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R产物直接测序还是克隆测序?——密叶杉属rDNAITS序列的测定方法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春 香杨群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8-704,共7页
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对三种密叶杉属 (Athrotaxis)植物rDNA内转录间隔区 (ITS)及5 .8SrDNA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实验表明A .selaginoidesrDNA重复序列间的纯合程度很高 ,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就可以测定其ITS区序列。而A .laxi... 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对三种密叶杉属 (Athrotaxis)植物rDNA内转录间隔区 (ITS)及5 .8SrDNA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实验表明A .selaginoidesrDNA重复序列间的纯合程度很高 ,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就可以测定其ITS区序列。而A .laxifolia、A .cupressoides的ITS1重复序列间的纯合程度较低 ,各重复单位间序列存在插入 /缺失 ,只有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才能确定其序列。A .laxi folia、A .cupressoides的ITS2区尽管也存在多态性 ,但不同重复序列的浓度比较平均 ,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就可确定重复序列间的变异情况。本实验表明尽管是同一属的三种植物 ,但其rDNA重复序列间的纯合程度不同 ,同一植物ITS的不同区域 ,其重复序列间的纯合程度也不同 ,针对不同的ITS片段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测定其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产物 直接测序 克隆测序 密叶杉属 RDNA ITS序列 测定方法 协同进化
下载PDF
论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中蕴含的先锋思想 被引量:16
2
作者 殷融 《心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主体、行为和环境三者间动态相互作用,这一认识不仅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显示出认知心理学的特征,它还与社会建构观、人本主义价值观、协同进化观以及生物潜能观相契合,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洞见。
关键词 三元交互决定 环境 行为 社会建构 协同进化
下载PDF
苏铁nrDNA ITS区的序列多态性:不完全致同进化的证据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龙骞 朱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6-481,共6页
本研究对苏铁(Cycas revoluta)nrDNAITS进行克隆测序,并以cDNAITS为参照,比较分析获得的序列的碱基变异、GC含量、5.8S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和5.8S保守基序的有无以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发现苏铁nrDNAITS存在较高的基因组内多样性,同时,这... 本研究对苏铁(Cycas revoluta)nrDNAITS进行克隆测序,并以cDNAITS为参照,比较分析获得的序列的碱基变异、GC含量、5.8S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和5.8S保守基序的有无以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发现苏铁nrDNAITS存在较高的基因组内多样性,同时,这些分化的nrDNAITS拷贝中包含有假基因的存在,而且假基因与功能拷贝之间已经形成了较大的遗传分化,这暗示假基因起源有较长历史。苏铁核仁组织区不仅多达16个,而且分布在13条染色体上,这可能是其nrDNAITS致同进化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asrevoluta NRDNA ITS 致同进化 假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山茶属植物ITS的多态性--一个广泛逃离一致性进化的实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徐颖 徐晶 +1 位作者 高继银 张文驹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69,共8页
利用位于45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3对SSR引物,对山茶属(Camellia L.)的40个物种进行PCR扩增,检测3个SSR位点的多态性,研究物种倍性与多态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37个种(占92.5%)的ITS片段存在个体内长度多态性,在这些种类的个... 利用位于45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3对SSR引物,对山茶属(Camellia L.)的40个物种进行PCR扩增,检测3个SSR位点的多态性,研究物种倍性与多态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37个种(占92.5%)的ITS片段存在个体内长度多态性,在这些种类的个体内至少有2-6类ITS拷贝,表明山茶属植物的ITS片段存在广泛的非一致性进化;ITS序列上存在易于滑动的SSR位点,并且其基因组中有较多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rDNA位点,这很可能是山茶属植物ITS片段存在广泛多态性的原因。然而,研究中没有发现多倍体种类ITS片段的多态性显著高于二倍体种类。山茶属植物ITS片段的多态性提示该属植物的rDNA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进化模式,在利用ITS片段解决该属植物的系统分类问题时应更为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一致性进化 多态性 RDNA ITS
原文传递
植物nrDNA ITS致同进化不完全现象及其进化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肖龙骞 朱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08-1713,共6页
nrDNA是个多基因家族,在基因内往往有成千上万的拷贝,但通常只包含有一种序列,即所谓致同进化。因此,nrDNA ITS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当中。近年来,部分研究发现,一些植物类群的基因组内nrDNA ITS也存在着较高的多样性,即致同... nrDNA是个多基因家族,在基因内往往有成千上万的拷贝,但通常只包含有一种序列,即所谓致同进化。因此,nrDNA ITS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当中。近年来,部分研究发现,一些植物类群的基因组内nrDNA ITS也存在着较高的多样性,即致同进化不完全现象。该文就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nrDNA ITS存在致同进化不完全现象的原因和特点,nrDNA ITS假基因的识别,以及其进化意义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DNA ITS 致同进化 假基因 进化
