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郭建新 冒平 +4 位作者 牛刚 赵婷婷 丁辉 王茂德 杨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5期21-23,3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 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及其对颅内动脉瘤形态及瘤颈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共检出35枚颅内动脉瘤,3D-CTA及2D-DSA均检出34枚颅内动脉瘤。3D-CTA检查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88.89%。三种检查手段的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显示3D-CTA与3D-DS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2D-DSA。3D-DSA及3D-CTA均能良好显示检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效果明显优于2D-DSA(P<0.05)。结论利用3D-CTA可安全、有效地检查颅内动脉瘤,其检查效果优于2D-DS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手段。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3D-CTA阴性的患者,可推荐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的对比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祥 于如同 +1 位作者 范月超 郭克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评价3D—DSA、3D—CTA、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患者3D—DSA、3D—CTA、2D—DSA和手术资料。结果32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有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3D—DSA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准确判... 目的评价3D—DSA、3D—CTA、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患者3D—DSA、3D—CTA、2D—DSA和手术资料。结果32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有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3D—DSA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准确判断3例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的动脉瘤且手术顺利夹闭;3D—CTA检出33个,遗漏1个前交通动脉瘤及1个颈内动脉瘤;2D—DSA检出32个,遗漏2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大脑中动脉瘤。3D—DSA及3D—CTA在显示瘤颈上明显优于2D—DSA,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与相邻骨质结构关系。结论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其诊断效价优于2D—DSA,可以作为动脉瘤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必要时再行3D—DSA进行确诊,尤其是多发复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及3D—CTA阴性的SAH患者,3D—DSA应视作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劲松 陈爽 +3 位作者 毛颖 周良辅 陈衔城 左长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21-226,共6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3D-CTA和3D-CT检查。阳性结果259例,其中脑血管病199例。筛检阴性53例,其中DSA、MR或手术证实41例,假阴性5例(12.2%)。结果与DSA、MR...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3D-CTA和3D-CT检查。阳性结果259例,其中脑血管病199例。筛检阴性53例,其中DSA、MR或手术证实41例,假阴性5例(12.2%)。结果与DSA、MR以及术中观察比较:①脑动静脉畸形3D-CTA确诊率100%,无假阳性和假阴性;②脑动脉瘤3D-CTA确诊率90.9%,假阳性4%;假阴性5.1%;③Moyamoya确诊率84.6%,对于脑底动脉环闭塞部位的判断,准确率38.5%;④脑动静脉瘘和静脉性血管畸形3D-CTA确诊率100%;⑤颅脑肿瘤与邻近骨性结构关系的确诊率100%,与邻近脑血管关系的确诊率63.2%;⑥颅、眶骨性病变确诊率100%。结论3D-CT/3D-CTA技术为颅、颈血管性病变、颅骨相关病变和颅内高血供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高度准确、无创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3D-CTA 3D-CT
下载PDF
MSCT血管成像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则君 谢旭纲 +2 位作者 孟宪平 朱建新 王伯元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7-860,共4页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结果:SISAMD与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相同,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5例,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根据Yun分型:Ⅰ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Ⅲ型1例。SMA直径增粗2例,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局部回肠壁增厚、水肿2例,升结肠扩张、积液1例,腹腔及盆腔内少量积液2例。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首选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锦清 沈建康 +3 位作者 林东 凌华威 赵卫国 成侃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 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 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 目的 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 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结果 7例CTA出现技术性失误,其余CTA影像均被手术或栓塞所证实。CTA发现了DSA漏诊的2例小型AN。CTA提供的AN的部位、瘤体、瘤颈、瘤体/瘤颈比等参数,有利于早期确定治疗方案。66例行夹闭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AN,CTA能有效地提供AN与载瘤动脉、周围分支及颅底骨结构之间的三维关系信息。145例行栓塞治疗,CTA的结果均被DSA所证实,对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AN,CTA均准确指导导引导管进入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瘤颈的投射角度和瘤体瘤颈比,辅助确定工作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 CTA有助于AN治疗方案地迅速确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AN手术或栓塞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夹闭手术 栓塞
