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还原药剂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19
1
作者 史开宇 王兴润 +3 位作者 范琴 沈重阳 颜湘华 李妍林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3-479,共7页
针对目前铬污染场地修复后的长期稳定性问题,选用轻、重污染土壤和表层渣土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理化特性的基础上,对经CaS4、FeSO4·7H2O和葡萄糖还原后土壤的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估,通过设置干燥和淹水2个条件,探究了水分对Cr(... 针对目前铬污染场地修复后的长期稳定性问题,选用轻、重污染土壤和表层渣土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理化特性的基础上,对经CaS4、FeSO4·7H2O和葡萄糖还原后土壤的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估,通过设置干燥和淹水2个条件,探究了水分对Cr(Ⅵ)污染土壤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3种不同类型铬污染土壤,投加CaS4对土壤中Cr(Ⅵ)的还原效果较FeSO4·7H2O和葡萄糖好;在360 d的采样周期内,干燥条件下的3种土壤经CaS4处理后Cr(Ⅵ)浓度均保持稳定,经FeSO4·7H2O和葡萄糖药剂还原后,渣土混合物中Cr(Ⅵ)波动幅度较大,其余2种土壤呈稳定状态;淹水密闭条件下的3种土壤中Cr(Ⅵ)浓度均有下降趋势,特别是渣土混合物在投加FeSO4·7H2O和葡萄糖药剂处理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在长期稳定性方面,在360 d的实验周期内,与淹水密闭条件相比,经还原修复后的Cr(Ⅵ)污染土壤在干燥条件下的稳定性更强;Cr(Ⅵ)污染土壤经还原后,有效的过量还原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中Cr(Ⅵ)浓度变化,且在淹水密闭条件下,土壤中Cr(Ⅵ)浓度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稳定性评估 铬污染土壤 土壤修复
原文传递
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朱优清 刘增俊 +3 位作者 夏旭 夏天翔 张丹 姜林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68-2574,共7页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探讨了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土壤中六价铬初始浓度和甘蔗渣添加量对六价铬还原反应一级动力学的影响、微生物对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及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机理。结果表明,甘蔗渣能有效地降...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探讨了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土壤中六价铬初始浓度和甘蔗渣添加量对六价铬还原反应一级动力学的影响、微生物对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及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机理。结果表明,甘蔗渣能有效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铬的浸出毒性和去除土壤中的六价铬。当甘蔗渣的添加量为5%,六价铬浓度低于1 740 mg·kg^(-1)时,培养70 d内,土壤样品的浸出液中六价铬未检出,培养90 d内,土壤中六价铬的去除率趋近100%。土壤中六价铬的还原反应速率随六价铬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甘蔗渣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灭菌和未灭菌条件下,甘蔗渣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差异性不显著。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机理可能是甘蔗渣中的蔗糖和纤维素先降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接着葡萄糖和果糖将土壤中的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土壤 甘蔗渣 还原六价铬 一级反应 浸出浓度 X射线近边结构(XANES)
原文传递
纳米零价铁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苏慧杰 方战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25-529,共5页
