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0篇文章
< 1 2 2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4
1
作者 符永华 王兰 陈翠云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83-787,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1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肺部感染组(152例)和无肺部感染组(266例),对肺部感...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1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肺部感染组(152例)和无肺部感染组(266例),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1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肺部感染发病率为36.4%(152/418)。152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68株,以革兰阴性菌(66.7%)和革兰阳性菌(25.0%)为主。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持续时间≥4 h、机械通气时间≥7 h、有气管切开、留置引流管、GCS评分<5分及APACHEⅡ评分≥18分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95%CI)值分别为5.837(3.125~13.168)、3.172(1.748~5.975)、5.106(2.683~11.829)、4.913(2.284~10.716)、3.625(1.972~7.218)、2.618(1.327~4.721)。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加强患者的护理及其危险因素的早期预防,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神经外科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0
2
作者 潘江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9期137-138,共2页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护理组各60例,对比2组术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常...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护理组各60例,对比2组术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常规护理组与康复护理组护理前后Ⅰ级、Ⅱ级、Ⅳ级及Ⅴ级所占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4.25、4.34、4.19、4.38,P〈0.05;χ2=4.76、4.90、5.23、14.93,P〈0.05)。常规护理组护理后与康复护理组护理后Ⅴ级所占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P〈0.05)。常规护理组与康复护理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3.45,P〈0.05;t=5.92,P〈0.05)。2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术后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颅脑外伤 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6
3
作者 张凝远 吴小炼 +1 位作者 孙永兴 刘玉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5-69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对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2例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神... 目的:探讨采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对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2例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吞咽功能、血清IL-6、hs-CRP水平变化、表面肌电图(sEMG)、神经功能评分、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83%)、WST(1.49±0.23)分、VFSS(5.69±0.47)分、NIHSS(2.43±0.71)分、SWAL-QOL(199.56±20.05)分、IL-6(8.24±2.15)ng/L、hs-CRP(5.24±1.23)mg/L、sEMG最大波幅值(752.31±40.11)μV、吞咽过程(1.05±0.16)s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4.78%)、WST(2.24±0.26)分、VFSS(5.34±0.26)分、NIHSS(5.89±1.26)分、SWAL-QOL(135.91±20.09)分、IL-6(11.45±2.27)ng/L、hs-CRP(7.62±2.04)mg/L、sEMG最大波幅值(571.95±40.39)μV、吞咽过程(1.38±0.2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其吞咽功能,促进患者疾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恢复,使得表面肌电图波幅升高,能够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同时安全性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神经肌肉电刺激 颅脑损伤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下载PDF
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疗研究 被引量:55
4
作者 党帅 马进显 +3 位作者 周国平 王飞 刘海玉 李东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旨在改善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100例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 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旨在改善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100例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给予抗感染治疗、雾化吸入、吸痰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灌洗疗法,观察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治疗两周后通过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7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6株占83.9%,革兰阴性菌28株占16.1%,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4.1%和20.1%;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肺部啰音、痰液培养结果、病灶吸收状况均得以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实施支气管灌洗疗法可以显著提升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原文传递
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5
作者 潘文勇 孟庆海 +2 位作者 李环亭 焦迎宾 伦鹏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226例重型颅脑损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180例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B组46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226例重型颅脑损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180例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B组46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颅内血肿、大面积脑梗塞、严重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以及GOS标准预后评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的手术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开颅手术 减压 脑膨出 迟发血肿
下载PDF
颅脑损伤所致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见性护理 被引量:52
6
作者 周宗芳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应激性溃疡 护理 出血 预见性护理
原文传递
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刘伟 亓慧娟 +2 位作者 于永强 薛岩 王东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711-5713,共3页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以制定预防治疗对策,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2年6月人住ICU1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如年龄、...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以制定预防治疗对策,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2年6月人住ICU1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及病例特征如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创伤前有休克、多发损伤、合并基础疾病及病原学检查等,采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评价影响ICU中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1.769,95%CI:1.4202.115)、住院时间长(OR=6.447,95%CI:1.826~22.769)、使用呼吸机(0R=1.863,95%CI:1.709~2.051)、气管切开(OR=1.539,95%CI:1.042~2.635)、创伤前有休克(OR=3.640,95%CI:2.169~6.193)以及基础疾病(OR=4.632,95%CI:2.357~6.103)为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7株占63.3%,革兰阳性菌23株占25.6%,真菌10株占11.1%。结论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住院时间、气管切开、休克、基础病变等,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随时间延后,细菌耐药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颅脑损伤 颅内感染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亚低温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47
