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印证证明新探 被引量:197
1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67,共19页
刑事印证证明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利用不同证据内含信息的同一性来证明待证事实,这里的同一性包括信息内容的同一与指向的同一。印证证明既适用于个别证据的判断,也适用于证据的综合判断,还适用于对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和相关性的判断;其作... 刑事印证证明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利用不同证据内含信息的同一性来证明待证事实,这里的同一性包括信息内容的同一与指向的同一。印证证明既适用于个别证据的判断,也适用于证据的综合判断,还适用于对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和相关性的判断;其作用机理一是真理(真实)融贯论,二是真理(真实)符合论,三是归纳逻辑与溯因推理;其考量因素包括参与印证的证据的品质、数量、清晰度,是否存在客观性证据尤其是隐蔽性证据,是否符合经验法则,是否合理嵌入整体的事实构造,以及是否存在合理差异等。实践中对印证证明的误用表现为:违法取证,强求印证;只看印证事实,忽略对案件的"综观式验证";违背证明规律,忽略心证功能。印证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坚持印证主导,加强心证功能,注重追证作用,发挥验证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证 证明模式 证明方法 融贯论 符合论
原文传递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证明疑难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刑事证明模式从印证到多元“求真”的制度转型 被引量:50
2
作者 向燕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0-174,196,共16页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常呈现以被害人陈述为主要证据的特殊证据构造,在被告人拒绝作出有罪供述的情形,适用我国严格的印证证明模式容易导致案件追诉的失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征引起的证明难题具有普遍性。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证...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常呈现以被害人陈述为主要证据的特殊证据构造,在被告人拒绝作出有罪供述的情形,适用我国严格的印证证明模式容易导致案件追诉的失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征引起的证明难题具有普遍性。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明方法,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中,应建立“被害人陈述可信性”的证据审查标准,完善被害人陈述的取得与审查的程序机制以防范错案的发生。应当以特殊类型犯罪中刑事证明疑难问题的解决为契机,推动我国刑事证明制度从单一的“印证”模式逐步向印证为主体的多元“求真”路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 印证 证据类型 被害人陈述
原文传递
迈向“整体主义”——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转型逻辑 被引量:45
3
作者 谢澍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0-197,共18页
面对"印证证明模式"的理论缺陷,亟需替代性的刑事司法证明模式理论出现。"印证证明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印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抑或简称"亚整体主义",与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主义&q... 面对"印证证明模式"的理论缺陷,亟需替代性的刑事司法证明模式理论出现。"印证证明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印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抑或简称"亚整体主义",与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主义"存有差异。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刑事司法证明模式的"经验—规范"、"实体—程序"、"知识—权力"、"认知—行为"等四重作用维度分别切入,探索迈向"整体主义"证明模式的转型进路。作为改革方向的"整体性"至少应当体现证明过程中的整体性和证明模式之作用维度的整体性,而作用维度可以巩固和监控证明过程的实质整体性。这意味着证明过程中的整体性与作用维度的整体性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均需要体现出从原子分析到整体认知的证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证明 证明模式 整体主义 原子主义 印证
原文传递
“印证”证明与事实认定——以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的互动结构为视角 被引量:40
4
作者 向燕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31,共16页
