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121
1
作者 侯增谦 吕庆田 +3 位作者 王安建 李晓波 王宗起 王二七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9-333,共15页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以其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诸特征而被誉为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已有的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 ,概述了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主要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带的时空分布 ,初步分...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以其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诸特征而被誉为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已有的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 ,概述了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主要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带的时空分布 ,初步分析了陆_陆碰撞所造就的成矿背景和成矿环境以及控制成矿作用的关键地质过程 ,并草拟了可供今后研究的工作模型。初步研究认为 ,始于 6 0Ma的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至少形成了 3个重要的控矿构造单元 ,即雅鲁藏布江以北的主碰撞变形带 ,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拆离_逆冲带和高原东缘的藏东构造转换带。主碰撞变形带以巨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双倍地壳加厚、大规模逆冲系和SN向正断层系统发育为特征 ,控制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 (含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安多锑矿化带和风火山铜矿化带及腾冲锡矿带的形成及分布 ;藏南拆离_逆冲带由藏南拆离系 (STDS)和一系列北倾的叠瓦状逆冲断裂带构成 ,控制了藏南变质核杂岩型金矿化、热液脉型金锑矿化和蚀变破碎带型金锑矿化的形成 ;藏东构造转换带以发育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大型剪切带、富碱斑岩带和走滑拉分盆地为特征 ,控制了玉龙斑岩铜矿带、哀牢山和锦屏山金矿带及兰坪盆地银多金属矿带的分布。按成矿系统的基本思想 ,初步将青藏高原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陆碰撞 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造山带 地质学 矿床类型
下载PDF
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76
2
作者 刘成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27,共13页
全球板块运动对表生成钾控制明显,即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从巨型稳定克拉通陆表海盆成钾,到中生代特提斯海域海盆成钾,再到新生代的大陆裂谷盆地成钾,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成钾物质来源从海水补给为主,转变为非海相(以火山活... 全球板块运动对表生成钾控制明显,即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从巨型稳定克拉通陆表海盆成钾,到中生代特提斯海域海盆成钾,再到新生代的大陆裂谷盆地成钾,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成钾物质来源从海水补给为主,转变为非海相(以火山活动带来深部物质和陆表水)与海相混合型,甚至以非海相深部物质补给为主。全球裂谷成钾时期正好处于Pangea超大陆解体及新特提斯洋闭合时期,成钾的裂谷型蒸发岩盆地也主要位于这两个构造域内,这些进一步表明裂谷成钾是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演化历史的必然结果。典型的裂谷盆地钾盐矿床有:大西洋裂谷形成初期沉积的刚果(布)白垩纪钾盐矿、欧洲大陆莱茵地堑第三纪钾盐矿、非洲大陆埃塞俄比亚达纳基尔钾盐矿等;同时,还有众多裂谷盆地蕴藏有富钾卤水矿,如死海裂谷富钾卤水、东非大裂谷一些富钾盐湖、美国加州索尔顿海高温富钾热卤以及中国江陵凹陷富钾热卤等。这些钾盐矿的共同特点是:盆地内发育火山岩和温热泉,具有深源补给的明显特征;尽管裂谷盆地规模一般很小,但形成的钾盐规模最大可达数十亿吨。总结世界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物质来源与成矿作用,提出了大陆裂谷型小盆地成钾模式。其裂谷成钾过程可分解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地表盐湖-太阳能作用,第二阶段,埋藏-岩浆热能作用;成钾作用有三个,即蒸发沉积作用、沉积后淋滤改造作用和埋藏变质改造作用。中国中新生代裂谷型盆地比较发育,进一步研究大陆裂谷盆地成钾作用,可以为此类盆地找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裂谷 火山作用 蒸发岩 钾盐 富钾卤水
下载PDF
斑岩铜矿床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勘查新进展 被引量:66
3
作者 毛景文 罗茂澄 +2 位作者 谢桂青 刘军 吴胜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53-2175,共23页
