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维权行动的逻辑进路与分析框架——基于对浙北优新村“群体性上访”的调查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可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2,共9页
农民的维权行动是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由不确定的触发机制促成,并在一定的规制网络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优新村农民维权行动的考察,发现其心理基础在于生存危机引发的恐惧感,和征地拆迁过程中村干部处事不公引发的... 农民的维权行动是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由不确定的触发机制促成,并在一定的规制网络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优新村农民维权行动的考察,发现其心理基础在于生存危机引发的恐惧感,和征地拆迁过程中村干部处事不公引发的不公平感。其触发机制有三个方面:村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村庄精英内部的分裂和大众传媒的接触。优新村农民维权行动由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因素的规制而逐渐消散。具体包括:诉求满足、精英吸纳及生存伦理。在对优新村个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农民维权行动的三维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抗争 维权行动 触发机制 规制网络
下载PDF
“多元”“争鸣”“创新”的音韵学 “Polaristic”,“Contentious” and“Creative” Phonology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1届学术讨论会暨 汉语音韵学第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被引量:4
2
作者 鲁国尧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共3页
关键词 汉语音韵学 CREATIVE contentious PHONOLOGY and Polaristic 学术讨论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创新
下载PDF
Cross-Context News Corpus for Protest Event-Related Knowledge Base Construction
3
作者 Ali Hürriyetoglu Erdem Yörük +4 位作者 Osman Mutlu Fırat Durusan ÇagrıYoltar Deniz Yüret Burak Gürel 《Data Intelligence》 2021年第2期308-335,共28页
We describe a gold standard corpus of protest events that comprise various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sourc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The corpus contains document-,sentence-,and token-level annotations.Th... We describe a gold standard corpus of protest events that comprise various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sourc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The corpus contains document-,sentence-,and token-level annotations.This corpus facilitates creating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that automatically classify news articles and extract protest event-related information,constructing knowledge bases that enable comparativ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studies.For each news source,the annotation starts with random samples of news articles and continues with samples drawn using active learning.Each batch of samples is annotated by two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adjudicated by an annotation supervisor,and improved by identifying annotation errors semi-automatically.We found that the corpus possesses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that are necessary to develop and benchmark text classification and event extraction systems in a cross-context setting,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liza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automated text processing systems.This corpus and the reported results will establish a common foundation in automated protest event collection studies,which is currently lacking in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nt extraction Text classification Polit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NEWS contentious politics PROTESTS Event coreference resolution