印证证明的理论自从其被提出以来就饱受学术界争议,近年来更被指无力防范错案的发生。比较中西方印证证明的司法实践,可发现作为认知规律的印证模式具有合理性与普适性,而作为法律规范的印证规则,因其内容与本国程序机制的匹配程度不同... 印证证明的理论自从其被提出以来就饱受学术界争议,近年来更被指无力防范错案的发生。比较中西方印证证明的司法实践,可发现作为认知规律的印证模式具有合理性与普适性,而作为法律规范的印证规则,因其内容与本国程序机制的匹配程度不同而存在优劣之分。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存在相互限制、相互作用的能动关系。为防范事实认定错误的风险,程序规则的不足推动了诉讼终端的印证规则的产生;程序机制决定了印证规则的基本特点;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决定刑事诉讼真实发现的任务能否实现,常呈现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印证规则在我国司法适用中的问题与其粗疏的理论建构难脱干系,但问题的根源却在于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机制的缺陷及公安司法机关对印证规则的不当适用。针对印证规则在司法适用中的弊端,片面地引入自由心证或是正当程序都是不可行的。对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的运用应扬长避短,寻求兼顾真实发现与诉讼效率的最优资源分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证证明 程序机制 事实认定 诉讼效率
原文传递
比较法视野中的印证证明 被引量:33
5
作者 龙宗智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9,共26页
英美法因特定制度背景,长期存在单一证据定案法则,但证据印证即证据契合,仍为定案的基本要求。补强证据法则体现这一要求,而“一致性”审查,归纳逻辑以及图示法、概要法等证据构造分析方法的运用亦如此。证据间的“一致性”,系陪审团心... 英美法因特定制度背景,长期存在单一证据定案法则,但证据印证即证据契合,仍为定案的基本要求。补强证据法则体现这一要求,而“一致性”审查,归纳逻辑以及图示法、概要法等证据构造分析方法的运用亦如此。证据间的“一致性”,系陪审团心证成立最重要的因素。大陆法系并无单一证据定案传统,其现代刑事诉讼也更为青睐整体性证据判断模式。法定证据制度如剔除其机械、僵化的非理性因素,其客观主义倾向及证据契合要求,与印证证明模式有相通之处。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虽摒弃机械印证,但因其与实质真实主义、判决理据释明以及趋向于整体主义的证据分析方法的联系,因此仍重证据契合。但整体主义与叙事法联系,则非印证分析思路,而原子主义与图示法、概要法的联系及归纳逻辑的运用,反而突出了证据契合与融贯分析的作用。荷兰法中“孤证不能定罪”的原则及其实践中的灵活性、德国法对证言矛盾的处理、欧洲人权法院对证言补强规则的适用等,均有研究和借鉴价值。比较研究确认了印证方法的普适性,但应注意类型化区分与精细化适用,包括学习运用证据分析的技术方法,注意诉讼条件对印证方法的制约,研究单一证据定案的条件与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证据法 印证证明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印证与最佳解释推理——刑事证明模式的多元发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罗维鹏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7-130,共14页
印证一直被学界和实务界普遍接受为我国的刑事证明模式,但是近期研究对印证模式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印证模式主要在定义、效果和方法等方面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搁置不必要的语义争议,其次是完善印证模式运行的... 印证一直被学界和实务界普遍接受为我国的刑事证明模式,但是近期研究对印证模式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印证模式主要在定义、效果和方法等方面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搁置不必要的语义争议,其次是完善印证模式运行的制度环境,此外是探索新的证明模式。当前最迫切的是,探索新的证明模式以与印证模式互补。最佳解释推理由于可以检验印证、解释孤证和加强心证,并且与印证具有相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入司法领域作为弥补印证模式缺陷的一种新的证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 印证模式 最佳解释推理
原文传递
为作为证明方法的“印证”辩护 被引量:27
7
作者 薛爱昌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36,共16页
我国理论界围绕印证证明模式展开了诸多讨论,但对于印证的内涵、理论基础、必要性、前提条件等问题,还存在诸多模糊和误解之处。有鉴于此,应对印证概念作进一步具体化的界定:其内涵大于"一致性"但小于"蕴含",相当于... 我国理论界围绕印证证明模式展开了诸多讨论,但对于印证的内涵、理论基础、必要性、前提条件等问题,还存在诸多模糊和误解之处。有鉴于此,应对印证概念作进一步具体化的界定:其内涵大于"一致性"但小于"蕴含",相当于"相互符合"。印证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其理论基础是证据整体主义和作为"真"之标准的融贯论,而不是作为"真"之定义的符合论。鉴于人类的认知限度,印证是我们评价证据的必要手段,这一点也得到了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印证方法具有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必然性。印证方法的有效应用,取决于其前提条件是否得到满足,而很多所谓印证规则的负面效应,恰恰是由于没有满足适用印证方法的前提条件所致,而不是印证方法本身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证 证明方法 整体主义 融贯论
原文传递
口供中心主义之辩 被引量:21
8
作者 牟军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3-38,共6页
