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批评与重构 被引量:2
1
作者 蔡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8-113,共6页
仁孝关系问题在宋代被提出后,一直争论不休。程朱理学构建"仁体孝用论",将仁与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结合,确立仁为第一原理;同时,认为孝悌是仁体发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心学与清儒对"仁体孝用论"均有独到批... 仁孝关系问题在宋代被提出后,一直争论不休。程朱理学构建"仁体孝用论",将仁与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结合,确立仁为第一原理;同时,认为孝悌是仁体发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心学与清儒对"仁体孝用论"均有独到批评,是纠正程朱理学的弊端与重构仁孝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心学指出孝悌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并提出仁孝一体化,将孝悌提高至本心本性的地位。清儒从思想史上梳理宋代之前均主张孝悌是仁之本;从训诂学上论证本末不是始终,并放弃体用论而对仁进行去形而上学化;从孟子学中另寻判断标准,主张仁孝是名实关系。基于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框架,结合心学与清儒的有效批评,有必要重构孝悌的心、性、情架构,展现孝悌的特殊性与工夫、教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悌 程朱理学 心学 清儒
下载PDF
清儒的学术精神与实质——兼论中医文献研究
2
作者 黄作阵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37-139,共3页
有清一代 ,学术昌明 ,学者济济。大凡前代之学问 ,清儒无有不涉猎 ,无有不质疑 ,无有不梳理 ,无有不光大。但清儒的成就中更值得我们今人珍视的是他们的学术精神 ,即勇于批判的精神、疑古求真的精神、博考实证的精神、师友传承的精神。... 有清一代 ,学术昌明 ,学者济济。大凡前代之学问 ,清儒无有不涉猎 ,无有不质疑 ,无有不梳理 ,无有不光大。但清儒的成就中更值得我们今人珍视的是他们的学术精神 ,即勇于批判的精神、疑古求真的精神、博考实证的精神、师友传承的精神。而最重要的 ,就是要继承清儒“经世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学术精神 实质 中医文献研究
下载PDF
清代洛学史撰述中的“汉宋之争”与“朱陆之辨”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倩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98,共10页
清代洛学史撰述以梳理中州理学传承脉络为主要内容,是理学学术史著作。其在处理汉宋关系问题上,基本上承袭理学“道统”之说,认为汉学的地位远不及宋学。但由于编撰者治学经历不同,且受到了汉学风潮影响,多数著作在撰述中也进行了变通... 清代洛学史撰述以梳理中州理学传承脉络为主要内容,是理学学术史著作。其在处理汉宋关系问题上,基本上承袭理学“道统”之说,认为汉学的地位远不及宋学。但由于编撰者治学经历不同,且受到了汉学风潮影响,多数著作在撰述中也进行了变通。“朱陆之辨”属理学内部之争,清代洛学史在撰述中对此存有不同观点,但以调和程朱、陆王为主流,这一方面是出于振兴理学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州理学治学传统的充分体现。从整体上看,清代洛学史著作在处理“汉学”与“宋学”、“程朱”与“陆王”关系问题上态度较为和缓,呈现出较强的学术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洛学史 中州理学 清代理学 汉宋之争 朱陆之辨
下载PDF
略谈孔子“论政”——兼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温克勤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3期43-50,共8页
本文考察了孔子“论政”和孟子“仁政”、荀子“礼治”以及儒家经典《大学》、《礼运》、《祭义》篇与《孝经》等所体现的政治与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述了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伦理... 本文考察了孔子“论政”和孟子“仁政”、荀子“礼治”以及儒家经典《大学》、《礼运》、《祭义》篇与《孝经》等所体现的政治与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述了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政治与伦理相互关联的认识和论述。认为对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应给予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肯定其所包含的民本、民主、贵民等积极因素,借鉴其德治与法治统一、个性完善与社会完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统一、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安邦治国的慧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和先秦儒家 伦理政治思想 评价和借鉴
下载PDF
“理学家之理学”与“文学家之理学”:论理学在清代的新分流及原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121,共9页
理学在清代的分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分流为“理学家之理学”与“文学家之理学”。理学在清代的新分流及考据学派、桐城派的兴起,是清代满汉杂糅政治格局下皇权与八旗贵族斗争和满、汉关系互动反应于学术格局之结果,是汉人利用文化思想优... 理学在清代的分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分流为“理学家之理学”与“文学家之理学”。理学在清代的新分流及考据学派、桐城派的兴起,是清代满汉杂糅政治格局下皇权与八旗贵族斗争和满、汉关系互动反应于学术格局之结果,是汉人利用文化思想优势推进“满人汉化”在学术上的体现。“理学家之理学”重践履、经世致用、下学上达、功夫论,学风兼容并包,使理学在清代帝制与八旗贵族制冲突中,跃居治国指导思想,深入八旗内部推行汉人相关制度。“文学家之理学”重文以载道,执着对程朱理学宣传,在清政府保护“国语骑射”满人传统、“理学家之理学”推进困难情况下,反击各方批评,迎战汉宋学之争。清代汉宋学之争是考据学派与“文学家之理学”派的争论,“理学家之理学”派并未过深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理学 理学家之理学 文学家之理学 皇权与八旗贵族制 满汉关系