下载PDF
Primary investigation on GISH-NOR in cotton 被引量:6
6
作者 LIUSanhong WANGKunbo SONGGuoli WANGChunying LIUFang LIShaohui ZHANGXiangdi WANGYu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5期425-429,共5页
Six loci of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 (NOR) were detected in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of cotton (Gossypium). NOR w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45S rDNA but could be generated by genomic DNA (gDNA) extracted f... Six loci of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 (NOR) were detected in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of cotton (Gossypium). NOR w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45S rDNA but could be generated by genomic DNA (gDNA) extracted from Gossypium species as probe. With twice FISH to the same mitotic cell of G. herbaceum or G. hirsutum, number, position and size for NORs generated from 45S rDNA and gDNA were identified largely similar or even the same. The NORs with gDNA as probe were therefore permanently defined as GISH-NORs. GISH-NORs from G. hirsutum and G. raimondii mitotic images were all terminal types. Four and two GISH-NORs from G. herbaceum (var. africanum) were terminal and centromere types, respectively. Six GISH-NORs in G. hirsutum were chromosome mapped with two in A- and four in D-subgenomes. There were also GISH-NORs in mitotic image of G. raimondii with its own gDNA as probe. From mitotic image of G. herbaceum with its own gDNA as probe, GISH-NOR could not be observed but non-whole- recovery of hybridized signals was distinguished. These non-whole-recovery of hybridized signals were detected on long arm terminals of most chromosomes and especially existed in nearly half long arm of a pair of chromosomes in G. herbaceum gDNA probed itself GISH image, which may be possibly induced by low copy genes within the regions rather than inter-subgenomic segment translocations. GISH-NORs in G. hirsutum mitotic images were dominantly observed when gDNAs from D and A genome species were used as probes and block, respectively, but not when the reverse probe and block gDNA from the two diploid progenitor genomes were designed. There may be two speculations to this special phenomenon: rDNA concerted evolution; content of rDNA in genome D more than genome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有机物 染色体 DNA 棉花 四倍体 配种技术
原文传递
普通小麦rDNA的ITS区及其基因组起源 被引量:3
7
作者 钱锦 孙毅 段永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1029,共9页
采用特异引物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rDNA的ITS区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通过邻接法聚类分析,得到3种类型的扩增产物。结果表明,ITS区序列长度是602 bp,其中ITS1和ITS2分别有8个和20个变异位点,ITS区揭示的遗传分化距离变化... 采用特异引物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rDNA的ITS区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通过邻接法聚类分析,得到3种类型的扩增产物。结果表明,ITS区序列长度是602 bp,其中ITS1和ITS2分别有8个和20个变异位点,ITS区揭示的遗传分化距离变化范围为0~0.038,平均值为0.021。通过从GenBank搜索并下载普通小麦野生近缘种ITS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普通小麦ITS序列进行比对,并用MEGA、PAUP、PHYLIP软件分析,按Kimura-2参考模型计算分化距离,以旱雀麦(Bromus tectorum)为外类群邻接法构建聚类树。根据杂交后代具有亲本的ITS序列遗传特点,认为小麦形成较晚,尚未同步进化完全,从分子水平上为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提供了证据。通过与其A、B、D基因组可能供体的ITS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各自有不同程度的变异,认为普通小麦在多倍体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序列消除现象,结合我们提出的"同步进化"对于不同的基因或者说不同类型的DNA序列是不同步的假说,解释了无法找到真正供体的原因。综上所述,认为A、B、D基因组的原初供体可能分别是乌拉尔图小麦(T.urartu)、山羊草(T.speltoides)和节节麦(T.tausch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ITS序列 同步进化