下载PDF
基于CT血管成像在体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春林 段慧 +8 位作者 刘萍 欧阳振波 余艳红 钟世镇 许乙凯 徐玉静 郭传家 毛东瑞 王建平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CT血管成像(CT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0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基于双源CTA技术,获取1例宫颈癌患者的CT-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分别构... 目的探讨利用CT血管成像(CT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0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基于双源CTA技术,获取1例宫颈癌患者的CT-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分别构建其骨盆、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并配准融合。结果构建的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盆腔动脉血管网的各级分支,而且可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各级动脉的管径、长度及分叉角度。此外,其还可进一步了解癌灶供血动脉及计算癌灶血容量。结论基于CTA数据集,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构建出理想的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为临床实现宫颈癌患者的个性化评估及治疗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宫颈肿瘤 三维 数字化 动脉血管网
原文传递
双源CT头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萱 薛华丹 +5 位作者 刘炜 陈钰 孙昊 徐凯 李玉梅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9-623,共5页
目的探索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能量扫描方案(DE组)及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SE组)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病例各30例。记录扫描剂量,测量颈部及颅内动静脉(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相邻颈内... 目的探索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能量扫描方案(DE组)及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SE组)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病例各30例。记录扫描剂量,测量颈部及颅内动静脉(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相邻颈内静脉、大脑中动脉M1段及乙状窦或窦汇)CT值,测量软组织(冈上肌及竖脊肌)感兴趣区的CT值及噪声。结果在颅内,两组的动脉强化与静脉污染程度相似(P=0.1427,P=0.1116)。在颈部,动脉强化程度相似(P=0.9414),DE组的静脉污染较明显(P<0.0001),但动脉平均CT值较静脉仍高127Hu。无论硬化线伪影存在与否,两组的软组织强化相似(P=0.0760,P=0.0793),DE组的噪声低于SE组(均P<0.0001)。比较骨减影动脉成像所需剂量,DE组较SE组低24%(P<0.0001)。结论 DE组与SE组的图像质量总体相仿。DE组颈部静脉污染较明显,但动脉仍可获得良好的对比显示。同样应用减影技术,DE组患者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 头颈部 CT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体动脉侧支血管参与咯血供血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赖清 伍筱梅 +1 位作者 陈永富 任医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侧支(NBSC)在支气管咯血病变中的意义,及其对支气管动脉(BA)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4例支气管咯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增强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胸部体动脉三维重建,统计NBSC和B... 目的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侧支(NBSC)在支气管咯血病变中的意义,及其对支气管动脉(BA)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4例支气管咯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增强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胸部体动脉三维重建,统计NBSC和BA数目,测量其内径及病变区域邻近胸膜厚度。根据NBSC发现情况,资料分别归入NBSC组和无NBSC组作统计学分析。结果NBSC参与供血36例,BA内径平均值为(1.850±0.631)mm,其中病灶附近胸膜增厚22例(61%),厚度为2.7~16.0mm,平均(7.71±4.12)mm;无NBSC供血88例,BA内径的平均值为(2.200±0.528)mm,病灶附近胸膜增厚7例(8%),厚度为1.1~2.4mm,平均(1.7±0.53)mm,两组间BA平均值和伴有胸膜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NBSC能分流支气管动脉向咯血病变的供血,成为咯血的主要供血来源。显著的胸膜增厚是产生NBSC供血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CT血管造影 支气管动脉 体动脉侧支 胸膜增厚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丁勇 钱忠心 +7 位作者 叶树铭 赵鸿 赵明珠 龚良 郑佳佳 徐仕康 陈前丽 刘卫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250-252,共3页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结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通过CTA结合导航技术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资料,其中脑膜瘤9例,胶质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术前CTA重建颅内病灶、周围...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结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通过CTA结合导航技术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资料,其中脑膜瘤9例,胶质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术前CTA重建颅内病灶、周围血管、脑组织及颅骨图像,CTA采集的图像与Brian-lab导航系统融合,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实时指导手术。结果脑膜瘤达Simpson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7例。