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50a中国地区冻土面积分布变化 被引量:63
1
作者 王澄海 靳双龙 施红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在检验CMIP3模式比较计划中模式在中国地区的温度模拟效果的基础上,选取模拟效果相对较好的HadCM3、EACHE5模拟结果,采用Kudryavtsev方法,应用数字化土壤和植被资料,借助ArcGIS,对未来50 a中国地区在A2情景下的冻土空间变化趋势进行了... 在检验CMIP3模式比较计划中模式在中国地区的温度模拟效果的基础上,选取模拟效果相对较好的HadCM3、EACHE5模拟结果,采用Kudryavtsev方法,应用数字化土壤和植被资料,借助ArcGIS,对未来50 a中国地区在A2情景下的冻土空间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A2情景下,未来50 a中国地区的冻土呈现出退缩趋势,在2050年,多年冻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之间、冈底斯山地区出现退化,中国的冻土面积较2006年减少约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3 中国冻土 气候变化 冻土变化
下载PDF
IPCC AR4多模式对中国地区未来40a雪水当量的预估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芝兰 王澄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73-1283,共11页
通过评估参加CMIP3计划的22个GCM在20世纪气候情景(20C3M)下中国地区雪水当量模拟能力的检验,挑选出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通过多模式集合方法,对SEARS的模拟结果进行集合,预估未来40a雪水当量在中国地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A1B情... 通过评估参加CMIP3计划的22个GCM在20世纪气候情景(20C3M)下中国地区雪水当量模拟能力的检验,挑选出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通过多模式集合方法,对SEARS的模拟结果进行集合,预估未来40a雪水当量在中国地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A1B情景下和B1情景下,中国地区未来40a雪水当量年际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在A1B和B1情景下,青藏高原地区、华北平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及东北北部地区的雪水当量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在昆仑山西段帕米尔高原地区减少最为显著,其次为喜马拉雅山区和巴颜喀拉山东段地区.在中国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地区、云贵高原等部分地区的雪水当量则有所增加.总体上,A1B情景下比B1情景下雪水当量的减少更为明显.2021-2050年雪水当量在青藏高原减少显著;对于季节变化来说,在秋冬季积雪的累积期,雪水当量可能增加,尤其在10-12月,而在积雪消融的春夏季(2-6月)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mip3计划 雪水当量 模式评估 模拟预估
下载PDF
CMIP6与CMIP5对历史大气层顶和地表辐射收支模拟的时空对比 被引量:4
3
作者 万梓文 王伟 +3 位作者 吕恒 仇培宇 李雨竹 卢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8-481,共14页
基于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观测数据集(CERES),对比分析了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CMIP5)和第六阶段(CMIP6)模拟的历史大气层顶和地表辐射收支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明确了多模式间不确定性大的关键区域。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除地表向... 基于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观测数据集(CERES),对比分析了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CMIP5)和第六阶段(CMIP6)模拟的历史大气层顶和地表辐射收支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明确了多模式间不确定性大的关键区域。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除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外,CMIP6的辐射分量的集合均值较CMIP5更接近于CERES观测值,全球地表向下短波辐射的高估和大气逆辐射的低估在CMIP6中分别降低了1.9 W/m~2和3.3 W/m~2。除大气逆辐射外,CMIP6的辐射分量在多模式间的一致性较CMIP5提高。在北极,CMIP6对大气层顶反射短波、大气层顶出射长波和地表向下短波辐射的模拟偏差较CMIP5大。在南北纬60°,CMIP6对大气逆辐射的模拟偏差较CMIP5大。其他区域CMIP6的辐射分量更接近CERES观测值。CMIP6模拟的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不确定性较大区域面积较CMIP5减小,但不确定性极大区域面积无变化。地表净辐射的不确定性空间分布在两代CMIP间变化甚小。青藏高原、赤道太平洋、热带雨林、阿拉伯半岛和南极洲沿海依然是地球系统模式模拟辐射收支不确定性极大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模式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 辐射收支 大气层顶(TOA) 地表 模式间不确定性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CMIP5 Earth System Models in Reproducing Leaf Area Index and Vegetation Cov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8
4
作者 鲍艳 高艳红 +9 位作者 吕世华 王青霞 张少波 许建伟 李瑞青 李锁锁 马迪 孟宪红 陈昊 常燕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6期1041-1060,共20页
The abilities of 12 earth system models(ESM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CMIP5) to reproduce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biological variabl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were examine... The abilities of 12 earth system models(ESM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CMIP5) to reproduce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biological variabl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models tend to overestimate the observed leaf area index(LAI)and vegetation carbon above the ground,with the possible reasons being overestima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precipitation.The model simulations show a consistent increasing trend with observed LAI over most of the TP during the reference period of 1986-2005,while they fail to reproduce the downward trend around the head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shown in the observation due to their coarse resolutions.Three of the models:CCSM4,CESM1-BGC,and NorESM1-ME,which share the same vegetation model,show some commo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ir simulations according to our analysis.The model ensemble indicates a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but overestimated land coverage,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1.48%per decade) for tree coverage and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0.58%per decade) for bare ground during the period 1950-2005.No significant sign of variation is found for grass.To quantify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s in representing the observed mean state,seasonal cycle,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a model ranking method was performed with respect to simulated LAI.INMCM4,bcc-csm-1.1m,MPI-ESM-LR,IPSL CM5A-LR,HadGEM2-ES,and CCSM4 were ranked as the best six models in reproducing vegetation dynamics among the 12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vegetation cover earth system model(ESM)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DGVM)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模式内部变率引起的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季涤非 刘利 +5 位作者 李立娟 孙超 于馨竹 李锐喆 张诚 王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3-351,共9页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排放情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内部变率对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与外强迫的影响相当,单个模式内部不同成员达到全球平均1.5℃或2℃增温的年份相差2 ~ 12 年;其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影响极大值出现在欧亚大陆以北洋面、白令海峡周围区域、北美东北部及其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南半球高纬地区等;低排放情景下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大于高排放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1.5℃和2℃升温 出现时间 模式内部变率
下载PDF
未来中国近海海冰变化特征的预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祖子清 凌铁军 +2 位作者 张蕴斐 刘煜 唐茂宁 《海洋预报》 2016年第5期1-8,共8页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 4种排放情景下,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4个海湾的海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但随着排放增多,4个海湾的海冰并非单调的减少,而在RCP4.5下减少最多,RCP6.0和RCP8.5次之,RCP2.6最少。对4种情景下的海冰冰情进行平均,可以发现4个海湾结冰面积依次减少438、121、23和84 km2;结冰范围依次减少9、7、2和7 nmi(海里,1 nmi=1.852 km)。就整个黄、渤海而言,未来31a内结冰面积减少24%,结冰范围减少19%,持续天数缩短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 渤海和黄海北部 未来海冰预估 2m气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