随着铬盐生产、金属加工、电镀、皮革等工业活动以及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等农业活动的进行,六价铬(Cr(Ⅵ))不断进入土壤中,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纳米零价铁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及还原能力强等优点,已日渐用于Cr(Ⅵ)污染土壤的修... 随着铬盐生产、金属加工、电镀、皮革等工业活动以及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等农业活动的进行,六价铬(Cr(Ⅵ))不断进入土壤中,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纳米零价铁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及还原能力强等优点,已日渐用于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中。本文概述了纳米零价铁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主要修复机理及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纳米零价铁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发展前景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cr()污染土壤 修复 还原 固定
下载PDF
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对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 被引量:5
4
作者 柴立元 许友泽 +4 位作者 王海鹰 向仁军 杨志辉 苏长青 王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30-2236,共7页
在前期从铬渣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高效还原Cr(Ⅵ)的土著微生物(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所筛选的土著微生物修复模拟铬污染土壤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Cr(Ⅵ)的修复受pH... 在前期从铬渣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高效还原Cr(Ⅵ)的土著微生物(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所筛选的土著微生物修复模拟铬污染土壤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Cr(Ⅵ)的修复受pH值、微生物接种量和初始Cr(Ⅵ)浓度的影响;pH值越高、微生物接种量越大而初始Cr(Ⅵ)浓度越低时,Cr(Ⅵ)的修复速率越快;所筛选的土著微生物在316h内就能够完全还原污染土壤中浓度为360mg/kg的Cr(Ⅵ);Cr(Ⅵ)的修复是土著微生物(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通过酶促反应对Cr(Ⅵ)的直接还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土壤 铬()污染修复 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
下载PDF
Microbacterium sp.BD6在Cr(Ⅵ)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宗政 赵晓宇 +2 位作者 刘丹 许文帅 吴志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1-90,共10页
旨在探究Cr(VI)还原菌在Cr(VI)污染土壤中的修复条件及效果,为实际Cr(VI)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提供借鉴。采用单因素实验、盆栽实验、高通量测序及qPCR等方法研究了菌株Microbacterium sp.BD6修复Cr(VI)污染土壤的最佳条件、修复前后对于... 旨在探究Cr(VI)还原菌在Cr(VI)污染土壤中的修复条件及效果,为实际Cr(VI)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提供借鉴。采用单因素实验、盆栽实验、高通量测序及qPCR等方法研究了菌株Microbacterium sp.BD6修复Cr(VI)污染土壤的最佳条件、修复前后对于植物的毒性以及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实验表明菌株BD6在土壤含水率为30%及以上,温度为25-40℃的条件下,96 h对土壤中100 mg Cr(VI)/kg土壤的Cr(VI)还原率可达90%以上。菌株BD6在其它重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对Cr(VI)进行还原,但还原效果会受到影响。Cr(VI)会对黄豆植株高度、发芽率等指标产生负面作用;经菌株BD6修复后的土壤,降低了Cr(VI)的毒性,明显改善植株的生长状况,且植株体内铬含量显著降低。Cr(VI)污染土壤中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明显低于未污染的土壤;经菌株BD6修复后的Cr(VI)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随着修复时间的增长呈恢复趋势。因此,菌株BD6可作为修复Cr(VI)污染土壤潜在候选菌株,在今后的实际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acterium sp.BD6 cr()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微生物群落 电子供体
下载PDF
基于硫酸亚铁的机械化学还原法处理六价铬污染土壤 被引量:8
6
作者 许维通 张紫薇 +6 位作者 苑文仪 李培中 王临才 王晓岩 张承龙 白建峰 王景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59-1765,共7页