胶质瘤、脑动静脉畸形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均镜下全切除。结论 CTA结合导航技术能提供无创、准确的神经影像信息,指导颅内病灶切除,同时保护脑血管及脑组织,对神经外科手术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术 神经导航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程鹏 张锦宏 +1 位作者 臧培卓 刘云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初步评估多层面螺旋 CT血管造影 ( m ulti- slice helic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应用 Aquilion多层面螺旋 CT于术后行 MSCTA检查 ,图像... 目的 初步评估多层面螺旋 CT血管造影 ( m ulti- slice helic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应用 Aquilion多层面螺旋 CT于术后行 MSCTA检查 ,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遮盖容积重建以及外视镜式血管表面重建。结果 对于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 ,MS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 ,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但对于使用普通合金动脉瘤夹以及 GDC弹簧圈栓塞病例 MSCTA术后重建伪影大 ,难以对动脉瘤体是否消失和载瘤动脉情况作出评价。结论 可以将 MSCTA作为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的术后随访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面螺旋CT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术后 评估
下载PDF
肾血管三维成像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肾动脉变异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健 王忠新 +3 位作者 宋勇 洪宝发 张旭 符伟军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921-924,共4页
目的探讨肾血管三维成像技术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肾动脉变异的评估价值以及研究肾动脉变异的意义。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6月至2017年3月进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并且术前行CTA检查评估肾动脉变异... 目的探讨肾血管三维成像技术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肾动脉变异的评估价值以及研究肾动脉变异的意义。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6月至2017年3月进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并且术前行CTA检查评估肾动脉变异情况的患者28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超声或者CT等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肾肿瘤。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观察其肾动脉变异情况及分型。结果 284例CTA检查均顺利完成,未发现不良反应。肾动脉变异总的发生率为39.3%,且男性肾动脉变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但左右侧肾动脉变异发生率无明显差异。81.9%的肾脏由1支肾动脉供血,且肾动脉数量变异的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副肾动脉的发生率为16.1%,且有66.7%的副肾动脉走行入肾脏的上极或者下极。结论肾血管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及变异情况,丰富了术前评估的内容,增强了术前评估的效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可以作为肾部分切除术的常规术前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肾动脉变异 肾部分切除术 机器人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晓泉 李跃华 +3 位作者 张佳胤 王丹 魏小二 邓建宏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应用于冠状动脉弹性无创性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60例。其中冠状动脉疾病患者30例...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应用于冠状动脉弹性无创性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60例。其中冠状动脉疾病患者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2—55.4(51.3±4.1)岁。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单血管病变亚组13例,多血管病变亚组17例,主要病变位于左前降支。对照组为疑似冠心病但造影检查后为阴性者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7.0~55.8(51.4±4.4)岁。应用冠状动脉CTA测量所有患者左主干以及左前降支在各期相(5%~95%,间隔为10%)的横截面积,计算2组冠状动脉血管的膨胀弹性系数值(D),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左主干血管腔横截面积在65%、75%、85%期相内明显低于对照组(t=2.022、5.390、4.663,P<0.05),左前降支在65%、75%、85%期相亦明显低于对照组(t=2.197、5.639、3.560,P<0.05)。观察组LM、LAD平均D值均低于对照组[(2.16±2.32)kPa^(-1)×10^(-5)vs.(3.50±1.69)kPa^(-1)×10^(-5)(2.36±2.14)kPa^(-1)×10^(-5)vs.(3.88±2.09)kPa^(-1)×10^(-5),P<0.05],单血管病变亚组LM、LAD平均D值高于多血管病变亚组[(2.64±1.48)kPa^(-1)×10^(-5)vs.(1.83±2.66)kPa^(-1)×10^(-5),(2.89±1.40)kPa^(-1)×10^(-5)vs.(1.94±2.30)kPa^(-1)×10^(-5),P<0.05],病变血管数越多冠状动脉弹性越差。结论随着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增加,冠状动脉弹性有减小的趋势,CTA对冠状动脉弹性的评价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弹性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对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俊鹏 卢光明 +2 位作者 季学满 张志强 蔡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8期707-711,共5页
