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3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成年人颞下颌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分析 被引量:58
1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柳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行CBCT扫描,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使用5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对CBCT图像矢状位关节中间层面关节间隙进行定量测量研究,并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获得了5种不同测量方法CBCT图像关节间隙测量值。3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均表明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P值均大于0.05);双侧关节前、上、后间隙测量结果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0,P值均大于0.05);5种测量方法双侧关节间隙ln(P/A)值间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0.74,P值均>0.05)。结论:在CBCT图像上,5种测量方法均显示髁突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位置,左右基本对称,但有一定的变异范围。CBCT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关节间隙情况,在与颞下颌关节间隙改变相关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关节间隙
下载PDF
Implagraphy牙颌面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方冬 赵堃 +1 位作者 袁宪顺 张东升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目的:比较牙颌面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牙颌面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对实验模体进行扫描,比较两者显示牙、牙周组织、颌面骨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牙颌面锥形束CT图像质量,优于多层螺旋CT。结论:牙颌面锥形束CT... 目的:比较牙颌面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牙颌面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对实验模体进行扫描,比较两者显示牙、牙周组织、颌面骨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牙颌面锥形束CT图像质量,优于多层螺旋CT。结论:牙颌面锥形束CT因其优秀的图像质量,更加适合口腔临床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多层螺旋CT 图像质量
下载PDF
牙体牙髓病诊疗中口腔放射学的应用指南 被引量:41
3
作者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 边专 孟柳燕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1-317,共7页
牙体牙髓疾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美观。口腔放射学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对于牙体牙髓疾病的术前诊断、治疗以及术后评估都至关重要。选择口腔放射学检查的原则是为诊疗提供精准必要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利益。... 牙体牙髓疾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美观。口腔放射学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对于牙体牙髓疾病的术前诊断、治疗以及术后评估都至关重要。选择口腔放射学检查的原则是为诊疗提供精准必要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利益。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形成推荐性应用指南。本指南涵盖牙体牙髓病诊疗中常见的放射学临床应用场景,并提供了放射检查方法的推荐意见。希望通过本指南的制定,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重要临床问题,为牙体牙髓病诊疗中放射学检查方法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体牙髓病 口腔放射学 指南
原文传递
不同测量方法评价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变化 被引量:40
4
作者 赵丽萍 詹雅琳 +4 位作者 胡文杰 徐涛 危伊萍 甄敏 王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mm和(6.59±2.53)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mm和(8.52±1.27)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Oss~与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保存 磨牙 牙周炎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诊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探讨 被引量:39
5
作者 傅开元 张万林 +2 位作者 柳登高 陈慧敏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one beam CT,CB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炎)、不可复(可复)性盘前移位伴骨关节病患者共48例(96侧关节)。48例同时拍摄经咽侧位 X 线平片和 CBCT,比较两种 X 线...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one beam CT,CB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炎)、不可复(可复)性盘前移位伴骨关节病患者共48例(96侧关节)。48例同时拍摄经咽侧位 X 线平片和 CBCT,比较两种 X 线检查方法的病变检出率、医师判断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结果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X 线表现分为6型:髁突表面皮质骨模糊消失型(Ⅰ型)、表面缺损破坏型(Ⅱ型)、髁突磨平型(Ⅲ型)、骨质硬化型(Ⅳ型)、骨质增生型(Ⅴ型)、囊样变型(Ⅵ型)。CBCT 的检出率分别为65.63%、37.50%、27.08%、31.25%、28.13%、1.04%;经咽侧位 X 线平片的检出率分别为52.08%、19.79%、32.29%、23.96%、12.50%、2.08%。对每一型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同一医师两次判断或不同医师之间,对Ⅰ、Ⅱ型病变的评判,经咽侧位 X线平片和 CBCT 均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值大于0.60。结论除Ⅲ型外,CBCT 对每一类型的病变均有很高的检出率,所显示的病变及其部位清晰、明确。CBCT 清晰的病变影像、明确的病变部位和显示多层面病变的优势,使其有望成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判定病变程度、预后以及药物治疗后效果的定量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迟修复牙槽嵴改建的锥形束CT观察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莺 林野 +3 位作者 陈波 张宇 邸萍 易纯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0-604,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比较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即刻种植延迟修复后牙槽嵴改建的变化,以期为前牙即刻种植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延迟修复组...