斑岩铜矿是铜资源的主要供给矿种,长期以来是研究和勘查的重要目标。2000年以来进入了新一轮高潮,找矿勘查取得了新突破,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迄今为止,已探明斑岩铜矿储量约18×108t,主要分布在南美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西南太平洋... 斑岩铜矿是铜资源的主要供给矿种,长期以来是研究和勘查的重要目标。2000年以来进入了新一轮高潮,找矿勘查取得了新突破,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迄今为止,已探明斑岩铜矿储量约18×108t,主要分布在南美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西南太平洋岛弧、中亚地区以及特提斯东欧段、伊朗—巴基斯坦段和我国西藏地区,其中南美西部大陆边缘储量达11×108t。已探明储量按时代分布,从新生代、中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到前寒武纪,依次降低。斑岩铜矿通常出现在大洋俯冲带上部,在岛弧形成斑岩铜金矿,在大陆边缘形成斑岩铜钼矿或斑岩铜金钼矿。俯冲板片由陡倾角变为缓倾角,甚至平板,有利于成矿;超大型矿床在空间上往往与无震海岭、海口山连和海中高原的低角度俯冲有关,大洋板片广泛发育的转换断层易于被海水交代,当俯冲到大陆或岛弧之下,有利于形成含矿岩浆;而在大陆不同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俯冲板片易于撕裂,也是成矿带形成的重要场所。由于板片俯冲,将大量海水及海底沉积物(包括硫酸盐)携带进入软流圈,俯冲板片脱水导致交代作用和软流圈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被认为是弧岩浆成因的主要过程。这种高氧化度和富含挥发组分的基型岩浆在下地壳经历了MASH过程和分异演化,逐渐形成中酸性含矿岩浆,这种岩浆比重较轻,沿断裂带上升到浅表定位和成矿。过去10多年对于大陆斑岩铜矿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成矿物质来自于大陆内部的壳幔反应产物(包括新生下地壳)还是俯冲板片残留重熔形成的交代岩石圈。从找矿勘查角度,矿床模型研究依然是重点,从单个典型矿化蚀变模型到矿床组合模型。此外,近年针对斑岩铜矿系统中的蚀变矿物(例如,绿泥石、绿帘石、明矾石和粘土矿物等),开展Footprint(找矿印痕)研究,探讨矿体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俯冲与成矿 大陆成矿 时空分布规律 矿床模型
下载PDF
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中洪泛面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高志勇 郑荣才 罗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6,共10页
受异旋回作用控制的陆相碎屑岩长期、中期与短期基准面旋回中,发育有7种类型的洪泛面。此7种类型的洪泛面形成于基准面升降变化的不同阶段,A型洪泛面发育于基准面上升早期,B型、C型洪泛面发育于基准面快速上升阶段,D型洪泛面发育于基准... 受异旋回作用控制的陆相碎屑岩长期、中期与短期基准面旋回中,发育有7种类型的洪泛面。此7种类型的洪泛面形成于基准面升降变化的不同阶段,A型洪泛面发育于基准面上升早期,B型、C型洪泛面发育于基准面快速上升阶段,D型洪泛面发育于基准面上升最大时期。由基准面下降早期至下降最低阶段,发育E-G型洪泛面。在讨论了洪泛面的发育类型、识别标志及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及湖泊等常见的陆相沉积体系中的洪泛面和最大洪泛面为例,分别描述了其地质特征,及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识别标志。洪泛面因其具有较好的等时性和区域对比性,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泛面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 陆相沉积
下载PDF
沙尘源区与沉降区气溶胶粒子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明哲 魏文寿 +2 位作者 高卫东 周宏飞 Sadayo Yabuki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4-339,共6页
在沙尘源区 ,大气气溶胶粒子主要是地面沙尘来源 ,沙尘暴发生时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大增 ,浓度峰值向粗粒径范围移动 ;在沙尘沉降区日本 ,当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有地面沙尘和工业排放物两个来源 ,形成双峰型分布 ,当非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主... 在沙尘源区 ,大气气溶胶粒子主要是地面沙尘来源 ,沙尘暴发生时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大增 ,浓度峰值向粗粒径范围移动 ;在沙尘沉降区日本 ,当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有地面沙尘和工业排放物两个来源 ,形成双峰型分布 ,当非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主要以工业排放来源为主 ,在 <2 .1um细粒径范围形成一个峰值。水溶性成分也不相同 ,沙尘源区粒子以Ca2 +、SO42 -、Na+、Cl-等沙尘来源离子为主 ,在 3.3~ 4 .7um形成浓度峰值 ;沙尘沉降区以NH4+、SO42 -、NO3 -等工业来源离子为主 ,在 0 .6 5~ 1.0 1um形成峰值。在日本即使是当浮尘时期 ,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浓度也远远比不上沙尘源区沙尘暴发生时的大气气溶胶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源区 沉降区 气溶胶粒子 地面沙尘 工业排放物 水溶性成分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组层序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宗全 郑荣才 熊应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37,共4页
