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赵焱 陶定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E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内动脉系统TEA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断...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E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内动脉系统TEA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无颈内动脉系统TIA临床症状及体征的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在发病〈48h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行CT平扫、CTPI及CTA检查,检测并对比病例组缺血区和对侧对照区以及病例组与对照组脑内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分析其与CTA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35例患者中有28例(80%)在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MTT图上发现灌注异常区28例,CBF图上发现23例,而CBV图上仅15例;另外7例患者在所有灌注参数图上均未发现灌注异常区。35例患者中CTPI、CTA出现异常的对应关系存在以下4种情况:(1)CTPI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显示其责任血管者有25例(71%),包括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16例、血管多发软斑块13例、颈内动脉系统发育不良6例,并有多种病因共存现象。(2)CTPI发现灌注异常,而CTA未发现责任血管者有3例(9%)。(3)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而CTA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有3例(9%)。(4)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未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有4例(11%)。结论MTT是颈内动脉系统TEA在CTPI检查中最敏感、最主要的指标,而CBF、CBV的变化可反映患者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状态。颈内动脉系统的低灌注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多发粥样硬化斑块是颈内动脉系统TEA的主要病因。CTPI与CTA联合应用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诊断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T灌注成像 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文洪 陈文华 +1 位作者 邢伟 王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4期91-93,96,共4页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mAs、准直0.75 mm、重建层厚0.75 mm和间隔0.4 mm。结果三维DSA作为诊断标准,在310例患者中,220例发现264个动脉瘤。CTA漏诊4个动脉瘤,7个动脉瘤在常规DSA检查中漏诊,但被64层螺旋CTA诊断,均得到三维DSA的证实。64层螺旋CTA诊断<3 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0%、100.0%和97.9%。结论 64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包括<3 mm动脉瘤是一种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姚斯元 郭建平 +2 位作者 范伊乐 邢鹏毅 张振华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第5期404-406,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判读,DSA图像分剐由1...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判读,DSA图像分剐由1名介入影像医师和1名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判读。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D-CTA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51个。3D-CT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医师A)或43例(医师B),病灶47个(医师A)或45个(医师B)。以检出病灶教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均值)和95.0%(均值)。在大小<3 mm的动脉瘤检出结果中,3DCTA与3D-DS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瘤体最大直径测量方面,3D-CTA与3D-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微小动脉瘤(<3mm)漏诊率较高,但总体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的首选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1期3332-3334,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科的常见多发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其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因此,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科的常见多发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其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因此,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和不足,应结合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合理选用各项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构建在体胎盘植入数字化三维模型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萍 徐玉静 +10 位作者 余艳红 钟梅 许乙凯 王志坚 陈春林 钟世镇 黄莺莺 陈斌 欧阳振波 毛东瑞 段慧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构建数字化三维模型在胎盘植入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中的应用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将4例胎盘植入患者在UAE术前行双源CTA扫描,获取原始图像后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其骨盆和动脉... 目的探讨构建数字化三维模型在胎盘植入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中的应用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将4例胎盘植入患者在UAE术前行双源CTA扫描,获取原始图像后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其骨盆和动脉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将构建的胎盘植入数字化三维模型用于指导UAE操作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结果胎盘植入数字化三维模型中1例患者的子宫动脉(2条)起源于髂内动脉,3例(6条)起源于臀下动脉,并可精确测量子宫动脉的起源角度、开口类型。胎盘的血供来源:3例来自双侧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共同供血,1例仅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但该患者存在明显的子宫动脉卵巢支;血供的分布情况为3例双侧血供分布不均,以左侧为主,1例双侧供血均衡。除1例患者要求保守治疗外,其他3例均行UAE治疗并在术后顺利排出胎盘,术中DSA与重建结果对比,子宫动脉的起源和双侧血管的血供分布等均相同。结论构建的在体数字化三维模型对胎盘植入的介入治疗具有较大的术前和术中指导意义,可使手术过程更加精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植入 CT血管成像 三维 数字化
原文传递
能谱CT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石明国 高剑波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7期6-8,共3页