口供中心主义最主要的内涵在于依口供可以定案和无口供不可定案两个方面。从法律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分析,口供中心主义内涵的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可接受性,口供中心主义的命题实际上能够成立。然而,口供中心主义是一种口供中心的客观主... 口供中心主义最主要的内涵在于依口供可以定案和无口供不可定案两个方面。从法律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分析,口供中心主义内涵的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可接受性,口供中心主义的命题实际上能够成立。然而,口供中心主义是一种口供中心的客观主义,而非主观主义,它对刑事诉讼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而非负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供中心主义 补强 定案
下载PDF
印证、最佳解释推理与争议事实证明方法——兼与周洪波教授商榷 被引量:20
9
作者 罗维鹏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76,196,共15页
情理推断和客观推断不足以区分中外刑事证明模式的差异。所谓的"准客观推断表象化-情理推断后台化"和"情理推断的一般公开化/正当化及其规范化"不宜作为印证的替代理论。"两化"的实指仍是最佳解释推理。... 情理推断和客观推断不足以区分中外刑事证明模式的差异。所谓的"准客观推断表象化-情理推断后台化"和"情理推断的一般公开化/正当化及其规范化"不宜作为印证的替代理论。"两化"的实指仍是最佳解释推理。最佳解释推理作为争议事实证明的内在机制并不分国界,只是中外在规范层面对最佳解释推理的条件有不同要求。中国的法律最佳解释推理以印证为条件。最佳解释推理对争议事实证明的方法论意义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控策略、辩护策略和裁判策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 事实认定 印证 最佳解释推理
原文传递
“印证”的治理 被引量:17
10
作者 龙宗智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102,193,194,共14页
刑事印证证明模式的形成,直接原因是非直接和非言词的审理方式、审理与判定的分离等。近年来印证模式有所改善,但其本身并未受到明显抑制,甚至由法规范予以固化乃至在某些方面被强化。我国目前的整体主义治理逻辑,与印证模式的整体主义... 刑事印证证明模式的形成,直接原因是非直接和非言词的审理方式、审理与判定的分离等。近年来印证模式有所改善,但其本身并未受到明显抑制,甚至由法规范予以固化乃至在某些方面被强化。我国目前的整体主义治理逻辑,与印证模式的整体主义方法论有所契合并促成印证模式生存发展。政治与司法的整合、整体主义特征的司法体制和法院制度,以及此种特征的案件评查考核机制,支持了印证模式。印证治理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应继续坚持司法责任制,充分尊重审理者的事实认定和裁判;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认庭审的效力和审判的权威;推动陪审员制度改革完善,让“经验法则”在重大、有争议案件的事实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案件评价机制,避免外部因素过度干扰内部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 印证 治理方式 整体主义
原文传递
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作用维度”——反思“印证证明模式”的另一种理论框架 被引量:13
11
作者 谢澍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7-200,共14页
“作用维度”是描述、检验和反思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实践样态的切入角度,各模式的变量差异决定其在“作用维度”中呈现的作用效果,进而形塑出多样化的刑事司法实践样态。同时,通过“作用维度”可以连接理论与实践,其中作用效果的区别,... “作用维度”是描述、检验和反思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之实践样态的切入角度,各模式的变量差异决定其在“作用维度”中呈现的作用效果,进而形塑出多样化的刑事司法实践样态。同时,通过“作用维度”可以连接理论与实践,其中作用效果的区别,正是界定刑事司法证明模式的评价要素。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处于“经验-规范”“实体-程序”“知识-权力”“认知-行为”四重作用维度之中,以此为指引,“整体主义”证明模式是“印证证明模式”转型的基本方向。当前学界对于“整体主义”证明模式存在理论误读,需要结合“证明过程中的整体性”和“证明模式之作用维度的整体性”加以澄清,并在“作用维度”的理论框架中接纳更多交叉学科的知识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证明 证明模式 作用维度 评价要素 印证 刑事司法
下载PDF
拼图抑或印证:中国刑事法官事实认定的实践检视 被引量:8
12
作者 左卫民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8-204,共17页
