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宪法学与宪法:对一些批评意见的回应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景辉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48-62,共15页
宪法是实在法体系中最特殊的法律,这体现在宪法是法体系的构成性条件,即有法体系就意味着有宪法,没有宪法就没有法体系。就此而言,宪法并不仅是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同样也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宪法的性质关系到对“法律是什么”的回答... 宪法是实在法体系中最特殊的法律,这体现在宪法是法体系的构成性条件,即有法体系就意味着有宪法,没有宪法就没有法体系。就此而言,宪法并不仅是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同样也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宪法的性质关系到对“法律是什么”的回答。由该特殊地位出发,宪法在性质上就只能是最高法而非根本法,于是宪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就不会是具体化的关系,并且这还会决定宪法很多重要特征,如宪法的成文化或法典化以及对宪法解释的基本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 法理学 宪法 根本法
下载PDF
改造“律例”——晚清法律翻译的语言、观念与知识范式的近代转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富鹏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9,共13页
晚清由外而内的秩序危机,不断引发国家焦虑,并渐次推动着域外法学知识的翻译热潮。晚清变法之不同于以往历代变法的关键处,在于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思考国家体制的知识参照,逐渐改造了'律例'这个知识范式。从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 晚清由外而内的秩序危机,不断引发国家焦虑,并渐次推动着域外法学知识的翻译热潮。晚清变法之不同于以往历代变法的关键处,在于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思考国家体制的知识参照,逐渐改造了'律例'这个知识范式。从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到1864年同文馆出版丁韪良译本《万国公法》,国际法的知识位格实现了从'律例'到'公法'的身份转变。从1880年比利干领衔翻译《法国律例》到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译日本法规大全》,国内法之'六法全书'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律例'框架,被视为崭新的《周礼》六官。德国、日本一脉的'国法学'作为'六法全书'的正当性基础,遂成为近代国人思考、改造国家的知识工具。从'律例'体系向'六法全书'的范式转化,通过法律翻译,牵连于语言、观念与知识类型的整体改变,亦实现了知识正当性的置换。从此,作为知识类型的'六法全书',将成为共和时代的新法统,重新定义着法与国家,设定着法律的产生、适用方式,乃至整个国家的构造、运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翻译 知识范式 律例 六法全书 国法学
原文传递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春萍 《北方法学》 CSSCI 2012年第4期33-44,共12页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过程前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降,后可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其影响的方式体现为翻译出版苏联宪法的教材、著作和论文,苏联法学专家直接开设"苏维埃国家法&qu...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过程前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降,后可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其影响的方式体现为翻译出版苏联宪法的教材、著作和论文,苏联法学专家直接开设"苏维埃国家法"课程介绍苏联宪法理论;影响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宪法概念、宪法作用、宪法本质、宪法与法制和法治的关系、人民权利与公民权利、宪法学体系等方面;影响的结果可归结为宪法学研究"阶级斗争范式"的形成、以国家学说为核心的宪法学体系建构以及轻视宪法基础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法 宪法学说 宪法理论
下载PDF
改革、修宪与宪法理论论争——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之际的一个学术史回溯 被引量:6
4
作者 常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3,共10页
从宪法修改问题在学界的最初提出、学界对频繁修宪现象的反思以及在宪法修改内容方面的一些理论焦点等问题出发,梳理了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学界对于宪法修改的一些争议性论题,旨在以宪法修改的相关理论论争为线索,探究现行宪法30年来的变... 从宪法修改问题在学界的最初提出、学界对频繁修宪现象的反思以及在宪法修改内容方面的一些理论焦点等问题出发,梳理了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学界对于宪法修改的一些争议性论题,旨在以宪法修改的相关理论论争为线索,探究现行宪法30年来的变迁轨迹,并对现行宪法的实施、变迁等问题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修改 改革 宪法理论
原文传递
宪法学的走向:从宪法科学到宪法哲学 被引量:5
5
作者 谢维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9,共8页
