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6篇文章
< 1 2 1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1
1
作者 郭永杰 米文宝 赵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51,8,共8页
基于2013年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改进TOPSIS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宁夏绿色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明显,其中北部的西夏区、兴庆区、金凤区以及原州区的绿... 基于2013年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改进TOPSIS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宁夏绿色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明显,其中北部的西夏区、兴庆区、金凤区以及原州区的绿色水平贴近度远优于其他地区;中部的红寺堡区、盐池县和同心县的贴近度最差,绿色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制约宁夏县域绿色发展的障碍因素具有地域差异性,黄河沿岸各县(区)、宁夏中部干旱各县(区)、南部六盘山各县(区)的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各有不同,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发展途径与对策,为研究区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县域 绿色发展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97
2
作者 封志明 张丹 杨艳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51,160,共6页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中国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以低值为主,50%以上的县域单元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绝对起伏不超过1 000m),较好地表达了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空...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中国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以低值为主,50%以上的县域单元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绝对起伏不超过1 000m),较好地表达了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2005年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县域,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明显集中,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县域的GDP占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5.41%,相对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 县域 中国
原文传递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9
3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1 位作者 孔令平 单勇兵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8-472,476,共6页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差异成因,提出了调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县域经济 地区差距 协调发展 时空特征 行政区划 经济增长率 产业结构
下载PDF
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 被引量:49
4
作者 袁桂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意义重大,是农村教育由人民办转向由政府办的里程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对农村教育出现的新问题简单地按照三类地区... 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意义重大,是农村教育由人民办转向由政府办的里程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对农村教育出现的新问题简单地按照三类地区划分方法去解决不能奏效,应该真正体现县与县之间的差别,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才能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县为主 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投入
下载PDF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县域小学空间可达性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78
5
作者 汤鹏飞 向京京 +1 位作者 罗静 陈国磊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7-708,共12页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教育设施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而潜能模型是度量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引入学校服务能力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服务能力等级影响和居民极限出行时间构建就学影响因子,对潜能模型加以改进。通过以...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教育设施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而潜能模型是度量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引入学校服务能力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服务能力等级影响和居民极限出行时间构建就学影响因子,对潜能模型加以改进。通过以湖北省仙桃市为典型县域单元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村级居民点尺度,乡镇中心和高等级公路沿线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并按照一定的半径范围呈距离衰减过程,而乡镇毗邻地区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相对较差;(2)乡镇(街道)尺度,可达性较高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沿G318的北部地区,且城乡间、主城区与城郊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均存在一定差距;(3)改进潜能模型能合理地评价各农村居民聚落点和各乡镇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当摩擦系数β取值为2时,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农村居民所能获取的教育资源,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潜能模型 空间可达性 县域 小学 仙桃市 湖北省
原文传递
南方水土流失严重区的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 被引量:69
6
作者 姚雄 余坤勇 +5 位作者 刘健 杨素萍 何平 邓洋波 俞欣妍 陈樟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5-745,共11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选择坡度、土壤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地形起伏度、归一化植被指数、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7个指标,通过多重共线性诊断分析,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选择坡度、土壤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地形起伏度、归一化植被指数、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7个指标,通过多重共线性诊断分析,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及综合指数法对1999、2006和2014年长汀县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分析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999—2014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等级指数总体减小,局部增大.研究区1999、2006和2014年生态脆弱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533±0.1216、0.4160±0.1110和0.3916±0.1139,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生态脆弱性等级指数从1999年的2.92下降到2006年的2.38,再下降到2014年的2.13.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呈内高外低的分布特征,高脆弱等级区主要分布在坡度<15°、海拔<500 m的河田镇及汀州镇一带.研究期间,生态脆弱性等级指数降幅最大的是三洲乡,最小的是汀州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汀县 生态脆弱性 评价 等级指数 遥感
原文传递
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不平衡 被引量:62
7
作者 李彦龙 沈艳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05-1828,共24页
本文结合省市级宏观数据、市县灯光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缩小了省内、市间和市内经济不平衡,这一效果在非直辖市和南方地区更大。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本文结合省市级宏观数据、市县灯光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缩小了省内、市间和市内经济不平衡,这一效果在非直辖市和南方地区更大。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机制。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企业间的人均产出差距,提供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微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区域经济不平衡 县层面
原文传递
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动态分析——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被引量:54
8
作者 王瑞燕 赵庚星 +2 位作者 周伟 姜曙千 秦元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90-3799,共10页