通过机械化学还原法对六价铬污染土壤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采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 299-2007)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以及使用激光粒度仪、SEM和XPS对处理前后土壤样品的粒径、形貌以及铬的价态变化等性质进行表... 通过机械化学还原法对六价铬污染土壤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采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 299-2007)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以及使用激光粒度仪、SEM和XPS对处理前后土壤样品的粒径、形貌以及铬的价态变化等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化学还原法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六价铬的浸出浓度。当未添加七水合硫酸亚铁时,土壤中六价铬的浸出浓度由115 mg·L^(-1)降低至2.0 mg·L^(-1);而添加七水合硫酸亚铁作为还原剂时,六价铬浸出浓度由115 mg·L^(-1)降至0.16 mg·L^(-1)。另外,经过机械化学还原处理后的土壤样品颗粒变细并形成致密的团聚体以及发生六价铬向三价铬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土壤修复 机械化学 还原 固化稳定化 硫酸亚铁
原文传递
氧化条件下铁基材料还原Cr(Ⅵ)产物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熊子璇 杨卫春 +4 位作者 贺宇宏 李琦 廖骐 杨志辉 司梦莹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23年第6期38-45,共8页
化学还原稳定化是铬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但修复后存在再氧化“返黄”的长效安全风险。研究考察了氧化条件下典型铁基材料(包括FeS_(2)/Fe^(0)复合材料、纳米零价铁和硫酸亚铁盐)还原Cr(Ⅵ)产物稳定性和再氧化机制。FeS_(2)/... 化学还原稳定化是铬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但修复后存在再氧化“返黄”的长效安全风险。研究考察了氧化条件下典型铁基材料(包括FeS_(2)/Fe^(0)复合材料、纳米零价铁和硫酸亚铁盐)还原Cr(Ⅵ)产物稳定性和再氧化机制。FeS_(2)/Fe^(0)处理后的土壤中Cr(Ⅵ)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9.83%,铬的稳定态比例达到96.88%。在MnO_(2)存在条件下,3种铁基材料还原产物中的Cr(Ⅲ)均发生了再氧化,FeS_(2)/Fe^(0)还原产物的氧化速率明显低于FeSO_(4)和nZVI的还原产物。由于FeS_(2)/Fe^(0)的还原产物Cr_(x)Fe_(1-x)(OH)_(3)稳定性高于FeSO_(4)和nZVI的还原产物Cr(OH)_(3),同时还原产物中的低价态Fe先于Cr(Ⅲ)参与了再氧化转化为Fe(Ⅲ),从而有效抑制了Cr(Ⅲ)的再氧化。因此,FeS_(2)/Fe^(0)复合材料可作为应用于铬污染土壤修复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材料 cr()污染土壤修复 cr(Ⅲ)再氧化 稳定性
下载PDF
天然有机酸和DTPA组合工艺对Cr(Ⅵ)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 被引量:7
8
作者 蒋越 李广辉 +3 位作者 王东辉 秦仕强 张成 陈宏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03-1914,共12页
针对重庆市某工业废弃地Cr(Ⅵ)污染土壤,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草酸、柠檬酸、乙酸组合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对其进行淋洗处理,结合XRD和SEM-EDS电镜扫描分析,探究组合淋洗剂对土壤Cr(Ⅵ)残留量和淋洗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单一淋洗... 针对重庆市某工业废弃地Cr(Ⅵ)污染土壤,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草酸、柠檬酸、乙酸组合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对其进行淋洗处理,结合XRD和SEM-EDS电镜扫描分析,探究组合淋洗剂对土壤Cr(Ⅵ)残留量和淋洗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单一淋洗优劣顺序为草酸>柠檬酸>乙酸(P<0.05),DTPA在5 g·L-1时达到最大淋洗量;组合淋洗顺序对Cr(Ⅵ)去除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5 g·L-1 DTPA与0.2 mol·L-1草酸顺序淋洗在液固比10∶1、淋洗60 min时效果最佳,粒级>2 mm和粒级<2 mm土壤Cr(Ⅵ)残留含量分别为35.42和45.57 mg·kg-1,去除率达到89.20%和86.99%。ExpDec1、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均适用于Cr(Ⅵ)淋洗动力学过程(R2>0.98)。经组合淋洗后,土壤表面Cr元素含量减少,且未检出Cr(Ⅵ)化合物,矿物学形态变化明显。草酸和DTPA组合顺序淋洗可作为较好的复配淋洗剂,该研究结果可为异位淋洗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污染土壤 土壤淋洗 天然有机酸 二乙基三胺五乙酸 微观表征
原文传递
两株耐铬菌的分离鉴定及对Cr(Ⅵ)污染土壤的治理
9
作者 吴卿 李倩男 +3 位作者 张颖 刘睿怡 彭森 万芮含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99-2408,共10页