8
作者 韩宏光 +3 位作者 邓丽 曲虹 李建朝 韩劲松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5-391,共7页
亚低温作为一种有效的脑保护方法已经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心脏手术及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治疗中。虽然国外已有亚低温脑保护的相关指南、草案或者建议,但国内相关内容尚不完善。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心脏重症... 亚低温作为一种有效的脑保护方法已经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心脏手术及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治疗中。虽然国外已有亚低温脑保护的相关指南、草案或者建议,但国内相关内容尚不完善。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心脏重症脑保护学组以及神经重症护理与康复学组,组织国内心脏内外科、神经内外科、重症监护科、体外循环科、麻醉科、急诊科等医学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亚低温技术的特点、应用领域、操作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等方面制定了《亚低温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康复,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保护 颅脑损伤 心脏手术
原文传递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6
9
作者 陈波 余小祥 肖庆保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和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后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30 m L,每天1次,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5、7 d的ICP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前和术后7 d的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6]水平;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GOS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3、5、7 d的ICP水平明显降低(P<0.05),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7 d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的SF-36评分明显升高(P<0.05),切口疝和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迟发型血肿、脑积水和间质性脑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患者预后效果与单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比较有差异,可能优于单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 炎性因子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 预后恢复
下载PDF
注射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10
作者 罗成义 柯以铨 +7 位作者 徐如祥 章翔 顾建文 于如同 王穗暖 王志刚 卢凯旋 万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 通过对注射用奥拉西坦与注射用吡拉西坦比较的临床研究,评价注射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收集自2006年9月至2009年1月珠江医院等... 目的 通过对注射用奥拉西坦与注射用吡拉西坦比较的临床研究,评价注射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收集自2006年9月至2009年1月珠江医院等5家医院收治的239例颅脑损伤和颅脑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用注射用奥拉西坦治疗,120例)和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吡拉西坦治疗,119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CS评分、肢体肌力分级、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观察2组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以了解其安全性.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GCS评分和肢体肌力分级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善的程度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无药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注射用奥拉西坦与注射用吡拉西坦一样,在治疗颅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缺失 奥拉西坦 随机对照试验 双盲法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5
11
作者 张毅敏 陈爱连 +3 位作者 唐纯志 张玉卿 尹海斌 陈声鑫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纳络酮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纳络酮;电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纳络酮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纳络酮;电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针刺百会、水沟、风府透哑门、合谷和涌泉,疏密波,频率1Hz/50Hz,强度1~4mA。各组治疗均每天1次,共治疗14d。观察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及清醒率。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的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结束1个月的GC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继续提高(P<0.05)。纳络酮组及电针组在治疗结束及结束后1个月的GCS评分及GOS分级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电针组与纳络酮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电针组及纳络酮组清醒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与纳络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电针干预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GCS评分、GOS分级及清醒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昏迷 电针 清醒率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原文传递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分析(附22例报告)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杨卫东 王明璐 +1 位作者 杨树源 浦佩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82-284,共3页
本文报告了22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并发25个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在幕上22个,幕下3个。脑实质内11个,硬膜下4个,硬膜外10个。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脑血管舒缩机制障碍、手术前后颅内压急骤变化、以及凝血机制障碍... 本文报告了22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并发25个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在幕上22个,幕下3个。脑实质内11个,硬膜下4个,硬膜外10个。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脑血管舒缩机制障碍、手术前后颅内压急骤变化、以及凝血机制障碍是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重要因素。对其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手术后 并发症 颅内血肿 迟发性
下载PDF
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3
作者 徐雪 朱京慈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9期2268-2271,共4页
颅脑损伤后可引起机体代谢反应和胃肠道功能的改变。综述了胃肠内营养和胃肠外营养支持途径的优缺点,并对近年胃肠内营养的制剂研制和应用进展进行重点阐述。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胃肠内营养 胃肠外营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1
14
作者 李巧玉 袁志诚 +3 位作者 陆军 叶明秀 湛利平 陆培松 《江苏医药》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864-865,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动态变化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87例依GCS评分分为轻型 43例、中型 2 0例和重型 2 4例三组。采用单琼脂糖扩散法测定伤后 1~ 30天上午 8~9时血清CRP值。结果 伤后当日CRP开始升高 ,第 3天达到高... 目的 探讨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动态变化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87例依GCS评分分为轻型 43例、中型 2 0例和重型 2 4例三组。采用单琼脂糖扩散法测定伤后 1~ 30天上午 8~9时血清CRP值。结果 伤后当日CRP开始升高 ,第 3天达到高峰 ,其峰值与入院时GCS评分呈明显直线负相关 (r=- 0 .72 6 ,P <0 .0 0 1)。CRP持续时间 :轻型组第 7天恢复正常 (<3mg/L)。重型组第 30天仍明显高于正常 (2 5 .13± 8.2 0mg/L)。结论 脑外伤后动态测定CRP对判断伤情轻重、监测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C-反应蛋白 血清
