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公民文化与宪法政治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叶中 李炳辉 《时代法学》 CSSCI 2010年第6期16-22,共7页
公民文化是政治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中,公民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们是支撑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我国在建设宪法政治的过程中,也必须认真对待公民文化对于宪法政治的支撑作用,并从宪法社会化的角... 公民文化是政治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中,公民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们是支撑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我国在建设宪法政治的过程中,也必须认真对待公民文化对于宪法政治的支撑作用,并从宪法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公民文化对宪法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来说,正确处理公民文化和宪法制度的关系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文化 宪法政治 政治社会化 宪法社会化
下载PDF
宪法社会化、宪法文化建设与大众宪政主义——政府依宪而治原则的确立途径 被引量:2
2
作者 欧阳景根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4,共7页
宪政可以分为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宪政和非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宪政。我国要致力建设的宪政是一种以确立政府依宪而治原则为核心的非自由主义的宪政。要确保这一原则的最终确立,需要进行宪法社会化,以及为它提供一个"有限司法审... 宪政可以分为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宪政和非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宪政。我国要致力建设的宪政是一种以确立政府依宪而治原则为核心的非自由主义的宪政。要确保这一原则的最终确立,需要进行宪法社会化,以及为它提供一个"有限司法审查"的制度平台。同时,大力进行宪法文化建设,通过为多数公众接受与使用的评判政府行为的标准,来给政府行为形成外在的社会舆论约束,并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最终通过大众宪政主义的途径,通过宪法原则与宪法价值由公民的选择、确认和解释,来实现宪法发展与宪制的长久维系和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而治 宪法社会化 有限司法审查 宪法文化 大众宪政主义
下载PDF
宪法社会权及其司法救济——比较法的视角 被引量:15
3
作者 聂鑫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1,共7页
宪法社会权的正当性及其直接司法救济的可行性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情况下对于该问题采取了不同态度,有的国家仅把宪法社会权作为不可直接司法救济的宣示性权利;有的则采取了"弱救济"的方式,更多尊重立法与行政部... 宪法社会权的正当性及其直接司法救济的可行性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情况下对于该问题采取了不同态度,有的国家仅把宪法社会权作为不可直接司法救济的宣示性权利;有的则采取了"弱救济"的方式,更多尊重立法与行政部门的裁量权;也有的法院在特殊情况下会采用"强救济"的方式,直接判决强制实现宪法社会权。实际上,法院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转化适用"弱救济"与"强救济"。在宪法社会权领域,不可过分依赖司法救济,而应更多地由政府根据人民的需要来具体实现。排除了直接司法救济这一必要条件,宪法社会权的正当性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社会权 司法救济 有为政府 弱法院 强权利
下载PDF
宪法宣誓、人民主权与执政党的政治伦理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国旺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35,共13页
已有对宪法宣誓的研究,要么从比较法视角入手,侧重其与国际接轨的意义;要么从具体的宣誓程序着眼,侧重其制度设计的完善。若将宪法宣誓看作普法意义上的社会动员,探讨它与人民主权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激活和更新执政党之政治伦理的意义... 已有对宪法宣誓的研究,要么从比较法视角入手,侧重其与国际接轨的意义;要么从具体的宣誓程序着眼,侧重其制度设计的完善。若将宪法宣誓看作普法意义上的社会动员,探讨它与人民主权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激活和更新执政党之政治伦理的意义,则会得出下述认识:第一,宪法宣誓制度包含着政治过程、法律过程和社会动员过程三个维度,政治过程是动因,法律过程是形式,社会动员过程是本质;因而它不是向宣誓者施加责任的法律机制,而是示范某种特定情感的社会仪式。第二,宪法宣誓既包含"向宪法宣誓",也包含"通过宪法来宣誓",宪法宣誓的聆听者不再只是宪法,而更多的是借由宪法而在场的"人民";宣誓者既是向结构化的人民宣誓,也是通过已结构化的人民向"人民本身"宣誓。第三,宪法宣誓的主体不仅代表其个人,而且也代表执政党向人民重申自身的政治伦理。第四,执政党政治伦理的激活必须直面宪法、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在的多重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宣誓 宪法实施 社会动员性 人民 执政党的政治伦理
原文传递
公民经济自由在中国宪法中的重新确立 被引量:5
5
作者 邓肄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58,共13页
在中国,从1954年宪法开始直到1978年宪法,公民经济自由均在总体上被宪法所否定。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执政党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公民经济自由在1982年宪法中开始得到初步的肯定,并最终在以后的... 在中国,从1954年宪法开始直到1978年宪法,公民经济自由均在总体上被宪法所否定。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执政党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公民经济自由在1982年宪法中开始得到初步的肯定,并最终在以后的四次宪法修改中重获新生。公民经济自由在中国宪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是我们不根据"理性"而根据"实践"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自由 宪法 基本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体系建设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2
6
作者 莫纪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在全面和系统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所蕴涵的重要宪法精神基础上,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文章中突出强调的“加强中国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 本文在全面和系统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所蕴涵的重要宪法精神基础上,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文章中突出强调的“加强中国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主张,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重维度”出发,对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如何提升中国宪法学在国际宪法学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宪法学的学术理念有机结合的具有创新性质的学术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 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下载PDF
八二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道路的开创——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禹 《地方立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1-18,共18页
八二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和法制体现。它包含着中国制宪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人民探索符合中国特点、契应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宪法道路的重要成果和法制体现... 八二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和法制体现。它包含着中国制宪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人民探索符合中国特点、契应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宪法道路的重要成果和法制体现。八二宪法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道路的开创。坚定中国宪法文化自信、加强中国宪法理论研究和推进中国宪法监督建设,继续推进八二宪法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道路,为国家发展进步、人民幸福生活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二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道路 宪法文化 宪法理论 宪法监督
下载PDF
论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路径与法律文化氛围 被引量:1
8
作者 文正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4-79,4,共6页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路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必然联系是: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为主要任务,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推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路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必然联系是: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为主要任务,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推进"善政"体系建设,强调积极而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作。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相呼应,即确立和发展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权受制于法、权力制衡、慎用权力、敬畏用权的习俗和观念;确立和发展一把手身先垂范带头接受监督,以及对腐败零容忍的舆论导向和观念;确立和发展主权在民,人民群众应积极主动创造和争取幸福和正义、真正当家做主的习俗、观念和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民主与法治 法律文化
下载PDF
人权保障:修宪的价值目标
9
作者 袁兵喜 《怀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3-56,共4页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如何进一步保障人权来进行制度设计。“人权”概念的首次入宪将推动我国民主宪政事业的重大发展;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则使人权...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如何进一步保障人权来进行制度设计。“人权”概念的首次入宪将推动我国民主宪政事业的重大发展;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则使人权更具制度化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宪 人权 私有财产权 社会保障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