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5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超声和磁共振对比观察 被引量:30
1
作者 姜小力 邓学东 李晓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与MRI在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ACC)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怀疑胎儿ACC孕妇16名,均在超声检查后3天内接受胎儿MR检查。将超声、MRI结果与出生后或引产后结果对照。结果 16名孕妇共检出胎儿16胎,MRI证实14胎为胎儿ACC... 目的探讨超声与MRI在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ACC)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怀疑胎儿ACC孕妇16名,均在超声检查后3天内接受胎儿MR检查。将超声、MRI结果与出生后或引产后结果对照。结果 16名孕妇共检出胎儿16胎,MRI证实14胎为胎儿ACC(出生后随访证实5胎,引产后证实9胎),1胎为单纯双侧脑室扩张伴灰质易位,1胎为脑白质、脑干发育不良。MRI与超声比较,诊断胎儿ACC一致者7胎;超声可疑、MRI肯定者7胎;对于其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两者一致者7胎,MRI多于超声者4胎。结论超声检查是产前筛查胎儿ACC的普遍方法;MRI对胎儿ACC的显示明显优于超声,有助于明确诊断胎儿ACC并判断其分型及合并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磁共振成像 胼胝体 畸形 胎儿
下载PDF
磁共振与超声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对比 被引量:23
2
作者 衣蕾 庄勋慧 +2 位作者 刘凯 秦凯 李伟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MR和超声(US)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 US提示胎儿颅内异常孕妇32例,均在US检查后1天内接受胎儿MR检查,对出生或引产胎儿行影像学检查及尸检,并与产前US、MR结果对照,评价US和MR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3... 目的探讨MR和超声(US)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 US提示胎儿颅内异常孕妇32例,均在US检查后1天内接受胎儿MR检查,对出生或引产胎儿行影像学检查及尸检,并与产前US、MR结果对照,评价US和MR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32胎US检出颅脑发育异常胎儿中,MR诊断为ACC 32胎(包括完全型ACC 26胎,部分型ACC 6胎)。MR与US比较,诊断胎儿ACC一致者17胎;US可疑ACC 6胎、未发现ACC 9胎,这15胎MR均肯定ACC。单纯ACC 18胎,ACC伴发其他畸形14胎;对于其他伴发畸形,MR发现伴发畸形多于US为8胎,2胎伴发畸形MR诊断与引产后病理不符。结论 MR有助于明确诊断胎儿ACC并判断其分型及伴发畸形,可作为US有利的补充及验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发育不全 胎儿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胼胝体调节大脑两半球相互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21
3
作者 高飞 蔡厚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00-1212,共13页
胼胝体是哺乳动物脑内最大的白质结构,不仅可以在大脑两半球间传递信息,也能调节半球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模型"和"兴奋模型"是当前解释胼胝体调节机制的主要模型。前者假设,胼胝体对半球间的信息传递起抑制作用,表... 胼胝体是哺乳动物脑内最大的白质结构,不仅可以在大脑两半球间传递信息,也能调节半球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模型"和"兴奋模型"是当前解释胼胝体调节机制的主要模型。前者假设,胼胝体对半球间的信息传递起抑制作用,表现为优势半球的功能增强,非优势半球的活动抑制,因而可以提高半球加工的独立性和功能不对称性;后者则认为,胼胝体对半球间信息传递起促进作用,导致两半球同时性活动,并增强其功能连接性,因而可以降低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有利于半球间的信息共享与功能整合。近期的研究显示,胼胝体并不是一个结构与功能的单一体,而是包含了在空间与时间上既分离又互动的多通道信息加工复合体。抑制与兴奋信息可以通过胼胝体的不同空间通道以不同的速度在半球间进行传递,并受到任务计算类型与复杂性的调节,因此,胼胝体的抑制与兴奋的协同可以调节两半球的动态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抑制模型 兴奋模型 两半球的动态相互作用
下载PDF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小辉 姚长江 +1 位作者 汤前军 刘智舒 《华西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和致病机制。方法总结Pubmed和Springer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2011年8月1日报道的年龄>6岁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该病可能的致病机制。结果 14例患者中男7例,女7例;年龄(... 目的探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和致病机制。方法总结Pubmed和Springer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2011年8月1日报道的年龄>6岁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该病可能的致病机制。结果 14例患者中男7例,女7例;年龄(27.4±15.6)岁,最小7岁,最大58岁;病因为发热、疫苗接种、感染、癫痫发作、接受抗癫痫药物或突然停用抗癫痫药治疗、接受四环素或氟尿嘧啶治疗、营养不良、慢性酒精消耗,临床症状出现率50%,为视幻觉、错觉、定向功能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共济失调步态、急性尿潴留;可逆性胼胝体病变持续时间为(20.6±14.5)d,最短2 d,最长50 d,影像学特征是T1加权成像低或等信号,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成像低信号,水抑制成像常无明显结构或信号异常发现,T1-钆对比剂增强成像无病灶强化。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致病机制可能主要为低钠血症、低血糖、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功能紊乱、感染或药物毒性等导致胼胝体压部细胞毒性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胼胝体压部 细胞毒性水肿 视幻觉 定向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宛四海 张雪林 +1 位作者 张兴华 熊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认识。方法:对3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CT、MRI、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均为单侧,按范围可分腔隙性和弥漫性。腔隙性梗死灶位于胼胝体膝部6例,体部4例,压...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认识。方法:对3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CT、MRI、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均为单侧,按范围可分腔隙性和弥漫性。腔隙性梗死灶位于胼胝体膝部6例,体部4例,压部14例,弥漫性梗死同时累及单侧胼胝体膝、体部5例,单侧膝、体、压部1例。