随着能谱CT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能谱CT已经应用于临床全身各部疾病的诊断当中,尤其是能谱CT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更显示出其卓越的优越性,这种精确的显示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能谱CT成像作为一种最新应用于临... 随着能谱CT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能谱CT已经应用于临床全身各部疾病的诊断当中,尤其是能谱CT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更显示出其卓越的优越性,这种精确的显示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能谱CT成像作为一种最新应用于临床的成像技术,可以选择显示靶血管的最佳单能量图像来满足不同的诊断需要,为在不增加对比剂用量的前提下提高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CT血管造影 单能谱成像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文华 王杰 +3 位作者 邢伟 邱建国 俞胜男 孙益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34-1137,F0003,共5页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发现AVM,24例发现脑动脉瘤和3例发现烟雾病,26例CTA和DSA检查阴性。17例AVM患者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6例发现供血动脉(94%),15例可见引流静脉(88%)。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AVM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在AVM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血管造影术 16层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郭静丽 高伟 刘浩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10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CTA检查资料。观察其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阴性...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CTA检查资料。观察其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在狭窄程度的判断上,主髂动脉及股腘动脉的CTA与DSA具有极高的一致性。CTA诊断主髂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2%、95.3%、96.5%、98.8%、93.4%。CTA诊断股腘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8%、90.9%、95.2%、90.9%、96.8%。小腿动脉的CTA与DS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一致性低于主髂动脉及股腘动脉,其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0%、87.2%、93.7%、93.8%、93.6%。结论 CTA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的程度,并且与DSA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应用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乔燕 陶定波 刘丽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9-22,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联合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对50例... 目的探讨CT灌注(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联合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对5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CTP、CTA检查,测定脑干、小脑局部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灌注参数,获得相应参数图,进行兴趣区与对侧镜像区域参数的比较。结果 (1)39例患者CT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阳性率为78%;(2)比较灌注异常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平均MTT、平均CBF及平均CBV,患侧MTT较健侧明显延长,患侧CBF明显低于健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0例患者中有40例(80%)CTA显示椎基底动脉异常,其相应供血区CTP异常者34例(85%);10例CTA未发现血管异常患者中,CTP异常者5例(5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P能够反映后循环TIA患者的脑灌注状态,CTA可以直观准确地评价相应供血血管的病变情况,后循环的低灌注是后循环TIA的主要发病机制,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TIA的主要病因。二者联合应用为后循环TIA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提供了直接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T灌注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心电图检查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心绞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迎欢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3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心绞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成武县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院期间均采用动态心电图、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心绞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成武县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院期间均采用动态心电图、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联合检查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效能。结果心电图联合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心电图、CT冠状动脉成像(P<0.05)。心绞痛组患者灌注期、延迟10 s、20 s、30 s期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均低于无心绞痛组(P<0.05)。心绞痛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24 h全部正常心率周期标准差(SD)、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PNN50)均低于无心绞痛组(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联合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绞痛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绞痛 心电描记术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for the primary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 A review from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for pulmonary functional imaging 被引量:4
11
作者 Nanae Tsuchiya Edwin JR van Beek +8 位作者 Yoshiharu Ohno Hiroto Hatabu Hans-Ulrich Kauczor Andrew Swift Jens Vogel-Claussen Jürgen Biederer James Wild Mark O Wielpütz Mark L Schiebler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8年第6期52-64,共13页
Pulmonary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 is useful for the primary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PE). Many sites have chosen not to use CE-MRA as a first line of diagnostic tool for PE beca... Pulmonary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 is useful for the primary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PE). Many sites have chosen not to use CE-MRA as a first line of diagnostic tool for PE because of the speed and higher efficacy of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EMRA and the appropriate imaging scenarios for the primary diagnosis of PE derived from our unique multi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in this area. The optimal patient for this test has a low to intermediate suspicion for PE based on clinical decision rules. Patients in extremis are not candidates for this test. Younger women(< 35 years of age) and patients with iodinated contrast allergies are best served by using this modality We discuss the history of the use of this test, recent technical innovations, artifacts, direct and indirect findings for PE, ancillary findings, and the effectiveness(patient outcomes) of CE-MRA for the exclusion of PE. Current outcomes data shows that CE-MRA and NM V/Q scans are effective alternative tests to CTA for the primary diagnosis of 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ale Lung Neoplasms HYPERSENSITIVITY PULMONARY EMBOLISM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Radiation induced Outcome assessment(health care) ARTIFACTS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下载PDF
