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与智能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罗钧旻 郑守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0期38-41,共4页
分析了人工智能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唯识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智能的本质与特性,提出了智能的形式化描述模型AORBCO,论证了用AORBCO模型作为智能模型可使表达形式(智)与表达内容(能)有机结合,使人工智能三大学派的智能模型得到统一。
关键词 唯识 智能 模式世界 AORBCO
下载PDF
本体与AORBCO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罗钧旻 郑守淇 钟联炯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3-36,42,共5页
讨论了哲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关于本体概念的异同,分析了本体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本体的形式化描述模型AORBCO,论证了用AORBCO模型可把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界关于本体的概念很好地统一起来,使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有机结合,很好... 讨论了哲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关于本体概念的异同,分析了本体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本体的形式化描述模型AORBCO,论证了用AORBCO模型可把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界关于本体的概念很好地统一起来,使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有机结合,很好地解决了本体研究中所存在的一致性问题、完备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 本体 模式世界 一致性 AORBCO
下载PDF
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彭彦琴 胡红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4,共6页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佛教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互相阐释、互为补充,共同纠正传统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倾向,以期实现真正的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纯粹意识 五位百法 现象学还原 禅定
下载PDF
夏同龢与唯识学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路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夏同龢在晚年曾研习大乘佛学中之唯识学,学界从未有论著涉及此事。本文分别从夏同龢晚年自学唯识学之经典、夏同龢弘法利生之菩萨行和夏同龢研学唯识学的因缘三个方面,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夏同龢与唯识学的甚深因缘,指出了唯识学经典的中... 夏同龢在晚年曾研习大乘佛学中之唯识学,学界从未有论著涉及此事。本文分别从夏同龢晚年自学唯识学之经典、夏同龢弘法利生之菩萨行和夏同龢研学唯识学的因缘三个方面,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夏同龢与唯识学的甚深因缘,指出了唯识学经典的中心思想,考察了夏同龢与太虚大师共同发起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等著名的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同龢 唯识学 大乘佛学
下载PDF
审美熏习说初探
5
作者 黄家庭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17-22,共6页
从唯识学的种现互熏思想出发,可以为审美经验的发生机制和内在结构提供全新的阐释,当美显现时会把审美经验积淀下来,熏习而成美的种子,同时这些积淀下来的种子,又成为生起现行之美的动因和根据。这样,审美的过程即是一个熏习的过程。一... 从唯识学的种现互熏思想出发,可以为审美经验的发生机制和内在结构提供全新的阐释,当美显现时会把审美经验积淀下来,熏习而成美的种子,同时这些积淀下来的种子,又成为生起现行之美的动因和根据。这样,审美的过程即是一个熏习的过程。一个人的审美心胸和审美眼光的培育、审美能力的获得、审美趣味的陶养都要接受与之相应的熏习才能成就,“美育”即是美的熏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熏习 审美经验 唯识美学
下载PDF
瑜伽行派与小乘佛学在空性思想上的相似性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金刚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46-52,共7页
瑜伽行派的空性思想与小乘佛学的空性思想具有某些相似性,对此学界虽有公认,但还缺乏深入研究。为全面比较二者的空性思想,本文把缘起和空性的思想分为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并把二者与修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考虑,发现这种相似可以理解为... 瑜伽行派的空性思想与小乘佛学的空性思想具有某些相似性,对此学界虽有公认,但还缺乏深入研究。为全面比较二者的空性思想,本文把缘起和空性的思想分为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并把二者与修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考虑,发现这种相似可以理解为形式上的一致与质料上的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行派 小乘佛学 空性思想 缘起 唯识学