原文传递
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 宜黄事件再分析 被引量:97
4
作者 吕德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9-170,共42页
宜黄事件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它颠覆了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刻板印象,创造了一个新的抗争政治类型。宜黄事件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钉子户抗争事件,在进入媒体的视野之前,它只是底层政治的一部分,当事人采用的基本上属于"弱者的武器"... 宜黄事件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它颠覆了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刻板印象,创造了一个新的抗争政治类型。宜黄事件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钉子户抗争事件,在进入媒体的视野之前,它只是底层政治的一部分,当事人采用的基本上属于"弱者的武器"的方式,并且是地方性的、特殊的和双轨的,显著性和协同性都不高。由于媒介动员将政策的内在张力呈现于公众视野,钉子户利用这一政治机遇结构,不断创新了抗争表演,从而使宜黄事件发生了规模转变和极化,最终使事件发展成为一场要求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发动制度变革的专业化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宜黄事件也就具有了普适性的、模式化的和自主的特征。宜黄事件的遣散是因为钉子户和媒体的抗争目标出现了竞争,而并非明确的适度制度化所致,这是当代中国国家建设中"反体制"的体制重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子户 抗争政治 媒介动员 宜黄事件
下载PDF
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85
5
作者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93,126-127,共14页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网络 抗争动员 石首事件
下载PDF
制定单行《民事非讼程序法》的建议与思考 被引量:49
6
作者 廖中洪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138,共8页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导致了现行程序立法上的简单化和单一化,表现之一即是解决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程序上的合一。然而,非讼案件与争讼案件的不同特点,以及解决纠纷程序机制的不同,又从客观上提出了制定单独的《民事...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导致了现行程序立法上的简单化和单一化,表现之一即是解决争讼案件与非讼案件程序上的合一。然而,非讼案件与争讼案件的不同特点,以及解决纠纷程序机制的不同,又从客观上提出了制定单独的《民事非讼程序法》的现实要求。对于我国《民事非讼程序法》的制定,应当在充分考虑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讼纠纷大量出现的现实情况,以及解决社会非讼纠纷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讼案件 程序特点 特定类型 立法完善
下载PDF
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 被引量:43
7
作者 郝振江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139,179,共12页
在我国,非讼程序以特别程序的形式附设于民事诉讼法内,其功能也被限于法律事实的确认,由此造成大量非讼事件以诉讼方式解决。这种状况的形成与立法及司法上对司法权的诸多片面认识有关。随着民事司法改革深化及民商事实体法的完善,有必... 在我国,非讼程序以特别程序的形式附设于民事诉讼法内,其功能也被限于法律事实的确认,由此造成大量非讼事件以诉讼方式解决。这种状况的形成与立法及司法上对司法权的诸多片面认识有关。随着民事司法改革深化及民商事实体法的完善,有必要重构非讼程序,使民事纠纷解决程序与预防程序趋于协调,并且满足民事程序审理对象日趋多样化及程序主体不同的价值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非讼程序 非讼事件
原文传递
集体行动理论化系谱:从社会运动理论到抗争政治理论 被引量:36
8
作者 谢岳 曹开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20,共8页
文章简要地描述了国际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中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并对主要性理论进行评价。集体行动的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社会运动、革命和抗争政治,并形成了庞大的社会运动理论、革命理论和抗争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在主要... 文章简要地描述了国际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中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并对主要性理论进行评价。集体行动的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社会运动、革命和抗争政治,并形成了庞大的社会运动理论、革命理论和抗争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在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进化色彩,后一种理论的发展是针对前一种理论存在的缺陷而进行的。从社会运动理论、革命理论到抗争政治理论代表着集体行动理论的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国际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社会运动 抗争政治
