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被引量:360
1
作者 王卫民 赵连锋 +1 位作者 李娟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3-1410,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双"铲状"有限地震断层模型,利用反演技术重建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大地震主要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的逆冲兼右旋走滑破裂事件.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显示两个高滑动区先后发生在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最大滑动量高达1200~1250cm,且破裂过程也显示一定的复杂性.地震破裂的平均走滑量略大于平均倾滑量,与多种观测资料获得的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变形相一致,推断是由于长期区域应力场作用和龙门山地区特殊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孕育了这次千年尺度的强烈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过程 有限断层模型 同震位移 波形反演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1
2
作者 李传友 叶建青 +8 位作者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83-696,共14页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逆冲右旋走滑
下载PDF
利用高频GPS进行地表同震位移监测及震相识别 被引量:46
3
作者 张小红 郭斐 +1 位作者 郭博峰 吕翠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12-1918,共7页
结合日本3.11大地震,利用近震区和远震区若干测站的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分析了强震时复杂的地表运动时序,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S变换对高频GPS地震波进行震相识别,有效拾取了P波初至,反演了P波... 结合日本3.11大地震,利用近震区和远震区若干测站的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分析了强震时复杂的地表运动时序,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S变换对高频GPS地震波进行震相识别,有效拾取了P波初至,反演了P波传播速度并与地震仪数据、USGS提供的参考值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为后续地震应急、地震预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 同震位移 日本地震 震相识别 P波初至 S变换
下载PDF
基于GPS同震位移场约束反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破裂空间分布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19-2526,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沿破裂带的走向从南到北倾角逐渐变大,破裂断层的平均宽度在10-18 km左右.破裂断层的错动在南段以逆冲为主,在北段走滑分量逐步加大,右旋走滑成为断层破裂的主要特征.断层破裂最大段落错动量分别达到了7.8 m和7.4 m,恰好对应这次地震中地表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本次地震释放地震矩6.70×10^(20)N·m,相应矩震级M_w=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 同震位移 破裂空间分布
下载PDF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38
5
作者 王卫民 赵连锋 +1 位作者 李娟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147,共16页
使用GPS同震位移资料和远场P波记录 ,研究了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根据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引入了一个由弯曲断层面构造的三段“铲状”断层模型 .在使用静态GPS位移资料反演集集地震的断层破裂滑动分布时 ,由于集集地震断层... 使用GPS同震位移资料和远场P波记录 ,研究了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根据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引入了一个由弯曲断层面构造的三段“铲状”断层模型 .在使用静态GPS位移资料反演集集地震的断层破裂滑动分布时 ,由于集集地震断层北部近地表破裂的复杂性 ,在位错模型中考虑拉张分量对地表同震位移的贡献 ,可更好地同时拟合GPS观测资料的水平和垂向分量 .而纯剪切位错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分层地壳模型都无法同时拟合水平和垂向GPS观测资料 .在此基础上 ,同时使用静力学同震位移资料和远场地震波形记录 ,反演集集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结果表明 ,一种垂直于断层面的“挤压性”(负 )拉张分量几乎集中分布于地震断层的浅部和北部转折处 ,而这一带地表破裂远较没有 (负 )拉张分量出现的南部断层复杂 .“冒起构造”的数字模拟表明 ,这种在集集地震破裂转折处及北部断裂带广为出现的典型破裂造成的地表位移可以用具有负拉张分量 (挤压 )的逆冲断层更好地模拟 .而这种负拉张分量 (挤压 )的分布正是地震破裂性质和几何复杂性的综合反映 ,震源破裂过程也显示北部转折处破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复杂性 .高滑区域与余震分布表现为负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集地震 同震位移 破裂过程 模拟退火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M_(S)6.4漾濞地震GNSS同震变形场及其约束反演的破裂滑动分布 被引量:36
6
作者 张克亮 甘卫军 +6 位作者 梁诗明 肖根如 代成龙 王阅兵 李长军 张玲 马广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53-2266,共14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强震.地震未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但前震-主震-余震大致呈线状展布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西南侧.我们基于覆盖震中区域的高密度连续GNSS观测台阵,观测获得了震区周围50 km范围的高精度、...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强震.地震未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但前震-主震-余震大致呈线状展布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西南侧.我们基于覆盖震中区域的高密度连续GNSS观测台阵,观测获得了震区周围50 km范围的高精度、高密度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地震破裂为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拉张;地表形变场呈现出走滑断裂前端压缩隆升、尾端拉张下沉的典型变形模式;GNSS观测到最大水平位移和垂直下沉分别达46 mm(漾濞县淮安村周围)和-44 mm(漾濞县秀岭林场周围);发震断裂的地表错动从漾濞淮安村GNSS观测站和秀岭林场GNSS观测站之间的狭小地带穿过.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前震和主震精定位结果为约束,推测发震断层面走向135°、倾向SW、倾角80°,进而通过弹性半空间断裂位错模型,对发震断层面的同震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初步反演结果表明: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在3~12 km深度范围内,矩震级为M_(W)6.04,滑动量分布与前震序列呈现较好的空间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GNSS观测 同震形变 破裂滑动分布
