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次启蒙:超越个人主义走向儒家角色伦理 被引量:9
1
作者 安乐哲 田辰山 《唐都学刊》 2015年第2期53-56,64,共5页
一场罕见的全面性危机,正在地平线显现。我们走向万劫不复的临界点就在前面。对于今天的困局,第一次启蒙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难辞其咎。要走出这种日益危急局面,只有在全球范围的人类意志、价值与行为有了彻底改变的时候,才能得到治理和... 一场罕见的全面性危机,正在地平线显现。我们走向万劫不复的临界点就在前面。对于今天的困局,第一次启蒙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难辞其咎。要走出这种日益危急局面,只有在全球范围的人类意志、价值与行为有了彻底改变的时候,才能得到治理和抑制。为此我们需要第二次启蒙,需要变革现有世界文化秩序,超越个人主义,走向以家庭模式为基因,以"相互依存关系为本"的儒家角色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启蒙 怀特海 儒家角色伦理观 有限游戏 无限游戏 个人主义
下载PDF
儒家角色伦理学视域下的现代家教建设
2
作者 朱牧天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98,共5页
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儒家对人与社会的整体性认识,论述了以家庭为本、关系为本、行为为本的儒家道德生活观,其核心观点与现代家教建设在理论内容上和实现路径上具备较高的一致性。立足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主要观点,为解决认知不清、方式... 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儒家对人与社会的整体性认识,论述了以家庭为本、关系为本、行为为本的儒家道德生活观,其核心观点与现代家教建设在理论内容上和实现路径上具备较高的一致性。立足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主要观点,为解决认知不清、方式不当等现实问题,我国现代的家庭教育应以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前提条件,以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子女的亲情感为出发点,将子女培养成能够自觉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更大价值与意义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角色伦理学 家庭教育 家风建设 亲子关系 亲情感
下载PDF
“学以成人”:论儒学对世界文化秩序变革的贡献 被引量:6
3
作者 黄田园(译) 温海明(译审) 《孔学堂》 2020年第2期4-13,10004-10016,共23页
杜威(John Dewey)抵制原教旨的个人主义,宣称据此认定的个人自由意志是虚构的;而关联性才是事实。用他自己的话说:“追究个人如何关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们本来就生活在关联之中。”杜威的眼光是革命性的,与儒家角色伦理相呼应,他通过... 杜威(John Dewey)抵制原教旨的个人主义,宣称据此认定的个人自由意志是虚构的;而关联性才是事实。用他自己的话说:“追究个人如何关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们本来就生活在关联之中。”杜威的眼光是革命性的,与儒家角色伦理相呼应,他通过发展一种独特、稳定、关系造就人的习俗构想,使关联性这个人类生活事实具体化,并使之成为稳固的现实。也就是说,他发展了一种独特而通俗的习惯性和“个体性”的话语来描述人类的多种关联模式,认为关联性能够增益人们的活动,并将简单的关系转变为交流互动的社群关系。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杜威使用另一套话语重述了关联性是一个基本事实,以具体的人物角色而非独特的习俗来规定关联性在家庭和社群生活中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即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身份,如儿子、老师、祖母、邻居等。对于儒家而言,这些身份角色不仅诠释了人们的关联性,而且由于家庭及社群中的角色都有相应的规范,从而指导人们采取与自己身份相符的适当行为。对于儒家和杜威而言,单纯的关联性是给定的,而只有蓬勃兴旺的家庭和社群才能实现人类的最大成就。我的论点是,儒家的“学以成人”概念,能够为当代西方哲学论述中杜威等早期哲学家以及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等新近哲学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新观念给出另一种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儒家角色伦理 个体性 关联性 学以成人 习俗
下载PDF
个人主义危机与共同体的崩溃——儒家角色伦理视野下的《老人与海》 被引量:5
4
作者 邹涛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9,共8页
《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亲缘、地缘、精神共同体崩溃或失效的深重孤独和焦虑,而这正是西方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的结果。桑提亚哥厌弃经济个人主义的庸俗,走向强调精神的竞技个人主义,却也因此疏离了日常生活,并不得不近... 《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亲缘、地缘、精神共同体崩溃或失效的深重孤独和焦虑,而这正是西方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的结果。桑提亚哥厌弃经济个人主义的庸俗,走向强调精神的竞技个人主义,却也因此疏离了日常生活,并不得不近距离面对暴力和死亡威胁。为了对抗孤独、焦虑和虚无,海明威让桑提亚哥走向宗教个人主义的极致,即自我神化。可是,自我神化并非精神共同体的正途,反而有可能导向自由的反面。笔者认为,儒家角色伦理以自我修身为前提,以与他人、群体、世界共建和谐关系为目标,在个人和共同体之间搭起桥梁,或可为解决个人主义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提供一条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儒家角色伦理 个人主义 共同体
原文传递
超验主义主体思想与儒家角色伦理学——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书写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段国重 顾明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肯定性"自我"书写与霍桑、梅尔维尔、爱伦·坡等的否定性"自我"书写共同为美国独立民族意识和国族文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美国的个人主义更深入地植根于前者的超验主义主体思想中,但由于... 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肯定性"自我"书写与霍桑、梅尔维尔、爱伦·坡等的否定性"自我"书写共同为美国独立民族意识和国族文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美国的个人主义更深入地植根于前者的超验主义主体思想中,但由于对"自我"内在神性和超验原则的强调,其主体思想陷入唯我和超验的困境,促使他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与修正。当代美国哲学家、汉学家安乐哲吸收中西传统的有关思想,提出以儒家角色伦理学作为走出西方个人主义困境的有效途径。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书写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学思想有趋同倾向,前者呈现从抽象道德主体到具象道德主体、从自我内在性到自然外在性及群体外在性的转变趋势,这一转向与儒家角色伦理学对具象外在性人际关系的关注有共通之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书写 爱默生 梭罗 惠特曼 超验主义 儒家角色伦理学