通过分析早侏罗世大安寨期四川盆地的环境特征 ,建立了大安寨期湖盆层序的理论模型 ,并对大安寨组实际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探讨 ,进而对层序单元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实际层序与理论模型对比后发现 ,二者间的符合度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通过分析早侏罗世大安寨期四川盆地的环境特征 ,建立了大安寨期湖盆层序的理论模型 ,并对大安寨组实际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探讨 ,进而对层序单元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实际层序与理论模型对比后发现 ,二者间的符合度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运用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关系对坳陷湖盆进行层序分析是完全可行的 ,理论与实际吻合度高 ;②构造沉降是大安寨期湖盆层序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③随着层序的发育 ,沉积相在垂向上发生着有规律的演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侏罗世 沉积物 湖盆 层序地层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侯中健 陈洪德 +2 位作者 田景春 刘文均 张锦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占据了较长的时期 ,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思想 ,本文从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沉积特点出发 ,建立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研究了该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学 ,比较... 鄂尔多斯盆地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占据了较长的时期 ,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思想 ,本文从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沉积特点出发 ,建立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研究了该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学 ,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盆地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陆相沉积 鄂尔多斯地区 二叠系 晚古生代 沉积盆地
下载PDF
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锶/钡比值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彭立才 韩德馨 +1 位作者 濮人龙 高嵩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52,共3页
陆相咸化湖泊水体与同矿化度的海水相比,大部分具有较高的ρ(SO42-).陆相咸化湖泊沉积物同海洋沉积物中的w(Sr)/w(Ba)比值相似.w(Sr)/w(Ba)比值在沉积物中没有碳酸岩盐存在时,可以作为古盐度标志,但... 陆相咸化湖泊水体与同矿化度的海水相比,大部分具有较高的ρ(SO42-).陆相咸化湖泊沉积物同海洋沉积物中的w(Sr)/w(Ba)比值相似.w(Sr)/w(Ba)比值在沉积物中没有碳酸岩盐存在时,可以作为古盐度标志,但作为海陆相沉积区分标志是不全面的,它不能区分海洋和陆相咸化湖泊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咸化湖泊 锶/钡比值 海相沉积 陆相沉积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第三系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贤正 吴因业 +2 位作者 邵文斌 郭彬程 余辉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0-53,共4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第三系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中储集体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和部分湖相浊积砂体。根据柴西南地区单井沉积亚相分析和第三系体系域对比 ,有利储集体主要是东柴山和切克里克凹陷西南地区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滨浅湖...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第三系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中储集体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和部分湖相浊积砂体。根据柴西南地区单井沉积亚相分析和第三系体系域对比 ,有利储集体主要是东柴山和切克里克凹陷西南地区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和远离岸线的较深水区的沟道浊积砂体 ,这些三角洲砂体毗邻生油凹陷 ,具有优先捕集油气的条件。图 5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 层序地层学 储集层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陆相地层异常高压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斌 贝东 王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11,共4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陆相地层广泛存在异常高压,纵向分布于上三叠统─上侏罗统,横向超压中心位于白龙场─丰谷镇一带。控制异常高压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欠压实、蒙脱石脱水转化、生烃和构造等作用,但它们在地史中对异常高压形成的贡献及影响... 四川盆地西北部陆相地层广泛存在异常高压,纵向分布于上三叠统─上侏罗统,横向超压中心位于白龙场─丰谷镇一带。控制异常高压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欠压实、蒙脱石脱水转化、生烃和构造等作用,但它们在地史中对异常高压形成的贡献及影响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异常高压始于中侏罗世,止于第四纪早期.大规模增压发生在晚侏罗世。其演化模式是:起初由欠压实作用引起上三叠统三、五段产生异常高压,继而由生烃和蒙脱石脱水作用使异常高压增大,白垩纪─第三纪的生烃和构造作用使整个上三叠统─侏罗系出现异常高压。异常高压与油气藏的形成、分布有着密切关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裂缝发育的常压─超高压的过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 演化 油气藏 地层压力 石油生成
下载PDF
