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STEMI患者。其中,64例通过梗死相关动脉(IRA)应用采用靶向灌...目的:探讨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STEMI患者。其中,64例通过梗死相关动脉(IRA)应用采用靶向灌注导管于靶病变远段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20 mg+硝酸甘油3μg·kg^(-1))后,再行常规PCI术(观察组);44例通过IRA采用靶向灌注导管于靶病变远段应用药物(替罗非班0.25 m L·kg^(-1)+硝酸甘油3μg·kg^(-1))后,再行常规PCI术(对照组);比较并观察2组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心肌梗死范围(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临床预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安全性(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水平(c TFC)和心肌灌注水平(TMPG)优于对照组(P<0.001);住院期间2组患者院内MACCE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与靶向应用替罗非班相比,经靶向灌注导管在靶病变远端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可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且不增加院内MAC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STEMI患者。其中,64例通过梗死相关动脉(IRA)应用采用靶向灌注导管于靶病变远段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20 mg+硝酸甘油3μg·kg^(-1))后,再行常规PCI术(观察组);44例通过IRA采用靶向灌注导管于靶病变远段应用药物(替罗非班0.25 m L·kg^(-1)+硝酸甘油3μg·kg^(-1))后,再行常规PCI术(对照组);比较并观察2组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心肌梗死范围(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临床预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安全性(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水平(c TFC)和心肌灌注水平(TMPG)优于对照组(P<0.001);住院期间2组患者院内MACCE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与靶向应用替罗非班相比,经靶向灌注导管在靶病变远端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可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且不增加院内MAC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联合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STEMI患者120例,均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PCI组(A组,n=40)、血栓抽吸+PCI组(B组,n=40)和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PCI组(C组,n=40)。比较3组术后的校正TIMI帧数(CTFC)、术后2 h ST段回落>50%比率、术后cTnI和BNP峰值,术后1周LVEF值、TIMI出血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C组支架置入术后TIMI 3级比率显著高于A、B组,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低于A、B组(P<0.05)。与A、B组比较,C组术后ST段下降≥50%的比率显著升高(χ^(2)=3.624,P=0.025),术后CTFC、肌钙蛋白、BNP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P=3.813/0.021、3.531/0.037、3.642/0.042),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A、B组比较,C组患者cTnI、BNP水平降低,LVEF升高(F/P=3.561/0.032、3.271/0.042、3.812/0.021),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均无TIMI大出血事件发生,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C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低于A组和B组(χ^(2)/P=3.270/0.040),LVEF高于A组和B组(F/P=3.560/0.030);3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联合PCI可以改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前向血流,保护更多的心肌细胞,改善短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