下载PDF
利用InSAR数据的汶川地震形变场提取及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许才军 林敦灵 温扬茂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8-1142,共5页
以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的Mw 7.9级汶川地震为研究对象,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植被覆盖茂密、地形起伏大的龙门山山区,常规的C波段雷达在这些区域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信号,采用日本JAXA的L波段ALOS/PALSAR覆盖震区的震前和震后6... 以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的Mw 7.9级汶川地震为研究对象,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植被覆盖茂密、地形起伏大的龙门山山区,常规的C波段雷达在这些区域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信号,采用日本JAXA的L波段ALOS/PALSAR覆盖震区的震前和震后6个条带的卫星数据,以SRTM-DEM数据作为外部DEM,利用GAMMA软件进行二通差分干涉测量处理,获取了覆盖震区的同震形变场;并使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项目组公布的震区GPS同震观测结果,与InSAR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传统差分干涉获取到的形变量精度可以达到cm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汶川地震 地震形变场 GPS
原文传递
InSAR技术在西藏玛尼强震区的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景发 刘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47-850,共4页
为测量 1997年 11月 9日西藏玛尼里氏 7.4级地震震前一年的地壳形变和震时同震形变 ,以地震震中为图像中心的 5 0 km× 5 0 km范围内 ,选择了 5景 ERS- 1/ 2数据组成5个像对 ,并在此基础上组成 2个差分像对 ,以分别表示地震前一年... 为测量 1997年 11月 9日西藏玛尼里氏 7.4级地震震前一年的地壳形变和震时同震形变 ,以地震震中为图像中心的 5 0 km× 5 0 km范围内 ,选择了 5景 ERS- 1/ 2数据组成5个像对 ,并在此基础上组成 2个差分像对 ,以分别表示地震前一年形变和同震形变 ,再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SAR)技术进行处理。在同震形变差分图上 ,地震断层作用清晰可辨 ,在卫星斜距方向上可测量出近 0 .5 m的形变。结果表明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强震区 干涉图像 地壳形变 同震形变
原文传递
玉树M_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被引量:29
9
作者 张军龙 陈长云 +4 位作者 胡朝忠 杨攀新 熊仁伟 李智敏 任金卫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2,共12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地震,野外地质考察及室内遥感解译表明地震形成反"L"形地表破裂,长约50公里,宏观震中位于郭央烟宋多(33°3′N,96°51′E)。总体上可分为三段,北段与中段间有16km未发现明显地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地震,野外地质考察及室内遥感解译表明地震形成反"L"形地表破裂,长约50公里,宏观震中位于郭央烟宋多(33°3′N,96°51′E)。总体上可分为三段,北段与中段间有16km未发现明显地表破裂形迹,中段和南段呈左阶排列,阶区内发育有右阶羽列式破裂。玉树地震最大位移量不小于1.3m,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兼有挤压逆冲活动。玉树断裂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断裂南侧羌塘块体和北侧巴颜喀拉块体差异运动导致了玉树地震的发生。地震复发间隔108~185a。破裂南端与1896年强震破裂之间尚有20余公里未发现破裂,其地震危险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 左行走滑 复发间隔
下载PDF
获取张北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红 王超 刘智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2000年第6期497-500,共4页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利用地震前后的 ERS- 1/ 2的三景数据 ,获取了 1998年 1月10日张北地震 (Ms=6 .2级 )的同震干涉纹图 .这种差分干涉纹图能表现地震断层和形变场的同震形变特征 ,而且该方法无需任何的辅助信息 ...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利用地震前后的 ERS- 1/ 2的三景数据 ,获取了 1998年 1月10日张北地震 (Ms=6 .2级 )的同震干涉纹图 .这种差分干涉纹图能表现地震断层和形变场的同震形变特征 ,而且该方法无需任何的辅助信息 ,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震监测与研究 .研究表明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能够获取高精度的强震同震位移场数据 ,这是传统的地面观测方法所无法做到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地震监测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传友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对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石坎乡以北段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这一段地表破裂仍然十分明显。地表破裂并未沿地质填图所标定的位置发育,而是在走向上稍有变化,但清楚的地貌显示它在此段并不是一条新生断裂。与前期工作相比,可观察到的地表... 对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石坎乡以北段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这一段地表破裂仍然十分明显。地表破裂并未沿地质填图所标定的位置发育,而是在走向上稍有变化,但清楚的地貌显示它在此段并不是一条新生断裂。与前期工作相比,可观察到的地表破裂又往NE方向延长了约12km。该段破裂位于平武县石坎乡至青川县马公乡窝前村之间,走向为15°~4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与石坎乡一带相近,为1~2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略有增加,为2.0~3.0m之间。地表调查的情况显示,地表破裂在北端可能消失在红光乡东河口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 破裂长度
