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EMI并行急诊PCI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郑海军 李爱琴 +1 位作者 晋辉 邱翠婷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463-2467,共5页
目的:探讨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STEMI患者。其中,64例通过梗死相关动脉(IRA)应用采用靶向灌... 目的:探讨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STEMI患者。其中,64例通过梗死相关动脉(IRA)应用采用靶向灌注导管于靶病变远段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20 mg+硝酸甘油3μg·kg^(-1))后,再行常规PCI术(观察组);44例通过IRA采用靶向灌注导管于靶病变远段应用药物(替罗非班0.25 m L·kg^(-1)+硝酸甘油3μg·kg^(-1))后,再行常规PCI术(对照组);比较并观察2组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心肌梗死范围(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临床预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安全性(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水平(c TFC)和心肌灌注水平(TMPG)优于对照组(P<0.001);住院期间2组患者院内MACCE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与靶向应用替罗非班相比,经靶向灌注导管在靶病变远端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可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且不增加院内MAC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无复流 重组人尿激酶原 冠脉内溶栓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效果及其远期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吴哲 包丽娜 +2 位作者 律桃园 邰玉玲 李晨旭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0期3890-389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效果及其远期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3-2022.3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对比疗效指标。随访2年后,将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38例患者归为预后不良组,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效果及其远期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3-2022.3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对比疗效指标。随访2年后,将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38例患者归为预后不良组,其余162例为预后良好组,分析远期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再通率为95.00%,其中81.00%完全再通;且治疗期间无严重脑部出血,轻度出血率6.00%;心衰发生率6.50%,无心源性死亡。2年后随访发现,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00%;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NYHA心功能分级、吸烟史、冠脉病变支数、梗死位置、缺血范围计分对比有差异(P<0.05);年龄、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NYHA心功能分级、冠脉病变支数、梗死位置、缺血范围计分为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但远期预后受多因素影响,需重点关注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原 冠脉内溶栓 影响因素 心血管不良事件 远期预后
原文传递
抗血栓素Ⅰ、Ⅱ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静脉溶栓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樊万福 管锦霞 +4 位作者 苏雪娥 余清声 苏贵彪 陈澄波 黎庆恩 《血栓与止血学》 1994年第2期56-61,96,共7页
以抗血栓素Ⅰ、Ⅱ对17例急性心肌梗塞经静脉进行溶栓治疗,心前区疼痛平均在12.7±1.3小时消失;抬高的ST段8例在6~7小时内明显回降或返抵基线:CPK峰值提前于5.6±1.7小时出现。1例无效,1例发生肉眼血尿。认为此制剂具有疗效好... 以抗血栓素Ⅰ、Ⅱ对17例急性心肌梗塞经静脉进行溶栓治疗,心前区疼痛平均在12.7±1.3小时消失;抬高的ST段8例在6~7小时内明显回降或返抵基线:CPK峰值提前于5.6±1.7小时出现。1例无效,1例发生肉眼血尿。认为此制剂具有疗效好、药源广、价廉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栓素 蛇毒 眼镜蛇 冠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塞
下载PDF
冠状动脉溶栓及早期PCI术后LVEF变化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张玉 张宁 +2 位作者 崔国旺 索佳蕾 索蒲霞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541-1545,共5页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发病12 h内冠状动脉溶栓和进行PCI手术的14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发病12 h内冠状动脉溶栓和进行PCI手术的14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溶栓及PCI手术后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和预后良好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产生预后不良的因素,绘制相关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价。结果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LVEF、肌钙蛋白(TnI)、血肌酐(Scr)与STEMI具有密切相关性,其中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T-proBNP、CRP、TnI、Scr均为STE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为STEM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STEMI患者冠状动脉溶栓及PCI术预后情况,临床上应加强对LVEF水平的监护,提高患者LVE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不同治疗手段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5
作者 卓海燕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335-336,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段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溶栓组及介入组,各30例,分别采用溶栓及冠脉CPI治疗,观察近、远期疗效及相关实验结果改变。结果... 目的比较不同手段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溶栓组及介入组,各30例,分别采用溶栓及冠脉CPI治疗,观察近、远期疗效及相关实验结果改变。结果介入组相关动脉再通率为93.3%,明显高于溶栓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12个月后,介入组心脏不良事件出现率均低于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两组左室心功能指标差别不明显(P>0.05);治疗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心功能不断下降,均为介入组较好,溶栓组下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远近期疗效方面,冠脉CPI较溶栓略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溶栓 近远期疗效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宋昱 黄体钢 +4 位作者 张承宗 李广平 丛洪良 王伟 张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9年第7期404-406,共3页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尿激酶 治疗