下载PDF
朱子学的干城:汪绂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献松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年第4期14-18,共5页
徽州汪绂一生以阐发、捍卫朱子学为志业,是清代朱子学的干城,也是徽州学术由新安理学转向皖派考据学时期的关键人物。但学界不论是在其著作的整理,还是在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全面系统地开展汪绂学术研究很有必要,这... 徽州汪绂一生以阐发、捍卫朱子学为志业,是清代朱子学的干城,也是徽州学术由新安理学转向皖派考据学时期的关键人物。但学界不论是在其著作的整理,还是在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全面系统地开展汪绂学术研究很有必要,这需要从系统整理汪绂著作、重新编纂汪绂年谱、深入研究汪绂思想、重新确立汪绂在徽州学术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逐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学 清代朱子学 新安理学 汪绂
下载PDF
道与民:戴震学术思想的清学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豪 林存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5,共8页
"道"与"民"是戴震学术思想中频繁出现的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其学术体系之核心。戴震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关于"学问之道"与"人伦之道"的论述,既有其学术渊源,又是时代环境制约下的产物。清... "道"与"民"是戴震学术思想中频繁出现的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其学术体系之核心。戴震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关于"学问之道"与"人伦之道"的论述,既有其学术渊源,又是时代环境制约下的产物。清代学术得以脱胎于汉学而独立,与宋学直接对抗的关键亦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学术 汉学 清学 戴震 学问之道 人伦之道
下载PDF
张星鉴《国朝经学名儒记》评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杰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张星鉴的《国朝经学名儒记》是继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之后对清代经学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又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文章对《国朝经学名儒记》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梳理,并通过与《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比较研究,指出其价值与不足。
关键词 张星鉴 《国朝经学名儒记》 经学史
下载PDF
探寻清学史推进的多重空间——《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开放出的新视域
9
作者 王坚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新时期清学史研究除史料搜集整理外也必须建立在视野扩张和方法更新的基础上。《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一书,在批判20世纪清学史研究基础上,以清代儒家礼教主义运动及考据学派兴起两大研究旨趣,运用问题导向性研究思路与思想史、文... 新时期清学史研究除史料搜集整理外也必须建立在视野扩张和方法更新的基础上。《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一书,在批判20世纪清学史研究基础上,以清代儒家礼教主义运动及考据学派兴起两大研究旨趣,运用问题导向性研究思路与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跨学科综合方法,对清初与乾嘉两个时期考据学之别的揭示,清学史话语体系的解构,清代考据学与西方古典考据学中西比较,清代宗族建构特点、动力及所引起的有关祭祀、祠堂制度、古代宗法制争论与儒家礼教主义关联之阐发,为清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视域。儒家礼教主义作为古代中国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参与整个中华帝国建构。清代儒家礼教主义事关帝国统治全局,考据学兴起只是其学术推进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清初满汉矛盾中区别汉人与满人的文化符号,更参与到满汉交融的制度建构,是满人汉化及"满汉交融"背后的制度"利器",不仅促进清代考据学派兴起,也影响到理学在清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 儒家礼教主义 跨学科综合 考据学派 清代理学
原文传递
李光地对朱子学的承接与调修
10
作者 许明珠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7-92,共6页
李光地为有清重臣,著作等身。通过考察李光地晚年以朱学为归,对朱学消化融受之后,有所调节,探究其对朱学得失有何补益。其理学继承清初儒学转向实学的风潮,将"人欲"视作非恶,进而首出"性"义,改朱子"致知"... 李光地为有清重臣,著作等身。通过考察李光地晚年以朱学为归,对朱学消化融受之后,有所调节,探究其对朱学得失有何补益。其理学继承清初儒学转向实学的风潮,将"人欲"视作非恶,进而首出"性"义,改朱子"致知"为"知本",一反朱学"天理"、"人欲"的对立紧张,道德实践而可平实,不流于高深玄虛,可谓有补于道学。然抵受不住清代箝制思想的政治力量以及四书五经陷泥科考,士人无意理学,反转向考据,他的成就并未引起历史迴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地 朱学 清初儒学