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比较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即刻种植延迟修复后牙槽嵴改建的变化,以期为前牙即刻种植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延迟修复组(18例患者,21枚种植体)即刻种植经常规愈合期后延迟修复,即刻修复组(16例患者,22枚种植体)即刻种植当日即刻修复。种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拍摄局部锥形束CT,测量种植体肩台处及其下2、4、6、8 mm处牙槽嵴宽度和牙槽嵴高度,计算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的差值,计为变化量。两组结果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延迟修复组牙槽嵴厚度变化量最大的位置在种植体肩台下6 mm处,即种植体中部,为(-0.75±1.31)mm。两组各测量位点牙槽嵴宽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修复组牙槽嵴高度变化量[(-0.73±1.88)mm]与即刻修复组[(0.39±1.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把握即刻种植适应证的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减少牙槽骨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即刻负荷牙种植体 牙槽骨质丢失
原文传递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乐迪 张豪 +1 位作者 胡文杰 柳登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检验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20~30岁之间的青年14人(男6人,女8人),共66颗上颌前牙.通过判断牙周探针在探入的牙龈组织内轮廓是否清晰定性判断上颌前牙牙龈生物型;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 目的 检验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20~30岁之间的青年14人(男6人,女8人),共66颗上颌前牙.通过判断牙周探针在探入的牙龈组织内轮廓是否清晰定性判断上颌前牙牙龈生物型;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中央釉质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一致率为80%,Kappa=0.699)和可重复性(一致率为88%,Kappa=0.815);牙周探诊法定性判断牙龈生物型与锥形束CT定量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一致,薄型、中间型、厚型3种牙龈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02±0.20)、(1.28 ±0.25)和(1.46±0.25) mm,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是一种简便、相对客观、适用于临床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生物型 牙周探诊法
原文传递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8
作者 满毅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577-582,共6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当代口腔种植诊疗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化技术已真正渗透到种植修复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精准、高效、舒适的个性化口腔种植诊疗新模式。该文旨在详细介绍口腔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当代口腔种植诊疗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化技术已真正渗透到种植修复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精准、高效、舒适的个性化口腔种植诊疗新模式。该文旨在详细介绍口腔种植学中数字化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阐述分析其优势与局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数字化外科手术 口内数字化印模 牙种植
下载PDF
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畸形患者气道大小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陈科名 杨崇实 邓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部气道大小及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颅面结构与上气道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成年错畸形患者(18~40岁)正畸治疗前锥束CT资料,根据ANB角的大小分成Ⅰ类,Ⅱ类,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部气道大小及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颅面结构与上气道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成年错畸形患者(18~40岁)正畸治疗前锥束CT资料,根据ANB角的大小分成Ⅰ类,Ⅱ类,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每组30例。利用Mimics10.0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体积、面积、高度、最小截面处矢状径与横径的比值及截面面积,在SPSS13.0统计数据包中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气道大小及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口咽气道体积: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大,气道高度: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小,Ⅱ类患者舌咽部气道的体积和平均截面积明显小于I类和III类的患者,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之间口咽部气道最小截面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Ⅲ类,Ⅰ类到Ⅱ类患者口咽气道的形态是由宽阔型向狭长型转变,Ⅱ类患者呈现明显狭长的口咽气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骨面形 三维气道 锥束CT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锥形束CT检查规范及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31
10
作者 傅开元 胡敏 +5 位作者 余强 杨驰 程勇 龙星 张志光 刘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3-616,共4页
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学专业委员会召集相关专家研讨,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锥形束CT检查规范及诊断标准达成初步一致意见,供国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退行性关节病 骨关节病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CBCT在牙体牙髓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刘彦 牛忠英 闫澍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48-252,共5页
基于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检查的特殊优势,在疑难牙体牙髓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本文就CBCT在疑难牙体牙髓病精准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锥形束CT 牙体牙髓病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0
