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0-Year(1978–2017) human settlement changes in China reflected by impervious surfaces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被引量:110
1
作者 Peng Gong Xuecao Li Wei Z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11期756-763,共8页
Impervious surfaces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of human settlements. Timely, accurate, and frequent information on impervious surfaces is critical in both social-econom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 Ov... Impervious surfaces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of human settlements. Timely, accurate, and frequent information on impervious surfaces is critical in both social-econom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impervious surface areas in China have grown rapidly. However,annual maps of impervious areas in China with high spatial details do not exist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is paper, we made use of reliable impervious surface mapping algorithms that we published before and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 platform to address this data gap. With available data in GEE, we were able to map impervious surfaces over the entire country circa 1978, and during 1985–2017 at an annual frequency. The 1978 data were at 60-m resolution, while the 1985–2017 data were in 30-m resolution.For the 30-m resolution data, we evaluated the accuracies for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and2015. Overall accuracies reached more than 90%.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owth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China was not only fast but also considerably exceeding the per capita impervious surface area in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Japan. The 40-year continuous and consistent impervious surface distribution data in China would generate widespread interests in the research and policy-making community. The impervious surface data can be freely downloaded from http://data.ess.tsinghua.edu.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RURAL development LANDSAT data LAND cover change JAPAN
原文传递
干旱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华 张勃 石惠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3年第2期49-54,共6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作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是所有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区域案例研究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黑河流域为例,阐明该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作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是所有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区域案例研究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黑河流域为例,阐明该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揭示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力机制,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该流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该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全球变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a来新疆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格局与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曦 常存 +2 位作者 包安明 吴世新 罗格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改革开放40 a以来,新疆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与环境问题。为了给未来新疆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分区分层的决策树方法和... 改革开放40 a以来,新疆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与环境问题。为了给未来新疆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分区分层的决策树方法和向量相似度的变化检测方法,完成了新疆2015年、2010年、2000年、1990年、1975年的土地覆被1∶100000矢量数据集,准确反演了过去40 a(改革开放40 a)来新疆地表覆被变化过程,分析了新疆土地覆被变化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相互关系,从垦荒(1975—1990年)、农业资源开发(1990—2000年)、西部大开发(2000—2010年)、对口援疆(2010—2015年)4个阶段,阐述了国家政策力度和导向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分析表明:新疆土地覆被变化由耕地开垦、人工表面增长的高速发展模式开始向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各主要地类的变化也由急剧发展转向基本可控。近40 a新疆耕地面积增加了128%(50414.02 km2),新增耕地依照水土资源配置特征,遵循空间规律分布;人工表面(建设、交通、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197%(7497.11 km2),在2000年后增速明显,2010年后南疆增加幅度很大;1990年前林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1990年后呈增加的态势,新增林地广泛分布在全疆天然林封育保护范围和天保工程实施区内;湿地1990年前面积减少明显,1990—2000年保持稳定,2000年后呈增加趋势;草地和其他类型的面积呈现持续减少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土地覆被 时空格局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GIS的许昌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国玺 殷学永 申怀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134,共4页
通过对许昌市1985年、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得出许昌市LUCC呈现旱地面积减少多、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和草地、林地波动变化现象,最后提出许昌市土地利用应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优化土地结构、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加强动... 通过对许昌市1985年、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得出许昌市LUCC呈现旱地面积减少多、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和草地、林地波动变化现象,最后提出许昌市土地利用应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优化土地结构、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加强动态监测技术的对策,使许昌市LUCC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可持续发展 许昌市
