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糙表面接触的弹性、弹塑性、塑性分形模型 被引量:23
1
作者 朱育权 马保吉 姜凌彦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50-157,共8页
在M B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材料的弹塑性变形过程和接触界面摩擦的作用建立了粗糙表面接触的弹性、弹塑性、塑性分形模型 .分析表明 ,M B模型适用于理想的弹性 塑性材料 ;摩擦副接触界面间的摩擦力对接触状态有较大的影响 ,摩擦力的作用... 在M B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材料的弹塑性变形过程和接触界面摩擦的作用建立了粗糙表面接触的弹性、弹塑性、塑性分形模型 .分析表明 ,M B模型适用于理想的弹性 塑性材料 ;摩擦副接触界面间的摩擦力对接触状态有较大的影响 ,摩擦力的作用使临界弹性接触面积增大 ,从而增大了弹塑性和塑性变形的可能性以及实际接触面积中弹塑性和塑性接触面积的比例 ;材料的应变硬化程度对接触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硬化程度越高 ,接触状态越趋于弹性接触 ,硬化指数越大 ,硬化程度越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接触 分形 磨擦 M-B模型 弹性 弹塑性
下载PDF
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及控制因素——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乔雨朋 邵先杰 +4 位作者 接敬涛 李士才 谢启红 张珉 梁武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2,共7页
秦皇岛32-6油田NmⅡ_(2-4)小层属于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依据Maill河流构型分类方案对其进行构型单元的划分,并分析各级构型单元的成因、特征、识别方法和拼接关系。5级构型单元为整个辫状河道;4级构型单元包括河道、心滩及河漫滩3个微... 秦皇岛32-6油田NmⅡ_(2-4)小层属于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依据Maill河流构型分类方案对其进行构型单元的划分,并分析各级构型单元的成因、特征、识别方法和拼接关系。5级构型单元为整个辫状河道;4级构型单元包括河道、心滩及河漫滩3个微相级单元,纵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河道、河道-心滩-河道和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4种拼接方式,横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道-河漫滩和心滩-河漫滩3种拼接方式;在3级构型单元划分中,把河道单元划分为河底高能滞留单元、下部高能充填单元、中部加积单元及顶部低能废弃单元4个单元;心滩划分为垂积体和落淤层2个单元,河道单元内部的4个3级构型单元在纵向上有滞留-充填-加积-废弃-滞留型、滞留-充填-加积-滞留型、滞留-充填-滞留型3种拼接模式;心滩单元垂积体间的接触关系分为接触型和隔离型2类。储层构型特征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水体能量及物源供给量、沉积基准面升降和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砂质辫状河 构型单元 拼接模式 控制因素 秦皇岛32-6油田
下载PDF
材料摩擦磨损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柳培 韩秀丽 +1 位作者 孙东立 王清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4,共9页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材料服役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试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摩擦磨损的认识需求,因此必须借助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原子尺度理论模型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分...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材料服役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试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摩擦磨损的认识需求,因此必须借助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原子尺度理论模型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分子动力学模拟已经成为研究材料摩擦磨损行为和机制的重要方法.本文详细综述了材料摩擦磨损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首先阐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势能函数的建立;其次介绍了材料摩擦磨损分子动力学模拟常用的接触模型;然后概述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接触面积、载荷、温度、速度和晶体取向等因素对材料摩擦磨损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目前材料摩擦磨损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分子动力学 势能函数 接触模型 晶体取向
下载PDF
Influence of particle contact models on soil response of poorly graded sand during cavity expansion in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 被引量:3
4