下载PDF
GPS测得的汶川大地震同震位移 被引量:22
12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9,共8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最惨重的大地震,是发生在地震前后GPS观测资料最多,震中在连续观测网中部及非连续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许多GPS连续观测站测得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同震位移具有突变性和时间上的同步性以及变化幅度...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最惨重的大地震,是发生在地震前后GPS观测资料最多,震中在连续观测网中部及非连续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许多GPS连续观测站测得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同震位移具有突变性和时间上的同步性以及变化幅度的显著性,是最确凿的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地壳运动现象。震区外GPS连续观测站位移时间序列表明,此次大地震同震水平位移范围大,远离震中的许多地区观测到同震水平位移,与震前位移对比表现为弹性回跳。GPS连续观测站震前水平位移和同震水平位移过程揭示了此次地震震前大范围有显著变化的观测站水平位移与地震孕育过程的联系。但华北及邻近地区无明显同震水平位移。震中区外均未观测到明显的同震垂直位移。震区GPS站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则主要为永久形变,不仅有大幅度的水平位移,也有幅度相对较小的垂直位移。本文研究了汶川地震同震位移的特点与机制,并由此进一步讨论此次大地震的成因、前兆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壳运动 GPS 地震预测 时间序列 同震位移
下载PDF
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陶玮 胡才博 +2 位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王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0-1269,共10页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能量足够大时,破裂可以冲破到地表,如汶川地震.(2)一旦到达地表,其最大同震位错将位于断层带出露地表处;且在断层带介质弱化或损伤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表的同震位错量越大.(3)与最大同震位错位于地表不同,同震应变能释放最大处位于地壳内十几公里深处的断层带转换层附近.(4)在断层带介质软化或损伤度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震对震间期积累应变能的释放越多、范围越广,对地表近断层区域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5)冲破到地表的逆冲型大地震会进一步增加铲形断层带下盘转换层以下(约在15~22 km)地壳深处和断层上盘距离断层地表出露点约十几公里处地壳浅部的应变能积累密度;汶川地震之后的余震分布,除了沿主破裂面附近的继续破裂外,也体现了以上地区应变能的继续释放.本文得到的这些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形逆冲断层 应变能释放密度 同震破裂 有限元 汶川地震
下载PDF
GPS测得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地壳运动 被引量:17
14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1 位作者 孟国杰 徐岳仁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36-1339,1349,共5页
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2004~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 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2004~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累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的东侧。应变分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震前,其分布在此区域及其附近同样有明显的异常,剪应变和面膨胀积累均增强。震前,震中周围的GPS连续观测站30s采样率的单历元解表明,震前地壳运动还有临震异常,特别是有垂直位移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壳运动 GPS 地震预测 时间序列 同震位移
原文传递
利用GPS观测资料分析2008年于田Ms7.3地震的同震位移及震后形变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凡 陈为涛 +3 位作者 王敏 沈正康 王阎昭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50-2255,共6页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M_S7.3级地震.本文通过处理、分析GPS数据,得到破裂断层北侧100 km附近的同震位移及震后形变信息.在观测区域GPS点监测到10 mm左右的同震位移,其中最大为南向14 mm,东向5 mm.同震位移呈现一致性的东南向运动特...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M_S7.3级地震.本文通过处理、分析GPS数据,得到破裂断层北侧100 km附近的同震位移及震后形变信息.在观测区域GPS点监测到10 mm左右的同震位移,其中最大为南向14 mm,东向5 mm.同震位移呈现一致性的东南向运动特征,证实于田地震存在显著的左旋走滑分量.震后台站向西南方向运动,与同震位移方向不同,说明同震位移和震后形变具有不同的形变源.近普鲁断裂两侧的GPS点震后运动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于田地震可能触发了普鲁断裂的左旋滑动.普鲁断裂在于田地震发生后呈现的构造活动特征揭示普鲁断裂是康西瓦西阿尔金断裂带的一部分,兼具左旋走滑与逆冲分量,吸收了青藏高原西北缘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向逃逸与北向入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GPS 同震位移 震后形变 普鲁断裂 应力触发
下载PDF
利用方差分量估计的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5
16
作者 许才军 邓长勇 周力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4,共8页