下载PDF
人格权侵害禁令的程序实现 被引量:41
9
作者 朱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3-190,共18页
人格权侵害禁令是人格权侵害领域中预防性责任形式的快速实现机制,其独立于先予执行和普通的行为保全,是不必然伴随诉讼程序、具有非暂时性和非保全性的人格权独立保护制度。根据此种实体法功能,禁令的程序模式在价值上要权衡程序的便... 人格权侵害禁令是人格权侵害领域中预防性责任形式的快速实现机制,其独立于先予执行和普通的行为保全,是不必然伴随诉讼程序、具有非暂时性和非保全性的人格权独立保护制度。根据此种实体法功能,禁令的程序模式在价值上要权衡程序的便利高效和当事人的程序利益保障。基于非讼程序法理的发展和现行法,虽然禁令案件是真正的诉讼案件,但仍可将其作为非讼程序的审理对象,并以非讼程序作为禁令的基本程序模式。据此,禁令程序应采用职权探知主义,建立被申请人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规则,确立非讼程序和诉讼程序之间的合理转换条件和方式,且禁令程序中的裁定不具有既判力。其他的具体程序规则也应根据非讼程序予以解释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权侵害禁令 非讼程序 行为保全 人身安全保护令
下载PDF
网络政治抗争类型学研究——以2008-2010年为例 被引量:24
10
作者 谢金林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34,共10页
网络政治抗争是指基于相似价值观念、情感体验或利益诉求的网民利用网络传播途径,组织线上或线外协同行动,向政府及其代理人提出抗争性诉求,以实现共同的利益或价值追求。抗争对象、抗争诉求、抗争剧目、抗争程度、抗争结果是构成网络... 网络政治抗争是指基于相似价值观念、情感体验或利益诉求的网民利用网络传播途径,组织线上或线外协同行动,向政府及其代理人提出抗争性诉求,以实现共同的利益或价值追求。抗争对象、抗争诉求、抗争剧目、抗争程度、抗争结果是构成网络政治抗争的最基本要素,成为网络类型学的划分标准。2008-2010年典型网络政治抗争事件的类型学分析表明,虽然抗争手法趋向于多样化,但大多数属于体制外政治参与,直接以国家或政府作为挑战对象的颠覆性政治抗争极少,并不从根本上危及国家政治稳定。问题的关键是对抗争的制度化吸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抗争政治 类型学
下载PDF
担保物权实现的程序标的:实践、识别与制度化 被引量:24
11
作者 任重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4-133,共20页
"无民事权益争议"的界定是理解和适用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难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采取程序标的与相关诉讼标的的一元结构,其实质是通过向非讼程序逃逸,挤压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以此为代表的诉讼案件非讼化趋势与我国多年来... "无民事权益争议"的界定是理解和适用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难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采取程序标的与相关诉讼标的的一元结构,其实质是通过向非讼程序逃逸,挤压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以此为代表的诉讼案件非讼化趋势与我国多年来为了摆脱"非讼化"的当事人主义改革目标背道而弛。为了将"无民事权益争议"的法定标准落到实处,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坚持非讼标的与诉讼标的的二元格局。非讼程序并不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仅产生获得执行依据的诉讼法律效果。除了非实质性异议以及程序性异议,其他民事权益争议包括对其成立与否的判断均应通过诉讼程序加以解决。为了避免预决效力对后诉当事人证明活动的不利影响以及节约司法资源,应当避免诉讼标的与非讼标的在审理范围上的高度重合。以物权法第16条为参照,考虑到超短审限和审级特征,较为稳妥的做法是将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标的原则上限于不动产抵押权,例外认可存在统一登记机构实质性审查和采取登记生效要件主义的权利质权,如上市公司股权质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担保物权 非讼程序 民事权益争议 诉讼标的 事实预决效力
原文传递
地利分配秩序中的农民维权及政府回应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征地农民上访为例 被引量:21
12
作者 田先红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0-103,M0006,共15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因征地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的农民集体维权事件处于高发态势。尽管不少征地案件存在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但支撑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的根本动力,实际上是他们对地权增值的再分配主张。在维权过程中,农民以宗族为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因征地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的农民集体维权事件处于高发态势。尽管不少征地案件存在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但支撑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的根本动力,实际上是他们对地权增值的再分配主张。在维权过程中,农民以宗族为动员基础,以重新分配地利为主要目标,并采取了“挟”“闹”“诉”和“谋”等行动策略。地方政府则采用了“开口子”“给票子”“定调子”和“补漏子”等回应性治理策略。农民和村集体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原本属于利益博弈的问题,但是农民通过维权方式将利益博弈问题转化为民生问题和权利话语。村庄微观政治通过信访渠道进入宏观政治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争政治 利益政治 维权行动 地利分配
