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1.5和2℃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 被引量:51
1
作者 胡婷 孙颖 张学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098-3111,共14页
基于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结果,评估了全球近地面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温升时,主要包括1.5和2℃温升时的响应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升温1.5℃的时间... 基于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结果,评估了全球近地面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温升时,主要包括1.5和2℃温升时的响应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升温1.5℃的时间出现在2036,2028,2033和2025年,升温2℃的时间在后3个情景为2049,2056和2039年,而RCP2.6情景在2100年前没有达到2℃温升(尽管有些单个的模式试验可以达到).全球平均气温到达不同温升的时间主要与不同排放路径上达到的辐射强迫和排放浓度有关.不同情景达到1.5℃(2℃)温升时的辐射强迫和CO_2当量浓度值相近,分别为2.9~3.0 W/m^2^(3.7^3.9 W/m^2)以及450.6~454.1 ppm(523.0~539.1 ppm).因此,基于不同组合的排放路径选择决定了温升阈值出现的时间,1.5℃温升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开发更低的排放路径组合.利用气候敏感度为指标对不同模式间差异的分析表明,一般而言,瞬时气候响应高(偏暖)的模式到达1.5和2℃温升的时间早,瞬时气候响应低(偏冷)的模式到达的时间晚,但其他因子也可能影响到达某个特定温升的时间.进一步对多模式集合的空间分布的研究显示,在达到同一温升值时,不同情景驱动下的全球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布基本不存在差异,说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和高低排放情景的定义(基于2100年的辐射强迫)基本无关.由此对RCP8.5情景下每升温0.5℃的模式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排放和辐射强迫的增加,全球气温和降水基本呈现出高纬温度增幅大于低纬、陆地增温大于海洋、湿润的地方降水增多、干旱的地方降水减少等未来气候变暖的普遍特征.气温每增加0.5℃的区域响应特征基本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这些变化基本都是线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 2℃ 温升 气温 降水 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 预估
原文传递
CMIP5模式对长江和黄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标的模拟与预估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佳瑞 牛自耕 +2 位作者 冯岚 姚瑞 陈鑫鑫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87-1904,共18页
为研究长江和黄河流域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对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22个大气环流模式数据进行精度评估、Delta降尺度并计算16个极端气温指标,采用可靠性集合平均方法对两流域历史和未来的极端气温进行预估.结果表明:除四川盆地外,两... 为研究长江和黄河流域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对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22个大气环流模式数据进行精度评估、Delta降尺度并计算16个极端气温指标,采用可靠性集合平均方法对两流域历史和未来的极端气温进行预估.结果表明:除四川盆地外,两流域的观测值与REA(ensemble reliability average)值在空间上具有较好一致性;未来三个时期(2020s、2050s、2080s),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4.5情景下指标变化趋势依次递减,RCP8.5情景下变化趋势逐渐递增;RCP4.5和RCP8.5情景下指标年际变化在21世纪40年代之前是相似的,但之后变化趋势差异增加;两流域的大多数指标呈现上升趋势,冬季趋势相较于其他季节更显著;两流域之间冷极端指标的差异大于暖极端指标.总的来说,两流域的暖极端事件将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模式内部变率引起的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季涤非 刘利 +5 位作者 李立娟 孙超 于馨竹 李锐喆 张诚 王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3-351,共9页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排放情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内部变率对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与外强迫的影响相当,单个模式内部不同成员达到全球平均1.5℃或2℃增温的年份相差2 ~ 12 年;其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影响极大值出现在欧亚大陆以北洋面、白令海峡周围区域、北美东北部及其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南半球高纬地区等;低排放情景下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大于高排放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1.5℃和2℃升温 出现时间 模式内部变率
下载PDF
基于不同排放情景的洞庭湖流域水资源演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正最 周慧 +1 位作者 张莉 毛德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6,共8页
流域水资源演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通过相似性和独立性分析,从CMIP5公开发布的47个气候模式中筛选出5个代表性气候模式,然后计算未来高、中、低3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温... 流域水资源演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通过相似性和独立性分析,从CMIP5公开发布的47个气候模式中筛选出5个代表性气候模式,然后计算未来高、中、低3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温和降水,构造符合研究区产汇流特性的水文模型,计算洞庭湖流域水资源量并分析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如何,洞庭湖流域水资源量在未来60a呈现增加态势,汛期水量增加概率加大,而在高排放情景下枯季水资源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未来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的时程分配将更趋不均匀化,而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将使其变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mip5 RCPs情景 PCMDI 水资源演化 趋势 洞庭湖流域
下载PDF
未来中国近海海冰变化特征的预估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祖子清 凌铁军 +2 位作者 张蕴斐 刘煜 唐茂宁 《海洋预报》 2016年第5期1-8,共8页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 4种排放情景下,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4个海湾的海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但随着排放增多,4个海湾的海冰并非单调的减少,而在RCP4.5下减少最多,RCP6.0和RCP8.5次之,RCP2.6最少。对4种情景下的海冰冰情进行平均,可以发现4个海湾结冰面积依次减少438、121、23和84 km2;结冰范围依次减少9、7、2和7 nmi(海里,1 nmi=1.852 km)。就整个黄、渤海而言,未来31a内结冰面积减少24%,结冰范围减少19%,持续天数缩短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 渤海和黄海北部 未来海冰预估 2m气温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土壤水分影响的预测