CT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条带状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像呈低信号,T2WI及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后无或轻度不均匀强化。MRA对弥漫性梗死可显示供血动脉不规则狭窄或闭塞。结论:CT、MRI和MRA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的临床症状轻微的脑炎/脑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淑辉 郭燕军 +5 位作者 周春来 李继梅 谢琰臣 谢聃 姜彬 王佳伟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的临床症状轻微的脑炎/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的临床症状轻微的脑炎患者的诊治过程,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 目的探讨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的临床症状轻微的脑炎/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的临床症状轻微的脑炎患者的诊治过程,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非特异性脑膜炎症状,合并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导致的低钠血症,头颅MRI检查发现胼胝体压部有可逆性的DWI高信号的孤立病灶,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临床痊愈。结论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的临床症状轻微的脑炎/脑病以头颅MRI上发现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为特点,临床症状轻微,容易合并低钠血症,预后良好,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可逆性 磁共振成像 脑炎
下载PDF
颅脑超声评价新生儿脑发育与孕周、出生体质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静 聂芳 +2 位作者 汪延芳 杨丹 李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评价新生儿脑发育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135例新生儿,均于出生当天行颅脑超声检查,测量胼胝体矢状长度和小脑蚓部矢状长度,分析孕周和出生体质量对新生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发育的影响。结果早产儿、足...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评价新生儿脑发育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135例新生儿,均于出生当天行颅脑超声检查,测量胼胝体矢状长度和小脑蚓部矢状长度,分析孕周和出生体质量对新生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发育的影响。结果早产儿、足月儿出生时平均胼胝体矢状长度分别为(39.18±2.53)mm、(41.62±3.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P<0.05);小脑蚓部矢状长度分别为(19.03±2.00)mm、(20.91±2.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P<0.05)。新生儿胼胝体矢状长度与孕周、出生体质量均呈正相关(r_s=0.45、0.51,P均<0.05);小脑蚓部矢状长度与孕周、出生体质量均呈正相关(r_s=0.42、0.46,P均<0.05);胼胝体矢状长度与小脑蚓部矢状长度呈正相关(r_s=0.43,P<0.05)。结论颅脑超声可动态观察新生儿颅内结构及胼胝体和小脑蚓部发育情况,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胼胝体 小脑蚓
下载PDF
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 被引量:15
8
作者 全冠民 胡昭兰 +2 位作者 叶录安 王松 任延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03-705,共3页
目的 提高对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资料。 11例为机动车车祸伤 ,1例为坠落伤。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和MRI非增强检查 ,外伤至MRI检查的间隔时间 :8例为 1~ 3d、4例为 6~ 30... 目的 提高对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的MRI资料。 11例为机动车车祸伤 ,1例为坠落伤。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和MRI非增强检查 ,外伤至MRI检查的间隔时间 :8例为 1~ 3d、4例为 6~ 30d。结果  12例胼胝体挫伤灶中 ,3例位于压部 ,涉及干部为主者 9例。CT扫描胼胝体区未见异常密度。MRI上均表现为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 ,T2 WI上呈明显高信号 ,未见出血信号。SE或快速自旋回波 (FSE)轴面或矢状面T2 WI对病变显示清楚 ,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uid 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 ,FLAIR)则能抑制脑脊液的高信号 ,使病变显示更加突出。 1例 4个月后MRI检查显示挫伤灶演变为类似脑脊液信号的软化灶。10例还合并颅内多处脑挫伤和血肿。结论 胼胝体非出血性挫伤少见 ,CT检查难以发现 ,MRI是其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挫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超声与核磁共振在诊断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中的比较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遇乐 王娜 +1 位作者 方倩 关步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46-1249,共4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检查在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8563例新生儿进行常规颅脑超声筛查,共检出胼胝体发育不全3... 目的总结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检查在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8563例新生儿进行常规颅脑超声筛查,共检出胼胝体发育不全37例,与MRI比较,评价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37例新生儿中超声对胼胝体完全缺如、部分缺如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0%,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4.1%,准确性分别为94.6%和91.9%。与MRI的Kappa值分别为:0.890和0.837。二者的一致率为91%。结论超声检查与MRI对诊断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对新生儿胼胝体结构异常的全面透彻理解以及掌握准确的超声表现将使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更加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发育不全 新生儿 超声检查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正常成年人胼胝体性别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凌雪英 王秀河 +2 位作者 刘斯润 宿宝贵 黄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描述正常成年人胼胝体的微结构特征,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qinq,DTI)对其微结构评价的价值。