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作接受”论:中国接受理论的拓展——沈文凡先生《唐诗接受史论稿》读后
1
作者 张盼盼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43-46,共4页
《唐诗接受史论稿》是沈文凡先生从事唐诗接受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其倡导“创作接受”理念的具体实践。“创作接受”是对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拓展,主要体现在文本传播中的差异接受、特殊的批评创作以及创作接受的效果评价三个方面。... 《唐诗接受史论稿》是沈文凡先生从事唐诗接受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其倡导“创作接受”理念的具体实践。“创作接受”是对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拓展,主要体现在文本传播中的差异接受、特殊的批评创作以及创作接受的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接受理论,亦为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接受 沈文凡 《唐诗接受史论稿》
下载PDF
创造社文学世界的文化生成形态
2
作者 裴善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4,71,共7页
文章从三个方面说明创造社文学世界的文化生成形态。第一,创造社早期文学观对大正时期日本化了的多种西方文学思潮的创造性接受;第二,创造社成立之后对"打架"态势的选择;第三,"打架"态势对创造社文学观的挤压、变形... 文章从三个方面说明创造社文学世界的文化生成形态。第一,创造社早期文学观对大正时期日本化了的多种西方文学思潮的创造性接受;第二,创造社成立之后对"打架"态势的选择;第三,"打架"态势对创造社文学观的挤压、变形,最终使其文学观发生分裂,并对其文学创作造成了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文学观 创造性接受
原文传递
一部杜诗研究的开疆拓土之作——读沈文凡先生《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有感
3
作者 曹丽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7期122-125,共4页
沈文凡先生的《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是一部搜罗宏富、功底扎实且富有开创性、奠基性的高质量专著,为杜诗乃至唐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方法和领域,在杜诗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可谓“功在先圣,惠及后学”,古代... 沈文凡先生的《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是一部搜罗宏富、功底扎实且富有开创性、奠基性的高质量专著,为杜诗乃至唐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方法和领域,在杜诗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可谓“功在先圣,惠及后学”,古代文学研究者当会从中获得许多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文凡 《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 域外文献 创作接受
下载PDF
司空图隐逸文化的韩国接受
4
作者 徐婉琦 沈文凡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0年第2期515-533,共19页
司空图明哲保身、退隐山林的隐逸哲学思想体现出儒释道相融的人生智慧,是晚唐隐逸群体中的特殊存在。韩国文人将司空图与中国古代的高义隐者并誉为"忠烈"、"高贤",其不仕二朝、绝仕殉唐之举已成为韩国诗家精神追求... 司空图明哲保身、退隐山林的隐逸哲学思想体现出儒释道相融的人生智慧,是晚唐隐逸群体中的特殊存在。韩国文人将司空图与中国古代的高义隐者并誉为"忠烈"、"高贤",其不仕二朝、绝仕殉唐之举已成为韩国诗家精神追求的高标,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时有体现。司空图隐居地王官谷的山水文化内化,演变升华为韩国隐逸之士避世隐居的理想桃源,韩国汉诗文献中频频可见赞美与向往。唐代以来,园林别业逐渐兴起,亭园记文不断繁盛,而寄托着司空图审美意识与生命意识的《休休亭记》,从亭园命名、志意表达、亭记行文方式等不同层面深入影响了东亚韩国的文人雅士,被创造性地接受运用,创作出与中国传统隐逸哲学核心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司空图的隐逸文化融合其诗学审美理论,辐射进东亚日韩文人的文学创作、批评理论及文化观念中,形成了司空图隐逸文化东亚传播的独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隐逸文化 东亚韩国 创作接受
原文传递
论姜夔词对前人作品的创作接受
5
作者 陶映竹 《泰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4-30,共7页
姜夔是南宋词坛的巨擘,其清空骚雅的词风形成与广泛接受前人作品中的优秀元素密不可分,这种接受来源广泛、数量密集、方法多样,可分为语言接受、意象接受、意境接受和抒情方式接受等四个层面。姜夔在对前人作品的接受中既能融化前人作... 姜夔是南宋词坛的巨擘,其清空骚雅的词风形成与广泛接受前人作品中的优秀元素密不可分,这种接受来源广泛、数量密集、方法多样,可分为语言接受、意象接受、意境接受和抒情方式接受等四个层面。姜夔在对前人作品的接受中既能融化前人作品于无迹,又有自己独特的新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词 前人作品 创作接受
下载PDF
承接与嬗变:《文心雕龙·隐秀》与《周易》爻辞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沁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00-105,共6页
《周易》是群经之首,其爻辞虽简约隐晦,但包罗万象,引发无限想象,此含蓄蕴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心雕龙》是我国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其《隐秀》篇以爻象为喻来诠释“隐”,解释含蓄蕴藉创作方法的优势,在承接... 《周易》是群经之首,其爻辞虽简约隐晦,但包罗万象,引发无限想象,此含蓄蕴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心雕龙》是我国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其《隐秀》篇以爻象为喻来诠释“隐”,解释含蓄蕴藉创作方法的优势,在承接《周易》爻辞隐晦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章创作要“秀”的观点,亦即需重视文学作品艺术性,将“文”与“道”提升到同样的地位;同时又从创作者和接受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认为好文章应该产生两者的共鸣。《隐秀》对《周易》爻辞既有承接又有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爻辞 《文心雕龙 隐秀》 创作接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