12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下载PDF
CBCT和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30
13
作者 樊林峰 潘晓岗 +1 位作者 浦益萍 赖红昌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89侧)上颌后牙区种植牙治疗患者采用CBCT进行种植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上颌骨多层面冠状及矢状位影像,将其与曲面体层片进行比较...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89侧)上颌后牙区种植牙治疗患者采用CBCT进行种植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上颌骨多层面冠状及矢状位影像,将其与曲面体层片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牙槽骨量不足的阳性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分别为30.34%和16.85%,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片分别为4.95%和11.88%,P=0.4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与曲面体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术前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并可在术后检查中更清晰地反应种植体周围骨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种植牙 曲面体层片
下载PDF
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曲兴民 李刚 +1 位作者 张祖燕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5-599,共5页
目的比较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在扫描口腔颌面部相同部位时的辐射剂量,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使用热释光剂量芯片测量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一种螺旋CT在扫描头颈部体模上颌、下颌、上颌+下颌时的吸收剂量。按照... 目的比较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在扫描口腔颌面部相同部位时的辐射剂量,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使用热释光剂量芯片测量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一种螺旋CT在扫描头颈部体模上颌、下颌、上颌+下颌时的吸收剂量。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推荐的组织权重因子,计算各个扫描程序的有效剂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有扫描程序得到的有效剂量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范围41.8~249.1ixSv。螺旋CT对上颌、下颌及上颌+下颌进行扫描时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06.7、829.9和1066.1μSv,螺旋cT辐射剂量显著高于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P〈0.001)。同一机型仅进行上颌或下颌扫描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同时扫描上颌+下颌时的辐射剂量(P值分别为0.003和0.001)。结论在对口腔颌面部相同区域进行扫描时,以上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均比螺旋CT低;而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会因曝光参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全景及根尖片对正畸相关牙根吸收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余丽霞 何姝姝 陈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以CBCT对样本牙根吸收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验全景片(OPG)及根尖片对正畸相关牙根吸收(RRAOF)定性及分级半定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纳入完成固定正畸治疗的32例患者的121颗上前牙,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OPG、上前牙根尖片、上前牙C... 目的以CBCT对样本牙根吸收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验全景片(OPG)及根尖片对正畸相关牙根吸收(RRAOF)定性及分级半定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纳入完成固定正畸治疗的32例患者的121颗上前牙,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OPG、上前牙根尖片、上前牙CBCT。由3名放射专科医生按照Levander and Malmgren分度法对纳入样本的3种图像的牙根吸收程度分别进行评估,并以CBCT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验OPG及根尖片对相同样本牙根吸收定性及分级半定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OPG、根尖片对相同样本RRAOF的定性及分级半定量诊断结果,与CBCT相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尖片和OPG对RRAOF定性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1.6%和78.4%,特异性分别为25.5%和51.1%,准确度分别为53.7%和67.8%。结论根尖片与OPG对正畸相关牙根吸收的诊断准确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相关牙根吸收 全景片 根尖片 锥形束CT
下载PDF
牙科数字成像系统、锥形束CT及透明牙对离体第一恒磨牙根管系统诊断价值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治勇 孙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牙科数字成像系统(RVG)、锥形束CT(CBCT)及透明牙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离体第一磨牙根管系统的价值,分析第一磨牙根管影像解剖学与根管解剖学的对应关系,为第一磨牙根管治疗提供影像解剖依据。方法拍摄269颗离体第一磨牙颊舌... 目的对比分析牙科数字成像系统(RVG)、锥形束CT(CBCT)及透明牙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离体第一磨牙根管系统的价值,分析第一磨牙根管影像解剖学与根管解剖学的对应关系,为第一磨牙根管治疗提供影像解剖依据。方法拍摄269颗离体第一磨牙颊舌向、近远中向RVG和CBCT后,再制作根管染色透明牙,应用RVG、CBCT和透明牙对各牙根中上2/3、根尖1/3区根管系统和管间交通支进行分类统计,以评估CBCT在根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BCT对第一磨牙主根管中上2/3区的显示率达96.55%;CBCT、透明牙对第一磨牙根尖1/3区根管系统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变异较大,双或多根管与管间交通支发生率均较高。结论 CBCT与透明牙在显示第一磨牙主根管系统(牙根中上2/3区)方面基本等效;在根尖1/3区透明牙对细小分歧根管的显示明显优于CBCT;RVG对多根管牙根、根尖细小分歧根管的显示明显受限;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双或多根管与管间交通支发生率均较高。CBCT对牙根、根管的显示具有清晰直观、准确快捷的优点,是目前无创诊断根管疾病最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牙科数字成像系统 透明牙 根管形态 管间峡区 管间交通支
下载PDF