下载PDF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国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等。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唯识论前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变化,即从否定世俗世间、唯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到以...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等。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唯识论前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变化,即从否定世俗世间、唯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到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同时对世间法的一定程度的实在性给予充分肯定。此种变化是力图使唯识论能更为严谨圆满地解释各种精神与物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价值取向 《解深密经》 《成唯识论》 三自性理论
下载PDF
唯识三性说源流探微——兼评法相与唯识分宗说 被引量:1
8
作者 孟领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初期的三性说和五法说一样,都是为统摄宇宙万有和佛教义理而开演的理论模式;而中观二谛说则给予唯识三性说以思维方式的启发和价值判断的准则。通过探讨唯识三性说的成立和演变,可以看出唯识古学和唯识新学的思想异同,并依据缘起中道义... 初期的三性说和五法说一样,都是为统摄宇宙万有和佛教义理而开演的理论模式;而中观二谛说则给予唯识三性说以思维方式的启发和价值判断的准则。通过探讨唯识三性说的成立和演变,可以看出唯识古学和唯识新学的思想异同,并依据缘起中道义,阐述了瑜伽唯识学的理论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法 三自性 法相 唯识 佛教 瑜伽唯识学
下载PDF
熊十力与唯识学关系问题辨正--读 《〈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 书后
9
作者 姚彬彬 《文化发展论丛》 2020年第1期158-176,共19页
关于熊十力与佛学关系问题学界历来有颇多争议,很多佛教学者认为其“误解”或“误读”了佛教唯识学的基本理论,本文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熊十力在其思想发生“由佛入儒”的转变之前,其对于唯识学的研究已有很高造诣,得到当... 关于熊十力与佛学关系问题学界历来有颇多争议,很多佛教学者认为其“误解”或“误读”了佛教唯识学的基本理论,本文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熊十力在其思想发生“由佛入儒”的转变之前,其对于唯识学的研究已有很高造诣,得到当时该领域的权威欧阳竟无与支那内学院同人的认可;其次,在1943年熊十力与吕澂的论辩中,二家之分歧属于诠释视角和方法立场上的差异,不宜强分轩轾;再次,熊十力指责唯识学存在不少理论缺陷,其致思方向与其对“本体”的独到理解有关,而并非“误读”唯识学;最后,熊十力于佛教颇受华严宗、禅宗学说的影响,这不仅是其对唯识学发生质疑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其“量论”难以完成的内在思想根源。黄敏的《〈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一书也在有关方面做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佛教 唯识学 儒佛会通
下载PDF
唯识种子断论
10
作者 徐东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唯识种子理论是关系唯识学整个理论存亡的关键,自其成立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责难。从纯学理层面来看,种子不同种类的划分与种子本质的规定之间具有某些不可协调的成分,这种不协调的内容对我们如实理解种子的地位与作用带来一些难处... 唯识种子理论是关系唯识学整个理论存亡的关键,自其成立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责难。从纯学理层面来看,种子不同种类的划分与种子本质的规定之间具有某些不可协调的成分,这种不协调的内容对我们如实理解种子的地位与作用带来一些难处,这种局面的产生可能与我们今天对唯识思想本身的内容未能全面、系统掌握有关。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最合适的态度可能就是把唯识的理论,当作既有历史遗产接受下来,进行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唯识种子理论 唯识学
下载PDF
自家宝藏的失而复得——晚清久佚唯识典籍由日本反传中国之影响
11
作者 葛兆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71,共6页