方法:对61例健康成年人(20-30岁:男30例,女31例)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DTI使用自旋回波一平面回波成像(SE-EPI)... 目的:描述正常成年人胼胝体的微结构特征,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qinq,DTI)对其微结构评价的价值。方法:对61例健康成年人(20-30岁:男30例,女31例)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DTI使用自旋回波一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在基底节层面,选定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为兴趣区,测量部分各向导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做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胼胝体膝部,男性的FA值为0.724±0.04,女性的FA值为0.698±0.05,男女胼胝体膝部的各向异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胼胝体压部,男性的FA值为0.716±0.05,女性的FA值为0.695±0.05,男女胼胝体压部的各向异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正常成年男女胼胝体膝、压部神经纤维排列存在差异;(2)DTI可以无创地对活体白质纤维束排列进行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胼胝体 部分各向异性值 性别筹异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胼胝体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定量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1 位作者 秦文 刘卓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6-849,共4页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以明确该指标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复发好转型(...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以明确该指标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复发好转型(RR)MS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出胼胝体并计算出该纤维束的FA值,比较MS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该指标与EDSS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志愿者胼胝体FA值无性别差异(P>0.05),平均FA值为0.506±0.020。MS患者胼胝体平均FA值(0.465±0.033)明显低于(P<0.01)对照组(0.506±0.020)。脑型MS胼胝体平均FA值(0.456±0.036)明显低于脊髓型(0.475±0.025)(P<0.05)。MS患者胼胝体FA值与ED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04,P>0.05)。结论 MS患者胼胝体的FA值存在明显异常,但该指标不能反映患者的身体残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成像 胼胝体 多发性硬化
下载PDF
Differential neuronal reprogramming induced by NeuroD1 from astrocytes in grey matter versus white matter 被引量:11
12
作者 Min-Hui Liu Wen Li +3 位作者 Jia-Jun Zheng Yu-Ge Xu Qing He Gong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42-351,共10页
A new technology called in vivo glia-to-neuron conversion has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s a promising next generation therapy for neural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reprogramming endogenous glial ... A new technology called in vivo glia-to-neuron conversion has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s a promising next generation therapy for neural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reprogramming endogenous glial cells into neuron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rough ectopically expressing neural transcriptional factors in glial cells. 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focusing on glial cells in the grey matter such as the cortex and striatum, but whether glial cells in the white matter can be reprogrammed or not is unknown. To address this fundamental question, we express NeuroD1 in the astrocytes of both grey matter(cortex and striatum) and white matter(corpus callosum) to investigate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neuronal subtypes,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converted neurons. We discover that NeuroD1 can efficiently reprogram the astrocytes in the grey matter into functional neurons, but the astrocytes in the white matter are much resistant to neuronal reprogramming. The converted neurons from cortical and striatal astrocytes are composed of both glutamatergic and GABAergic neurons, capable of firing action potentials and having spontaneous synaptic activities. In contrast, the few astrocyte-converted neurons in the white matter are rather immature with rare synaptic events. These results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differential reprogramming capability between the astrocytes in the grey matter versus the white matter, and highlight the impact of regional astrocytes as well as microenvironment on the outcome of glia-toneuron conversion. Since human brain has large volume of white matter,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 vivo glia-to-neuron conversion technology into potential clinical therapies. Experimental protocols in this study were approved by the Laboratory Animal Ethics Committee of Jinan University(approval No. IACUC-20180321-03) on March 21, 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CYTE CONVERSION efficiency corpus callosum cortex grey MATTER in vivo cell CONVERSION NeuroD1 neuron REPROGRAMMING STRIATUM white MATTER