冈底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丁林 蔡福龙 +5 位作者 张清海 张利云 许强 杨迪 刘德亮 钟大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89-1311,共23页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的沉积地层演化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前人及我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冈底斯岛弧北侧发育一个典型的弧背前陆盆地系统而不是以前普遍接受的伸展盆地。除传统认为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外,在碰撞造山带中还发育一个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欧亚板块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典型周缘前陆盆地。上述2个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识别,大大提高了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认识。造山带前陆盆地证据指示,新特提斯洋至少于140 Ma以前就已开始俯冲,110 Ma俯冲速度开始提高,在65 Ma前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于40 Ma开始隆升,其剥蚀物质大量堆积在喜马拉雅前陆盆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陆碰撞 前陆盆地 沉积地层 碎屑锆石物源
下载PDF
中条幔柱构造的岩浆活动与成矿 被引量:10
12
作者 真允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中条山处于华北古板块的南部,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岛弧构造背景环境.自中太古宙以来,随着超大陆地壳的张裂和闭合,相伴有频繁而剧烈的岩浆活动,皆呈双峰式火山岩套和双模式侵入岩套组合.岩浆演化具由钙碱性系列→拉斑-钙碱系列→拉斑系... 中条山处于华北古板块的南部,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岛弧构造背景环境.自中太古宙以来,随着超大陆地壳的张裂和闭合,相伴有频繁而剧烈的岩浆活动,皆呈双峰式火山岩套和双模式侵入岩套组合.岩浆演化具由钙碱性系列→拉斑-钙碱系列→拉斑系列→钙碱系列的旋回规律,与岩浆活动相对应并有不同成因类型的铜(金、钴)矿床谱系,成矿作用具多期性和多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热柱 大陆裂谷 岩浆岩 成矿作用 铜矿床 中条山 山西
下载PDF
Effects of Near-Surface Absorption on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Interbedded Strata:the Dagang Oilfield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0
13
作者 LI Guofa CAO Mingqiang ZHOU 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306-1314,共9页
Due to the effects of seismic wave field interference, the reflection events generated from interbedded and superposed sand and shale strata no longer have an explici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geological in... Due to the effects of seismic wave field interference, the reflection events generated from interbedded and superposed sand and shale strata no longer have an explici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geological interface. The absorption of the near-surface layer decreases the resolution of the seismic wavelet, intensifies the interference of seismic reflections from different sand bodies, and makes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of thin interbedded strata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In order to concretely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near-surface absorption on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bedded strata, and to make clear the ability of current technologies to compensate the near-surface absorption, a geological model of continental interbedded strata with near-surface absorption was designed, and the prestack seismic wave field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with wave equations. Then, the simulated wave field was processed by the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the effects of near-surface absorption on prestack and poststack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near-surface absorption was compensated for by inverse Q-filtering. The model test shows that: (1) the reliability of prediction and delineation of a continental reservoir