县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科学评价该尺度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及变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属性重新界定基础上,分别从稳定性... 县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科学评价该尺度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及变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属性重新界定基础上,分别从稳定性、敏感性和区域适应性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并对该县1986~2003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发展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垦利县生态环境不稳定;1986~2003年期间,垦利县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适应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自然因子的敏感性排序结果为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气温,确定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和地下水矿化度为该区生态环境自然敏感因子。垦利县区域适应性的"障碍度"计算结果表明:盐碱地治理比例始终是第一障碍因素;农田防护林密度的限制集中出现在1995~1998年之间;化肥农药增长率自2000年以后成为主要障碍因素;有效灌溉面积比率和排涝体系面积比例的限制在1990年之前出现。研究结论认为,垦利县生态环境脆弱度呈现降低趋势,但仍处于脆弱状态,需重点关注敏感因素和障碍因素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体现出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稳定性 敏感性 适应性 生态环境脆弱性
下载PDF
基于碳收支核算的河南省县域空间横向碳补偿研究 被引量:51
9
作者 赵荣钦 刘英 +4 位作者 马林 李宇翔 侯丽朋 张战平 丁明磊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75-1687,共13页
区域碳收支和生态补偿是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展县域层面碳收支评估并构建区域横向碳补偿模式,对于推动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构建了区域碳补偿的研究框架和测算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开展了县域空间... 区域碳收支和生态补偿是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展县域层面碳收支评估并构建区域横向碳补偿模式,对于推动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构建了区域碳补偿的研究框架和测算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开展了县域空间碳收支核算和碳补偿方案的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县域空间碳收支及其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县域空间碳吸收强度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县域空间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从市辖区向外围的周边县(市)逐渐减少"的特点。2)县域碳补偿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工业能源消费越大、人均GDP越高的地区,碳补偿率往往越低;反之,碳补偿率越高。3)依据河南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价值的差异,大致可以将河南省分为三类区域,即重点支付区、重点获补区和相对均衡区。重点支付区大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重点获补区主要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的粮食主产区,这两类区域之外的其他县市则属于相对均衡区。4)为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公平发展,未来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横向碳补偿体制,建立基于碳收支核算的县域碳排放配额制度和主体功能区约束开发方案,并实施以低碳为导向的差别化的区域考核机制,这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公平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碳补偿 县域空间 河南省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7
10
作者 张改素 王发曾 +2 位作者 康珈瑜 杨慧 丁志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51,共10页
以城乡收入比为测度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空间分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2014年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不断下降,表明长... 以城乡收入比为测度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空间分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2014年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不断下降,表明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日趋减小的趋势。2从空间分类格局看,极高、高、较高城乡收入差距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并形成大范围高值集中区,近期三者的数量大幅减少但依然占据主导;极低、低、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在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以及经济发达区形成连绵分布区;较高、高城乡收入差距区在中部、东部基本上变化为中等、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区,近期这两个类型区几乎消失。3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显著HH区主要在川西、滇西以及滇南形成连绵分布区,近期集聚态势进一步增强;显著LL区在中部、东部的分布范围在不同年份虽有变化但近期集聚效应明显增加,近期显著LL区明显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主,另一个是在长三角地区。4影响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为:优越的区位条件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现代化进程起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起决定性支撑作用,工业化、城镇化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化起一定的"阻碍"作用,战略政策的支持起宏观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县域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基于可达性的县域医疗服务均等化分析——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 被引量:46
11
作者 熊娟 罗静 +1 位作者 彭菁 郑文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29,119,共6页
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 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估并表达不同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结果表明:(1)在县域尺度,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情况;(2)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上存在空间同型特征;(3)聚落中心、交通沿线可达性较高,而交通的改善会显著降低空间阻抗系数,促进均等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县域 医疗服务 均等化
下载PDF
成都市县域土地利用碳收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王刚 张华兵 +1 位作者 薛菲 甄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0-1182,共13页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心最低"的特征;3)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为0.26~1.45,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征并且空间差异较小;4)碳排放与GDP极显著正相关(P<0.01)。ESC与土地利用强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ECC与土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6。耦合协调度和人均GDP回归关系极显著(P<0.01),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碳排放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县域 碳收支 土地利用 耦合协调度
原文传递
加强县级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41
13
作者 刘煜 卢美伟 冯振家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2期32-34,共3页
通过对县级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对策,提高县级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关键词 县级 公共气象服务 建设
下载PDF
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14
作者 陈罗烨 薛领 雪燕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607,共12页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7%;2)我国农业碳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共同占到了80%左右,而碳源结构则在1991—2011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91年农药为主,化肥、牛为辅转变成为化肥为主,农药、地膜、牛为辅的结构;3)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县域农业净碳汇量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存在4种农业碳生态类型区;4)1991—2011年间净碳汇为负值的县级单元数量增多,并且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农业种植量相对较小,作物生长碳吸收不明显,单位产量农业投入要素多以及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是这些地区农业净碳汇为负值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县域 农业 净碳汇
原文传递
1982-2010年中国县市尺度流动人口核算及地域类型演化 被引量:39
15
作者 戚伟 赵美风 刘盛和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31-2146,共16页
县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调控流动人口的重要单元。本文系统梳理了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期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根据地理流数据的空间尺度转换原则,核算四期人口普查县市尺度的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构建对应... 县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调控流动人口的重要单元。本文系统梳理了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期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根据地理流数据的空间尺度转换原则,核算四期人口普查县市尺度的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构建对应的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并提出新的修正复合指标法,划分出6种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包括大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小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大规模净流出活跃型、小规模净流出活跃型、平衡活跃型、非活跃型,据此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演化格局。主要结论为:(1)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经历了从不活跃到活跃、从相对均势到高度极化的演化过程,大部分地区逐步转化为净流出活跃型,流动人口向少数净流入活跃型县市集聚,51个大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县市集聚了全国55.85%的流入人口。(2)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在空间格局同样呈现高度极化的演化过程,形成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2个流入人口高度集聚区,京、津及其他省会或首府等大城市则呈现单核式吸纳流入人口,净流出活跃型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呈现大面积扩张,成为中国最大的流出人口源区。(3)社会经济因素逐步成为影响流动人口集疏的主导因素,行政等级因素的作用也愈发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市尺度 流动人口 核算 地域类型 中国