下载PDF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丽丽 崔志堂 +3 位作者 吴英 白玉海 王晓慧 王彬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胼胝体膝部梗死3例,体部梗死4例,压部梗死13例,体部合并膝部4例,体部合并压部1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22例。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2...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胼胝体膝部梗死3例,体部梗死4例,压部梗死13例,体部合并膝部4例,体部合并压部1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22例。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21例(84%),语言障碍12例(48%),认知和精神异常10例(40%),摸索动作及强哭强笑5例(20%),异己手综合征2例(8%),偏身痛觉减退2例(8%),大小便障碍2例(8%),视野缺损1例(4%)。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6例。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异己手综合征,但常因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导致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急性胼胝体梗死的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脑梗死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产前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龚博 李胜利 +7 位作者 陈琮瑛 刘菊玲 姚远 文华轩 毕静茹 杨晓东 廖玉媚 陈秀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研究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0例胎儿ACC的超声表现以及相关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NS)和神经系统外畸形特点。结果10例ACC病例均有特殊的颅内声像图表现,产前诊断7例完全缺失,3例... 目的研究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0例胎儿ACC的超声表现以及相关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NS)和神经系统外畸形特点。结果10例ACC病例均有特殊的颅内声像图表现,产前诊断7例完全缺失,3例部分发育不全,其中ACC合并CNS外畸形6例,合并CNS内其他畸形8例,同时合并CNS内、外畸形5例。结论超声产前诊断ACC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重视颅内一系列间接征象并熟悉常见伴发畸形,以提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胼胝体 神经系统畸形
原文传递
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的比较性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硕 冯娟 翟志永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6-430,共5页
目的对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成因,病程,MRI表现及预后特点进行分析,以系统性总结评估成人RESLES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RESL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参照改良牛津残障量表(MOHS)对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 目的对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成因,病程,MRI表现及预后特点进行分析,以系统性总结评估成人RESLES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RESL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参照改良牛津残障量表(MOHS)对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评分,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OHS≤2)及预后不良组(MOHS≥3),比较性分析两组临床影像特点。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RESLES的疾病谱包括轻度脑炎/脑病,Marchiafava-Bignami病,抗癫痫突然撤药相关脑病及代谢性脑病等。MRI特征性表现为胼胝体压部高信号,伴或不伴胼胝体外,其他胼胝体部位受累,复查MRI提示胼胝体压部高信号完全消失或明显减弱。发病过程中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及胼胝体外病灶等因素在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RESLES是一临床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症,其涉及疾病谱广泛。虽然RESLES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趋于缓解,但病程中有昏迷症状及伴有胼胝体外病灶的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 MRI 预后 胼胝体
下载PDF
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11例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鹏 牛蕾 +5 位作者 刘松 郑雪平 刘学军 冯卫华 隋庆兰 徐文坚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8-323,共6页
目的探讨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 mild encephalitis/encephalopathy with a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MER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1例诊断为MER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成人4例... 目的探讨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 mild encephalitis/encephalopathy with a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MER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1例诊断为MER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成人4例,青少年及儿童7例,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MERS患者均有前驱感染史。脑炎/脑病症状表现为头痛伴嗜睡6例、意识模糊3例、癫痫2例、幻视2例、谵妄1例。11例患者症状均于2周内明显缓解。