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很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晚清民初的唯识学复兴。唯识学复兴与中国已佚古唯识学典籍从日本传回有关,没有杨文会与日本南条文雄的联系,就没有这批典籍反传中国,没有这批唯识典籍,也不会有后来佛学取向的变化。不过,探究... 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很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晚清民初的唯识学复兴。唯识学复兴与中国已佚古唯识学典籍从日本传回有关,没有杨文会与日本南条文雄的联系,就没有这批典籍反传中国,没有这批唯识典籍,也不会有后来佛学取向的变化。不过,探究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则应该看到这与中国当时面临的危机有关。当时,西洋科学与哲学思想挟"进步"、"富强"之势影响东亚,中国士人与中国佛教必须回应西洋的科学与哲学,佛教必须拿出一些足以证明自己既比西方文化更适合于科学与技术、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又比西方基督教更适合拯救东方人的心灵的思想来,因而日本反传中国的唯识典籍,恰好给中国的知识界与佛教界提供了佛教对西洋科学与哲学回应和理解的资源,这使得佛教在晚清民初的中国思想世界中,竟然成为理解各种外来新思想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佛教典籍 唯识 因明 西洋科学 西洋哲学
下载PDF
佛教刹那缘起观与王夫之《相宗络索》唯识思想
12
作者 肖建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刹那缘起观是佛教摄持诸法而证解教理的基本观念,它能联系和生起抉择佛法的诸理论。王夫之依据刹那缘起观悟入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之义,体现他吸收、改造相宗唯识理论,建立刹那缘生与真如本体之二重法界,悟入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世界的研... 刹那缘起观是佛教摄持诸法而证解教理的基本观念,它能联系和生起抉择佛法的诸理论。王夫之依据刹那缘起观悟入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之义,体现他吸收、改造相宗唯识理论,建立刹那缘生与真如本体之二重法界,悟入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世界的研究视角,分析和揭示《相宗络索》唯识思想特征,在于阐释王夫之援佛家思想入儒,尤其是吸收唯识思想为儒家伦理道德之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目的及其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刹那缘生 王夫之 《相宗络索》 唯识
下载PDF
机器意识能走多远:未来的人工智能哲学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昌乐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13期81-95,共15页
意识是人类最为神奇的心理能力,也是宇宙中最为神秘的复杂现象。正因为如此,对于人工智能终极目标的实现而言,开展机器意识也就成为其绕不开的一个前沿性难题。机器意识研究不但对深化人工智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从科学上解释... 意识是人类最为神奇的心理能力,也是宇宙中最为神秘的复杂现象。正因为如此,对于人工智能终极目标的实现而言,开展机器意识也就成为其绕不开的一个前沿性难题。机器意识研究不但对深化人工智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从科学上解释神秘的意识现象也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目前,机器意识的研究可以分为面向感知能力实现的、面向具体特定意识能力实现的、面向意识机制实现的、面向自我意识实现的以及面向受蕴能力实现的这五个类别,而意向性依旧是实现机器意识能力不可逾越之界线。对于机器意识的研究与开发,我们应当搁置有争论的主观体验方面的实现研究,围绕意向性心识能力,采用仿脑与量子计算思想相结合的策略,来开发具有一定意向能力的机器人,并应用到社会服务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意识 智能哲学 唯识理论 计算能力
下载PDF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思想之异同 被引量:9
14
作者 林国良 管文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按荣格的意识阈下的心理内容属无意识的定义,唯识学的第七识、第八识和种子,以及处于率尔心、寻求心状态的前六识,都属无意识范畴。荣格的无意识的心理内容与意识大都无关,无意识常成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识学的意识就是种子的现行,而... 按荣格的意识阈下的心理内容属无意识的定义,唯识学的第七识、第八识和种子,以及处于率尔心、寻求心状态的前六识,都属无意识范畴。荣格的无意识的心理内容与意识大都无关,无意识常成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识学的意识就是种子的现行,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中的二执种子,决定了众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两种理论差异的根源在于:荣格心理学是心理实在论,认为神话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具有无意识的原型;唯识学则认为轮回和解脱都具有实在性,解脱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从唯识学立场看,荣格心理学的理论是假设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范畴都属假设,并不成熟完备;其治疗非正常人格的实用目标虽有相当价值,但其自性实现的超越性目标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集体无意识 原型 唯识学 种子 自性
下载PDF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贵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唯识学 印度瑜伽行派
下载PDF