作者 Yang Dong Behzad Fatahi +1 位作者 Hadi Khabbaz Henry Zh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8年第6期1154-1170,共17页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 has been extensively adopted to investigate many complex geotechnical related problems due to its capability to incorporate the discontinuous nature of granular materials. In particula...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 has been extensively adopted to investigate many complex geotechnical related problems due to its capability to incorporate the discontinuous nature of granular materials. In particular, when simulating large deformations or distortion of soil(e.g. cavity expansion),DEM can be very effective as other numerical solutions may experience convergence problems. Cavity expansion theory has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articularly to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in situ testing, pile installation and so forth. In addition, the behaviour of geomaterials in a macro-level is utterly determined by microscopic propertie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act model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numerous contact models proposed to mimic the realistic behaviour of granular materials, there are lack of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these contact models on the soil response.Hence,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s with different contact constitutive models was conducted to simulate the response of sandy soils during cylindrical cavity expansion. In this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three contact models, i.e. linear contact model, rolling resistance contact model,and Hertz contact model, are considere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former two models are linear based models, providing linearly elastic and frictional plasticity behaviours, whereas the latter one consists of nonlinear formulation based on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theory of Mindlin and Deresiewicz.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se contact models, several cylindrical cavities were created and expanded gradually from an initial radius of 0.055 m to a final radius of 0.1 m.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s confirm that the calibrated contact models produced similar results regarding the variations of cavity pressure, radial stress, deviatoric stress, volumetric strain, as well as the soil radial displacement. However, the linear contact model may result in inaccurate predictions when highly angu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 Cavity expansion contact models Behaviour of geomaterials
下载PDF
法兰与金属垫片密封表面接触分形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陆锋 宋丽蓉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6-31,共6页
考虑法兰与金属垫片接触属于静接触,接触界面摩擦作用对其不产生影响,在修正的M-B接触模型基础上,建立法兰与金属垫片密封表面接触模型,得到了无量纲真实接触面积与压紧应力的关系.研究表明,真实接触面积随着垫片上压紧应力的增加而呈... 考虑法兰与金属垫片接触属于静接触,接触界面摩擦作用对其不产生影响,在修正的M-B接触模型基础上,建立法兰与金属垫片密封表面接触模型,得到了无量纲真实接触面积与压紧应力的关系.研究表明,真实接触面积随着垫片上压紧应力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在相同接触应力下,真实接触面积随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增大,随尺度系数C的增大而减小,即表面越光滑真实接触面积越大.这为金属垫片密封性能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封表面 接触模型 分形模型
下载PDF
局部接触变形模型对简支梁多次弹塑性撞击模拟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中华 尹晓春 唐亮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9-744,共6页
针对钝圆柱头刚性质量水平撞击理想弹塑性简支梁问题,比较分析了3种典型的局部接触变形模型,即弹塑性剪切变形(EPS)模型、Johnson钝楔压入(B I)模型和单轴压缩(UC)模型对可能出现的多次弹塑性撞击现象的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引入多次撞... 针对钝圆柱头刚性质量水平撞击理想弹塑性简支梁问题,比较分析了3种典型的局部接触变形模型,即弹塑性剪切变形(EPS)模型、Johnson钝楔压入(B I)模型和单轴压缩(UC)模型对可能出现的多次弹塑性撞击现象的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引入多次撞击和分离条件,将3种模型加以推广,并结合有限差分法,提出了求解多次弹塑性撞击问题的方法。通过对算例的比较可知,3种模型均可推广用于多次弹塑性撞击现象的模拟,它们对撞击力的模拟结果有差别,对撞击区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等多次弹塑性撞击的分布特征的模拟结果则完全一致,对梁中端位移、刚性质量速度和梁上的应力等弹塑性撞击动力响应的模拟结果也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模型 简支梁 多次碰撞 接触力 动力响应