原文传递
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拆迁中情绪事件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卿志琼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7-136,共10页
近年来,由拆迁所引发的情绪事件时有发生。从行为经济学有关禀赋效应和财政幻觉的视角可以剖析由拆迁引发情绪事件的认知根源和制度基础,揭示我国拆迁中情绪事件的发生机制。对于财产拥有者而言,禀赋效应使其视"家宅如城堡",... 近年来,由拆迁所引发的情绪事件时有发生。从行为经济学有关禀赋效应和财政幻觉的视角可以剖析由拆迁引发情绪事件的认知根源和制度基础,揭示我国拆迁中情绪事件的发生机制。对于财产拥有者而言,禀赋效应使其视"家宅如城堡",它是个体的人格财产;对于财产征收者而言,财政幻觉使其视之为可用货币计价和任意替换的资产。对同一财产对象,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模式并存,这内在地包含着情绪冲突的可能性。这一冲突在中国特定制度安排下会转化为激烈的情绪对抗。我国征收制度存在多重弊端,除了征收行为缺乏应有的约束以外,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的单一化、行政化可能是导致拆迁纠纷最重要的制度根源,因此,制度调整应向着市场化的方向推进。遏制和防范情绪事件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建议是:用市场机制获取所需财产;以高于市场价值补偿;避开高主观价值集中的区域或放弃征收;推行严格的征收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禀赋效应 情绪事件 财政幻觉 行为经济学
原文传递
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孙志建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2年第3期30-58,179-180,共29页
"摊贩现象"兼有积极和消极效应,属于一项争议性政策议题。这种属性深刻影响摊贩监管政策制定及其实施。同时,摊贩问题亦是城市治理中一项边缘性议题,因此,摊贩治理可归属于城市政府"边缘性治理"的范畴。纵览全球,依... "摊贩现象"兼有积极和消极效应,属于一项争议性政策议题。这种属性深刻影响摊贩监管政策制定及其实施。同时,摊贩问题亦是城市治理中一项边缘性议题,因此,摊贩治理可归属于城市政府"边缘性治理"的范畴。纵览全球,依据"制度化包容程度"和"政策稳定性程度"两种标准,可将城市政府摊贩监管这种"边缘性治理"实践划分为以下几种具有典范意义的模式,即"策略化治理""政治化治理"和"规则化治理",等等。在城市政府中,这些摊贩治理之道受制于一系列特定因素或变量,在政策工具使用上亦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边缘性治理 争议性政策议题 摊贩监管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论担保物权实现的程序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自合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8-158,180,共11页
《物权法》规定了抵押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拍卖和变卖抵押财产,但是如何申请、具体适用何种程序申请未予明确,使实体上的权利无法获得司法程序的保障。域外立法关于担保权实现的程序主要有诉讼裁判、申请拍卖和非讼裁判三种模式。现阶段... 《物权法》规定了抵押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拍卖和变卖抵押财产,但是如何申请、具体适用何种程序申请未予明确,使实体上的权利无法获得司法程序的保障。域外立法关于担保权实现的程序主要有诉讼裁判、申请拍卖和非讼裁判三种模式。现阶段我国采用非讼裁判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符合程序正当和高效的要求,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我国强制执行程序的现状,应当在裁定程序中强化对债务人的程序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担保物 拍卖 执行名义 非讼程序
原文传递
我国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及适用——兼评新《民事诉讼法》第196、197条之规定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林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91,共5页
担保物权的实现是担保物权制度发挥效用的直接体现。新《民事诉讼法》第196、197条对担保物权实现所做的程序规定完成了由诉讼程序向非讼程序的重大转变,契合了担保物权人权利实现的便捷需求,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然而,由于新法对实... 担保物权的实现是担保物权制度发挥效用的直接体现。新《民事诉讼法》第196、197条对担保物权实现所做的程序规定完成了由诉讼程序向非讼程序的重大转变,契合了担保物权人权利实现的便捷需求,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然而,由于新法对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较差,加之相关司法解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适用的混乱。为精准适用该程序,发挥其非讼程序的独特优势,应有针对性的规定案件的地域管辖,明确案件的形式审查标准,同时规定不收取案件的申请费用,以确保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在司法适用中的规范性、严谨性、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讼程序 担保物权 实现担保物权程序
下载PDF
