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学复兴运动视域下儒家生死观更新的两种路向——以韩愈、李翱、周敦颐的生死观为中心
1
作者 盛宁 《哲学分析》 2023年第6期76-87,191,192,共14页
近世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儒家对生死议题的探讨带有重新发现的意味,这既是对儒学内部主动回避这一问题的反弹,也是出于响应佛、道挑战以捍卫中华文化本根精神的价值自觉。在这个过程中,可区分出三个阶段,即关切—直面—超越。其中,关切阶... 近世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儒家对生死议题的探讨带有重新发现的意味,这既是对儒学内部主动回避这一问题的反弹,也是出于响应佛、道挑战以捍卫中华文化本根精神的价值自觉。在这个过程中,可区分出三个阶段,即关切—直面—超越。其中,关切阶段,从理学自身的建构脉络来看,主要以韩愈、李翱、周敦颐三人为代表。他们如何转变态度进行思考、响应生死议题的内在逻辑、更新传统儒学生死观,展示出在近世儒学复兴中,其应对佛教挑战过程中的角色意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 韩愈 李翱 周敦颐 儒学复兴
下载PDF
走向批判的传统主义--当代儒学发展的形态及趋向 被引量:3
2
作者 景海峰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国学热"兴起之后的儒学复兴运动,已经由微渐著,面临着重要的关节点,当代的儒学研究也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种新形势下,儒学发展的形态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既不认同于现代主义,也批判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中西调和主张,... "国学热"兴起之后的儒学复兴运动,已经由微渐著,面临着重要的关节点,当代的儒学研究也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种新形势下,儒学发展的形态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既不认同于现代主义,也批判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中西调和主张,而是选择或者创辟一条新的回归传统的路。这种批判的传统主义代表了现代性反思的最为前沿的动向,是建构的传统,而非简单地重新回归历史。近十多年来的儒学话语,已经开始了新的身份建构,它的语境已不再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倾慕、拜服和对自身文化的反观自省,而是试图跳出中西对立的格局,在新的全球化版图中重置中心与边缘,将儒家价值的普遍性和西方价值的普遍性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来衡量。在重树文化自信,建构中华文化当代主体性的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发掘和阐扬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有许多亟待开拓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儒学 发展形态 批判的传统主义 儒学复兴 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北宋儒学复兴要“复兴”什么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复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有激于佛老二教的昌炽,中唐发其端,以疑经思潮为起点,北宋中期发生了一场称作儒学复兴的思想运动,影响至为深远,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论题之一。这场思想运动所要'复兴'的内容,一是要用对儒家经典新的解释即所谓'... 有激于佛老二教的昌炽,中唐发其端,以疑经思潮为起点,北宋中期发生了一场称作儒学复兴的思想运动,影响至为深远,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论题之一。这场思想运动所要'复兴'的内容,一是要用对儒家经典新的解释即所谓'义理之学'取代传统的章句注疏之学;二是要用儒家之道取代佛老等'异端';三是要复兴儒家经世致用的'有为'的传统取代无用于世的旧学。三位一体,构成了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儒学复兴 章句之学 佛老 有为
下载PDF
儒学复兴对家庭与性别观念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白路 王向贤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1-46,共6页
近几年来,不论是在政府、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市场中,都出现了儒学的蓬勃回归现象。以"当代大陆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学学术流派和以名媛学堂等为代表的参与儒学复兴的市场行为,无疑都对当代家庭和性别方面的观念有着深刻影响。... 近几年来,不论是在政府、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市场中,都出现了儒学的蓬勃回归现象。以"当代大陆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学学术流派和以名媛学堂等为代表的参与儒学复兴的市场行为,无疑都对当代家庭和性别方面的观念有着深刻影响。当下的学术和市场这两种力量,都不约而同地将儒家传统的性别和家庭观念进行神话、本质化,不但缺乏批判意识,而且在当代中国继承并发展着传统中国儒学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性别分配。当然,在儒学复兴的潮流中,也有相关的制衡力量对上述偏离的倾向进行了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学复兴 家庭 性别
下载PDF
新世纪儒学复兴的十大标志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光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在中国和平崛起并出现儒学复兴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具体论述了儒学复兴的十大标志。进而评析了现当代儒学的几种理论形态,展望了当代儒学复兴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 本文在中国和平崛起并出现儒学复兴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具体论述了儒学复兴的十大标志。进而评析了现当代儒学的几种理论形态,展望了当代儒学复兴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现代新儒家的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固然有其发展空间,但很难突破经院哲学的藩篱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世纪之交兴起的"新儒教"虽然将在民间聚集信徒,但不可能像倡导者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国的"国教"。而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现当代新儒学 生活儒学 民主仁学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儒教复兴:实践类型与内在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艺 李向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32,共7页
当代中国儒家传统的复兴展现出从探讨心性哲学到关注政治与社会的思想转向。以"制度形态—目标指向"作为维度,当代中国的儒教复兴实践可类型化为政治实践型、传统教化型、公民宗教型和生活教化型四种理想类型。"制度形态... 当代中国儒家传统的复兴展现出从探讨心性哲学到关注政治与社会的思想转向。以"制度形态—目标指向"作为维度,当代中国的儒教复兴实践可类型化为政治实践型、传统教化型、公民宗教型和生活教化型四种理想类型。"制度形态"的差异凸显了对于儒教的制度焦虑与反思,"目标指向"的分野体现出当代儒教实践的不同行动抱负,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是儒教制度性和分散性的双重特征:大可化入政治制度,兼济天下;小可教化社会公众,独善其身。儒教的建构与表达受到权力关系的形塑,在儒学与儒教的分化与合流之间,深切影响着儒教复兴运动的兴衰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复兴 权力关系 实践路径 类型学