下载PDF
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及进展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1
15
作者 陈克非 董吉荣 +3 位作者 王玉海 时忠华 徐勤义 夏天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3-906,共4页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及进展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61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植入术,术后持续监测颅内压及引流脑脊液,当病情出现进...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及进展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61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植入术,术后持续监测颅内压及引流脑脊液,当病情出现进展恶化时即开颅手术治疗。结果病情未恶化、保守治疗38例(62%);病情恶化并行手术治疗23例(38%),两组之间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角间夹角〉120°、额叶挫裂伤散在、额叶血肿(水肿)超过双侧蝶骨嵴连线是导致恶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是治疗双额叶脑挫伤的基础,通过脑脊液引流等治疗措施严格控制颅内压在20mmHg以下,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额角间夹角〉120°可以作为一个量化的开颅手术指征,同时额叶挫裂伤散在、额叶血肿(水肿)超过双侧蝶骨嵴连线也可作为开颅手术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压 脑挫裂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16
作者 赵三虎 陈道莅 +1 位作者 薛德麟 蒋先惠 《临床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28-29,共2页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3 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49 例。GCS评分高低、去脑强直、中枢性高热、血糖浓度与上消化道出血显著相关,属于风险因素。结论 ...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3 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49 例。GCS评分高低、去脑强直、中枢性高热、血糖浓度与上消化道出血显著相关,属于风险因素。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治疗中,应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对具有出血风险因素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应激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6496例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38
17
作者 李冰 李宗敏 +2 位作者 郭建欣 张红芹 王明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研究当今沿海开放县级卫星城市的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6496例颅脑损伤患者填写《颅脑损伤流行病学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因素、受伤机制、时间分布、伤情资料、治疗方式及治疗结果等。表格均由本科神经外科医师复审。所取... 目的研究当今沿海开放县级卫星城市的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6496例颅脑损伤患者填写《颅脑损伤流行病学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因素、受伤机制、时间分布、伤情资料、治疗方式及治疗结果等。表格均由本科神经外科医师复审。所取的数据均经质控验证。结果⑴颅脑损伤的高危年龄阶段为15~44岁。⑵摩托车事故占交通肇事的53.2%,为主要车型,其次为坠落伤占17.31%。⑶颅脑损伤下半年明显高于上半年,5月、6月、10月、11月为高峰期。⑷1d内的高峰时间为9点、10点、18点、20点和21点。⑸院前行气管插管是后继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颅脑损伤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以防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特征 颅脑损伤患者 神经外科医师 摩托车事故 年龄因素 受伤机制 时间分布 治疗结果 治疗方式 年龄阶段 交通肇事 高峰时间 抢救成功 气管插管 干预措施 调查表 坠落伤 高峰期
原文传递
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 被引量:38
18
作者 王东海 王英 杨国宽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8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纤支镜肺灌洗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A和B两组病例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加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观察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病例平均治愈时间12.5 d;B组病人平均治愈时间7.6 d,两组病... 目的探讨应用纤支镜肺灌洗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A和B两组病例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加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观察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病例平均治愈时间12.5 d;B组病人平均治愈时间7.6 d,两组病例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B组病人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达83.3%,除少部分病人出现术中、术后一过性低氧血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简便,安全,疗效确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肺灌洗 肺部感染 颅脑损伤 并发症
下载PDF
移动CT和常规CT检查对颅脑损伤后脑继发性损害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7
19
作者 张志强 刘丽娟 +2 位作者 张强 李飞 徐如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59-1163,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重型颅脑损伤采用移动CT(MCT)床旁扫描和放射科常规CT(CCT)扫描的频次以及对颅内血肿、脑水肿等脑继发性损害发生率和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于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2510例重型... 目的对比分析重型颅脑损伤采用移动CT(MCT)床旁扫描和放射科常规CT(CCT)扫描的频次以及对颅内血肿、脑水肿等脑继发性损害发生率和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于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25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行MCT床旁检查1917例、CCT检查593例,并依据伤情分别分为特重型(GCS3-5分)和重型(GCS6—8分)2个亚组,分析不同GCS评分亚组的CT扫描频次、脑继发性病理改变和伤后3个月GOS评分变化。结果(1)MCT组GCS3-5分和GCS6-8分患者的例均检查次数为5.12次和4.88次,而CCT组的例均次数为3.53次和4.0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CT组GCS3-5分和GCS6-8分2个亚组内各类脑继发性损害的发生率高于M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CT组GCS3-5分和GCS6-8分2个亚组的死亡率(GOS1分)分别为53.08%及17.88%,而CCT组分别为67.16%和26.80%;MCT组重残率(GOS2-3分)分别为21.12%及13.48%,而CCT组分别为26.87%及20.72%;MCT组恢复良好率(GOS4-5分)分别为25.12%及68.64%。而CCT组分别为5.97%和52.47%;CCT组和MCT组之间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MCT床旁扫描操作简便,可减少脑继发性损害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移动CT 脑继发性损害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原文传递
高压氧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BI指数、GCS、SAS、SDS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李佩云 李春芳 孙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6期2289-2291,2295,共4页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格拉斯哥评分(GCS)、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的影响。方法:...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格拉斯哥评分(GCS)、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4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均给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后2、8周,观察组患者GCS评分[(7.79±1.42)、(11.86±2.56)分],高于对照组[(6.23±1.01)、(8.21±1.65)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39.14±1.21)、(41.67±1.12)分]低于对照组[(45.56±2.50)、(56.89±2.47)分](P<0.05);观察组BI指数对照组,NF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压氧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和意识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在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高压氧 心理护理干预 GCS SAS SDS BI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