比较与分析:我国非讼程序构架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桂明 赵蕾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8-36,共9页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当中,非讼程序发挥着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有效预防和制止民事纠纷,实现法院"不审"而致"争议解决"的重要作用。从非讼事件和非讼程序的概念入手,对各国非讼程序的立法进行比较,对我国非讼程序构...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当中,非讼程序发挥着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有效预防和制止民事纠纷,实现法院"不审"而致"争议解决"的重要作用。从非讼事件和非讼程序的概念入手,对各国非讼程序的立法进行比较,对我国非讼程序构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程序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理论、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之间的关系协调和非讼程序的立法问题是我国非讼程序构架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处理好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握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的界限,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之间的转换,诉讼程序非讼化现象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讼事件 非讼程序 诉讼程序 基本问题
原文传递
中国农民抗争的策略与理据——“依法抗争”理论的两维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肖唐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27-34 90,共9页
在近些年有关中国民众抗争政治的研究中,"依法抗争"理论极具竞争力,得到中外学界甚为广泛的认同。分析表明,"依法抗争"与其说是抗争的手法和策略,倒不如说是抗争的正当性理据。作为抗争的手法和策略,依法抗争存在... 在近些年有关中国民众抗争政治的研究中,"依法抗争"理论极具竞争力,得到中外学界甚为广泛的认同。分析表明,"依法抗争"与其说是抗争的手法和策略,倒不如说是抗争的正当性理据。作为抗争的手法和策略,依法抗争存在内在的冲突,它既可能是非暴力的也可能是暴力的,既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未必是真正的"合法"。这种策略性抗争,难以说是真正的"依法抗争"。作为抗争的正当性理据,"依法抗争"恰当地突显了当今国家法律、政策和意识形态赋予民众抗争的正当性,及其在实际运行和执行中所存在的实际反差。对这些"法",不管内心信任与否,依法抗争者均可将其作为抗争行动的正当性理由。如果说在西方社会,权利已作为不证自明的普适性价值和伦理诉求,社会运动理论对抗争政治正当性理据的疏忽有其正当性,那么,在当今中国,当民众因社会情境尚需要极力正当化其抗争行动,理论研究就没有理由不关注包含伦理和道德情感的深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抗争 抗争手法 抗争理据 政治正当性 抗争政治
下载PDF
诉讼案件所再现的文书类型——以“淡新档案”为中心 被引量:15
19
作者 林乾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3-24,28,共13页
清代地方官厅旧址的公文书经战后台湾大学戴炎辉教授整理成为可利用的“淡新档案” ,其中所有诉讼案件的文书类型包括 :申诉书、诉状、指令书原稿、差役复命书、法庭记录、证文、字据。官厅间文书所再现的内容全面反映了当时州县的诉讼... 清代地方官厅旧址的公文书经战后台湾大学戴炎辉教授整理成为可利用的“淡新档案” ,其中所有诉讼案件的文书类型包括 :申诉书、诉状、指令书原稿、差役复命书、法庭记录、证文、字据。官厅间文书所再现的内容全面反映了当时州县的诉讼实态 ,弥足珍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新档案 文书类型 诉讼案件 申诉书 诉状 指令书 差役复命书 法庭记录 官厅间文书
下载PDF
超越结构与行动范式 被引量:15
20
作者 谢岳 戴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0-188,共9页
20世纪后50年,社会科学在解释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互为竞争的理论范式——结构主义与行动主义。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前者偏重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关系,而后者侧重以行动者为中心。两大理论范式互相批评,指责对方所存在的解... 20世纪后50年,社会科学在解释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互为竞争的理论范式——结构主义与行动主义。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前者偏重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关系,而后者侧重以行动者为中心。两大理论范式互相批评,指责对方所存在的解释缺陷。不过,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先锋理论家们清醒地意识到两种传统范式固有的不足:二者都没有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什么结构或行动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更大。从20世纪末开始,这些理论家们尝试进行新的范式革命。以查尔斯·蒂利为代表的学者们在对革命和社会运动理论加以综合的时候,提出了动态的政治过程理论。他们主张采用"过程—机制"的方法和"相关性方法",动态地分析重大社会变迁的过程和结果。在他们看来,过程—机制理论能够将结构主义范式与行动主义范式嫁接在一起。通过文献分析,本文从本体论的高度,梳理了范式革命的内在逻辑,从而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主义 行动主义 结构—行动范式 抗争政治理论 革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