下载PDF
探针尺寸对Si-DLC薄膜表面粘附和摩擦的影响
7
作者 范真 刘翊 +2 位作者 丁建宁 程广贵 陈修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采用AFM尖头探针、球头探针和平头探针对Si-DLC膜进行摩擦实验,研究了薄膜的微观摩擦力学性能,探讨了不同接触尺度下薄膜表面粘附力及摩擦产生的机理,建立了不同探针与薄膜表面粗糙峰的接触模型,推导了表面粘附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表达式... 采用AFM尖头探针、球头探针和平头探针对Si-DLC膜进行摩擦实验,研究了薄膜的微观摩擦力学性能,探讨了不同接触尺度下薄膜表面粘附力及摩擦产生的机理,建立了不同探针与薄膜表面粗糙峰的接触模型,推导了表面粘附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表达式,表明在微观接触中,接触面积对粘附力起着主导作用。尖头探针与薄膜表面的微观摩擦系数取决于表面粗糙峰的斜率,与粗糙峰的高度相关不大;球头探针与薄膜表面的摩擦力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接触粗糙峰密度;平头探针与薄膜表面的摩擦力主要取决于外加载荷,表面形貌的微观尺寸效应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DLC膜 接触尺度 摩擦机理 接触模型
下载PDF
板形调控工艺对轧辊间接触及磨损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吴琼 秦晓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247,共6页
六辊UCM冷轧机目前采用工作辊窜辊、中间辊窜辊和弯辊等板形调控工艺以改善板形质量,但上述工艺对轧辊间接触应力和轧辊的磨损亦有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轧机的板形调控能力。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某厂采用的六辊UCM冷轧机1/2辊... 六辊UCM冷轧机目前采用工作辊窜辊、中间辊窜辊和弯辊等板形调控工艺以改善板形质量,但上述工艺对轧辊间接触应力和轧辊的磨损亦有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轧机的板形调控能力。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某厂采用的六辊UCM冷轧机1/2辊系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板形调控工艺参数情形下的辊间接触应力进行了分析,结合轧辊磨损深度计算模型,分析并揭示了板形调控工艺对轧辊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工作辊和中间辊窜辊不仅会增加与其直接接触的轧辊表面接触应力分布不均匀性,亦会引起轧辊反窜辊方向一侧表面磨损随窜辊量增加而急剧增加;而中间辊弯辊工艺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辊间接触应力和磨损轧辊轴线方向分布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CM冷轧机 板形调控工艺 辊系接触模型 轧辊磨损
下载PDF
微间隙共形圆柱接触力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宿月文 郭彩霞 陈渭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113,共8页
针对目前间隙铰接副接触力模型无法有效表述不同材料耗散阻尼效应,以及不适用于微间隙共形接触的问题,分析各种接触力模型中弹性接触力和耗散阻尼力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普适性的圆柱内接触力分析模型。该模型将接触力描述为接触... 针对目前间隙铰接副接触力模型无法有效表述不同材料耗散阻尼效应,以及不适用于微间隙共形接触的问题,分析各种接触力模型中弹性接触力和耗散阻尼力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普适性的圆柱内接触力分析模型。该模型将接触力描述为接触深度的显式函数,并将其适用范围有效地扩展至微间隙和低恢复系数工况。采用含间隙铰接副的曲柄-滑块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对所提出接触力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普适性接触力模型体现了微间隙时更高的接触刚度和低恢复系数时显著的阻尼效应,从而可为不同材料和间隙尺寸的间隙铰接副力学分析提供更为完备的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内接触建模 接触力 多体动力学 间隙铰接副
下载PDF
不连续散粒体的离散单元法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伟 朱德懋 +1 位作者 胡选利 黄协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5-91,共7页
建立了球体元三维离散单元法的单元接触模型。该模型把两个球体空间接触时的相互作用简化为四个弹簧阻尼器和三个滑动摩擦器。根据赫兹接触理论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理论,合理地确定了各接触参数。文中详细讨论了接触球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分... 建立了球体元三维离散单元法的单元接触模型。该模型把两个球体空间接触时的相互作用简化为四个弹簧阻尼器和三个滑动摩擦器。根据赫兹接触理论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理论,合理地确定了各接触参数。文中详细讨论了接触球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球体间产生接触的判断及检索方法,给出了球体元三维离散单元法的原理、算法和数据结构,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利用该程序对球体自重下落和颗粒阻尼减振器分别进行了仿真计算,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本文方法和程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化 离散单元法 球体元 散粒体 DEM
下载PDF
基于堆积试验的壤土离散元参数的标定 被引量:41
11
作者 贺一鸣 向伟 +2 位作者 吴明亮 全伟 陈超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20,共5页
