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 被引量:27
1
作者 黄希庭 张志杰 +3 位作者 凤四海 郭秀艳 吕厚超 陈莹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84-1287,1293,共5页
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时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时间知觉与意识,主要研究时间知觉和意识过程的关系,特别是探讨意识... 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时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时间知觉与意识,主要研究时间知觉和意识过程的关系,特别是探讨意识过程的时限和时间整合问题;(2)时间认知的脑机制,主要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和脑成像技术探索时间信息加工的时程和功能定位问题;(3)时间人格研究,主要探讨时间洞察力的内涵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心理学 时间知觉 意识脑机制 时间人格
下载PDF
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脑性昏迷患者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曹丽 彭粉花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7期630-634,共5页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脑性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脑性昏迷患者1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脑性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脑性昏迷患者1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肯尼迪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与苏醒情况,应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EP)、脑电图(EEG)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结果干预2周、3周、4周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平均苏醒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ABEP潜伏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脑电图synek分级显示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能够提高脑性昏迷患者的觉醒意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促醒 脑性昏迷 觉醒意识 苏醒时间 护理
下载PDF
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牛宏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0,共9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时间意识与西方时间意识之间所显示的差异为线索,以揭示时间意识所模塑的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是审美和艺术的形... 本文以中国传统时间意识与西方时间意识之间所显示的差异为线索,以揭示时间意识所模塑的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是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时间意识由本源时间,即人的存在的展开或生命生成的展开,和被表征的时间,即一个文化体对本源时间的刻写、度量、呈现和控制所表征的时间所构成。在古代,从古希腊起,西方的时间意识以建立永恒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时间现象之间的矛盾为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形成永恒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现象之间的冲突,而是形成了生与息双面体循环的时间观,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或道被认为就是时间的本源,并在时间之中。这样的时间意识模塑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对人的生命时间之流的敏感,并从时间之流变中汲取诗情和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本源时间 被表征的时间 中国传统审美方式 永恒
原文传递
对跆拳道运动员“感知觉”“反应和反应时”及心理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薛新轩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6-148,共3页
对跆拳道运动员的感知觉、反应和反应时及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上述心理特征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学习的快慢、训练水平的高低和比赛发挥的好坏。
关键词 跆拳道 运动员 感知觉 反应 反应时 心理特征
下载PDF
