。经过对宿主排泄物中熊蜂短膜虫A、B两株及AB混合株的细胞计数和分析,发现宿主排泄物中熊... 利用自然界多重感染来源的两株熊蜂短膜虫(Crithidiabombi)对熊蜂宿主(Bombusterestris)进行了感染实验。经过对宿主排泄物中熊蜂短膜虫A、B两株及AB混合株的细胞计数和分析,发现宿主排泄物中熊蜂短膜虫、A、B两株的细胞数具有明显差异。熊蜂短膜虫能在自然界中为区域性流行,不需媒介传播,增殖数量株间的差异将导致其在宿主体内的竞争和传播率的不同。虽然两株的增殖数量具有明显差异,但在自然界却普遍存在着两株共存的现象。结果提示,两株熊蜂短膜虫在同一宿主体内,它们的一些生物性指标可能发生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蜂短膜虫 多重感染 交换 增殖
下载PDF
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熊蜂短膜虫
13
作者 张体银 刘蓓 +5 位作者 郑腾 白泉阳 田国宁 王武军 张志灯 于师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2-698,共7页
【目的】近年来,熊蜂作为温室作物的理想授粉者在国外已被广泛利用,并且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国外熊蜂经常被进口用于设施农业。熊蜂短膜虫Crithidia bombi是熊蜂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一旦随进口熊蜂传入,将给国内熊蜂蜂群... 【目的】近年来,熊蜂作为温室作物的理想授粉者在国外已被广泛利用,并且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国外熊蜂经常被进口用于设施农业。熊蜂短膜虫Crithidia bombi是熊蜂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一旦随进口熊蜂传入,将给国内熊蜂蜂群带来严重危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熊蜂短膜虫检测方法。【方法】基于熊蜂短膜虫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Cri-F/R),建立了熊蜂短膜虫的PCR检测方法,并对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和循环个数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验证了该PCR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结果】以熊蜂短膜虫ITS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的熊蜂短膜虫PCR检测方法是可行的。优化的PCR反应条件为:退火温度59℃,引物浓度0.5μmol/L,扩增循环数35次。对感染熊蜂短膜虫的熊蜂总DNA的灵敏度达到13.24×10-5ng/μL,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熊蜂短膜虫的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不超过4 h,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结论】研究建立了熊蜂短膜虫检测方法,能用于疫情监测和进境熊蜂的检验检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蜂短膜虫 PCR技术 内转录间隔区 熊蜂 检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