实证研究发现,“不证”或者“少证”似乎是中国刑事法官认定事实的主流态势,特别是在无证据争议的案件;只有在极少数存在证据争议的案件中,法官才会进行“细证”。总体上看,中国刑事法官运用证据认定事实的模式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 实证研究发现,“不证”或者“少证”似乎是中国刑事法官认定事实的主流态势,特别是在无证据争议的案件;只有在极少数存在证据争议的案件中,法官才会进行“细证”。总体上看,中国刑事法官运用证据认定事实的模式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并存。具体而言,在没有证据争议的案件中,普遍采用的是“拼图模式”;在有证据争议的案件中,一部分采用“拼图模式”对在案事实进行论证,而另一部分采用“印证+拼图”的综合性证据使用模式,即通过印证来解决争议证据信息指向的一致性问题,通过“拼图模式”来确保在案证据能够涵盖案件的全部要件事实。从长远看,需要持续打造更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化刑事案件事实认定(证明)模式,并进行相关的理论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认定 法官心证 印证 拼图模式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阿莫西林的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娜 赵永强 +2 位作者 何昆 张学敏 杨松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7-8,共2页
Amoxicillin is a kind of β-lactam antibacterial.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Recently,some products of amoxicillin were found to be unqualified in content and acidity.In this paper,the quality of amoxicillin wer... Amoxicillin is a kind of β-lactam antibacterial.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Recently,some products of amoxicillin were found to be unqualified in content and acidity.In this paper,the quality of amoxicillin were firstly analyzed by using FT-ICR-MS and FT-ICR-MS/MS method by comparing the accurate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of amoxicillin fragmentation and its accurate mas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OXICILLIN FT-ICR-MS STRUCTURAL corroboration
下载PDF
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龙宗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中国史学一直有"孤证不立"的传统。陈寅恪提出并实践"诗史互证"研究方法,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主张地下文物与传世史籍的互证。后又有"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提出,以拓宽史料领... 中国史学一直有"孤证不立"的传统。陈寅恪提出并实践"诗史互证"研究方法,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主张地下文物与传世史籍的互证。后又有"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提出,以拓宽史料领域,增强史实客观性。多重证据法即互证法亦即印证法。它与兰克(L·V·Ranke)提出的"外证法"和"内证法"学理上一致。多重证据法"由一到多"的发展,体现出对印证广度与厚度的关注。而且多重证据法重视新证据的发现,在研究中,史学家已注意到历史证据的不同类型及其不同功用。不同证据相互印证的证明方法在法证据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史学的多重证据法与法证据学的印证证明方法相比较,共同之处表现在二者的证明目的、性质与对象以及对印证方法使用的基本方式具有相同性,参与印证的证据材料类型也具有相同性。但二者也有一定区别:包括印证材料的类型有别,印证证明的要求和标准不同,法学运用印证的广度与深度明显大于史学。为保证客观性,法学印证过程中运用的推论方法与阐释方法受较严格限制。法学与史学运用印证方法"和而不同",但亦可通过比较研究获得启迪,改善各自的证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学 法学 史学 多重证据法 印证
下载PDF
论自白补强证据规则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吉喜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67-72,共6页
在我国,简易程序中的法庭上自白可以不需要补强,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刑事案件中的自白都需要补强;在对自白进行补强时,自白的补强证据只要能够保证自白的真实性即可,而不应当在补强的范围上作形式上的要求。自白的补强证据除了应当具备一... 在我国,简易程序中的法庭上自白可以不需要补强,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刑事案件中的自白都需要补强;在对自白进行补强时,自白的补强证据只要能够保证自白的真实性即可,而不应当在补强的范围上作形式上的要求。自白的补强证据除了应当具备一般意义上的证据能力外,还必须独立于被补强的自白;在程度上,补强证据只要能与自白结合在一起使法官产生确信即可,而不需要达到能独立使法官产生确信的程度。另外,共犯自白在作为认定其他共犯犯罪的证据时同样需要补强证据;共犯自白可以作为其他共犯自白的补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白 补强 共犯
下载PDF
关于口供补强证据规则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海明 《辽宁警专学报》 2010年第1期18-20,共3页
口供补强证据规则是防止误判、保证判决正确性的重要证据规则。我国学界及实务部门对该规则的研究尚浅,国外学者对补强证据规则的一些方面也存在很多争议,因此有必要对口供补强证据规则的内涵及构成要件部分重新作出界定。