提出了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反演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确定不同数据集的相对权重,而且还能得到平滑因子的值,突破了方差分量估计方法仅用于各类数据定权的实际应用范围。模拟算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从解的概率后验密度... 提出了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反演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确定不同数据集的相对权重,而且还能得到平滑因子的值,突破了方差分量估计方法仅用于各类数据定权的实际应用范围。模拟算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从解的概率后验密度分布分析来看,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得到的结果是线性和非线性混合方法反演结果的一个解。用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反演了Bam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并与线性非线性混合方法反演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Bam地震断层滑动分布之间的空间互相关系数为0.999 9,地震同震的最大滑动量相同,都为3.04m;其深度仅有微小区别,前者为4.50km,后者为4.47km;平均滑动量前者为0.714m,后者为0.718m。但前者反演计算用时227s,后者却达到1.5×106 s,约17d,前者仅为后者的1/6 608。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对于线性和非线性混合方法具有计算简单、计算量小和计算效率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差分量估计 线性非线性反演方法 同震滑动分布 反演 同震形变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韶光 熊永良 +2 位作者 廖华 吴耀强 吕弋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0,54,共5页
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在郫县、绵阳、中江和成都等GPS测站的水平形变分别达70 cm、31 cm、23cm、20 cm,变形方向约N45°W,垂直于断裂带方向,且成都平原呈下降趋势。动态GPS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地震的动态变形在郫县达1 m。根据四川... 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在郫县、绵阳、中江和成都等GPS测站的水平形变分别达70 cm、31 cm、23cm、20 cm,变形方向约N45°W,垂直于断裂带方向,且成都平原呈下降趋势。动态GPS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地震的动态变形在郫县达1 m。根据四川GPS网络参考站各站记录的汶川地震的确切发震时间,反算得到了汶川地区S波的平均传播波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同震形变 静态GPS 动态GPS S波波速
下载PDF
渭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师亚芹 李晋 +4 位作者 冯希杰 戴王强 任隽 李晓妮 窦玛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7-616,共10页
史料记载和涵洞路槽开挖表明,在距今9110a以来渭河断裂带窑店—张家湾段曾发生1次历史地震、3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历史地震即第Ⅳ期地震的发震时间在公元1487—1568年之间;事件Ⅰ为距今(9110±90)a,事件Ⅱ和事件Ⅲ距今时间不详。第Ⅰ... 史料记载和涵洞路槽开挖表明,在距今9110a以来渭河断裂带窑店—张家湾段曾发生1次历史地震、3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历史地震即第Ⅳ期地震的发震时间在公元1487—1568年之间;事件Ⅰ为距今(9110±90)a,事件Ⅱ和事件Ⅲ距今时间不详。第Ⅰ,Ⅱ,Ⅲ期地震事件的同震垂直位移量分别为0.5,0.5,0.2m。涵洞路槽开挖也表明,渭河断裂窑店—张家湾段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断裂带 古地震 同震位移 探槽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阿木尼克山段)构造地貌及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刘炜 殷翔 张加庆 姚海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2-1322,共11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盆地东北部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其晚第四纪活动特性的研究,对理解南祁连山应变分配模式及断裂活动向柴达木盆地内部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在阿木尼克山段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发育一...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盆地东北部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其晚第四纪活动特性的研究,对理解南祁连山应变分配模式及断裂活动向柴达木盆地内部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在阿木尼克山段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发育一系列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调查、探槽开挖、GPS地形剖面测量、OSL地质测年等研究表明:在阿木尼克山山前存在长约30 km的地震地质遗迹,连续性好,发育断层陡坎、断层凹槽、地震鼓梁(包)、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通过对典型地貌面GPS测量及OSL测年,得到全新世平均垂直速率为0.43±0.02 mm/a。通过DEM图解译得到Fan2洪积扇地貌面最大水平走滑量达48 m,得到13 ka以来走滑速率为3.38~4.21 mm/a;Fan1洪积扇地貌面最大水平走滑量达14 m,计算得到5.1 ka以来走滑速率2.50~2.75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 阿木尼克山 左旋走滑 逆冲断裂 活动速率 同震位移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测得的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移与震前变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国强 李鹏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利用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资料,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造成的连续站同震位移。计算结果表明,位于我国东部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台站在水平方向都有明显的同震位移,且离震中越近同震位移量越大,其中绥阳站的水平同震位移量最大,... 利用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资料,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造成的连续站同震位移。计算结果表明,位于我国东部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台站在水平方向都有明显的同震位移,且离震中越近同震位移量越大,其中绥阳站的水平同震位移量最大,达到33mm。通过对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有明显同震位移的连续站,震前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都有放缓的趋势,可能是一种形变前兆现象。这些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及震前运动速度异常,对于进一步研究前兆地壳运动、地震动力学特征以及精化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移 GPS连续观测 日本9.0级地震 时间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