多感官促醒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苏醒时间、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匡先琼 《全科护理》 2021年第4期433-4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苏醒时间、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排列法将编号为单号的病人56例分为观察组,编号为双号的病人56例...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苏醒时间、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排列法将编号为单号的病人56例分为观察组,编号为双号的病人56例分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高血压致脑出血术后昏迷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给予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模式,总结并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苏醒时间、神经功能(意识障碍、生理状态、脑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强于对照组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结论: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模式可缩短病人苏醒时间,显著减轻病人意识障碍,促使病人生理状态趋于正常化,有效地促进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病人获取更优质护理结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促醒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 意识障碍 苏醒时间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 被引量:8
6
作者 冯爱琳 《惠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6-51,共6页
本文着重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时间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及表现 ,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小说艺术风貌。文章认为 ,时间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身份焦虑 ,其外在表现是作品中呈现的两类时间形式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 ,张爱玲的时间策略是以心理时间操... 本文着重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时间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及表现 ,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小说艺术风貌。文章认为 ,时间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身份焦虑 ,其外在表现是作品中呈现的两类时间形式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 ,张爱玲的时间策略是以心理时间操纵现实时间 ,在“过去”的时间场上找寻一片澄明之境。“意象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张爱玲 小说 文学艺术
下载PDF
《明宣宗行乐图》的持续在场与意识再现——运动技能如何表象“行乐图”的时间哲学研究
7
作者 安汝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5-119,125,共6页
感知就是将主观的意识能量对象化为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运行轨迹作为对象化的表象描绘出“行乐图”的整体外观,也正是整一性的“行乐图”的生成揭示出意识主体对于运动技能的立义前提是现在感知的持续在场。瞬间立义无疑是图像意识的当... 感知就是将主观的意识能量对象化为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运行轨迹作为对象化的表象描绘出“行乐图”的整体外观,也正是整一性的“行乐图”的生成揭示出意识主体对于运动技能的立义前提是现在感知的持续在场。瞬间立义无疑是图像意识的当下在场,其内容可以是捶丸运动的全部动作,也可以是其每个动作的意识流程,而每一流程都归属于一个意识外化出来的直观,直观的物质材料就是有待运动意向充实的图像空间,进而“行乐图”构造活动的本质就是行乐者以其运动意向填充图像空间的意识再现过程。“过”是过往,过往是已逝时间客体的表象集合;“程”是图像,是表象集合的观念形态。由此,“过”的时间性与“程”的图像性在时间客体自身在此的意识变异中形成“行乐图”的观念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宣宗行乐图》 持续在场 意识再现 运动技能 时间哲学
下载PDF
试析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 被引量:5
8
作者 仝志敏 杨大亮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80-84,共5页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在小说中运用了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他将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柏格森的&...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在小说中运用了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他将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之中.在运用时空跳跃和表现混乱意识方面,福克纳自成一家.同时,福克纳还大胆地采用了多层次叙事、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蒙太奇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喧哗与骚动》 《我弥留之际》 叙事风格 福克纳 意识流
下载PDF
语言的时间及感知问题——索绪尔手稿再检 被引量:4
9
作者 屠友祥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57,共13页
听觉印象经由时间实现具有同一性的单位,各个单位一方面在时间中分开,另一方面又在效果中合聚。分开和合聚其实都是听觉效果。同一性在于关系,也在于效果。而同一性没有固定标准,完全取决于意欲。意欲指向感觉与印象,也就存在对感觉与... 听觉印象经由时间实现具有同一性的单位,各个单位一方面在时间中分开,另一方面又在效果中合聚。分开和合聚其实都是听觉效果。同一性在于关系,也在于效果。而同一性没有固定标准,完全取决于意欲。意欲指向感觉与印象,也就存在对感觉与印象作区分和划定的过程,单位由此形成。运用对于形式,表象对于观念,具有同一性。言说要成为语言现实,必须具备形式的运用和观念的表象相互蕴含的同一性,从而构成语言单位。语言单位的构成是言说者的内在意识和语言感进行界定的结果。索绪尔对言说者意识的注重显然直抵语言的感知及认知问题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听觉印象 效果 意欲 解释 语言现象学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的渊源与内容分类 被引量:2