with AVO inversion is degraded due to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near-surface structure; (2)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reflection events and geological interfaces are further weakened as a result of near-surface absorption; and (3) the current technology of absorption compensation probably results in fals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anomaly. Based on the model experiment, the real seismic data of the Dagang Oil Field were analyzed and processed. The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interbedded strata were improve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rom seismic data was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deposit interbedded strata near surface ABSORPTION resolution inverse Q-filtering
下载PDF
陆相沉积油层水平井水平段轨迹对产能及采收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义堂 阎玉林 +1 位作者 张仲宏 李向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8-70,共3页
我国油田多属陆相沉积,油层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薄厚不等的夹层或隔层,而且分布不均。对于无气顶底水的这类油层,研究了有隔层水平井产能下降的幅度,研究了与油层相交贯穿油层上下的大斜度水平井和平行油层水平井的产能和采收率。计... 我国油田多属陆相沉积,油层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薄厚不等的夹层或隔层,而且分布不均。对于无气顶底水的这类油层,研究了有隔层水平井产能下降的幅度,研究了与油层相交贯穿油层上下的大斜度水平井和平行油层水平井的产能和采收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存在夹层、隔层的油层不适合打平行油层的水平井;②对含有夹层、隔层的油层,选择与油层相交贯穿油层上下的大斜度水平井,可有效地降低夹层、隔层对产能和采收率的负面影响;③当相交油层的水平井长度为平行油层水平井长度的1.15倍时,无论油层有无夹层、隔层,其产能要大于或等于相应平行油层水平井的产能,而且采收率不会受夹层、隔层的影响;④对无气顶底水的陆相沉积油层,选择与油层相交的长度略长的水平井是稳妥的。图3参6(陈志宏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 油层 水平井 水平轨迹 采收率 产能
下载PDF
豫西登封地区下三叠统中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胡斌 芦旭辉 宋慧波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465,共12页
豫西登封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系一套河湖相沉积,通过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建立了8种类型的沉积序列,并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丰富的陆相遗迹化石,已鉴别出8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和分布特征,建立了3种... 豫西登封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系一套河湖相沉积,通过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建立了8种类型的沉积序列,并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丰富的陆相遗迹化石,已鉴别出8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和分布特征,建立了3种遗迹组合:1)Scoyenia遗迹组合,出现于周期性暴露的极浅水河漫滩及小型河漫湖泊环境;2)Arenicolites遗迹化石组合,产生于水体较动荡的滨湖沉积环境;3)Taenidium-Planolites遗迹化组合,形成于水体较平静的浅湖沉积环境。基于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及伴生遗迹化石组成与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该区早三叠世地层中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岩石地层 遗迹化石 陆相沉积 沉积环境 下三叠统 登封地区 河南
原文传递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变格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12,共5页
中国陆壳有其自身独具的特殊性,即中国陆壳的核心———中国地台,是全球9大地台中规模最小的一个、沿纬向延伸的一个;泛大陆形成后由于太平洋板块的生成及印度洋的扩张,中国陆壳处于四面受挤的地球动力环境之中,中国大陆岩石圈出现下拱... 中国陆壳有其自身独具的特殊性,即中国陆壳的核心———中国地台,是全球9大地台中规模最小的一个、沿纬向延伸的一个;泛大陆形成后由于太平洋板块的生成及印度洋的扩张,中国陆壳处于四面受挤的地球动力环境之中,中国大陆岩石圈出现下拱上张的应力反应,使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呈现以断裂运动为特征的断块构造性质。使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成盆机制从前侏罗纪的大洋张开与闭合的槽台体制转变为大陆张开与闭合的裂谷体制,构造格局从前侏罗纪东西延伸的纬向构造转变为侏罗纪以来东部出现北北东向延伸的经向构造,沉积类型从前侏罗纪的海相沉积为主转变为侏罗纪以来以陆相沉积为主。中国含油气盆地呈现一个转折、两个世代、三种变格,断穿岩石圈或地壳的深断裂网络将含油气盆地分成了东西2大群、4个带,使中国含油气盆地具有东部以原生油气藏为主、西部以次生油气藏为主等石油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壳 含油气盆地 构造 沉积