下载PDF
敦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利邦 牛叔文 +1 位作者 杨丽娜 马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4-300,共7页
以1987、1996和2007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取样,建立经验模型估算敦煌市地表生物量,并分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2大类估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近20a来,研究区域耕作区、城... 以1987、1996和2007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取样,建立经验模型估算敦煌市地表生物量,并分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2大类估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近20a来,研究区域耕作区、城建用地和无植被区面积净增,其他地类面积净减。表明人工生态系统面积扩大,植被覆盖空间范围收缩,生态环境明显退化。估算得到的敦煌市地表生物量共减少170856.52t,年均减少5.82‰;生态系统总价值共减少43127.45万元,年均减少5.17‰。其中,人工生态系统占总价值的比例由1987年的12.06%增至2007年的25.91%,增加趋势明显,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大幅度减少。在水资源约束的背景下,前者的较快增长是以后者的减少为代价的,表明人类活动已明显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问题,需要从资源合理配置、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保证等多方面入手,来进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生物量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覆盖 敦煌市
下载PDF
延安市生态修复双赢模式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曹世雄 刘伟 +1 位作者 赵麦换 冯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7879-7885,共7页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贫困陷阱是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难题之一,探索摆脱贫困陷阱的有效途径,是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因此,生态修复不仅要依据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开展生态治理,同时要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发展...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贫困陷阱是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难题之一,探索摆脱贫困陷阱的有效途径,是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因此,生态修复不仅要依据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开展生态治理,同时要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发展有利于生态修复的绿色产业,使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既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又有利于生态修复。从而摆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被动局面,实现生态修复与居民生计改善的双赢目标。为了验证这一模式的可行性,该研究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的基础上,通过补短板的方式,在延安市开展了生态修复双赢模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案实施前,延安市NDVI增长速度是陕西省平均水平的41%;新方案实施后,是陕西省平均水平的195%,新方案的贡献率为74.0%。双赢模式较好解决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彼此分离的这一矛盾,提高了生态修复的治理效果,为我国生态脆弱区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治理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修复 土地退化 植被覆盖度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包覆纺纱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
7
作者 马秀凤 张玉清 邢明杰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41-142,共2页
包覆纱无论在原料适用性、成纱性能、最终产品风格方面都优势明显,极具发展前景。文章主要介绍了包覆纱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空心锭子纺纱机的纺纱原理,并阐述了包覆纱的产品开发和应用。
关键词 包覆纺纱 成纱机理 原料适用性 纱线性能 产品开发
下载PDF
美国高分辨率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峰 王桥 +3 位作者 王文杰 申文明 罗海江 刘晓曼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6年第6期593-600,共8页
土地覆盖数据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基础。美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土地覆盖特征研究项目成功的开展了两次工作,建设了土地覆盖数据库,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代表了美国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项目中涉及一系列技术,包括土地覆盖分类分区、遥感... 土地覆盖数据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基础。美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土地覆盖特征研究项目成功的开展了两次工作,建设了土地覆盖数据库,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代表了美国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项目中涉及一系列技术,包括土地覆盖分类分区、遥感影像选取、数据预处理过程、图像转换变化分析、土地覆盖分类技术、数据产品验证、土地覆盖数据库建设等。另外还有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土地覆盖多边形分析、纹理特征分析、树冠密度信息提取、城市不透性表面估算等。就美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方法、技术流程、数据库建设,以及有关土地覆盖度等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期望能够反映其进展情况,对国内的相关工作起到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遥感 技术进展 美国
下载PDF
我国铁路棚车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张超德 潘树平 +1 位作者 傅茂海 卜继玲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8,共4页
面对我国2012年以后铁路客货分线运输的新形势以及高附加值货物对运输速度的要求,分析了我国铁路棚车的现状和国外铁路棚车的发展趋势,阐述了今后我国新型铁路棚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棚车 现状 发展探讨
下载PDF
Human-driven topographic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in a flat, lowland agricultural region 被引量:7
10
作者 Mette V. ODGAARD Peder K. BOCHER +2 位作者 Tommy DALGAARD Jesper E. MOESLUND Jens-Christian SVENN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76-92,共17页