宪法学可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层次上独立地展开,宪法科学以实然宪法的应用为中心,宪法哲学以宪法的应然为中心。我国传统宪法学含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不仅影响了宪法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妨碍了宪法哲学的产生。我国宪法学的未来走向是... 宪法学可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层次上独立地展开,宪法科学以实然宪法的应用为中心,宪法哲学以宪法的应然为中心。我国传统宪法学含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不仅影响了宪法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妨碍了宪法哲学的产生。我国宪法学的未来走向是要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个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一方面推进宪法科学的实证化,一方面提高宪法学的哲学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 宪法科学 宪法哲学 科学主义
下载PDF
派驻监督的组织逻辑:法律地位、职责与界限——建构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0,共11页
派驻是中国以自我监督为本质的国家组织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组织主体统一人格与具体监督功能的分离,是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围绕宪法、监察法、国家机关组织法及相关规范,运用宪法学国家层面的组织理论系统分析派驻机构的法律地... 派驻是中国以自我监督为本质的国家组织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组织主体统一人格与具体监督功能的分离,是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围绕宪法、监察法、国家机关组织法及相关规范,运用宪法学国家层面的组织理论系统分析派驻机构的法律地位与构造、派驻监督的监察职责、派驻监督的角色与行为界限这三个理论问题,以尝试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分析认为,派驻机构是一种具有部分法律能力的国家机关,与派出它的纪检监察机关之间形成代表关系。作为派驻监督的组织,派驻机构在运行中要基于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合理厘定四项法律职责,并建立起派驻监督动态分类的活动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驻监督 派驻机构 宪法学 纪检监察学 组织法
下载PDF
我国合宪性审查的法理困境及其排除 被引量:6
7
作者 门中敬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191,共10页
合宪性审查的正当性之法理依据有三:一是民主合法性只是国家组织法的基础;二是立法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决断,而非"是非对错"的正确判断;三是立法过程表明其现实妥协的成分可能比法理正确要高。我国的合宪性审查与其他国家的违宪... 合宪性审查的正当性之法理依据有三:一是民主合法性只是国家组织法的基础;二是立法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决断,而非"是非对错"的正确判断;三是立法过程表明其现实妥协的成分可能比法理正确要高。我国的合宪性审查与其他国家的违宪(合宪性)审查一样,虽具有前述正当性之法理依据,但也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存在诸如"自我审查悖论""低度法理化倾向""基础规范的统一性难题"等法理困境。为防范和化解上述法理困境,应根据中国宪法的实际运行状况,确立相对独立审查的原则,建立合理区分政治行为与法律行为的过滤机制,以及设置正当程序控制和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审查 正当性 法理困境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宪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勤华 《当代法学》 2004年第5期141-154,共14页
现代意义的宪法以及宪法学是西方社会的产物 ,在 1 9世纪 3 0年代前后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宪法学也在那个时期开始孕育和诞生。通过对民国时期出版、发表的宪法专著、译著、教材和论文的整理、分析 ,对几部代表性的宪法学作品的评述 ... 现代意义的宪法以及宪法学是西方社会的产物 ,在 1 9世纪 3 0年代前后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宪法学也在那个时期开始孕育和诞生。通过对民国时期出版、发表的宪法专著、译著、教材和论文的整理、分析 ,对几部代表性的宪法学作品的评述 ,以及民国时期中国宪法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的阐述 ,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宪法学诞生与成长的经验和教训 ,并可以对繁荣新时期的中国法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宪法学 诞生 法律史
原文传递
宪法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建构探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陈雄 胡清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45-48,共4页
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法治和宪法居于核心地位。在宪法学视野下,防范国家权力滥用是和谐社会建构的根本理念,用宪法规制国家权力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用宪法保障特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宪法学 国家权力 公民权利
下载PDF
论宪法学的人学特色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3,共6页
宪法学是一部以人为起点和归宿的人学,也是一门以人性为基础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确立宪法学的人学特色有助于恢复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也有助于厘清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原点。
关键词 宪法学 人学 人性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论宪法作为《民法典》的内容渊源——从“合宪性审查”与“利益法学”的正反视角
11