为实现高质量比铬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从华北某废弃铬盐厂取土样分离出两株高效铬还原菌,并对两株菌进行16S rRNA鉴定,分别命名为Agrobacterium sp. Cr-1(Cr-1)和Lysinibacillus sp. Cr-2(Cr-2)。将两菌株分别投入高质量比铬污染土壤... 为实现高质量比铬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从华北某废弃铬盐厂取土样分离出两株高效铬还原菌,并对两株菌进行16S rRNA鉴定,分别命名为Agrobacterium sp. Cr-1(Cr-1)和Lysinibacillus sp. Cr-2(Cr-2)。将两菌株分别投入高质量比铬污染土壤中,通过分析土壤Cr(Ⅵ)质量比、pH值、铬形态的变化,探究两菌株对高质量比Cr(Ⅵ)污染土壤的治理能力。通过细菌多样性和代谢组学分析,根据细菌种类、代谢物和代谢物通路的差异分析了两菌株的Cr(Ⅵ)解毒及还原的原理。当反应42 d后,投加Agrobacterium sp. Cr-1和Lysinibacillus sp. Cr-2的土壤Cr(Ⅵ)质量比分别由1 100 mg/kg降至33.49 mg/kg和92.29 mg/kg。研究显示:两种菌株均能够实现对高质量比Cr(Ⅵ)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cr()污染土壤 生物还原 细菌多样性 代谢组学
下载PDF
水稻秸秆用于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豪吉 江滔 +3 位作者 苏淑敏 杨蕾 郭榕榕 杨孝容 《环境影响评价》 2017年第3期79-83,共5页
为寻找来源广且易得廉价的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材料,研究水稻秸秆对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Cr(Ⅵ)污染土壤采用2份模拟污染土壤和2份电镀厂地下土壤,水稻秸秆和污染土壤以不同质量比混合,在20~38℃含水率30%~60%条件下培育修复不... 为寻找来源广且易得廉价的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材料,研究水稻秸秆对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Cr(Ⅵ)污染土壤采用2份模拟污染土壤和2份电镀厂地下土壤,水稻秸秆和污染土壤以不同质量比混合,在20~38℃含水率30%~60%条件下培育修复不同时间,测定培育修复前后土壤pH值、有机质和Cr(Ⅵ)浓度。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秸秆量和培育时间的增加,土壤Cr(Ⅵ)浓度降低,有机质的含量增加,p H有所改善。该方法具有修复材料来源广且易得廉价、修复效果好、周期短、无二次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pH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土壤 土壤修复 水稻秸秆 cr()浓度 有机质含量 PH
下载PDF
菌剂对铬(Ⅵ)污染土壤中坪草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海宁 马国泰 +4 位作者 李彩霞 陈勇 宋涛 张勇 焦扬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9-194,共6页
采用菌剂处理Cr(Ⅵ)污染土壤和坪草幼苗的方式,考察了菌剂对Cr(Ⅵ)污染土壤中坪草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幼苗生长期辅以菌剂处理,对减少Cr在根中的蓄积有明显效果,而且可提高Cr在坪草叶中生物富集量,同时降低了Cr(Ⅵ)污染... 采用菌剂处理Cr(Ⅵ)污染土壤和坪草幼苗的方式,考察了菌剂对Cr(Ⅵ)污染土壤中坪草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幼苗生长期辅以菌剂处理,对减少Cr在根中的蓄积有明显效果,而且可提高Cr在坪草叶中生物富集量,同时降低了Cr(Ⅵ)污染土壤中坪草幼苗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POD(除高羊茅外)、SOD和CAT保护酶活性。且进一步表明,菌剂可降低Cr(Ⅵ)污染土壤中的Cr(Ⅵ)含量,对Cr(Ⅵ)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土壤 菌剂 坪草幼苗 生理生化 改良
下载PDF
土壤特征对Cr(Ⅵ)修复的动态土柱研究
12
作者 曹荣莉 张弛 +1 位作者 李平 吉晋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36,共6页
通过静态批试验与动态土柱试验,研究了壤质砂土、壤土、壤质黏土、黏土的特性对Cr(Ⅵ)修复的影响规律。该试验针对污染土壤的多样性,研究了不同土壤种类对试验的影响。试管批试验证明,当土壤pH值为6时,CMC-nZVI修复土壤的效果最好,Cr(Ⅵ... 通过静态批试验与动态土柱试验,研究了壤质砂土、壤土、壤质黏土、黏土的特性对Cr(Ⅵ)修复的影响规律。该试验针对污染土壤的多样性,研究了不同土壤种类对试验的影响。试管批试验证明,当土壤pH值为6时,CMC-nZVI修复土壤的效果最好,Cr(Ⅵ)的去除率达97.9%。通过动态土柱试验证明,CMC-nZVI在土柱中的穿透能力很强,在土壤中的穿透能力的顺序为壤质砂土>壤土>壤质黏土>黏土,在壤质砂土中的穿透率达89%,在黏土中穿透率为45%。在壤质砂土土柱中,当CMC-nZVI浓度为0.12 g/L,用量为6 BV时,Cr(Ⅵ)的最大去除率和还原量分别为98%和181.4 mg/g,而在黏土中其去除率和还原量为65%和108 mg/g。壤质砂土经过修复后Cr的TCLP溶出浓度减小了92%。研究表明CMC-nZVI作为Cr(Ⅵ)污染土壤原位修复的分散还原体系是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污染土壤 原位修复 动态土柱试验 不同土壤种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