下载PDF
高负荷血栓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溶栓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利华 申圣春 向明钧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4期6-7,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尽早血运重建开通闭塞血管,而高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因血栓负荷重、斑块破裂、血小板异常激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器械导管等操作可进一步加重血栓负荷,增加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而冠状动...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尽早血运重建开通闭塞血管,而高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因血栓负荷重、斑块破裂、血小板异常激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器械导管等操作可进一步加重血栓负荷,增加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而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后经指引导管、微导管、靶向导管等方式向病变血管内注射溶栓药物的方法,近年来主要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病变的治疗。文章对冠状动脉内溶栓术在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高负荷血栓 冠状动脉内溶栓 重组人尿激酶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对窦性心率震荡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计娥 朱正炎 赵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09年第11期1160-116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经皮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或溶栓再灌注治疗,对窦性心率震荡影响。方法从本院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h行溶栓治疗62例,〈6h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5例,与同等条件急性心肌梗死未...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经皮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或溶栓再灌注治疗,对窦性心率震荡影响。方法从本院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h行溶栓治疗62例,〈6h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5例,与同等条件急性心肌梗死未行再灌注43例,1周时做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皮直接冠状动脉介入组与溶栓组TO及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行再灌注组与行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无论采取介入还是溶栓治疗均可改善HRT,能充分保护和改善人体的自主神经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恶性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 溶栓 心率震荡
下载PDF
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对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岳松 孙葆青 +1 位作者 章萍 王社临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8-69,共2页
目的 :探讨溶栓后早期 T波倒置对闭塞冠状动脉 (冠脉 )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2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 2 4h内 T波倒置组和未倒置组 ,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再通情况。结果 :1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90 %和 2 7% ( ... 目的 :探讨溶栓后早期 T波倒置对闭塞冠状动脉 (冠脉 )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2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 2 4h内 T波倒置组和未倒置组 ,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再通情况。结果 :1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90 %和 2 7% ( P <0 .0 1) ;2溶栓后早期 T波倒置预示冠脉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价值分别为 90 %、72 %和 81%。结论 :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波倒置 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再通 溶栓疗法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骆立新 钟诚 +4 位作者 孙仞 徐超 何浪 凌峰 沈法荣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14期1205-120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由外院首诊后转运接受溶栓治疗的5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由外院首诊后转运接受溶栓治疗的5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后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尿激酶150万U,再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及动脉开通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研究组患者来院后胸痛缓解率为80.0%,对照组为40.0%;研究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总开通率达88.0%,对照组为32.0%;研究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心律失常,严重出血,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低血压,经药物治疗后可恢复。结论需要急诊转运的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后转运再行急诊血运重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可考虑作为基层医院转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
下载PDF