Complex topography buffers forests against deforestation in mountainous regions. However, it is unknown if terrain also shapes forest distribution in lowlands where human impacts are likely to be less constrained by t... Complex topography buffers forests against deforestation in mountainous regions. However, it is unknown if terrain also shapes forest distribution in lowlands where human impacts are likely to be less constrained by terrain. In such regions, if important at all, to- pographic effects will depend on cultural-historical factors and thus be human-driven (an- thropogenic) rather than natural, except in regions where the general climate or extreme soils limit the occurrence of forests. We used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ing to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topographic factors explain forest distribution (presence-absence at a 48x48 m resolu- tion) in a lowland agricultural region (Denmark, 43,075 km2) at regional and landscape scales (whole study area and 10x10 km grid cells, respectively), how landscape-scale for- est-topography relationships vary geographically, and which potential drivers (topographic heterogeneity, forest cover, clay content, coastal/inland location) determine this geographic heterogeneity. Given a moist temperate climate and non-extreme soils all landscapes in Denmark would naturally be largely forest covered, and any topographic relationships will be totally or primarily human-driven. At regional scale, topographic predictors explained only 5% of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In contrast,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opography varied from 0%-61% at landscape scale, with clear geographic patterning. Explanatory power of topog- raphy at landscape scale was moderately dependent on the potential drivers, with topog- raphic control being strongest in areas with high topographic heterogeneity and little forest cover. However, these conditioning effects were themselves geographically variable.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opography by shaping human land-use can affect forest distribution even in flat, lowland regions, but especially via localized, geographically variabl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OPE forest cover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human impact landscape development TOPOGRAPHY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避雨对‘热农1号’杧果果实发育和采后耐贮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文天 武红霞 +4 位作者 罗纯 姚全胜 马小卫 周毅刚 王松标 《热带农业科学》 2015年第9期9-13,共5页
为了让避雨设施栽培进一步在杧果生产上应用,以3 a生的‘热农1号’杧果为试材,研究了避雨对杧果两性花率、果实生长发育、产量和采后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下杧果平均两性花率为35.9%,显著高于对照;花穗寒害率为42.7%,比对照... 为了让避雨设施栽培进一步在杧果生产上应用,以3 a生的‘热农1号’杧果为试材,研究了避雨对杧果两性花率、果实生长发育、产量和采后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下杧果平均两性花率为35.9%,显著高于对照;花穗寒害率为42.7%,比对照降低24.6%;果实平均增产75.7%,显著高于对照,且果实采后烂果率和病情指数得到有效控制;果实大小和单果质量略有降低,最终座果率、内在品质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避雨设施栽培在南方多雨产区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避雨 两性花率 果实生长发育 产量 耐贮性
下载PDF
覆盖作物的效益及其合理选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建恒 张益兴 +4 位作者 侯赛赛 李洪波 张瑞芳 王红 王鑫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3-34,共12页
覆盖作物的种植是一种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对覆盖作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覆盖作物对土壤和后茬作物的影响评价,包括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存,对杂草和病虫害的抑制、对土壤... 覆盖作物的种植是一种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对覆盖作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覆盖作物对土壤和后茬作物的影响评价,包括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存,对杂草和病虫害的抑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和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等方面。然而,覆盖作物的效益因覆盖作物类型、地理位置和覆盖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另外,覆盖作物的选择、设置方法、终止方法、经济效益等充满了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其在农田中的大面积推广。该研究基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覆盖作物的种植管理现状,总结了覆盖作物提供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讨论了限制覆盖作物在农作物种植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提出了覆盖作物合理选择的建议。同时,基于覆盖作物在农学、生态环境上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覆盖作物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瓶颈进行了思考。发现良种培育、覆盖作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作物之间的协同机制仍是今后需要突破的重点课题,以期为覆盖作物的合理选择及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栽培 覆盖 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服务 遗传育种
下载PDF
我国汽车座椅面料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3
作者 廖启标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8-9,共2页
联系我国汽车座椅面料发展的实际,对我国汽车座椅面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汽车内饰 面料 性能 发展
下载PDF
角区钢筋非均匀锈蚀引发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全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菊辉 熊杰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8,共9页
综合考虑氯离子的扩散过程、钢筋锈蚀的质量守恒以及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力学过程,以角区钢筋为研究对象,在钢筋周围施加随时间变化的非均匀径向位移,对氯离子侵蚀引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全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裂缝发展... 综合考虑氯离子的扩散过程、钢筋锈蚀的质量守恒以及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力学过程,以角区钢筋为研究对象,在钢筋周围施加随时间变化的非均匀径向位移,对氯离子侵蚀引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全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裂缝发展的分布规律、裂缝出现以及裂缝贯穿保护层所需的时间。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探讨了钢筋直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混凝土强度的变化对混凝土保护层开裂行为及开裂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开裂全过程影响最大,其次是钢筋直径,混凝土强度对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区钢筋 非均匀锈蚀 混凝土保护层 裂缝发展 时间