10
作者 庄新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6-99,共4页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楚辞、《庄子》与道教的神话幻想系统是产生游仙诗的三大重要因素。游仙诗的内容非常庞杂,本文以为可以把游仙诗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因受时间的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与因受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从而从一个新...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楚辞、《庄子》与道教的神话幻想系统是产生游仙诗的三大重要因素。游仙诗的内容非常庞杂,本文以为可以把游仙诗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因受时间的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与因受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游仙诗进行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游仙诗 生命精神 艺术风格 道教文化
下载PDF
消费时代的“时间思辨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阳江河诗歌的时间抒写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春光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2期38-46,共9页
欧阳江河在1993年以来的“中年写作”中开启了与当下中国消费文化的诗学对话,加速社会的时间结构转变及其艺术呈现是他诗歌的显豁主题。欧阳江河在诗歌中消解了作为现代性文化基质的“线性历史时间观”,“个体时间”对“历史时间”的质... 欧阳江河在1993年以来的“中年写作”中开启了与当下中国消费文化的诗学对话,加速社会的时间结构转变及其艺术呈现是他诗歌的显豁主题。欧阳江河在诗歌中消解了作为现代性文化基质的“线性历史时间观”,“个体时间”对“历史时间”的质疑与反抗是其“后现代时间观”的诗学呈现。欧阳江河运用“分析性”“思辨性”的诗歌语言展现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时间悖论,演绎出一种基于时间内核的“思辨诗学”。通过对“诗歌中的时间”进行诗意观照,欧阳江河得以深层触摸消费时代的精神纹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赋予“异质性”的审美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消费文化 历史意识 加速时代 思辨诗学
下载PDF
追忆、绵延与往复:《平原上的摩西》中的时间意识
12
作者 唐玄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4-67,共4页
网络剧《平原上的摩西》以慢节奏、弱悬疑与电影化的风格呈现打破了悬疑剧惯有的言说方式,亦使“时间意识”的表达在剧集中成为显性的内容。“时间意识”在全剧共有三重表征:怀旧的影像书写为“追忆”提供可能性;弱戏剧化的模糊叙事指... 网络剧《平原上的摩西》以慢节奏、弱悬疑与电影化的风格呈现打破了悬疑剧惯有的言说方式,亦使“时间意识”的表达在剧集中成为显性的内容。“时间意识”在全剧共有三重表征:怀旧的影像书写为“追忆”提供可能性;弱戏剧化的模糊叙事指涉时间的“绵延”;对“变易”“循环”等时间哲学的阐释暗含“无往不复”的宿命意味,它们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再置身事外,而是在流淌的时间中观照导演对时代洪流下人物生活图景的描摹,并生成自我反思的观看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时间意识 叙事时间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铸牢国家意识
13
作者 廖鹏 邓含双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0-33,共4页
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主体,他们既是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的见证者,又是奋斗者。铸牢中国青年国家意识是提高中国青年主体素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做好这一意识形... 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主体,他们既是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的见证者,又是奋斗者。铸牢中国青年国家意识是提高中国青年主体素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做好这一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增强中国青年的时代自信,运用优秀思想对中国青年予以意识形态润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 国家意识 时代角色 时代价值 时代策略
下载PDF
诉说中的狂欢——试论莫言新作《四十一炮》
14
作者 刘艾婧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莫言新作《四十一炮》以一个孩童视角完成了一次诉说的狂欢。在这一独白式的诉说中包容了两种叙述语式、两种时间意识、三条线索的拼接交错 ,真实与虚幻、魔幻与现实的异质并构 ,主人公的纯粹独白中夹杂着各种意识并存的复调叙事———... 莫言新作《四十一炮》以一个孩童视角完成了一次诉说的狂欢。在这一独白式的诉说中包容了两种叙述语式、两种时间意识、三条线索的拼接交错 ,真实与虚幻、魔幻与现实的异质并构 ,主人公的纯粹独白中夹杂着各种意识并存的复调叙事———这种结构复调是在更为开放的层面上建构的一种复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 狂欢 诉说 叙述语式 时间意识
下载PDF
《西游记》的自由意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淑玲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108-111,共4页
《西游记》的作家主体意识是自由精神 ,吴承恩的自由主体意识来源于时代的文化氛围 ,自由精神受到束缚和限制是吴承恩对时代的先知先觉。
关键词 吴承恩 自由意识 时代 束缚
下载PDF
