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静 赵玲 +2 位作者 韩彬 乔艳 东利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B组(3.5±1.8)cm(P<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5、10 min A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 喙突入路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B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21
2
作者 殷国江 阮剑辉 +3 位作者 周翔 胡光俊 宋晓阳 夏中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两种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Barton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两种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Barton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30)。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麻醉后2小时经神经阻滞导管连接无线电子镇痛泵。记录手术过程中神经深度、麻醉操作时间,并评估麻醉效果;记录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记录麻醉后6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记录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神经深度明显减浅(P<0.05),麻醉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延长(P<0.05),麻醉后12 h、18 h、24 h、36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第一天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高(P<0.05),误穿血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与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用于Barton骨折手术术后镇痛;但肋锁间隙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具有神经阻滞深度浅、操作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及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肋锁间隙 喙突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原文传递
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贾菁菁 王砚书 +1 位作者 宁丽娟 向文青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50-54,共5页
目的:目的:研究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喙突... 目的:目的:研究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神经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5 min、10 min,观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感觉阻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注药后30 min,尺神经感觉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观察组尺神经、桡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10 min,观察组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20 min,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18 h、24 h、36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骨折手术中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与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相比,对儿童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阻滞更为快速,且术后止痛效果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喙突入路
下载PDF
超声引导改良内侧入路肋锁间隙臂丛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柴彬 侯雪琦 +2 位作者 林文新 熊伟 马保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931-93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外侧入路和改良内侧入路肋锁间隙(costoclavicular space,CCS)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评价改良内侧入路CCS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新的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取实施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外侧入路和改良内侧入路肋锁间隙(costoclavicular space,CCS)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评价改良内侧入路CCS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新的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取实施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外侧入路CCS组(C组)、改良内侧入路CCS组(M组),每组30例,两组均用0.5%罗哌卡因20 ml进行CCS臂丛神经阻滞。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记录阻滞完成后30 min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M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0 min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完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改良内侧入路CCS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操作难度更小,更易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肋锁间隙 臂丛神经阻滞 改良内侧入路 外侧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