下载PDF
《师伏堂日记》所见皮锡瑞之经学观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仰湘 杨艳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6-42,共7页
根据《师伏堂日记》可以窥探皮锡瑞经学观 ,归之为三 :通经致用的为学旨趣、“义理必兼考证”的治经方法和力戒门户的经学立场。皮氏以其治学主张与成就 ,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 ,堪称清代今文经学之集大成者。
关键词 皮锡瑞 《师伏堂日记》 晚清今文经学
下载PDF
1840年代的京师学术圈与曾国藩治学的三次转向
12
作者 黄湛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0,79,共9页
1840年代的京师学术圈主要可以分为重视践履工夫、性命之学的理学圈,以及以诗古文辞和经史考据为主的文士圈。曾国藩在身居京师的十数年中,游走于两个群体之间,学术重心发生过三次转向:起初以诗古文辞为志趣,后跟随以唐鉴为首的理学群... 1840年代的京师学术圈主要可以分为重视践履工夫、性命之学的理学圈,以及以诗古文辞和经史考据为主的文士圈。曾国藩在身居京师的十数年中,游走于两个群体之间,学术重心发生过三次转向:起初以诗古文辞为志趣,后跟随以唐鉴为首的理学群体践履身心工夫;1843年底进入文渊阁校馆后,曾氏专注文字小学、尊尚清儒汉学;1847年任职礼部,始重视礼制考证和通礼研究,期以礼学经世。在与京师师友广泛论学的促进下,曾国藩分别在诗古文辞、道德性命、训诂考据、礼学等儒学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最终形成其宏大深厚的学术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晚清理学 宣南 孔门四科
下载PDF
从“崇儒”到“重道”——清初朝廷对民间理学的认同及歧异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检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明清鼎革之后,民间学者在学术反思中逐渐由王学转重程、朱。清初一些官员在从学、交游中汲取了民间理学,并传衍于清廷内外;魏裔介、熊赐履等人在奏疏、经筵和日讲中引导了康熙帝的儒学走向,使之独尊程、朱,彰明道统,清廷文治遂由泛泛“... 明清鼎革之后,民间学者在学术反思中逐渐由王学转重程、朱。清初一些官员在从学、交游中汲取了民间理学,并传衍于清廷内外;魏裔介、熊赐履等人在奏疏、经筵和日讲中引导了康熙帝的儒学走向,使之独尊程、朱,彰明道统,清廷文治遂由泛泛“崇儒”转向明确“重道”;清初理学人物大体都讲求躬行实践和“居敬穷理”,但康熙帝对其诠释仍侧重于“治道”,并凸显了道学的“忠诚”内涵。故清廷的崇儒重道本质上仍是文治策略而非学术信仰,且康熙中期以后治统完全兼并了道统。清廷在转向“重道”及治道合统的过程中体现了对民间学术的认同及二者道统观的歧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理学 理学官僚 民间学者 康熙帝 道统
下载PDF
齐学及其源流新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聂济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齐学之名起于齐地,通常认为其源流为齐稷下学和汉之齐学,是地域之学,并随汉之今文经学的歇息而戛然而止。实际上,齐学具有强大的延伸力和包容性,远非齐地之学可以概括。稷下学、汉之太学的官学性质及其思想文本的经典化,促成它渐变为中... 齐学之名起于齐地,通常认为其源流为齐稷下学和汉之齐学,是地域之学,并随汉之今文经学的歇息而戛然而止。实际上,齐学具有强大的延伸力和包容性,远非齐地之学可以概括。稷下学、汉之太学的官学性质及其思想文本的经典化,促成它渐变为中国学术主流之一。魏晋时,齐学的支流渐与道教相合。魏晋后,齐学的主流因学术重心的迁移而式微。在清代中晚期,齐学又随着今文经学的复兴而再兴。反观齐学的演进轨迹,我们看到自由之学术,要以回应时代的呼唤为内容,要为时代之进步而张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学 稷下学 汉之齐学 清今文经学
下载PDF
张履祥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及其对王学的批判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天杰 肖永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4-159,共6页
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的治学,经历了一个"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这正好体现了明清之际学术转变第一阶段的"尊朱辟王"趋向。张履祥对王学有深刻的批判,指出王学有骄吝诳人、阐扬异教、直捷径省等弊病,认为陆王之学在学术... 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的治学,经历了一个"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这正好体现了明清之际学术转变第一阶段的"尊朱辟王"趋向。张履祥对王学有深刻的批判,指出王学有骄吝诳人、阐扬异教、直捷径省等弊病,认为陆王之学在学术史上可谓"霸道之学"。作为清初辟王学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吕留良、陆陇其等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尊朱辟王"思潮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履祥 清初理学 由王返朱 尊朱辟王
下载PDF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的差异
16
作者 林国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1-34,共4页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 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 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事”、“物”之理,将儒家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建立在“事理”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理学 宋明理学 理气论 心性论 格致论