下载PDF
鲽科10种鱼类核糖体ITS2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敏 孔晓瑜 +1 位作者 时伟 龚理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8-950,共13页
为了解鲽科鱼类ITS2序列的多态性特征,本研究获得了鲽科10种鱼类310条ITS2序列,长度在419~486 bp之间。种内序列长度差异最小的为粒鲽(Clidoderma asperrima)(419~420 bp)和太平洋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elassodon)(419~420 bp),其... 为了解鲽科鱼类ITS2序列的多态性特征,本研究获得了鲽科10种鱼类310条ITS2序列,长度在419~486 bp之间。种内序列长度差异最小的为粒鲽(Clidoderma asperrima)(419~420 bp)和太平洋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elassodon)(419~420 bp),其次为北岩鲽(Lepidopsetta polyxystra)(447~452 bp)和刺黄盖鲽(Limanda aspera)(457~463 bp),松木高眼鲽(Cleisthenes pinetorum)(452~462 bp)和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465~479 bp)的种内序列差异分别为10 bp和14 bp;其余4种鱼类根据长度差异(14~32 bp)分型为长(A型)、短(B型)序列类型,同时检测存在重组类型(R型),其中长度差异最大的是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454~486 bp),其次为尖吻黄盖鲽(P. herzensteini)(433~458 bp)、虫鲽(Eopsetta grigorjewi)(420~439 bp)、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466~480 bp)。通过双参数模型(K2P)计算遗传距离可见,种内遗传距离多集中于0.002~0.027之间,仅星突江鲽和尖吻黄盖鲽因类型差异导致较高数值(0.043和0.053);不同物种间遗传距离在0.046~0.180之间。10种鱼类ITS2的GC含量为63.95%~70.16%;9种鱼类的二级结构均为具有5个分支(HelixⅠ~Ⅴ)的闭合环状结构,仅圆斑星鲽中由于存在HelixⅣ变异形成HelixⅣ-a和HelixⅣ-b而具有6个分支。基于ITS2构建的鲽科10种鱼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不同种鱼类的克隆序列均单独聚支。序列的多态性特征分析表明,在具有不同序列类型的虫鲽、星突江鲽、尖吻黄盖鲽和钝吻黄盖鲽4种鲽科鱼类中,ITS2以非协同进化的方式存在,而其他6种鱼类为协同进化;虽然存在种间K2P遗传距离小于种内的个例,但ITS2在属间不同物种的区分上具有适用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鲽形目鱼类的ITS2数据,也将为鱼类的核糖体RNA序列多态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鲽科 ITS2 多态性 二级结构 协同进化 非协同进化
原文传递
11种鲈形目鱼类ITS2特征及系统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武宝生 司李真 +4 位作者 孔晓瑜 时伟 龚理 杨敏 刘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1160,共10页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是位于核糖体5.8S和28S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为了探讨该片段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进化模式,本研究选取了鲈形目(Perciformes) 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共获得了444条ITS2克隆序列,其长度范围为332~51...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是位于核糖体5.8S和28S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为了探讨该片段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进化模式,本研究选取了鲈形目(Perciformes) 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共获得了444条ITS2克隆序列,其长度范围为332~515 bp。比较种内不同序列的长度发现,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在种内存在24 bp的差异,剑鱼(Xiphias gladius)在种内存在32 bp的差异,这2种鱼类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余9种鱼类的长度相对比较保守,长度差异小于14 bp。依据11种鱼类的保守位点数、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数、保守位点比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等特征分析发现,种内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特别是金带细鲹的ITS2序列存在着Type A、Type B和Type C 3种类型,各类型间差异较大。根据序列的多样性特征推断,金带细鲹和剑鱼的进化方式为非协同进化;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吉打副叶鲹(Alepes djedaba)和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as)的长度和变异位点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明显,视为不严格的协同进化;泰拉鰆鲹(Scomberoides tala)、布氏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射水鱼(Toxotes chatareus)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5种鱼类为协同进化;另外,协同和非协同进化状态与分类系统没有相关性。序列比对发现,大甲鲹种内存在着由协同进化方式演变为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方式的过度序列;在金带细鲹的3个不同个体中,序列间存在着从协同进化、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演变为非协同进化的3种进化方式。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11种鱼类的邻接系统树显示,每种鱼类的克隆都分别按种单独聚为一支,鲹科7属鱼类各属也是单独聚支,表明ITS2不仅可以用在种类的分子鉴定,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鲹科和属级水平的系统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性 协同进化 非协同进化 系统关系 ITS2 鲈形目
下载PDF
Prospects for discriminating Zingiberaceae species in India using DNA barcodes 被引量:2