下载PDF
儒学复兴的理性思考——杜维明“儒学复兴”论刍议
7
作者 刘雪飞 李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儒学复兴"论是杜维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学思路向的旨归所在。杜维明"儒学复兴"论以直面列文森、分疏"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为逻辑基点;以继承"五四"精神、矫正"五四&qu... "儒学复兴"论是杜维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学思路向的旨归所在。杜维明"儒学复兴"论以直面列文森、分疏"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为逻辑基点;以继承"五四"精神、矫正"五四"心态为先决条件;以超越启蒙心态、回应西方文明挑战为必经之路;以设置"文化中国"、倡扬"文明对话"、期盼"公众知识分子"为具体设想和实现途径。杜维明的"儒学复兴"论具有理性、审慎的态度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当代"儒学复兴"的诸多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维明 儒学复兴 儒学第三期发展 理性
下载PDF
儒学复兴:从“幽灵”走向“精神”——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尝试性勘定
8
作者 孙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2,共8页
面对未经勘察的儒学复兴与重建,我们需要警惕重蹈儒学意识形态建构的"旧路",以及"人的依赖性社会"向"物的依赖性社会"的转型问题。思考儒学之于当下意义,可资借鉴马克思的"幽灵"与"精神&q... 面对未经勘察的儒学复兴与重建,我们需要警惕重蹈儒学意识形态建构的"旧路",以及"人的依赖性社会"向"物的依赖性社会"的转型问题。思考儒学之于当下意义,可资借鉴马克思的"幽灵"与"精神"的异质性诠释路径。摆脱"死人纠缠活人"的幽灵性面对儒学的姿态,转而以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审理儒学之价值当为必要。而一旦认识到当下中国问题乃全球化之一种,便懂得,"中国思想"的生成必须要能够对个体、类以及多元共同体有一个清晰的"说理"。学界不能以"学术创新"而应以"中国社会现实"为重,这要求学界在处理儒学与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思想关系的前提下开启未来的"中国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马克思 幽灵 精神 勘定
下载PDF
当代儒学复兴运动的思想视域问题——以黄玉顺“生活儒学”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新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4-40,共7页
黄玉顺"生活儒学"所提出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打破了传统哲学的"形上-形下"二级观念架构,突破了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在主体内部寻求原初所予的奠基性观念的思维模式,超越主体性本身去寻求一种既为主... 黄玉顺"生活儒学"所提出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打破了传统哲学的"形上-形下"二级观念架构,突破了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在主体内部寻求原初所予的奠基性观念的思维模式,超越主体性本身去寻求一种既为主体性奠基同时又生成主体性的本源观念。这种思想视域表征为观念奠基与生成的三个层级,其中,本源层级乃是生活儒学的核心特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玉顺 生活儒学 本源层级 生活-存在 当代主义 儒学复兴运动
下载PDF
古域唐山与儒学流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士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50-53,共4页
唐山地域有5万年的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商朝末年,在孤竹国产生了崇礼重义之士伯夷、叔齐,成为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汉唐以后,儒学在唐山进一步流布;蒙元时,张载创立的关学在滦州复振,影响深远。
关键词 古域唐山 文化底蕴 儒学流布 伯夷叔齐 关学复振
下载PDF
Confucian Humanism in Perspective 被引量:2
11
作者 Weiming Tu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3期333-338,共6页
This paper is a synthetic piece based on my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of Confucian humanism as a spiritual resource for human self-understan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levance of Confucia... This paper is a synthetic piece based on my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of Confucian humanism as a spiritual resource for human self-understan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levance of Confucian spiritualit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self-evident, but the Confucian revival in Cultural China is predicated on its ability to transce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Faustian drive to dominate, anthropocentrism, and China-centered mentality. The enabling power that helps an open, pluralistic and self-reflexive cultural identity to emerge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if China takes India as an essential reference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 humanism confucian spirituality confucian revival cultural identity
原文传递
从《中庸》看儒学复兴与师德修养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文全 李凤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第7期125-128,共4页
《中庸》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道德修养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现今社会对教师师德的呼吁引起了国家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新时代要传扬儒学经典,以优秀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指导教师修身、立学、施教、育德,让教师有能力担当起学生... 《中庸》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道德修养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现今社会对教师师德的呼吁引起了国家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新时代要传扬儒学经典,以优秀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指导教师修身、立学、施教、育德,让教师有能力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当代教师更应该汲取中庸之道的汁液,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庸之道,做到素位而行,安守本分;静以修身,德高为范;正道直行,持守中庸。努力实现教师的长远发展和长效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儒学复兴 师德修养