摘要:目的:本研究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和超声(US)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查的价值,并比较MS—CTA不同重建技术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对31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同时作MS-CTA和US检查,并... 摘要:目的:本研究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和超声(US)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查的价值,并比较MS—CTA不同重建技术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对31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同时作MS-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4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S-CTA重建方式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三种技术,分别在轴位、MPR、MIP和VR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颈总动脉颈膨大和颈内动脉段起始段的狭窄率分别按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标准计算,然后将其分为五个等级:无狭窄、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结果:31例患者共62条颈动脉,其中23条在MS-CTA和US上同时发现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两种方法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一致性为81%。对颈动脉各段狭窄程度进行分级时,MS-CTA不同重建技术图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DSA比较,MS—CTA确诊3条颈内动脉闭塞。而其中1条US未能发现。结论:US、MS—CTA等非侵入性检查可较好地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并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方面具有互补作用。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并综合采用多种重建方式,MS—CTA可较好地用于评价颈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脑动脉瘤的CTA和MRA及DSA对照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夏文强 孙树珂 黄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4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CTA、MRA、DSA三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优缺点,探讨非侵入性CTA和MRA取代DSA的可行性。方法:对收治的25例怀疑动脉瘤惠者同时作CTA、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对收治的22例怀疑动脉瘤惠者同时作MRA、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 目的:比较CTA、MRA、DSA三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优缺点,探讨非侵入性CTA和MRA取代DSA的可行性。方法:对收治的25例怀疑动脉瘤惠者同时作CTA、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对收治的22例怀疑动脉瘤惠者同时作MRA、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CTA基本上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动脉瘤。为后续的手术或者栓塞提供足够的影像学信息;MRA对较小动脉瘤(直径≤10mm)的诊断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容易漏诊。结论: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初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再行DSA进行确诊。随着更多三雏重建技术的推广,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会更加提高,在不久的将来CTA可能会成为动脉瘤术前检查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脑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胡桃夹”现象在正常儿童人群中的百分比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露 秦勇 蔡金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387-1391,共5页
目的探讨"胡桃夹"现象在正常儿童人群中出现的百分比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因非肾脏相关疾病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的儿童腹部... 目的探讨"胡桃夹"现象在正常儿童人群中出现的百分比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因非肾脏相关疾病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的儿童腹部CTA影像及临床资料,共246例,男131例,女115例;年龄范围1月~<13.0岁,平均年龄(4.94±3.48)岁;所有儿童均除外左肾及左肾静脉相关疾病与变异,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按年龄分为7组:婴儿期(1月~<1.0岁)为1组,其他1.0~<13.0岁儿童以两岁为间隔分为6组。在CTA图像上,以同时具有左肾门部左肾静脉最大内径(D2)≥3倍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左肾静脉内径(D1)以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aortomesenteric angle,AMA)<45°为标准,判断是否存在"胡桃夹"现象,分析"胡桃夹"现象在正常儿童人群出现的百分比,以及AMA的变化。结果 246例中,34例(13.82%)出现"胡桃夹"现象,婴儿组出现百分比为0%,余下各组百分比依次为5.77%(3/52),12.20%(5/41),16.67%(8/48),18.75%(6/32),23.81%(5/21),28.00%(7/25),各年龄组"胡桃夹"现象出现的百分比存在显著的等级趋势性增高差异(χ~2=13.879,P<0.01),年龄越大出现百分比相对越高,而AMA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变小。结论 "胡桃夹"现象在正常儿童人群出现的百分比约为13.82%,其可以作为一种正常的解剖变异出现在一部分正常儿童中,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将其过度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夹”现象 儿童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测量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沈介明 胡锦清 +4 位作者 张仲伟 乙芳 凌华威 汤荟冬 王瑛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3期173-175,188,共4页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外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粥样硬化斑块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下载PDF