10
作者 Meenakshi Ramaswamy Vinitha Unnikrishnan Suresh Kumar +2 位作者 Kizhakkethil Aishwarya Mamiyil Sabu George Thoma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8期760-773,共14页
We evaluated nine plastid (matK, rbcL, rpoCl, rpoB, rp136-rpsS, ndhJ, trnL-F, tmrnH-psbA, accD) and two nuclear (ITS and ITS2) barcode loci in family Zingiberaceae by analyzing 60 accessions of 20 species belongin... We evaluated nine plastid (matK, rbcL, rpoCl, rpoB, rp136-rpsS, ndhJ, trnL-F, tmrnH-psbA, accD) and two nuclear (ITS and ITS2) barcode loci in family Zingiberaceae by analyzing 60 accessions of 20 species belonging to seven genera from India. Bidirectional sequences were recovered for every plastid locus by direct sequencing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cons in all the accessions tested. However, only 35 (58%) and 4o accessions (66~) yielded ITS and ITS2 sequences, respectively, by direct sequencing. In different bioinformatics analyses, matK and rbcL consistently resolved 15 species (75%) into monophyletic groups and five species into two para- phyletic groups. The 173 ITS sequences, including 138 cloned sequences from 23 accessions, discriminated only 12 species (6o%), and the remaining species were entered into three paraphyletic groups. Phylogenetic and genealogic analyses of plastid and ITS sequences imply the possible occurrence ofnatural hybridizations in the evolutionary past in giving rise to species paraphyly and intragenomic ITS heterogeneity in the species tested. The results support using matK and rbcL loci for barcoding Zingiberaceae members and highlight the poor utility of iTS and the highly regarded ITS2 in barcoding this family, and also caution against proposing ITS loci for barcoding taxa based on limited sam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erted evolution DNA barcoding ITS heterogeneity natural hybridizations ZINGIBERACEAE
原文传递
ras基因产物p21的分子进化和癌变机理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宝忠 陈捷 +1 位作者 秦德霖 顾建人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54-259,共6页
作者收集了人、果蝇、酵母、粘菌和病毒的10种P21氨基酸全顺序,运用AADIS和UPGMA两程序并结合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揭示:①就协同进化来说,ras基因每年每基因平均重复率为2.78×10^(-9),这或许系迄今报道的最低速率保持者;②ras基因每... 作者收集了人、果蝇、酵母、粘菌和病毒的10种P21氨基酸全顺序,运用AADIS和UPGMA两程序并结合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揭示:①就协同进化来说,ras基因每年每基因平均重复率为2.78×10^(-9),这或许系迄今报道的最低速率保持者;②ras基因每年每氨基酸替代率为2.23×10^(-10),这在进化上是相当保守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证实的实验结果还有:①v-Has和v-Kis分别来自c-H-ras1和c-K-ras2;②c-H-ras1、c-K-ras2和c-N-ras由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演化而来。根据Fitch等的观点,我们在此特别提出了p21的不变子/共变子转化假说,从分子进化角度对P21在癌变中的作用作出可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基因 分子进化 癌变机理
下载PDF
Principle of Concerted Evolution of Cytokine-receptor and Verification of Its Corollary
12
作者 贺福初 吴祖泽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3年第15期1300-1304,共5页
Cytokines mediate their pleiotropic actions by binding to and activating theircell-surface receptors.So far,people have learned much about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iochemical profile,and the interaction or mo... Cytokines mediate their pleiotropic actions by binding to and activating theircell-surface receptors.So far,people have learned much about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iochemical profile,and the interaction or modulation between cytokines and theirreceptors as well.However,people have no idea about what relationship of cytokines withtheir receptors in phylogeny ex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KINE CYTOKINE RECEPTOR hemopoietin concerted evolution development-related evolution
原文传递