下载PDF
博格达南缘二叠系古土壤类型及其在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冯乔 杨晚 柳益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5-729,共5页
古土壤是在地质时期经成壤作用改造原岩而形成土壤。野外实地详细考察和室内研究表明,博格达南缘二叠系中发育4类古土壤,即有机土壤,发育于土壤剖面的近顶部,属于潮湿古环境的产物;泥质土壤,主要发育于淋滤带和淋滤带底部泥质沉淀带,形... 古土壤是在地质时期经成壤作用改造原岩而形成土壤。野外实地详细考察和室内研究表明,博格达南缘二叠系中发育4类古土壤,即有机土壤,发育于土壤剖面的近顶部,属于潮湿古环境的产物;泥质土壤,主要发育于淋滤带和淋滤带底部泥质沉淀带,形成于长期淋滤和比较潮湿的古环境;铁质土壤以富含铁质结核为特征,是长期淋滤和潮湿古环境的标志;钙质土壤以富含钙质结核为特征,是干旱—半干旱古环境的标志。通过古土壤的研究能够精细地划分层序旋回和恢复沉积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层序旋回 古环境 陆相沉积 博格达
下载PDF
试论与埃达克岩有关的热液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系列——以中国北方若干矿床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炯飞 庞庆邦 +1 位作者 朱群 金成洙 《地质与资源》 CAS 2003年第3期171-176,共6页
中国北方埃达克岩比较发育,有形成于早古生代岛弧环境、中生代中晚期陆弧环境及晚古生代中期和中生代中期大陆板块内环境3种埃达克岩.与形成于岛弧环境埃达克岩相关的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成矿系列为Cu-Au;与形成于陆弧环境埃达... 中国北方埃达克岩比较发育,有形成于早古生代岛弧环境、中生代中晚期陆弧环境及晚古生代中期和中生代中期大陆板块内环境3种埃达克岩.与形成于岛弧环境埃达克岩相关的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成矿系列为Cu-Au;与形成于陆弧环境埃达克岩相关的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列为Au-Cu-Mo;与形成于板内环境埃达克岩相关的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夕卡岩和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列为Au-Cu-Pb-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矿床 成矿系列 成因类型 岛弧 陆弧 板内
下载PDF
黔东北地区大塘坡组早期含锰沉积充填、岩相古地理与锰矿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予杰 安显银 +3 位作者 刘石磊 高永娟 郑杰 桑永恒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7-626,共20页
黔东北地区是中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笔者根据松桃-江口地区南华系各组岩性及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对清水江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及大塘坡组进行细致的地层划分,在建... 黔东北地区是中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笔者根据松桃-江口地区南华系各组岩性及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对清水江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及大塘坡组进行细致的地层划分,在建立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充填序列的同时,将本区沉积盆地划分为4个Ⅱ级盆地、12个Ⅲ级盆地以及11个次级(Ⅳ)聚锰盆地。在不同盆地内的大塘坡一段中识别出14种岩相类型,划分出2类沉积系、10类主要的岩相古地理单元,进而编绘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图。提出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下,研究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环境应属大陆边缘障壁海岸体系,属于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与障壁后侧迅速沉降的深水局限盆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纪 大塘坡早期 沉积充填 岩相古地理 大陆边缘 障壁海岸体系 锰矿 地质调查工程 黔东北
下载PDF
大力寻找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田——纪念陈贲首次论证油气再次运移 被引量:4
20
作者 安作相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的重要含油岩系,近年勘探连连有新发现。从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藏成因条件分析入手,指出,盆地中的侏罗系油藏为原生油藏,而第三系油藏则是原油通过断裂再次运移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应当开展区域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在确...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的重要含油岩系,近年勘探连连有新发现。从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藏成因条件分析入手,指出,盆地中的侏罗系油藏为原生油藏,而第三系油藏则是原油通过断裂再次运移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应当开展区域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在确定生油凹陷的基础上,实施定凹探边的方针。据初步分析,一里坪坳陷中的一里坪凹陷,侏罗系生油条件较好。因此,除冷湖—南八仙已知含油带外,鄂博梁背斜带可能是含油气富集带,伊克雅乌汝背斜带也应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侏罗纪 原生油气藏 陆相沉积 海相沉积 再次运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