6
作者 李健明 鄯仁欠姐 +6 位作者 杨颖 祁雪姣 哈妍晖 王雨欣 何奕 李悦姣 卢素锦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5-784,共10页
采用线性回归法对长江源区2011—2021年土壤水分含量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法对长江源区2011—2021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与土壤水分含量变化间的相关性分析,并采用CMIP5全球气候模型的3种情景(RCP2.6、RCP4.5、RCP8.5)下耦合... 采用线性回归法对长江源区2011—2021年土壤水分含量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法对长江源区2011—2021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与土壤水分含量变化间的相关性分析,并采用CMIP5全球气候模型的3种情景(RCP2.6、RCP4.5、RCP8.5)下耦合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预测长江源区未来(2022—2100年)土壤水分年际、年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源区2011—2021年土壤水分整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3种RCPs气候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81—2090年)土壤水分含量较21世纪中期(2041—2050年)减少,4—9月土壤水分占全年土壤水分占比较21世纪中期降低.土壤水分年际间波动较大,在50%~500%之间变动,土壤水分年内分布不均匀,1—5月土壤水分增加,6—12月土壤水分递减,1—2月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相对平稳,年内各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差别较大.在3种RCPs气候情景下,长江源区未来土壤水分存在明显减少趋势,应加强长江源区土壤水系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气候变化 土壤水分 cmip5 RCPs SWAT模型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Climate and Earth System Models in China: Past Achievements and New CMIP6 Results 被引量:16
7
作者 Tianjun ZHOU Ziming CHEN +21 位作者 Liwei ZOU Xiaolong CHEN Yongqiang YU Bin WANG Qing BAO Ying BAO Jian CAO Bian HE Shuai HU Lijuan LI Jian LI Yanluan LIN Libin MA Fangli QIAO Xinyao RONG Zhenya SONG Yanli TANG Bo WU Tongwen WU Xiaoge XIN He ZHANG Minghua ZH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19,共19页
The Earth–Climate System Model(ECSM)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sphere integration research,and its development is at the frontier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The Earth–Climate System Model(ECSM)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sphere integration research,and its development is at the frontier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global change.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of ECSM in China began in the 1980 s and have achieved great progress.In China,ECSMs are now mainly developed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ministries,and universities.Following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ECSM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ine Chinese ECSM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and preliminarily assessed the basic performances of four Chinese models in simulating the global climate and the climate in East Asia.The projected changes of global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associated relationship with the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 under fou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 scenarios were also discussed.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rther improvement,eight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Climate System model(ECSM) Chinese models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 model performance CLIMATE prediction and projectION OUTLOOK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CMIP5 Earth System Models in Reproducing Leaf Area Index and Vegetation Cov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8
8
作者 鲍艳 高艳红 +9 位作者 吕世华 王青霞 张少波 许建伟 李瑞青 李锁锁 马迪 孟宪红 陈昊 常燕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6期1041-1060,共20页
The abilities of 12 earth system models(ESM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CMIP5) to reproduce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biological variabl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were examine... The abilities of 12 earth system models(ESM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CMIP5) to reproduce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biological variabl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models tend to overestimate the observed leaf area index(LAI)and vegetation carbon above the ground,with the possible reasons being overestima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precipitation.The model simulations show a consistent increasing trend with observed LAI over most of the TP during the reference period of 1986-2005,while they fail to reproduce the downward trend around the head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shown