原文传递
携重而行: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 被引量:2
6
作者 安乐哲 吕徫 +1 位作者 明晓旭 苏爱玲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40,共10页
作为拙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二:21世纪视角》的总结部分,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问题予以概述。儒家文化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方式。我们把中文的"道"诠释和翻译为"travelling together t... 作为拙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二:21世纪视角》的总结部分,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问题予以概述。儒家文化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方式。我们把中文的"道"诠释和翻译为"travelling together through a shared cultural landscape(穿过共通的文化景观之旅)",这个术语有两个地方需要强调,一是"共通的文化景观",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的,这种共享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而这种大规模的共享一旦跨越了时间长河,就形成了时间之旅,所以就有了第二个派生的含义:"旅程",这与"道"通常被翻译为"路the way"是相符合的。在儒家传统上,"孝"和"家庭"作为一组概念,为"共享"提供了空间上的场所和时间上的纽带,这是我要着重分析的内容。而作为"儒"的文人群体则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庄严与重量。"人能弘道",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儒学不仅长了"腿",而且是真实的、强有力的谱系,它是具象的、不死的,在每一代人中不断传承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角色伦理学 文化传承 道孝 家庭
原文传递
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生观论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倩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21-29,共9页
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套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中的“关系”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儒家角色伦理学”认为,世界是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本性与活动、个体与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人在多... 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套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中的“关系”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儒家角色伦理学”认为,世界是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本性与活动、个体与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人在多种境域中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是“角色伦理”之人;人性基于一种特定的初始状态,在现实中成长、交往而逐渐形成。安乐哲的这种阐释从中西比较视野开拓了儒家人生观研究新的理论维度,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关系性特征具有启发意义。“儒家角色伦理学”从政治哲学反推至人性论的做法凸显了儒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侧面,但其与儒家人生观的历史全貌之间存在一定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角色伦理学 安乐哲 儒家人生观
下载PDF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8
作者 万雪梅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2年第1期237-248,共12页
在共同体的观照下,《觉醒》与《大地》中女主人公的身份角色意识存在较大反差:《大地》中的阿兰在亲缘、地缘、精神共同体里有其主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使共同体富有生机;而《觉醒》中的爱德娜则处于共同体边缘,未能建构起主体身份,... 在共同体的观照下,《觉醒》与《大地》中女主人公的身份角色意识存在较大反差:《大地》中的阿兰在亲缘、地缘、精神共同体里有其主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使共同体富有生机;而《觉醒》中的爱德娜则处于共同体边缘,未能建构起主体身份,最终将个体投身于大海,使共同体崩塌、失效。这种反差揭示了爱德娜女性主义觉醒之途并非妇女解放之正道,体现了阿兰所处的、彰显儒家角色伦理的共同体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醒》 《大地》 共同体 女性觉醒 儒家角色伦理
下载PDF
“形而上”地讀《中庸》
9
作者 安樂哲 《汉籍与汉学》 2017年第1期8-24,共17页
《中庸》是早期儒家形而上學的代表。在儒家形而上學中,存在論並不重要。儒家認爲存在的起源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它自身,即只有過程存在,這表明中國古典宇宙進化論血緣性而非形而上學的特點,形而上學宇宙進化論強調外部創造性起源的介入... 《中庸》是早期儒家形而上學的代表。在儒家形而上學中,存在論並不重要。儒家認爲存在的起源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它自身,即只有過程存在,這表明中國古典宇宙進化論血緣性而非形而上學的特點,形而上學宇宙進化論強調外部創造性起源的介入,而中國古典宇宙論強調創造過程中的相互協作,並認爲人類中最優秀的個體是動態宇宙的共同創造者,他們充分參與到令事物相互關聯、協同以求最充分利用生活體驗的過程中。在早期儒家形而上學中,對宇宙和諧的追求,開始於構建家庭和社群關係,進而加以擴展,用以解釋更廣闊的宇宙。這是儒家與墨家、基督教之間的不同。《中庸》通篇貫穿了上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儒教角色倫理》 形而上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