下载PDF
新时期大型铁路客站站场上盖综合开发设计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姚涵 戴一正 +1 位作者 郑运潮 赵启凡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7期140-144,共5页
我国铁路建设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铁路站场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与日益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形成了鲜明反差。文章以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现阶段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的现状和不足进行说明,从结构衔接问题、... 我国铁路建设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铁路站场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与日益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形成了鲜明反差。文章以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现阶段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的现状和不足进行说明,从结构衔接问题、交通组织问题、功能定位问题、空间整合问题四个方面,对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的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伴随着高铁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的推进和实施,对即将兴建的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站场 站场上盖 综合开发 站城一体
下载PDF
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传平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169-173,共5页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结构存在很多关键性技术问题,如底部结构刚度突变、竖向构件转换、结构超限设计以及抗震性能的分析和性能目标的设计等。重点介绍了上海某地铁停车场上盖物业开发的复杂高层结构设计,为保证此类建筑底部普遍存在...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结构存在很多关键性技术问题,如底部结构刚度突变、竖向构件转换、结构超限设计以及抗震性能的分析和性能目标的设计等。重点介绍了上海某地铁停车场上盖物业开发的复杂高层结构设计,为保证此类建筑底部普遍存在薄弱层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以抗震性能化设计为主,对各抗震设防阶段进行分析,并以室内模型振动台试验进行分析论证。理论计算分析及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车辆段及上盖开发结构体系安全可行,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段 上盖开发 刚度比 抗震性能化 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车辆基地上盖开发对车辆运维影响及解决措施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尹仁发 《铁道建筑技术》 2020年第8期85-88,115,共5页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了盖下运维功能和盖上物业环境的相互影响,提出新建线路宜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配置新型智能运维装备和节能环保设备,选用环保列车涂装工艺,并且车辆基地还需...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了盖下运维功能和盖上物业环境的相互影响,提出新建线路宜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配置新型智能运维装备和节能环保设备,选用环保列车涂装工艺,并且车辆基地还需考虑轨道减振、降噪设计,可有效减小盖下车辆运维对盖上及周边物业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盖下车辆基地通风、采光、防排烟设计以及优化车辆运维生产组织,可有效减小上盖物业开发对盖下车辆基地运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基地 上盖开发 车辆运维 措施
下载PDF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直 董炜华 程秀娟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5-52,共8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回顾了这个全球性热点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着重综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动态信息的获取、动力机制、区域问题以及环境效应几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回顾了这个全球性热点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着重综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动态信息的获取、动力机制、区域问题以及环境效应几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工程技术期刊封面文章策划与宣传方案探析——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娇 蔡斐 张凤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8-632,共5页
为更好地推动工程技术类期刊封面文章的策划与传播,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为例,探讨了封面文章的遴选、封面文章的设计难点与应对措施及封面文章的宣传等问题。工程技术期刊应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专业深度、创新性、工程应用价... 为更好地推动工程技术类期刊封面文章的策划与传播,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为例,探讨了封面文章的遴选、封面文章的设计难点与应对措施及封面文章的宣传等问题。工程技术期刊应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专业深度、创新性、工程应用价值和前沿性等方面遴选封面文章;以学术编辑为主导、联合作者与美术设计师共同构思是设计出精美封面的关键;对封面文章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不仅能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也有助于吸引优质稿件,进而引领学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期刊 封面文章 品牌形象 影响力 优质稿件 学科发展
原文传递
城市轨道交通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场无线通信覆盖方案及关键技术
20
作者 李庆刚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58,267,共7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场设计非常复杂,需增加较多的柱网,且上盖物业开发后,综合楼楼顶架设全向天线将无法覆盖停车场地面区域。为了有效解决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场无线通信覆盖,需对带上盖物业开发停车场的无线通信...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场设计非常复杂,需增加较多的柱网,且上盖物业开发后,综合楼楼顶架设全向天线将无法覆盖停车场地面区域。为了有效解决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场无线通信覆盖,需对带上盖物业开发停车场的无线通信覆盖方案及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以西安地铁6号线带上盖物业开发的纺织城停车场TETRA(泛欧集群无线电)通信系统工程设计为依托,鉴于无线通信覆盖工程的难点,提出了无线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分配方案;针对该停车场的运用库、道岔区、出入段线以及场内非盖下区域道路,提出了无线通信覆盖方案。[结果及结论]纺织城停车场采用FA频组进行无线覆盖时,保证了频率间隔,避免了同频干扰;纺织城停车场引入公安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与专用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合路覆盖方案;盖下停车场区域采用定向天线替代楼顶全向天线覆盖方式,其中运用库采用天线对射,咽喉区采用天线补强,U型槽采用天线覆盖解决越区切换,周边道路利用建筑物侧墙或立柱采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提出的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场无线通信覆盖方案,降低了系统干扰以及对既有运营的影响,有效解决了盖下停车场的无线通信覆盖,节约了工程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上盖物业开发 停车场 无线通信覆盖方案 关键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