关键词 口供补强证据 补强程度 补强范围 补强对象
下载PDF
孤证补强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飞龙 《证据科学》 2021年第4期458-469,共12页
作为孤证不能定案规则的牵连适用,孤证补强规则的价值在服务于提高案件事实认定准确性的同时,通过与其他证明力救济方式的配合,消解孤证不能定案规则的作用效果。应予补强的孤证除应满足刑事补强证据规则对主证据的一般性要求外,孤证补... 作为孤证不能定案规则的牵连适用,孤证补强规则的价值在服务于提高案件事实认定准确性的同时,通过与其他证明力救济方式的配合,消解孤证不能定案规则的作用效果。应予补强的孤证除应满足刑事补强证据规则对主证据的一般性要求外,孤证补强主要适用于能够证明影响定罪量刑且不利于被告人的案件事实的证据,此类孤证既可以直接指向主要事实,也可以指向中间事实。除合法性要求外,孤证的补强证据只能指向能够推论孤证所证待证事实的中间事实,且孤证补强规则对其证明力仅作最低限度的要求。若需要补强的是证明证据合法性的说明材料,囿于说明材料是侦查机关自证合法的方式,则其补强证据只能是能够证明取证过程合法的证据。若需要补强的是裁量性补强的其他孤证,则其补强证据既不能是传闻证据,也不能是借由言词证据发现的其他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证 补强 价值 主证据 补强证据
原文传递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的诉讼证明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旭 刘文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8-136,共9页
认罪认罚案件中虽然以口供为中心进行证明,但并不意味着检察机关降低起诉的证明标准。检察机关在证明方式上仍要坚持“印证证明”方式,在证明标准上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不动摇,在证明对象上应将“量刑建议事项”纳入... 认罪认罚案件中虽然以口供为中心进行证明,但并不意味着检察机关降低起诉的证明标准。检察机关在证明方式上仍要坚持“印证证明”方式,在证明标准上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不动摇,在证明对象上应将“量刑建议事项”纳入证明的范围,从而改变过去“重定罪、轻量刑”的做法,尽早改变当前提出较为精准的量刑建议“不适”的问题。应当重视辩方在反向证明中作用的发挥,值班律师在会见权、阅卷权和与检察官的协商权未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有权拒绝“在场”并拒绝在具结书上签字,对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系非自愿的,可以申请调取“排非”所需要的证据材料并建议终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要充分注意到律师是防范此类案件出现冤错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诉讼证明 印证 证明标准 值班律师
原文传递
刑事印证证明规则的泛化适用: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鹏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1期85-90,共6页
刑事印证证明规则要求某些证据之采信、事实之认定,必须以证据印证为必要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印证证明规则泛化适用的现象,这对实现司法公正有着消极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明确印证证明是刑事证明的重要方法,但并非唯... 刑事印证证明规则要求某些证据之采信、事实之认定,必须以证据印证为必要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印证证明规则泛化适用的现象,这对实现司法公正有着消极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明确印证证明是刑事证明的重要方法,但并非唯一的方法,应当区分“一般印证”与“高度印证”两种印证程度。另外,还应当根据证据种类、待证事实类别、案件类型、是否适用死刑等因素,确定印证证明规则适用的具体范围及相应的印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证 印证证明规则 自由心证 印证程度
下载PDF
认罪案件的证明模式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邈 《证据科学》 2019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印证"证明模式既可以判断证据证明力的有无,又可以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印证"证明模式—在对核心证据(口供)进行严格审查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证据收集其他证据,再用其... "印证"证明模式既可以判断证据证明力的有无,又可以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印证"证明模式—在对核心证据(口供)进行严格审查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证据收集其他证据,再用其他证据检验核心证据的真实性,通过两者的"放射状印证"认定案件事实。在该种模式下,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内容与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呈现对应关系,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就等于对口供的验证和补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证 证明模式 口供 核心证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