浅析席勒的历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玉书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6,共9页
席勒的历史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是作者剧作中的巅峰之作。本文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该剧的时代背景、三十年战争的性质、主人公性格的分析等方面,对该剧作一初探。
关键词 席勒 华伦斯坦 三十年战争 时代意识
原文传递
时间视野中的“文章不朽”说——对曹丕文学观的一种新解 被引量:4
17
作者 詹冬华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3,共5页
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直承传统的“三不朽”观而来,但这里的“不朽”与“三不朽”中的立言“不朽”又有着细微差别,立言不朽实际上是立德的辅助性手段,带有明显的为公意识。而“文章不朽”则是在存活个体的生命方面取得不朽意义的。文... 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直承传统的“三不朽”观而来,但这里的“不朽”与“三不朽”中的立言“不朽”又有着细微差别,立言不朽实际上是立德的辅助性手段,带有明显的为公意识。而“文章不朽”则是在存活个体的生命方面取得不朽意义的。文章结合曹丕个人的现实境况、个性气质,以及其对时间的深刻体验,分析了他这一观点所蕴含的时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文章不朽 时间意识 文学观
下载PDF
共生的理念:从主客体到互为主体
18
作者 陈春花 秦子忠 《上海管理科学》 2023年第4期15-24,共10页
探讨这一共生主题的初心源于对数字世界的理解。数字时代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建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习惯的工业时代的传统体系不再适用,数字世界带来的改变已显著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的底层结构、逻辑关系和主体问题。其中,如果不... 探讨这一共生主题的初心源于对数字世界的理解。数字时代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建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习惯的工业时代的传统体系不再适用,数字世界带来的改变已显著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的底层结构、逻辑关系和主体问题。其中,如果不破除主客体的二分法思维模式,那么就难以找到与世界共存的方式。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发现了主体间性,推动从主客体转向互为主体,在超越主客体逻辑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它依然没有真正摆脱二元论的局限性,作为其核心范畴的交往理性依然依赖于二元论的二分方法,尤其依赖于作为符号的语用学。人类认知系统已经深受二分法的渗透,因此除非诉诸“体验”,否则不能把握世界的整体。交往行为理论没有充分关注到理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过渡性问题,因而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这一事实前提下,它以理论批判方式触及的“现实”主要是符号化现实,它作为一种理想理论,充其量只是提供一种方向。人类共生需要世界衍生出互为主体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在认知上超越二元论,认识到真实世界本无对立冲突;在实践上超越中心-边缘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共生关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共生 非二元论 意识光谱 自由时间 共生组织
下载PDF
意义的未来性:一个符号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毅衡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8-175,共8页
从符号现象学考察,意义的时间本质是个复杂的问题,意义不是被构成物,它是构成,而构成必须要有时间维度。意识在面对对象时产生意义,同时意义让意识与对象互相构成。没有意义活动,也就是说,没有意识的获义意向性所产生的符号意义,时间不... 从符号现象学考察,意义的时间本质是个复杂的问题,意义不是被构成物,它是构成,而构成必须要有时间维度。意识在面对对象时产生意义,同时意义让意识与对象互相构成。没有意义活动,也就是说,没有意识的获义意向性所产生的符号意义,时间不复存在,时间本身就是一个意义概念。首先,符号出现本身,就点明了意义之不在场;其次,意义的内涵解释项,朝向永恒的未来无限衍义。意义只能呈现为一种可能性,因此与未来同构:只有在未来的不确定中,意识才有获得这种可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意识 时间 未来性
下载PDF
侯孝贤电影中的“慢美学”与女性意识--从《南国再见,南国》到《刺客聂隐娘》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力珍 侯东晓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3-101,共9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降,侯孝贤的电影越来越"慢"。"慢"并非指通过改变电影的秒格数所产生的慢动作,而是影片中的角色行为、身体形象,乃至主体意识在时间的延伸中变得清晰可见、可感,甚至可思。从"慢美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降,侯孝贤的电影越来越"慢"。"慢"并非指通过改变电影的秒格数所产生的慢动作,而是影片中的角色行为、身体形象,乃至主体意识在时间的延伸中变得清晰可见、可感,甚至可思。从"慢美学"和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检视侯孝贤从《南国再见,南国》到《刺客聂隐娘》七部长片,指出其愈来愈重视在"缓慢"的镜头调度中呈现女性记忆与情绪绵延,以及时间的空间化表述。在可见可感的时空形式中,侯孝贤以一种有别于经典戏剧叙事的表达方式--"慢美学"--呈现另类的女性故事。侯孝贤电影中女性的惶惑、成长,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身份建构,都与"慢美学"的银幕表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孝贤 慢美学 女性意识 时间 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