溶栓后即刻PCI与直接PCI对STEMI患者术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长亮 王荣欣 翟文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7期62-66,83,共6页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直接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23例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直接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23例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溶栓后即刻PCI组(A组,n=67)和直接PCI组(B组,n=5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的心室重构指标以及左心室功能指标、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均低于治疗前,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LVEDVI、LVESVI、LV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峰射血率(PER)、峰充盈率(PFR)均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治疗14 d后的LVEF、LVESD高于B组,LVEDD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CK-MB、MMP-9、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治疗14 d后的CK-MB、MMP-9、NT-proBNP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溶栓后即刻PCI与直接PCI均可改善STEMI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但溶栓后即刻PCI对心功能改善更为显著,尤其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心功能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联合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晓敏 葛广豪 +6 位作者 马江伟 曹华 张立 刘化进 杨立国 张琼 乔增勇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689-693,共5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联合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STEMI患者120例,均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联合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STEMI患者120例,均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PCI组(A组,n=40)、血栓抽吸+PCI组(B组,n=40)和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PCI组(C组,n=40)。比较3组术后的校正TIMI帧数(CTFC)、术后2 h ST段回落>50%比率、术后cTnI和BNP峰值,术后1周LVEF值、TIMI出血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C组支架置入术后TIMI 3级比率显著高于A、B组,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低于A、B组(P<0.05)。与A、B组比较,C组术后ST段下降≥50%的比率显著升高(χ^(2)=3.624,P=0.025),术后CTFC、肌钙蛋白、BNP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P=3.813/0.021、3.531/0.037、3.642/0.042),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A、B组比较,C组患者cTnI、BNP水平降低,LVEF升高(F/P=3.561/0.032、3.271/0.042、3.812/0.021),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均无TIMI大出血事件发生,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C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低于A组和B组(χ^(2)/P=3.270/0.040),LVEF高于A组和B组(F/P=3.560/0.030);3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联合PCI可以改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前向血流,保护更多的心肌细胞,改善短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 冠状动脉内逆向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预后 老年人
下载PDF
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苗雅敬 王晓旭 +6 位作者 汪雁博 韩高洁 仝巧立 张旭倩 吴敬兰 谷新顺 尹洪宁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5,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心肌灌注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STEMI患者108例, 分为溶栓后早期PCI组(65例)和直接PCI(pP...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心肌灌注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STEMI患者108例, 分为溶栓后早期PCI组(65例)和直接PCI(pPCI)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CI术后1 d及出院前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 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估PCI术后1 d及出院前心肌灌注情况。结果溶栓后早期PCI组及pPCI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早期PCI组及pPCI组患者出院前与PCI术后1 d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早期PCI组与pPCI组相比出院前及PCI术后1 d LVEF差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CI术后1 d相比溶栓后早期PCI组及pPCI组出院前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升高(均P<0.05)。溶栓后早期PCI组与pPCI组相比出院前与PCI后1 d LVGLS差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早期PCI组与pPC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房容积(LA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的平均值(Em)及E/Em在PCI术后1 d及出院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E显示, 与PCI术后1 d相比, 溶栓后早期PCI组与pPCI组在出院前MCE评分指数明显减低(均P<0.001)。与PCI后1 d相比, 溶栓后早期PCI组在出院前心肌灌注正常(nMVP)比例升高, 心肌灌注延迟(dMVP)及心肌微循环障碍(MVO)比例降低(均P<0.05)。与PCI后1 d相比, pPCI组出院前nMVP比例升高, dMVP比例降低(均P<0.05), MVO比例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采用溶栓后早期PCI和直接PCI均可以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肌灌注, 溶栓后早期PCI在改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肌灌注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灌注 心室功能 心肌声学造影
原文传递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童锡宝 《蛇志》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闭塞、狭窄等造成心肌坏死、缺血等,是临床多发的一种危重病症。临床上主要实施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介入是目前治疗STEMI的有效手段和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闭塞、狭窄等造成心肌坏死、缺血等,是临床多发的一种危重病症。临床上主要实施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介入是目前治疗STEMI的有效手段和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就STEMI冠状动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溶栓 心肌坏死 再灌注
