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凝血机制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勉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73-1274,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CA-1500型血凝仪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凝血酶Ⅲ(AT-Ⅲ)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CA-1500型血凝仪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凝血酶Ⅲ(AT-Ⅲ)等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改变。结果: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PT、APTT、TT、D-D、FIB均增高,t-PA活性降低,AT-Ⅲ降低(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D-D、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D-D、FIB含量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提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凝血 纤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