为获取南方地区黏弹性壤土颗粒离散元接触模型的本征物理参数和接触力学参数,建立其用于离散元仿真的接触模型。以试验测定的堆积角为40.95°的壤土为研究对象,选取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通过实测试验获取壤土的本征物... 为获取南方地区黏弹性壤土颗粒离散元接触模型的本征物理参数和接触力学参数,建立其用于离散元仿真的接触模型。以试验测定的堆积角为40.95°的壤土为研究对象,选取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通过实测试验获取壤土的本征物理参数值;借助GEMM数据库推荐的土壤接触力学参数初选范围,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得到接触力学参数值的最优值区间。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最优值区间的接触力学参数进行4因素3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获取堆积角回归模型,以实测土壤堆积角40.95°为目标,对回归模型进行接触力学参数寻优,得到接触力学参数的最优组合为:JKR表面能13.05 J/m2,恢复系数0.5,动摩擦因数0.15,静摩擦因数1.06,该最优组合参数仿真堆积角均值为41.07°,与实测堆积角误差为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土 堆积角 离散元法 参数标定 接触模型
下载PDF
地铁隧道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鸿 毕继红 张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6-153,共8页
本文对动力有限元法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和土-结构接触面模型的设定提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地铁1、2号线工程为实例,分别对水平地震作用下圆形盾构隧道的动位移、动应力与动应变以及地表位移等动力反应... 本文对动力有限元法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和土-结构接触面模型的设定提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地铁1、2号线工程为实例,分别对水平地震作用下圆形盾构隧道的动位移、动应力与动应变以及地表位移等动力反应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规律和结论,从而为地铁隧道的抗震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有限元法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接触面模型 地震反应分析
下载PDF
圆柱铰间隙运动学分析及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23
13
作者 尉立肖 刘才山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9-687,共9页
含关节间隙的多体系统动力学精细的仿真计算必须依赖于对关节处2相对运动体的运动学描述。针对工程中常见的圆柱铰关节,建立了识别间隙铰处碰撞接触模式的运动学关系。该运动学关系直接基于间隙铰关节的几何构形来确定运动过程中潜在碰... 含关节间隙的多体系统动力学精细的仿真计算必须依赖于对关节处2相对运动体的运动学描述。针对工程中常见的圆柱铰关节,建立了识别间隙铰处碰撞接触模式的运动学关系。该运动学关系直接基于间隙铰关节的几何构形来确定运动过程中潜在碰撞接触点对之间的最小距离,避免了一般多体系统确定碰撞接触点的搜索过程。基于Hertz接触刚度并考虑阻尼效应的影响建立法向接触模型,采用修正的库仑模型考虑关节处的摩擦作用。针对一曲柄机构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了空间间隙、摩擦系数、杆件的柔性等因素对系统动力学特性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间隙 空间间隙 碰撞模型 赫兹接触 库仑摩擦
下载PDF
钢丝绳三维接触模型及丝间应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马军 葛世荣 张德坤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4-868,共5页
建立了1×19IWS钢丝绳三维接触模型,该模型采用Splitting-pinball算法进行接触位置搜索,采用Augmented-Lagrangian算法进行接触载荷计算。对模型施加拉伸载荷,应用有限元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得出了钢丝沿轴线方向及在钢丝横... 建立了1×19IWS钢丝绳三维接触模型,该模型采用Splitting-pinball算法进行接触位置搜索,采用Augmented-Lagrangian算法进行接触载荷计算。对模型施加拉伸载荷,应用有限元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得出了钢丝沿轴线方向及在钢丝横截面内的应力分布规律;对照摩擦因数分别取0.10、0.11、0.12时的计算结果,得出摩擦因数对钢丝应力的影响规律,摩擦因数对钢丝切应力影响显著。分析了5个不同捻距倍数的钢丝绳计算结果,得出了捻距倍数对钢丝应力的影响规律,钢丝vonMises应力随捻距倍数增大而增大,但增大不明显,钢丝切应力随捻距倍数增大而减小,且在捻距倍数较小时变化幅度较大。进行了钢丝绳拉伸变形试验,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说明所选用的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接触模型 应力分布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复合材料层合板机械连接结构累积损伤模型和挤压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爽 王栋 +2 位作者 郦正能 寇长河 章怡宁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建立了三维累积损伤有限元模型,采用扩展拉格朗日乘子法对螺栓表面和复合材料层合板孔壁间的接触行为进行了模拟。对复合材料层合板中纤维断裂、基体开裂和纤维-基体剪切3类基本损伤类型的产生、扩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三维累积损伤有限元模型,采用扩展拉格朗日乘子法对螺栓表面和复合材料层合板孔壁间的接触行为进行了模拟。对复合材料层合板中纤维断裂、基体开裂和纤维-基体剪切3类基本损伤类型的产生、扩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单钉连接结构的载荷-位移曲线,预测了它们的初始挤压破坏载荷。同时,进行了T300帘子布/QY8911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层合板单钉单搭螺栓挤压强度试验,验证了不同铺层类型和结构尺寸对复合材料层合板机械连接挤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合板 机械连接 累积损伤 接触模型
下载PDF
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贺一鸣 吴明亮 +3 位作者 向伟 颜波 王加跃 包攀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0期133-137,共5页