老年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颅内血管病变特点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潇怡 李颖 +1 位作者 周志可 张惠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8-113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分水岭脑梗死(wSI)危险因素及颅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老年神经内科住院WSI患者5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为皮质型(CWSI)、皮质下型(IWSI)和混合型...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分水岭脑梗死(wSI)危险因素及颅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老年神经内科住院WSI患者5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为皮质型(CWSI)、皮质下型(IWSI)和混合型(MWSI)。比较不同类型WSI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病变的分布以及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血管狭窄程度。结果56例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发病率分别为85.7%、53.6%、62.5%、和51.8%。吸烟人数占51.8%,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占73.2%。各危险因素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WSI患者中CWSI11例、IWSI13例、MWSI32例,各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9,6%、23.2%、57.1%。患者中MCA狭窄21例(37.5%)、[CA狭窄30例(53.6%)、ACA狭窄12例(21.4%),PCA狭窄10例(17.9%),VBA狭窄4例(7.1%)。MCA与ICA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X2=37.188,P〈0.001)。IWSI组MCA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WSI组和MWSI组(χ2=12.00,P〈0.01);MWSI组ICA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WSI组和IWSI组(χ2=11.10,P〈0.01)。WSI患者中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7例(30.4%),ICA重度狭窄或闭塞22例(39.3%)。其中IWSI组患者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0例(58.8%),显著高于CWSI组和MWSI组(χ2=7.588,P〈0.05);MWSI组ICA重度或闭塞12例(54.5%),显著高于CWSI组和IWSI组(χ2=7.091,P〈0.05)。结论在老年WSI患者中,MWSI所占比例较高。较多患者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和吸烟史;2种以上危险因素共存的患者常见。老年WSI患者颅内血管受累主要以MCA、ICA为主,其中IWSI与MCA重度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MWSI与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分水岭脑梗死 CT血管造影 弥散成像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杰 王利明 《安徽医学》 2015年第11期1364-1367,1368,共5页
目的评估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布加综合征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其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病变累及下腔静脉者(Ⅰ型和Ⅲ... 目的评估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布加综合征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其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病变累及下腔静脉者(Ⅰ型和Ⅲ型)69例(74.19%),下腔静脉隔膜形成者34例(49.28%);肝静脉受损者(Ⅱ型和Ⅲ型)59例(63.44%),肝静脉隔膜形成者15例(25.42%);另有2例患者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均有隔膜形成。56例(60.22%)患者存在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39例(41.94%),脾脏肿大73例(78.49%),腹水36例(38.71%),肝脏尾状叶增大8例(8.6%),肾静脉血栓形成6例(6.45%)(双侧受累2例,单侧受累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例(男性4例,女性1例)。结论 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布加综合征影像学特征,对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诊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彦卿 田青松 +2 位作者 杨苏茂 董其龙 范田富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动静脉畸形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病例三种影像学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青 赵立华 王振海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狭窄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30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病变并同时行颈部CDUS、CTA及DSA检查的患者,观察CDUS、CTA两者联合检查颈动脉血管...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狭窄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30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病变并同时行颈部CDUS、CTA及DSA检查的患者,观察CDUS、CTA两者联合检查颈动脉血管狭窄及斑块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及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DUS联合CTA与之比较,灵敏度为89.62%,特异度为51.61%,准确度为69.13%,漏诊率为10.38%,误诊率为48.39%,阳性预测值为61.29%,阴性预测值为85.33%(χ2=44.219,P<0.01,K=0.399)。CDUS与CTA比较K=0.467,χ2=50.231,P<0.01。结论诊断颈动脉狭窄病变时,CDUS联合CTA与DSA比较,一致性不理想,两者联合可广泛用于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早期筛查,但不能替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67例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国平 程昭昭 +2 位作者 胡伟 吴元波 朱余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3923-3925,共3页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经颅脑MRI证实为CWI患者67例(CWI组),另选无CWI的67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二组、CWI分型、64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结果及美国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经颅脑MRI证实为CWI患者67例(CWI组),另选无CWI的67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二组、CWI分型、64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结果及美国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二组患者均行CTA检查:CWI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41例(61.2%),对照组17例(25.4%)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CWI组多支血管病变22例(53.7%),对照组5例(29.4%),差异有显著性(P<0.05)。