作者 宝冉 额尔登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依据宪法,制定民法”的具体内涵问题,涉及到“宪法是否为民法的内容渊源”这一极其重要的“宪民关系问题”,并争论至今。采取了正反两条分析进路:从反面推论而言“合宪性审查”角度看,“根据宪法,制定民法”构成对《民法典》进行合宪... “依据宪法,制定民法”的具体内涵问题,涉及到“宪法是否为民法的内容渊源”这一极其重要的“宪民关系问题”,并争论至今。采取了正反两条分析进路:从反面推论而言“合宪性审查”角度看,“根据宪法,制定民法”构成对《民法典》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前提,反之,如果能够证明可以对《民法典》内容进行合宪性审查,那便意味着宪法与《民法典》之间存在内容连接;从正面推论而言,“利益法学”角度看,《民法典》亦为民事立法者对相互冲突的利益进行评价的产物,而在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宪法的规则、原则与精神必然是重要的利益评价标准,从而使宪法与《民法典》之间产生内容连接。虽然在应然层面,根据宪法所制定之《民法典》具有天然合宪性,但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现实层面的合宪性危机,而合宪性解释,便是消解此“二律背反困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立法 合宪性审查 内容渊源 利益法学
下载PDF
论党内典章的二重性及其研究的宪法学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伯超 刘建湘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党内典章是党的中央组织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党章和中央党内法规。党内典章具有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政党规范的特殊属性,它是由宪法确认和支持的特殊政治规范,是国家公权力配置与运行的... 党内典章是党的中央组织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党章和中央党内法规。党内典章具有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政党规范的特殊属性,它是由宪法确认和支持的特殊政治规范,是国家公权力配置与运行的重要依据,具有根本法属性和根本法效力,与宪法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根本法体系。加强党内典章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典章 党内法规 根本法 宪法学
原文传递
论科学发展观对宪法及宪法学的影响
13
作者 吴岚 吴疆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问题。法律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法治化水平不高或法治模式正在建构的中国,应当顺应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的选择,这也...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问题。法律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法治化水平不高或法治模式正在建构的中国,应当顺应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的选择,这也为处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宪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科学发展观具有宪法指导思想价值、宪法性方法论价值、保障基本人权价值。科学发展观将对中国宪法观念变革、宪法内容变化和宪政体制机制完善发生重要影响,将对宪法理论和宪法学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宪法 宪法学 宪法学价值 宪法理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宪法学阐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苗连营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3,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决定了我国宪法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律,并赋予了中国宪法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特征。我国宪法不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富矿”中汲取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养分...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决定了我国宪法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律,并赋予了中国宪法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特征。我国宪法不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富矿”中汲取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养分和规范建构资源,也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与主体内容,并以其至上的法律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着根本的法治保障。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良性互动,演绎了我国宪法和中国式现代化独特而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人类宪法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宪法学 阐释
下载PDF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体系新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进学 杨阿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140,共7页
当代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可概括为7组14个范畴,即民主与共和、宪法与法治、基本权利(人权)与国家权力、宪法职权与宪法责任、宪法规范与宪法效力、宪法救济与宪法诉讼、宪法概念与宪法解释。这一概括大致勾勒出了中国宪法学的基本框架,... 当代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可概括为7组14个范畴,即民主与共和、宪法与法治、基本权利(人权)与国家权力、宪法职权与宪法责任、宪法规范与宪法效力、宪法救济与宪法诉讼、宪法概念与宪法解释。这一概括大致勾勒出了中国宪法学的基本框架,使整个基本范畴体系形成内部相通、外部协调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各个范畴之间具有逻辑同一性基础,既有独立的价值,又体现其在体系中的不孤立与相容性;每个范畴发挥作用,都有赖于其他范畴提供支持。7组范畴依顺序展现的是宪法运行的全过程,共同致力于宪政理想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宪法学 基本范畴