in the observation due to their coarse resolutions.Three of the models:CCSM4,CESM1-BGC,and NorESM1-ME,which share the same vegetation model,show some commo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ir simulations according to our analysis.The model ensemble indicates a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but overestimated land coverage,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1.48%per decade) for tree coverage and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0.58%per decade) for bare ground during the period 1950-2005.No significant sign of variation is found for grass.To quantify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s in representing the observed mean state,seasonal cycle,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a model ranking method was performed with respect to simulated LAI.INMCM4,bcc-csm-1.1m,MPI-ESM-LR,IPSL CM5A-LR,HadGEM2-ES,and CCSM4 were ranked as the best six models in reproducing vegetation dynamics among the 12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vegetation cover earth system model(ESM)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DGVM)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未来北极夏季陆面气温变化区域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面温度的关系
9
作者 吴雨子 胡舒涵 +1 位作者 赵传湖 黄菲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极地陆地的欧亚大陆(Eurasia, EA)和北美-格陵兰(Greenland, GL)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同的响应。EA在21世纪中叶前变暖趋势显著,之后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尺度的冷暖振荡;GL则始终保持增暖趋势。EA、GL分区气温均存在年际、年代际(10~20 a)尺度上的波动,GL分区还存在20~40 a的准周期变化。(2)前冬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会引起次年夏季北大西洋呈南北向“-、+、-”三极型海面温度异常,并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EA分区气温正异常,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3)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正异常时,北美至格陵兰位势高度偏高,GL分区增暖,并且这种影响在21世纪70年代后更重要;北太平洋北部的海面温度正异常对GL分区增温也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2 m气温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北大西洋 海面温度
下载PDF
嫩江流域水文干旱归因分析及未来演变规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门宝辉 庞金凤 +1 位作者 张腾 蒋美彤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0-74,共15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嫩江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基于嫩江流域1980—2013年石灰窑、同盟、江桥和大赉水文站实测径流数据,构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多时间尺度下标准径流干旱指数(SRI),采用Budyko假设耦合水文模拟法对尼尔基...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嫩江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基于嫩江流域1980—2013年石灰窑、同盟、江桥和大赉水文站实测径流数据,构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多时间尺度下标准径流干旱指数(SRI),采用Budyko假设耦合水文模拟法对尼尔基水库建成前后流域径流变化和水文干旱特征归因分析,并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探究流域未来情景下水文干旱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年尺度下,人类活动为径流演变的主导因素,影响贡献率高达80%,上游至下游水文干旱特征整体呈加剧趋势,且水库上游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下游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未来情景下,SRI序列波动性增大且呈现干湿交替特征,干旱历时呈增加趋势,流域未来干旱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分析 水文干旱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嫩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 bonaerensis)在宇航员海栖息地变化分析
11
作者 蔺诗颖 赵亮 +1 位作者 刘璐璐 冯建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7-398,共12页
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作为顶级捕食者,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对南极小须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捕食和季节性迁移上,在栖息地分布以及气候变化对栖息地影响方面研究亟待补充。基于MaxEnt模型和CMIP6的数... 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作为顶级捕食者,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对南极小须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捕食和季节性迁移上,在栖息地分布以及气候变化对栖息地影响方面研究亟待补充。基于MaxEnt模型和CMIP6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情形以及不同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中期和21世纪末期宇航员海南极小须鲸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极小须鲸主要分布在宇航员海的东部,当前的高度适生区占整个区域的13.96%。深度、海冰密集度和混合层深度最小值是南极小须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三者的累积贡献为60.5%。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极小须鲸栖息地呈现缩小的趋势。高排放情景下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面积减小更快,从21世纪中期到末期这个时期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面积减小速率比从当前到21世纪中期快。到本世纪中期,所有情景下的宇航员海东部仍存在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到本世纪末,中排放情景和高排放情景下的宇航员海已不适合南极小须鲸生存,海冰密集度的减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小须鲸 气候变化 宇航员海 栖息地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