香菇细胞内ITS致同进化不完全及对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翔 何德 +1 位作者 李翠新 丁浩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9期111-121,共11页
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及物种鉴定中的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被广泛使用。通过对3株野生香菇个体细胞总DNA的提取,nr DNA ITS序列的扩增、回收、克隆、测序,分析其ITS序列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及r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及物种鉴定中的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被广泛使用。通过对3株野生香菇个体细胞总DNA的提取,nr DNA ITS序列的扩增、回收、克隆、测序,分析其ITS序列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及r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个体细胞内ITS序列存在较高的多样性,即致同进化不完全现象。由此推论ITS序列并不适用于香菇菌株的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而在其他真菌中是否也有此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DNA ITS 香菇 致同进化 系统发育
下载PDF
The Principle of Concerted Evolution Between Interacting Proteins—Darwinian Selection at Molecular Level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福初 吴祖泽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3年第16期1396-1401,共6页
The neutral theory raised by Motoo Kimura in 1968 asserts that 'the great majority of evolutionary change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s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rotein and DNA sequences. are caused not by... The neutral theory raised by Motoo Kimura in 1968 asserts that 'the great majority of evolutionary change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s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rotein and DNA sequences. are caused not by Darwinian selection but by random drift of selectively neutral or nearly neutral mu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NG PROTEINS concerted evolution NEUTRAL THEORY Darwinian SELECTION
原文传递
基因转换的分子机制及其在nrDNA致同进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阚显照 王士泉 朱国萍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9期47-51,共5页
基因转换是指同源序列之间非交互性的信息转换。基因转换现象已在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中被广泛发现。基因转换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序列的转移、致同进化、抗原的变异、抗抗生素的免疫、缺口的修复等。通过对引起基因转换现象的4种分子重组模... 基因转换是指同源序列之间非交互性的信息转换。基因转换现象已在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中被广泛发现。基因转换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序列的转移、致同进化、抗原的变异、抗抗生素的免疫、缺口的修复等。通过对引起基因转换现象的4种分子重组模型(Holli-day模型、Meselson-Radding模型、DSBR模型和SDSA模型)的介绍,探讨基因转换在nrDNA致同进化过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换 同源重组 分子机制 NRDNA 致同进化
下载PDF
吸虱亚目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间独立进化和协同进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艳芳 董文鸽 陈婷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0-930,共11页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动物的永久专性体表寄生虫。吸虱亚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剧烈的裂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典型单一大环的多个裂化微环。本文对17种吸虱以及外群尖叫虱Bothriometopus macrocnemis的trnL_(1)(tag)和trnL_(2)(taa...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动物的永久专性体表寄生虫。吸虱亚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剧烈的裂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典型单一大环的多个裂化微环。本文对17种吸虱以及外群尖叫虱Bothriometopus macrocnemis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间的独立进化和协同进化。【方法】对云南采集到的3科3属4种吸虱(弯多板虱Polyplax reclinata、锯多板虱Polyplax serrata、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和麝鼩钩板虱Ancistroplax crocidurae),用IlluminaMiSeq PE250平台高通量测序后与GenBank中查找的其它13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分析17种吸虱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的进化关系。【结果】17种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均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在虱属、阴虱属和猴虱属中有较长的等同序列;在甲胁虱属和钩板虱属中有很短的等同序列;在多板虱属、微胸虱属和血虱属中的等同序列介于二者之间。常见典型单一环状线粒体基因组物种的trnL_(1)(tag)和trn L_(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度在6-10 bp之间。