下载PDF
阴阳学说与宋代性别秩序的建构——以尊卑、内外之道为中心 被引量:2
13
作者 铁爱花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2年第1期20-25,31,共7页
先秦两汉以来,学者在以阴阳学说阐释自然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将其与等级、权力、性别等社会秩序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其伦理哲学的意义。宋代儒学复兴,儒者以阴阳学说比附性别伦常关系,意在建构以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为主导的理想社会性别秩序... 先秦两汉以来,学者在以阴阳学说阐释自然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将其与等级、权力、性别等社会秩序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其伦理哲学的意义。宋代儒学复兴,儒者以阴阳学说比附性别伦常关系,意在建构以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为主导的理想社会性别秩序,以维护男权社会性别伦常秩序与国家权力秩序的长久与稳定。在天地阴阳大义支配下,男女尊卑、内外之道深植人心,产生了深广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男尊女卑 性别秩序
原文传递
“明道辅时”与“境生象外”——隋唐美学思想的转折与新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云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13,共7页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隋唐历史步入了它的中后期。在现实社会发生转折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下 ,唐代中期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也相应呈现出与前期极为不同的发展态势 ;而这一切无不浸染着士人们的审美意...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隋唐历史步入了它的中后期。在现实社会发生转折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下 ,唐代中期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也相应呈现出与前期极为不同的发展态势 ;而这一切无不浸染着士人们的审美意识 ,并渗透于作为时代审美精神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之中。尤其是在复兴儒学、儒佛相融等哲学、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下 ,唐代中期美学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裂变和转化 :一方面 ,隋唐前期美学中所包含的以儒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观念、艺术理论 ,以新的历史形式再度兴起 ,产生了广泛深入的现实影响 ;另一方面 ,受佛学、道家思想 ,特别是盛、中唐之后趋向高潮并在士人中炽热流宕的禅宗思想的浸润 ,沉潜艺术审美独特意蕴、注重艺术自身审美特性以及阐扬艺术本体自性规律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趋于深化。这些方面 ,一并使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想以其多维的内蕴和张力 ,直接影响到宋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形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 ,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潮及其理论既是隋唐美学思想发展的转折与新变 ,又是宋代美学思想发展的滥觞和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道辅时" 境生象外 唐代中期 儒学 佛禅思想 文学观念 美学思想 隋朝 审美理想 艺术境界 艺术审美 审美意识 审美趋向
下载PDF
从文化殖民的视角重读新加坡海峡华人的失根与寻根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元瑾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3,共9页
论文从文化殖民的视角分析了新加坡海峡华人的失根、寻根与保根的文化现象,并对海峡华人知识分子掀起的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化改革运动进行了回顾和解读。这一段从"西化"至"再华化"、从"文化殖民"至&q... 论文从文化殖民的视角分析了新加坡海峡华人的失根、寻根与保根的文化现象,并对海峡华人知识分子掀起的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化改革运动进行了回顾和解读。这一段从"西化"至"再华化"、从"文化殖民"至"去文化殖民"的经历,跟新加坡独立后的西化发展,以及20、21世纪之交的华族语言文化复兴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华人知识分子复兴传统的努力自有其积极意义。他们致力推广华语和复兴儒学之举,例如提倡女权女学思想、创建女校,其贡献是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海峡华人 殖民理论 文化殖民 文化传承 峇峇 娘惹 知识分子
下载PDF
理学的兴起和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回归与振兴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谷嘉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3期25-31,共7页
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 ,从《四书》开发与阐明的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的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的儒学的复归 ,质言之 ,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儒学的归位。以此言之 ,理学的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重建与振兴。
关键词 理学 儒家 人伦道德 回归 振兴
下载PDF
唐女性内衣诃子的产生原因与社会因素
17
作者 阳梦婷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32-36,98,共6页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逆建唐以来逐渐流行的女性袒胸之风,而出现了一种专遮胸乳的女性内衣,名为诃子。服饰上的变化,实际上成为了"礼"与"非礼"的体现,这与安史乱后唐廷边疆危机、藩镇割据导致的"夷夏之防"...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逆建唐以来逐渐流行的女性袒胸之风,而出现了一种专遮胸乳的女性内衣,名为诃子。服饰上的变化,实际上成为了"礼"与"非礼"的体现,这与安史乱后唐廷边疆危机、藩镇割据导致的"夷夏之防"转严以及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女性内衣 诃子 安史之乱 华夷之辨 儒学复兴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