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 被引量:95
1
作者 包银山 王奇昌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68,共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的重心,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民族地区高校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知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的重心,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民族地区高校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知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讲清讲透为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组织领导、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民族学生嵌入式交往的校园环境等路径,有效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83
2
作者 王易 陈玲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3,共6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58,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原文传递
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视角探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路路 安俭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5,共8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各族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城市民族事务工作所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各族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城市民族事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逐渐增加。当前,坚持制度优势,铸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治理城市民族事务效能的关键。因此,需要结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以发展生产力来保障美好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思想,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及在法治框架下扎实推进城市互嵌式社区共同体建设等路径实践,实现铸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破解治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困境 路径
原文传递
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 被引量:24
5
作者 邹丽娟 伍佳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6-43,共8页
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边疆安全、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重要前提。目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具备了情感、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础,但受该地区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经济社会... 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边疆安全、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重要前提。目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具备了情感、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础,但受该地区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的影响,也正面临着国外敌对势力长期的渗透、分化、西化的影响,跨境民族的政治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认同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缓带来的心理失衡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从牢固思想基础、创造社会环境、构筑物质条件、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入手,为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寻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民族地区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与运行逻辑——基于龙舟、武术、舞狮3个项目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9
6
作者 彭响 刘如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1-25,共15页
扎根于湖南道县龙舟、河北孟村武术以及广西藤县舞狮3个个案,以期透过个案揭示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与运行逻辑,为其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田野调查发现,龙舟活动铸牢道县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通过打造区域... 扎根于湖南道县龙舟、河北孟村武术以及广西藤县舞狮3个个案,以期透过个案揭示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与运行逻辑,为其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田野调查发现,龙舟活动铸牢道县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通过打造区域共同体以及增强身份认同实现;武术活动铸牢孟村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通过“一体”打造、“两翼”发力以及“三维”共谋实现;舞狮活动铸牢藤县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通过帮助“成人”、促进就业、文化自信以及学校教育实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实现主体参与是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增强文化认同是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促进族际互动是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地方精英介入是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融入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区域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龙舟 武术 舞狮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机遇·挑战·策略 被引量:19
7
作者 苏德 张良 江涛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4,共6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为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双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新时代的双语教育也存在潜在的挑战:民族地区乡村振...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为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双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新时代的双语教育也存在潜在的挑战: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计划推行中少数民族语言将会面临工具属性逐渐弱化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中国家通用语言将会面临语言安全威胁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社会主体将会出现双语教育认知偏差的挑战。因此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双语教育的发展策略:构建城乡共同体过程中应注重民族语言保护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加强语言认同教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应提高语言安全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 双语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三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7
8
作者 纳日碧力戈 左振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1,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着手。中国的历史因各民族共同书写而丰富多彩,汉族的历史不全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语言文化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光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着手。中国的历史因各民族共同书写而丰富多彩,汉族的历史不全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语言文化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光辉灿烂,从汉藏语系的多声调语言,到阿尔泰语系的元音和谐语言,从"汉字圈"到方块壮字,从半坡遗址到河姆渡遗址,从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化自古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壮丽景色和多元归一的大趋势。中国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制度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我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平等联合的共和国。从名称上,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先进"与"落后",一律称为"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小民族要互相认同,并且共同认同中华民族,其中民心相通、互守尊严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同时,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伦理担当和美学感召不能缺场,意志推动也很重要,要保持希望的开放性,把它持续投射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创新认同之上,转化为主动进取、奋勇前行、人心向善、爱家爱国的能动性,所有这些都是民心相通、互守尊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尊严 伦理 美学 意志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15
9
作者 金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33-42,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族意识 区域研究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春晖 丁瑞雪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63,共5页
马克思主义从扎根中国开始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既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过程,也是成功地探索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从20世纪20年代建党伊始到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历... 马克思主义从扎根中国开始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既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过程,也是成功地探索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从20世纪20年代建党伊始到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边疆治理的实践中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灵魂,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边疆治理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直接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边疆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建构的双重动力 被引量:12
11
作者 林彦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43-50,共8页
基于政策主张、现实条件和认同力量等方面的考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是处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有效选择。在现实运行中,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建构的深层动力来源于&... 基于政策主张、现实条件和认同力量等方面的考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是处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有效选择。在现实运行中,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建构的深层动力来源于"思想—利益"双重动力的驱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的建构,要全面分析"思想动力"和"利益动力"的各自优势和局限,并深入到"思想—利益"动力的深层逻辑和运行规律中,围绕明确原则、认识到位、举措得力、形成合力四个方面开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认同 价值共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想—利益”动力