对17种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属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大,同属内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小。基于17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trnL_(1)(tag)、trnL_(2)(taa)及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间既有协同进化又有独立进化。【结论】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等同序列较长的吸虱易发生协同进化,等同序列较短的吸虱易发生独立进化。吸虱亚目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协同进化是长期的或发生在远缘物种间,而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虱 trnL_(1)(tag) trnL_(2)(tag) 裂化线粒体基因组 协同进化 独立进化
原文传递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段和T细胞受体可变段的分子进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宝忠 Masatoshi Nei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为阐明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在抗体多样性产生机理上的异同,作者比较了Ig重链可变段(Ig V_H)和TCR可变段(TCR V)的密码子替代率和协同进化,并分析异同的原因。共搜集8种鼠和3种人的TCR α链可变段(V_α),11种鼠和1种人的TCR... 为阐明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在抗体多样性产生机理上的异同,作者比较了Ig重链可变段(Ig V_H)和TCR可变段(TCR V)的密码子替代率和协同进化,并分析异同的原因。共搜集8种鼠和3种人的TCR α链可变段(V_α),11种鼠和1种人的TCRβ链可变段(V_β),以及2种鼠和4种人的T细胞γ链可变段;同时搜集11种鼠、3种人、3种南美鳄鱼和1种鲨鱼的Ig V_(H_(o))研究结果揭示:(1)对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来说,TCR V(包括V_α和V_β)的核苷酸替代率为Ig V_H的2.4倍,说明前者有更高的替代率。(2)以协同进化而言,TCR V和Ig V_H的基因重复率分别为1.7×10^(-6)和1.6×10^(-6)/基因年。两者几乎相同,均系低速保持者。TCR V的数目(V_α为100,V_β为30)远少于Ig V_H(数目为300),原因是前者受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制约,即受到负选择,这与中性学说观点相一致。文章还讨论了体细胞突变和DNA重排对两类抗体多样性产生上的作用,并探讨了IgV_H和TCR V的假基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T细胞受体 分子进化
下载PDF
分子水平的非随机进化——相互作用蛋白质间的达尔文选择
18
作者 贺福初 吴祖泽 《科技通报》 1993年第6期353-358,共6页
通过分析13种生物120余种蛋白质的分子进化,首次揭示:配基-受体、蛋白酶-酶抑制剂、亚基-亚基等相互作用蛋白质间在纵向进化(物种间)、横向进化(不同功能蛋白质间)中均存在协同进化的规律.此结果表明,相互作用蛋白质其分子进化普遍为非... 通过分析13种生物120余种蛋白质的分子进化,首次揭示:配基-受体、蛋白酶-酶抑制剂、亚基-亚基等相互作用蛋白质间在纵向进化(物种间)、横向进化(不同功能蛋白质间)中均存在协同进化的规律.此结果表明,相互作用蛋白质其分子进化普遍为非随机过程,由于其相互作用为功能发挥所必需,因而彼此间以典型的达尔文选择方式进化.本文结果既弥补了中性理论中分子进化与功能方式无关的不足,亦指出达尔文选择适用于分子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达尔文选择 分子进化
下载PDF
禾本科同源染色体对趋同进化的比较基因组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雪莲 王振怡 +3 位作者 聂林曼 汪厚龙 张琼 王金朋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76-80,共5页
多个禾本科物种全基因组测序的相继完成为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物理和遗传结构进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以五个禾本科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同源共线性方法对其基因组进行了比对分析,获得了物种的同源信息,并根据同源信... 多个禾本科物种全基因组测序的相继完成为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物理和遗传结构进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以五个禾本科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同源共线性方法对其基因组进行了比对分析,获得了物种的同源信息,并根据同源信息结合基因组同源结构分析,确定了物种基因组内和基因组间的同源染色体片段。比较分析同源染色体对上重复DNA片段之间的分子距离,初步揭示了禾本科植物同源染色体对间趋同进化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染色体结构受非正常遗传重组影响的进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物种 多倍化 同源染色体对 趋同进化
下载PDF
杜氏赖草(Leymus duthiei)及杜氏赖草长芒变种(Leymus duthiei var. longearistatus)的nrDNA ITS序列分析
20
作者 凡星 廖莎 +3 位作者 罗春莲 康厚扬 张海琴 周永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5-270,共6页
本研究对杜氏赖草(Leymus duthiei)及杜氏赖草长芒变种(Leymus duthiei var.longearistatus)的nrDNA ITS进行多克隆测序,探讨ITS序列在其个体内的多样性和个体间的遗传分化。序列多态性、基因谱系和rRNA基因二级结构分析表明:①由于致... 本研究对杜氏赖草(Leymus duthiei)及杜氏赖草长芒变种(Leymus duthiei var.longearistatus)的nrDNA ITS进行多克隆测序,探讨ITS序列在其个体内的多样性和个体间的遗传分化。序列多态性、基因谱系和rRNA基因二级结构分析表明:①由于致同进化作用,ITS序列在L. duthiei和L.duthiei var. longearistatus中可能朝Ns基因组一方发生偏向;③致同进化的驱动力可能促使不同的ITS拷贝序列在L.duthiei var. longearistatus中比在L. duthiei中更趋于一致;③ITS序列在L.duthiei和L. duthiei var. longearistatus中的遗传分化可能与它们的地理隔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赖草 杜氏赖草长芒变种 NRDNA ITS 致同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