青少年患者前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改建情况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刘映鸿 周泽渊 +2 位作者 赵奎 唐曹敏 王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研究双颌前突的青少年患者前牙内收过程中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无正畸治疗史双颌前突并且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2~18岁),分别在内收前后1个月拍摄CBCT...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研究双颌前突的青少年患者前牙内收过程中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无正畸治疗史双颌前突并且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2~18岁),分别在内收前后1个月拍摄CBCT,测量上下颌每一颗前牙牙根颈1/3、中1/3、尖1/3处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以及上中切牙切缘、牙根颈1/3、中1/3、尖1/3矢状向上内收前后移动的距离,利用SPSS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患者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在前牙内收过程中总体表现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少。其中上颌中切牙根颈1/3及中1/3、上颌侧切牙根颈1/3及尖1/3、下颌中切牙根中1/3、下颌侧切牙根尖1/3、下颌尖牙根中1/3及尖1/3在内收后其牙槽骨厚度表现为增加;上颌尖牙尖1/3、下颌尖牙颈1/3在内收后其牙槽骨厚度表现为减少;其余位点牙槽骨厚度表现为不变。结论青少年患者前牙内收过程中,前牙发生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内收后,前牙区牙槽骨总体表现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少。前牙内收后多数位点表现为随牙齿移动牙槽骨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牙槽骨 内收 锥形束CT
下载PDF
根尖周指数在慢性根尖周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8
作者 马兰 詹福良 +3 位作者 矫贞涛 薛明 张萍 仇丽鸿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比较新根尖周指数(N-PAI)与旧根尖周指数(O-PAI)在慢性根尖周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门诊具有锥形束CT(CBCT)图像和X线片的患者63例,共95颗前牙,包括无症状牙40颗,诊断为慢性牙髓炎15颗,慢性根... 目的比较新根尖周指数(N-PAI)与旧根尖周指数(O-PAI)在慢性根尖周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门诊具有锥形束CT(CBCT)图像和X线片的患者63例,共95颗前牙,包括无症状牙40颗,诊断为慢性牙髓炎15颗,慢性根尖周炎35颗(包括根管治疗后患牙7颗),根管治疗后表现正常5颗,根据新、旧根尖周指数评判分级,并对所得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X线片与CBCT图像的根尖周炎检出率分别为38.95%(37/95)和58.95%(5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P<0.01)。CBCT图像O-PAI为1、2时,N-PAI可有不同程度分级;当O-PAI为3、4、5时,由于分级界限不清导致评片重复性不佳,而N-PAI可通过病损大小明确分级。结论 N-PAI通过病变的大小评定根尖周炎的分级,同时包括骨皮质的破坏情况,而O-PAI相邻2个级别之间的划分界限不明确,前者更能体现根尖周炎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根尖周炎 根尖周指数 诊断 应用 根管治疗后 中国医科大学 CT图像 牙体牙髓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诊断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全 张晓 +1 位作者 张刚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98-402,共5页
目的评价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debeamCT,CBCT)确定下颌阻生第了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位置关系,为IMTM拔除术中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IMTM拔除术前曲面体层x线片检查,筛... 目的评价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debeamCT,CBCT)确定下颌阻生第了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位置关系,为IMTM拔除术中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IMTM拔除术前曲面体层x线片检查,筛选出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存在较大范嗣接触或部分重叠影像表现的49例患者(60侧),进一步行CBCT检查,结合种植机微动力系统微创拔牙术中观察结果,应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评价术前CBCT检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术前CBCT观察IMTM突破下牙槽神经管壁判断的灵敏度82.8%、特异度87.0%,Youden指数0.69,阳性预测值88.9%,阴性预测值80.0%。两位口腔放射医师术前对CBCT共同判读的结果与术中观察结果的符合率为84.6%(44/52)。对两位医师术前分别判读CBCT影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0.80。结论对于曲面体层x线片显示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存在较大范围接触或部分重叠影像表现的病例应用CBCT术前检查,CBCT显示的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关系与临床实际观察结果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 曲面体层摄影术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在653例宫颈癌摆位误差的分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姜斐 于浪 +4 位作者 孙显松 王欣海 胡克 邱杰 张福泉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宫颈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摆位误差及体重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Trilogy直线加速器治疗的653例宫颈癌患者资料,使用其机载影像系统(OBI)行CBCT,共采集1175幅容积图像与计划C...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宫颈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摆位误差及体重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Trilogy直线加速器治疗的653例宫颈癌患者资料,使用其机载影像系统(OBI)行CBCT,共采集1175幅容积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升降(X轴)、进出(Y轴)和左右(Z轴)3个轴向的误差。以正常体重指数(BMI=23)为分界,将患者分为正常组(BMI<23)和肥胖组(BMI≥23),对比分析两组BMI的差异。结果:X轴、Y轴及Z轴3个平移轴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8±3.6)mm、(0.01±4.5)mm和(-0.13±2.8)mm,结果满足临床要求;提示体重因素对摆位误差有影响,其中肥胖组患者在X轴向的摆位误差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6,P<0.05)。两组在Y轴及Z轴向的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结论:宫颈癌患者的整体摆位误差结果较好,能够满足临床要求;同时患者BMI对于X轴向的摆位误差具有一定影响,故应更加关注BMI较大患者的摆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锥形束CT 体重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