下载PDF
重组链激酶对犬冠状动脉栓塞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严华 黄伟民 +3 位作者 金洁美 任军 黄阳滨 宋后燕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0-63,共4页
本研究用26只犬,分成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重组链激酶(r-SK)15000IU/kg组、r-SK30000UI/kg组、r-SK60000UI/kg组及阳性对照链激酶(SK)30000UI/kg组,以... 本研究用26只犬,分成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重组链激酶(r-SK)15000IU/kg组、r-SK30000UI/kg组、r-SK60000UI/kg组及阳性对照链激酶(SK)30000UI/kg组,以观察r-SK的溶栓作用。在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分支插管导入血栓后,心电图ST段抬高,心率明显减慢,冠状动脉造影见冠状动脉断流。用r-SK后,栓塞引起的ST段抬高缓解,但心率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表明,随着r-SK的剂量升高栓塞溶解的犬数增加。血液生化指标显示r-SK对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无影响,延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但降低纤溶酶原含量,增加D二聚体的含量。与NS组比较,r-SK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本研究证明静脉注射r-SK能溶解犬冠状动脉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激酶 冠状动脉造影 溶栓疗法 冠状动脉栓塞
原文传递
溶栓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力 李广平 +3 位作者 李健 张承宗 李立丰 黄体钢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1期55-57,共3页
目的 对比直接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静脉尿激酶 (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97例AMI患者采用UK溶栓 ,60例AMI患者采用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 目的 对比直接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静脉尿激酶 (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97例AMI患者采用UK溶栓 ,60例AMI患者采用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 (UCG)和临床结果。结果 住院期间UCG检查室壁运动正常者在PTCA组为 (4 6.0 0 % ) ,高于UK组 (2 4.73 % ) (p =0 .0 2 1) ,矛盾运动发生率PTCA组为 0 ,而UK组为 11.83 %。LVEF在PTCA组为 5 6.88± 10 .47,高于UK组 (5 1.5 8± 10 .97) (p =0 .0 41)。住院期心衰发生率UK组为 3 2 .5 9% ,高于PTCA组 (18.3 3 % ) (p =0 .0 2 9)。随访 13 .3 2± 6.86个月累计心衰发生率UK组为 16.2 8% ,也高于PTCA组 (5 .19% ) (p =0 .0 0 1)。住院期间的病死率UK组为 10 .3 1% ,PTCA组为 5 .0 0 % (p =0 .10 0 )。累计病死率UK组为 15 .5 6% ,明显高于PTCA组 (5 .0 0 % ) (p =0 .0 2 1)。 60岁以上年龄组累计的病死率仍然是UK组 (2 8.99% )高于PTCA组 (10 .3 4% ) (p =0 .0 49)。在随访 3、6、12及 2 4个月时PTCA组的生活质量计分各自为 :5 9.90± 14 .67、74.40± 12 .86、73 .86± 9.70、82 .47± 10 .47均高于同时期UK组的计分 (分别是 5 2 .0 8± 14 .49、65 .0 0± 14 .72、6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溶栓治疗 尿激酶 AMI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与溶栓后补救性PCI的对比研究
17
作者 陈晖 贾三庆 +4 位作者 严松彪 王雷 李虹伟 赵敏 王永亮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后补救性PCI的临床造影结果和短期预后,观察终点为30天的死亡率。 方法:连续入选15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溶栓与否分为直接PCI组110例(73.3%)和溶栓后补救性PCI组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后补救性PCI的临床造影结果和短期预后,观察终点为30天的死亡率。 方法:连续入选15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溶栓与否分为直接PCI组110例(73.3%)和溶栓后补救性PCI组40例(26.7%),溶栓药物包括重组葡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分析其临床、造影和预后特点。 结果:与溶栓后补救性PCI组比较,直接PCI组CK和CK-MB峰值低(P<0.05),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临床试验的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counts,CTFC)低(P<0.05),心肌梗死溶栓临床试验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高(P<0.05),死亡率显著降低(P<0.01)。 结论:溶栓后补救性PCI可能使心肌酶增高,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 直接PCI 急性心肌梗死 补救性 死亡率 临床试验 对比研究 峰值 校正 增加
下载PDF
SVATE-3对急性冠脉血栓形成溶栓后再闭塞的作用
18
作者 盛净 黄震华 +3 位作者 方晶 许左隽 杨景文 徐济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56-58,61,共4页
目的研究精制腹蛇抗栓酶 (SVATE - 3)在溶栓治疗中对冠脉血栓再通及再闭塞的干预。 方法 40条麻醉犬制成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模型 ,随机分为 4组 :生理盐水组、尿激酶组、SVATE - 3组、尿激酶和SVATE - 3联合组 ,观察SVATE - 3在冠... 目的研究精制腹蛇抗栓酶 (SVATE - 3)在溶栓治疗中对冠脉血栓再通及再闭塞的干预。 方法 40条麻醉犬制成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模型 ,随机分为 4组 :生理盐水组、尿激酶组、SVATE - 3组、尿激酶和SVATE - 3联合组 ,观察SVATE - 3在冠脉血栓中干预血小板血栓形成的作用。 结果SVATE - 3能明显改善尿激酶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率、TXB2、PGI2等方面的变化 ,升高血tPA、AT -III的浓度 ,降低PAI的浓度。 结论SVATE - 3联合尿激酶可使急性心梗时溶栓治疗的再通率增加 ,再闭塞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 SVATE-3 尿激酶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19
作者 陈达开 张建华 +1 位作者 陈晓曙 王晓秋 《浙江临床医学》 2000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 患者分24小时内T波倒置组(1例)和未倒置组(l例)。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再通情况,同时观察两组 患者住院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 患者分24小时内T波倒置组(1例)和未倒置组(l例)。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再通情况,同时观察两组 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表现。结果:①两组再通分别为85.7%(1例)和37.5%(6例)(P<0.01)。②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 别为7.1%(1例)和37.5%(6例)(P<0.05)。结论:早期T波倒置提示溶栓成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Т波倒置 冠状动脉再通 溶栓 急性心肌梗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