CWI组中CTA检查示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皮质型CWI9例(42.9%),皮质下型25例(71.4%),混合型7例(70%),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组NI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WI的发生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尤其是皮质下型和混合型C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特征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MSCT血管成像对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国岩 王玉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1514-1515,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证实的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的CT血管扫描及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多层螺旋CT均有浅静脉曲张及肢体长短及粗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证实的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的CT血管扫描及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多层螺旋CT均有浅静脉曲张及肢体长短及粗细差异。4例同时伴有深静脉迂曲畸形或狭窄,2例可见多发静脉石。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为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的诊断提供比较确切的影像学诊断支持,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下载PDF
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更高 被引量:2
18
作者 武汉忠 王勇 +1 位作者 王强荣 常燕翔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果及在手术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129例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均行头颈部CTA诊断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的探究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果及在手术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129例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均行头颈部CTA诊断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比较头颈部CTA诊断和MRA诊断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应用价值。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129例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经DSA诊断证实有80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头颈部CTA诊断准确度为92.24%,敏感度为95.06%,特异性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92.77%,阴性预测值为91.30%;MRA诊断准确度为88.37%,敏感度为91.46%,特异性为82.97%,阳性预测值为90.36%,阴性预测值为84.78%。头颈部CTA诊断和MRA诊断的病灶检出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诊断检出<3 mm直径的瘤体数量多于MRA诊断(P<0.05)。头颈部CTA诊断Kappa值为0.850,MRA诊断的Kappa值为0.747,头颈部CTA诊断与DSA诊断一致性更高。结论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对手术治疗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价值 手术指导
下载PDF
3D-DSA与3D-256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政 童玉云 +5 位作者 王家平 顾亚律 李迎春 曹毅 姜华 杨青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旋转三维成像(3D-DSA)与三维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比(3D-CTA).探索其对颅内动脉瘤(AN)(尤其是直径〈3mm的微小AN)的探测能力有无进一步的提高.以及3D-CTA与3D-DSA不同技术之间的对颅内AN检出...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旋转三维成像(3D-DSA)与三维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比(3D-CTA).探索其对颅内动脉瘤(AN)(尤其是直径〈3mm的微小AN)的探测能力有无进一步的提高.以及3D-CTA与3D-DSA不同技术之间的对颅内AN检出率的一致性分析。方法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AN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怀疑为AN56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9岁。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盲法独立判读CTA图像,由1名神经介入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医师共同判读3D-DSA图像。以3D-DSA为“金标准”,评估3D-CTA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不同技术之间的一致性。结果3D-DSA在56例患者中的47例共检出59个AN病灶.其余9例未发现AN。3D-CTA检出AN54个,灵敏度为93-20%~94.90%(均值94.05%),特异度为81.8%。100.0%(均值90.9%):对于AN病灶直径〈3mm,3D-CT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值分别为86_4%和95.0%。对AN的检出.3D-CTA判读者之间及3D-CTA与3D-DSA不同技术之间一致性均为优(分别为K=0.847,均值K=0.802):对于AN瘤体最大径的测量。3D-CTA判读者之间及3D-CTA与3D-DS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256层螺旋CTA对直径〈3mm的微小AN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所提高,判读者之间及与3D-DSA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AN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两者联合可提高AN的检出率.为介入治疗AN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比较
下载PDF
去骨剪影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凤涛 齐志 +2 位作者 张厚宁 禹璐 盛佳曦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368-373,共6页
目的将去骨剪影CT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表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症状疑为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 目的将去骨剪影CT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表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症状疑为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其CTA、MRA及DSA影像学检查资料。以DSA为金标准,测量瘤体及瘤颈大小,并计算长径/瘤颈比,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数量、瘤体形态及灵敏度、特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DSA检查共有77例发现动脉瘤82个,其中68个动脉瘤体直径>3mm,14个直径≤3mm。CTA发现80个动脉瘤,MRA发现78个动脉瘤。在直径>3mm动脉瘤中,CTA、MRA检出率与D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与DSA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56和0.827;在直径≤3mm动脉瘤中,CTA、MRA检出率与D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630,MRA与DSA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262。在对直径>3mm动脉瘤的测量中,CTA和MR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8.5%、100%、100%、92.9%、98.8%以及95.6%、92.3%、98.5%、80.0%、95.1%;在对直径≤3mm动脉瘤的测量中,CTA、MR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78.6%、84.6%、84.6%、78.6%、81.5%以及57.1%、69.2%、66.7%、60.0%、63.0%。CTA、MRA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MRA测量动脉瘤长径、瘤颈及长径/瘤颈比所得数据与D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和MRA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DSA相当,可做为临床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成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