王昌龄以“意”为中心的创作论及其唯识学渊源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宗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97,共11页
本文集中讨论王昌龄诗学研究中两个紧密相关、尚待探索的重要课题:一是王氏《论文意》中多义的"意"所隐藏的系统文学创作理论,二是王氏"意"与唯识八识的"意"、"意识"的内在关联。为了破解"... 本文集中讨论王昌龄诗学研究中两个紧密相关、尚待探索的重要课题:一是王氏《论文意》中多义的"意"所隐藏的系统文学创作理论,二是王氏"意"与唯识八识的"意"、"意识"的内在关联。为了破解"意"的多重意义,笔者首先从上下文来揣摩、判断"意"的不同指涉,然后在一个更广泛的哲学、美学背景下,分析王氏如何从佛、道两家"意"的角度来观察创作过程的不同阶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作了充分阐述。本文还对王氏的"意"和唯识八识的"意"、"意识"进行了平行比较,发现后者很可能为王氏提供了观察文学创作过程的新视角,帮助他改造陆机和刘勰"意-象-言"说,在意和象之间加入"境"而建构起"意-境-象-言"的新框架,从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带有明显佛教风格的文学创作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诗学 《论文意》 唯识宗与诗学 唐代诗学 意与书论 意与诗论
原文传递
古印度唯识学视域下的中国意境说
17
作者 黄家庭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0-56,共7页
古印度唯识学的识境论把外境纳入到心识的缘起构成之中来加以讨论,这样就取消了境的实在性,在心识的显现之中,境成其自身,从而避免了主客二分的理论困境。从这一理路来看,中国的意境说正是一个由识之心源所开辟的、境之造化所引发的缘... 古印度唯识学的识境论把外境纳入到心识的缘起构成之中来加以讨论,这样就取消了境的实在性,在心识的显现之中,境成其自身,从而避免了主客二分的理论困境。从这一理路来看,中国的意境说正是一个由识之心源所开辟的、境之造化所引发的缘起境域,识与境的冥合体现为情与景的交融,展现为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充满生命张力的诗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识境论 意境 唯识美学
下载PDF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前半部之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清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4,共5页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初稿渐生疑虑,并于最终决定修改此稿。由熊十力本人改定的前半部与主要由马一浮改定的后半部一样不再延续"以变易为体"的思路,而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思路,即从非现成性本体论转向现成性本体论。这次转变实为熊十力自1923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马一浮 新唯识论
下载PDF
唯识无境与现象学还原——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鑫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3年第2期45-49,共5页
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在诸多方面可以展开比较。比如在探讨意识和对象的关系方面,唯识学主张通过唯识无境之理来证悟唯识相和唯识性,胡塞尔主张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来描述意向性关系。唯识无境和现象学还原这两个命题具有共同的论证... 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在诸多方面可以展开比较。比如在探讨意识和对象的关系方面,唯识学主张通过唯识无境之理来证悟唯识相和唯识性,胡塞尔主张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来描述意向性关系。唯识无境和现象学还原这两个命题具有共同的论证思路,但在内容和立场上,二者有较大差异。本文尝试对这两个命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论述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胡塞尔 现象学 唯识无境 现象学还原
下载PDF
基于自我意识的智能模型描述语言 被引量:2
20
作者 职敏 罗钧旻 高武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184-189,共6页
为使智能模型更加符合人类智能机制,本文通过研究智能的自我意识性、互表性、模糊性和动态性四大特性对基于自我意识的智能模型(agent-object-relationship model based on consciousness-only,AORBCO)进行了改进,并设计了AORBCO模型的... 为使智能模型更加符合人类智能机制,本文通过研究智能的自我意识性、互表性、模糊性和动态性四大特性对基于自我意识的智能模型(agent-object-relationship model based on consciousness-only,AORBCO)进行了改进,并设计了AORBCO模型的描述语言。改进后的AORBCO模型以agent的信念、能力、愿望、规划和行为控制机制五大组成为核心来刻画智能的自我意识性,以实体——包括agent的熟人主体和它所认知的客体及其组成部分为出发点来刻画智能的互相表示性,并通过表示实体间关系紧密程度的权值的引入与更新来模拟智能的模糊性,agent的行为控制机制使智能的动态性得以实现。AORBCO描述语言以XML为基础,通过相关标记的定义使得资源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相统一,便于人和计算机理解语言成分的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BCO 智能模型 主体 自我意识性 描述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