影像学检查11例均表现为孤立性胼胝体压部病变,其中9例表现为胼胝体压部中央部类圆形异常信号,2例为累及整个胼胝体压部的弧形异常信号;病灶于T2WI、弥散加权成像(DWU均呈高信号并伴表观弥散系数(ADC)明显减低;复查MRI病灶均于4周内消失。结论MERS起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幻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上多表现为MRI上胼胝体压部类圆形或弧形病灶,DWI呈高信号伴ADC图降低。MERS预后良好。部分患者MRI上病灶的出现可滞后于脑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意识障碍 癫痫 胼胝体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光武 董德柱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研究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方法 :分别对 1 0名正常志愿者 (男 5例 ,女 5例。年龄为 2 4~ 6 5岁 ,平均年龄 4 0 .9岁 )进行弥散张量成像 ,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 ,应用日本东...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研究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方法 :分别对 1 0名正常志愿者 (男 5例 ,女 5例。年龄为 2 4~ 6 5岁 ,平均年龄 4 0 .9岁 )进行弥散张量成像 ,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 ,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 :Volume one1 .5 6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 1 .5 (dTV)进行大脑胼胝体纤维束成像。结果 :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 ,在彩色FA图矢状面上胼胝体呈半月形 ,在弥散张量纤维束图横断面上呈蜈蚣状。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胼胝体 ,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广阔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MRI诊断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董素贞 朱铭 +2 位作者 钟玉敏 张弘 潘慧红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9例孕妇,年龄19~35岁;孕龄22~39周,平均29周。产前常规行超声(US)检查后24~48h内行MR检查,采用二维快速平衡稳态采集(2DFIESTA)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 目的探讨MRI在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9例孕妇,年龄19~35岁;孕龄22~39周,平均29周。产前常规行超声(US)检查后24~48h内行MR检查,采用二维快速平衡稳态采集(2DFIESTA)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快速反转恢复运动抑制(FIRM)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行胎儿颅脑、胸、腹部常规及颅脑重点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将产前MRI、US表现与胎儿出生后脑部MRI(20例胎儿)、引产后尸体MRI检查或尸体解剖结果对照(19例胎儿)。结果 39例中完全型ACC32例、部分型ACC7例,单纯ACC31例、合并其他畸形8例。随访结果与产前MRI诊断一致,产前US漏、误诊ACC或合并畸形19例。结论前MRI是胎儿ACC的最理想检查手段,能直接显示胼胝体是否存在,并能较好显示合并的脑部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胼胝体 发育不全 磁共振成像 产前
下载PDF
3.0T MRI与超声在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贾月霞 门晓玉 +1 位作者 杨汇娟 杨春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7期1-3,13,共4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I)与超声在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ACC)胎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产前检查中发现可疑ACC的60例孕妇参加此次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孕妇均进行3.0T MRI与超声检查。记录3.0TMR...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I)与超声在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ACC)胎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产前检查中发现可疑ACC的60例孕妇参加此次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孕妇均进行3.0T MRI与超声检查。记录3.0TMRI与超声检查诊断ACC的分型情况,并对比3.0T MRI与超声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Kappa值。结果 3.0T MRI检查完全型ACC及部分型ACC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检查结果与分娩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 3.0T MRI与超声检查相比,对诊断ACC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较高,分型也较准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I 超声 胼胝体 胼胝体发育不全
下载PDF
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耿 韩立新 +4 位作者 曹惠霞 王俊 杜渭清 崔静 莫树群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29-1232,共4页
目的分析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对13例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部分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均偏年轻,无明确酒精中毒或长期酗酒史,临床上有一定特征性的病... 目的分析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对13例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部分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均偏年轻,无明确酒精中毒或长期酗酒史,临床上有一定特征性的病史,与临床常见的由于酒精中毒引起的胼胝体变性明显不同。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表现为:胼胝体压部类圆形、边界清楚的孤立结节,T2WI序列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呈高信号而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与胼胝体变性主要发生于胼胝体体部及膝部且呈对称性不同。结论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变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有很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圧部 可逆性 孤立性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