下载PDF
文化教育的辩证——晚清理学复兴对福建学校教育影响的再思考
17
作者 戴红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82-90,共9页
晚清理学复兴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其进入教育领域后,既推动了教育的学校化,但也阻碍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晚清福建学校教育的变革,呈现出亦新亦旧的特征:一方面强调对旧式学校的改革,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拘泥于旧的... 晚清理学复兴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其进入教育领域后,既推动了教育的学校化,但也阻碍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晚清福建学校教育的变革,呈现出亦新亦旧的特征:一方面强调对旧式学校的改革,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拘泥于旧的人才培养要求,力图以“旧学”规范“新学”、以“中学”规范“西学”。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在教育中的表现。从晚清福建教育改革的实践来看,其在批判传统“经学中心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并未建构起相对完备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当时的学校教育并不能承担起“文化熔炉”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在此后集中爆发,并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断裂,呈现出“托克维尔悖论”。可见,文化认同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要以必要的文化自觉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教育 晚清理学 课程 福建教育
下载PDF
晚清理学的复兴:以夏炘为核心的考察
18
作者 郑珊珊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2-78,共7页
晚清理学的复兴与明末清初以来不断衍变的"实学"思想关联密切。清代理学缺乏"主峰"式的人物,这一发展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性学术共同体"和中下层理学人士的研究视角成为清代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晚清理学的复兴与明末清初以来不断衍变的"实学"思想关联密切。清代理学缺乏"主峰"式的人物,这一发展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性学术共同体"和中下层理学人士的研究视角成为清代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当涂夏炘被曾国藩许之为"东南岿宿",作为皖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理学人士,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夏炘从朴学到理学的为学转向,批驳"新义理学"、干城朱子的理学立场以及注重实效的理学社会实践,昭示了晚清理学发展的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学 晚清理学复兴 夏炘 从朴学到理学 “新义理学”
下载PDF
析晚清理学学术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车冬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51,共4页
为了概括出晚清学术的特征,采用了文献梳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晚清理学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继承性、致用性、融合性。其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学术思想所延续的仍然是理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并恪守程朱学说为其主要的思想资源。其致... 为了概括出晚清学术的特征,采用了文献梳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晚清理学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继承性、致用性、融合性。其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学术思想所延续的仍然是理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并恪守程朱学说为其主要的思想资源。其致用性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契合,其融合性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的学术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理学 继承性 致用性 融合性
下载PDF
《性理精义》与清初的政治意识形态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达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108,共8页
清初的政治意识形态,在世俗一面是由康熙《圣谕十六条》及其后雍正所衍的《圣谕广训》为代表,在形而上一面则是康熙和李光地所定的《御纂性理精义》。《性理精义》一书,是康熙授意李光地等理学大臣删整明代理学名著《性理大全》而成,其... 清初的政治意识形态,在世俗一面是由康熙《圣谕十六条》及其后雍正所衍的《圣谕广训》为代表,在形而上一面则是康熙和李光地所定的《御纂性理精义》。《性理精义》一书,是康熙授意李光地等理学大臣删整明代理学名著《性理大全》而成,其目的在于通过尊崇朱熹之学而将治统兼合道统。《性理精义》一书体现的,正是康熙帝王术的具体一面。李光地学行不一,杂糅诸学以迎合帝王。君臣共同完成了清初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理精义》 清初理学 康熙 李光地 政治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