简述了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的不同应用,分别讨论了离散元法在土壤散体颗粒、农业物料颗粒、多相流中单相介质的应用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数量级受限,颗粒模型不精准,复杂工况制约等问题。... 简述了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的不同应用,分别讨论了离散元法在土壤散体颗粒、农业物料颗粒、多相流中单相介质的应用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数量级受限,颗粒模型不精准,复杂工况制约等问题。提出今后离散元法的研究趋势:开发农业工程领域的专用离散元软件,提高颗粒群的运算效率;通过准确获取物料的细观参数,从理论基础上完善接触模型,使仿真颗粒与真实颗粒更为接近;通过离散元法软件与其他软件耦合,结合API的二次开发,拓宽离散元法在复杂散体颗粒运动仿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农业工程 应用进展 仿真 接触模型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齿轮接触应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奇 赵韩 +1 位作者 黄康 徐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14-1017,1057,共5页
综合研究齿面间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对齿轮接触面间的应力状态的影响,建立轮齿齿面间的应力分析与计算分形模型,该模型能准确计算齿面的接触应力,并能解决微线段齿轮内接触的应力计算问题。分析了各参数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趋势,给出... 综合研究齿面间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对齿轮接触面间的应力状态的影响,建立轮齿齿面间的应力分析与计算分形模型,该模型能准确计算齿面的接触应力,并能解决微线段齿轮内接触的应力计算问题。分析了各参数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趋势,给出了一对渐开线齿轮接触强度计算的三种理论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证明了分形理论应用于齿轮接触强度计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应力分析 分形 接触模型
下载PDF
深埋TBM施工输水隧洞结构的三维仿真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钟登华 佟大威 +1 位作者 王帅 刘东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9-613,618,共6页
考虑围岩材料的弹塑性,引入有限元程序中的生死单元,建立了可模拟隧洞开挖过程的围岩三维仿真模型,求得了深埋隧洞围岩变形的分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接触模型和库仑摩擦模型模拟管片接头的非线性连接作用,建立了TBM隧洞管片结构的... 考虑围岩材料的弹塑性,引入有限元程序中的生死单元,建立了可模拟隧洞开挖过程的围岩三维仿真模型,求得了深埋隧洞围岩变形的分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接触模型和库仑摩擦模型模拟管片接头的非线性连接作用,建立了TBM隧洞管片结构的三维仿真模型,分析在不同工况(施工期、运行期、检修期)、不同围岩类型以及不同衬砌时机下管片的应力应变特征,为输水隧洞的适时衬砌和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TBM 数值仿真 单元生死模型 接触模型 库仑摩擦模型
下载PDF
简化接触模型的月壤离散元数值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郑敏 蒋明镜 申志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66-771,共6页
根据月壤其颗粒级配可归类于粉质砂土。针对真实月壤所处的环境(无水、低重力场、低气压等),将Perko等2001年提出的月壤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植入离散元分析软件PFC2D中,模拟了刚性边界下加入该模型与未加该模型试样的双轴压缩试验,研究了... 根据月壤其颗粒级配可归类于粉质砂土。针对真实月壤所处的环境(无水、低重力场、低气压等),将Perko等2001年提出的月壤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植入离散元分析软件PFC2D中,模拟了刚性边界下加入该模型与未加该模型试样的双轴压缩试验,研究了颗粒间范德华力对试样的宏观力学特性与微观颗粒接触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对试样的抗剪强度、体应变以及颗粒平均配位数都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壤 接触模型 离散单元法 范德华力
下载PDF
分形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 被引量:19
20
作者 甘立 原园 +2 位作者 刘凯 成雨 张静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8-743,929,共6页
为了建立更为精准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修正的弹塑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完全塑性三种变形状态;建立了临界第一弹塑性接触面积、临界第二弹塑性接触面积与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为了建立更为精准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修正的弹塑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完全塑性三种变形状态;建立了临界第一弹塑性接触面积、临界第二弹塑性接触面积与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分别推导出三种变形阶段的接触载荷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式;结合海洋岛屿面积分布密度函数,获得了接触表面上总接触载荷与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单个微凸体的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不但与材料属性和分形参数有关,也与微凸体的尺寸有关;分形参数一定时,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大,真实接触面积也在增大,弹性接触面积与真实接触面积的比值逐渐减小。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粗糙表面的摩擦、磨损、润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微凸体 分形理论 临界接触面积 接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