下载PDF
《宪法学》的与时俱进——对宪法修正案重要内容的深刻理解
16
作者 李孟娣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2-64,共3页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我国根本大法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对《宪法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宪法学》的教学中,应从五个方面深刻领会宪法修正案精神实质,以促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加深对宪法的理解。
关键词 宪法修正案 与时俱进 《宪法学》 高校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下载PDF
美国学术自由在二战后的新发展——以联邦法院的学术自由判例为视角
17
作者 张亮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06-110,共5页
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的尖锐对立,美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反共法案,旨在清除公共系统中的共产主义者。政治的影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也未能幸免。1950年的拉铁摩尔案揭开了政治对学术自由进行迫害的先例,... 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的尖锐对立,美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反共法案,旨在清除公共系统中的共产主义者。政治的影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也未能幸免。1950年的拉铁摩尔案揭开了政治对学术自由进行迫害的先例,"麦卡锡主义"一词由此产生,并成为政治力量对学术自由加以侵害的代名词。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对学术自由的迫害达到高潮,反映出学术自由在美国没有明确且具体的法律保障,难以真正制度化。因此,对学术自由的内涵进行法律上的界定,成为美国联邦法院及州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必须作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自由 宪法权利 宪法判例 麦卡锡主义
原文传递
规范法学:宪政法理学的理论原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风景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6-81,共6页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法律”性并不明显的革命法理学难堪重任。而建基于“看不见的手”、“知识就是权力”和“摈弃玄虚,追求实在”的规范法学,因其蕴涵着崇尚自由、追求民主、向往科学的内在精神,可成为建构宪政法理学的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法律”性并不明显的革命法理学难堪重任。而建基于“看不见的手”、“知识就是权力”和“摈弃玄虚,追求实在”的规范法学,因其蕴涵着崇尚自由、追求民主、向往科学的内在精神,可成为建构宪政法理学的理论原型。宪政法理学将现行的法律制度作为出发点,着重分析法律渊源、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权利义务、法律效力、法律体系、法律责任等法律自身问题;主要研究事实认定、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法律技术问题。宪政法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源于中国现实,涵纳当今各种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蕴涵着丰富的理论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法学 革命法理学 宪政法理学
下载PDF
关于警察院校开设宪法判例与事例课程的思考
19
作者 刘琳璘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68-71,共4页
在人民警察的培养过程和人民警察活动准则的确立中,宪法学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宪法判例与事例课程的开设,对推动警察院校学生树立宪法价值理念,形成宪法思维,并学会在未来的执法实践中寻找宪法问题的焦点,运用宪法思维解释和... 在人民警察的培养过程和人民警察活动准则的确立中,宪法学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宪法判例与事例课程的开设,对推动警察院校学生树立宪法价值理念,形成宪法思维,并学会在未来的执法实践中寻找宪法问题的焦点,运用宪法思维解释和解决各种法律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 宪法判例与事例 宪法思维
下载PDF
宪法学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92-97,104,共7页
宪法学在线课程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积淀和应得到持续关注。宪法学在线课程开发有自身的特点:时政性与法规范性兼具,具有学术敏感性而同时要面对正能量期待,彰显学术前沿性且内涵广泛。宪法学线上课程面临的困境:生活化案例相对较少... 宪法学在线课程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积淀和应得到持续关注。宪法学在线课程开发有自身的特点:时政性与法规范性兼具,具有学术敏感性而同时要面对正能量期待,彰显学术前沿性且内涵广泛。宪法学线上课程面临的困境:生活化案例相对较少,与宪法法治实践之间没有达到完全贯通,在观念拓清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较重。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树立正确的宪法学网络课程建设观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展开宪法学网络课程建设,通过专题设计实现宪法学的故事性讲授,借力境外宪法学案例助力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宪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 在线课程 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