下载PDF
德育空间视域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卫英 李文钰 海路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3,共9页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的职责。高校德育空间作为一个包含“物”与“人”多层关系的空间,具有培育学生知、情、意、行等功能,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物理空间、知识空间、精神空间、实践空间分...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的职责。高校德育空间作为一个包含“物”与“人”多层关系的空间,具有培育学生知、情、意、行等功能,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物理空间、知识空间、精神空间、实践空间分别为高校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重要场域、认知基础、共情支撑和检验机会。但目前高校对德育空间存在着单一性、单向度,以及单效应的理论与实践误区,主要表现在认知偏差、分隔限制和选用失衡等方面。可通过加强德育空间的理论认知,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之维;整合德育空间的多种形式,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之维;重视德育空间的开发应用,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德育空间 高校 大学生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政策机制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白利友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4-20,119,共8页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而做出的政策设计,在维护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新时代民族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新征程...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而做出的政策设计,在维护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新时代民族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新征程中,需进一步发挥民族政策作为政策机制的作用,发挥好民族政策机制在政策实践、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但也要看到,借助民族政策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同其他机制形成合力,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需要,与时俱进推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发展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
下载PDF
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桂林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天雪 蓝振兴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294-298,共5页
民族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和文化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微观实践路径。以广西民族旅游发展的代表桂林龙脊梯田作为田野调查对象,在龙脊梯田由“吃饭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过程中,民族旅游的发展促使广泛参... 民族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和文化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微观实践路径。以广西民族旅游发展的代表桂林龙脊梯田作为田野调查对象,在龙脊梯田由“吃饭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过程中,民族旅游的发展促使广泛参与其中的壮、瑶、苗、侗、汉等各族群众以多种多样的交流交往交融方式,逐渐形成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龙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旅游 龙脊梯田
下载PDF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治理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俊毅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共7页
在应对新冠病毒肺炎引发的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特定场景下,各民族紧密团结,以“中华民族是一家”之情感凝聚、价值理念强化、行动的集中践行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抗击疫情人民战争的重大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情... 在应对新冠病毒肺炎引发的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特定场景下,各民族紧密团结,以“中华民族是一家”之情感凝聚、价值理念强化、行动的集中践行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抗击疫情人民战争的重大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情感基础、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政策制度基础,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文化互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中铸牢,体现了中国国家建构和治理的有效性基础上形成的强大的精神国力。我国应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应对国家发展中的风险与挑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国家能力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理论基础、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
16
作者 龙金菊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9,共13页
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 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出了形象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形象的生成过程及其多层级转化机制,并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亦是多层级不断发生互动与意义关联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必要从形象研究的理论谱系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生成机制、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进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强有力的解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基础。在具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设与叙事中,应依据历史记忆符号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源、依靠政治文化符号具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体、依托语言文字符号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意。有必要在整体性视角中兼顾历史性与现代性、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融通共同性与差异性、贯通民族性与世界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多维互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构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 文化符号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生忠军 施政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适应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变化形势,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安定与民族团结,推进边疆地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入手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有利于深化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适应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变化形势,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安定与民族团结,推进边疆地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入手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有利于深化对这一理念的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实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础,以文化交流为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下载PDF
论新时代民族地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内在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玉琴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136,共8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基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设计了“共商国是”的人民代表...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基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设计了“共商国是”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建共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奋斗”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事务治理各领域“互助合作”的重要制度组成的“四位一体”民主制度体系,有力地将国家、民族、人民熔铸为整体的国民共同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新时代民族地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应立足国家整体的国民共同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贯穿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民主实践,最大限度激发各族人民参与到民族事务治理之中,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始祖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曼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始祖神话最为典型。具体而言,各民族始祖神话传递着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血缘认同。这种以观念意义上的血缘为基础的民族认同,是奠定...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始祖神话最为典型。具体而言,各民族始祖神话传递着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血缘认同。这种以观念意义上的血缘为基础的民族认同,是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观情感纽带。以盘古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为代表的创世始祖神话经其广泛传播,为多地域、多民族所接纳,传递着对中华民族的地域认同。这种以地域为依托的民族认同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以炎黄为代表的人文始祖神话传递着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认同,反映出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各民族始祖神话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依托、以精神信仰为核心,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祖神话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血缘认同 地域认同 精神信仰认同
下载PDF
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志玲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3-87,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意识,也有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面临挑战,在内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剥夺感等因素的冲击,外有西方文化霸权的入侵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意识,也有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面临挑战,在内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剥夺感等因素的冲击,外有西方文化霸权的入侵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在民族政策中体现多元一体理念,并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 挑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