原文传递
江苏典型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演化路径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1 位作者 李红波 袁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92-2408,共17页
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开展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研究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苏南、苏中、苏北选择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3个典型县市作为研究案例地,利用1995年和2015年遥感... 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开展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研究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苏南、苏中、苏北选择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3个典型县市作为研究案例地,利用1995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评价方法,对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演化路径既有明显差异,也存在一般性路径,而且演化路径具有显著的城镇主导效应和集群分布效应。在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城镇化、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4种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演化的"四轮"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城乡聚落有机整体的系统观,为推动城乡聚落优化重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聚落规模体系 演化路径 驱动机制 县域 江苏省
原文传递
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36
17
作者 刘芳 张红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38-1153,共16页
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综合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要素,构建了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变权理论,评价分析了我国8个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各... 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综合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要素,构建了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变权理论,评价分析了我国8个农产品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各农产品主产区的土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差异。资源环境优良、人均GDP较高的四川盆地、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的土地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性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的新疆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松嫩平原90%以上的县域土地利用社会可持续性达到较高度及以上水平。2000—2008年间,各农产品主产区的土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变幅要高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变幅。四川盆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土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增强,其较高度及以上水平的县域个数比例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华南蔗果区、新疆和内蒙古东部区则减弱,而各农产品主产区土地经济可持续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负载指数增加,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进一步激化的人地矛盾和华南蔗果区城乡收入差距增大等现象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主产区 县域 土地利用 可持续评价 变权理论
原文传递
环鄱阳湖县域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33
18
作者 李硕硕 刘耀彬 骆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49-1462,共14页
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与路径选择,更加关系到生态安全较为敏感的湖域地区可持续发展。以环鄱阳湖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构造生态安全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SPDM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9年研究区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与路径选择,更加关系到生态安全较为敏感的湖域地区可持续发展。以环鄱阳湖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构造生态安全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SPDM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9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衰减特征。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降低碳排放强度可以实现二者得兼;(2)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生态安全距离是影响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小于经济距离;(3)生态安全约束下湖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由近及远的“三阶段”衰减特征。由此建议因地制宜并合理定位制定新型城镇化政策,精准推进以县域为单位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生态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碳排放强度 生态安全 空间溢出 衰减特征 鄱阳湖 县域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 被引量:33
19
作者 时雨晴 钟林生 陈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3-1141,共9页
测度与分析我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各边境地区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边境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分析边境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而从边境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竞争力、边境旅游现... 测度与分析我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各边境地区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边境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分析边境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而从边境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竞争力、边境旅游现状竞争力、边境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三方面构建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136个边境县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云南、广西、辽宁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强,西藏、甘肃、内蒙古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弱;②从不同毗邻国边境段落来看,中朝、中老、中缅、中越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强,中尼、中印、中不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弱;③中朝、中老、中俄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中越、中朝、中缅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中亚、中阿、中巴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旅游 竞争力评价 县域 中国
原文传递
松嫩高平原县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以巴彦县为例 被引量:31
20
作者 宋戈 王盼盼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18-1225,共8页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明确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明确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地形因子的作用下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旱地、水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及其他用地主要分布在较低地形级别区,林地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形级别区。(2)除林地以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均位于较低地形级别区,林地分布的优势地形位位于较高地形级别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优势区域不尽相同。(3)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及均衡度变化趋势相同,优势度的变化趋势与信息熵、均衡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高平原 县域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地形梯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