双源CT冠脉成像安全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小皖 孙吉林 +3 位作者 兰艳芹 陈英敏 沈杉杉 李宝山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利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的冠状动脉图像,比较三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分析407例利用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回顾性螺旋扫描(RES-SPIRAL)、前瞻性序列扫描(SEQ)、前瞻性大螺距螺旋扫... 目的:利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的冠状动脉图像,比较三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分析407例利用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回顾性螺旋扫描(RES-SPIRAL)、前瞻性序列扫描(SEQ)、前瞻性大螺距螺旋扫描方法(Flash)行CCTA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由剂量长度乘积×0.014转化系数获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脉15段分法,分别进行5等级评分;客观方法采用将主动脉根部的CT值的标准差设为图像噪声,然后分别评价左主干近端及右冠状动脉近端的对比噪声比、信噪比。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单样本方差分析比较3种扫描方法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扫描方法、管电压、管电流对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3种扫描方法客观图像质量的评价中,RES-SPIRAL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最好,且三者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种扫描方法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辐射剂量的比较中发现,SEQ[DLP=(64.87±16.66)m Gy,ED=(0.91±0.23)smv]、Flash[DLP=(64.87±16.66)m Gy,ED=(0.91±0.23)smv]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均较RES-SPIRAL扫描方法明显降低[DLP=(951.78±197.92)m Gy,ED=(13.33±2.77)sm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Flash扫描方法剂量最低。Logistic回归分析辐射剂量控制在DLP<364 m Gy·cm的较强预测因子为管电压(OR=1.336)及扫描方法(OR=0.006)。结论:CCTA检查的辐射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第二代双源CT的Flash扫描方法扫描速度快,并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为CCTA检查安全推荐剂量修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双源螺旋CT 前瞻性大螺距螺旋扫描技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马春梅 叶道斌 +3 位作者 毛积分 邓笑伟 刘万芳 王春秋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健康体检者冠状动脉CT成像特点及与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2011-03至2011-06在我院健康医学中心行64层冠脉CT(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的60岁以下成人186例,根据CTA结果将健康体检者分为冠... 目的探讨中青年健康体检者冠状动脉CT成像特点及与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2011-03至2011-06在我院健康医学中心行64层冠脉CT(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的60岁以下成人186例,根据CTA结果将健康体检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对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受性别(χ2=22.85,P=0.00)、吸烟(χ2=4.24,P=0.04)、高血压(χ2=5.85,P=O.02)、糖尿病(χ2=5.96,P=0.02)影响;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χ2=14.77,P=0.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χ2=10.43,P=0.00)、吸烟(χ2=6.38,P=0.01)、年龄(χ2=4.93,P=0.03)、总胆固醇(χ2=4.16,P=O.04)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认为,冠脉CTA成像可作为中青年健康体检者冠心病的常规筛查手段;在中青年健康体检者中,吸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性别和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冠状动脉CT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成像与超声心动图在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文涛 张峰 +4 位作者 陈萍 史东 杨孟云 高阳 毛心亚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1-207,共7页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成像与超声心动图在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2月接受心脏CT血管造影(CTA)与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的164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房颤...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成像与超声心动图在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2月接受心脏CT血管造影(CTA)与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的164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分为A组(112例)和B组(5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TA结果与RT-3D-TEE测量参数,对比CTA与RT-3D-TEE对左心耳血栓的诊断结果,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CHA2DS2-VASc评分与CTA左心耳分型、RT-3D-TEE测量参数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TA、RT-3D-TEE、CHA2DS2-VASc评分对左心耳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RT-3D-TEE检查结果显示,A组左心耳血栓16例,无血栓96例,CTA检查灵敏度为87.50%(14/16)、特异度为94.79%(91/96)、准确度为93.75%(105/112)、阳性预测值为73.68%(14/19)、阴性预测值为97.85%(91/93)。B组左心耳血栓11例,无血栓41例,CTA检查灵敏度为72.73%(8/11)、特异度为90.24%(37/41)、准确度为86.54%(45/52)、阳性预测值为66.67%(8/12)、阴性预测值为92.50%(37/40)。CHA2DS2-VASc评分与菜花型左心耳、左心耳开口最大径、左心耳开口最小径、左心耳开口面积、左心耳深度、左心耳容积最大值、左心耳容积最小值、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P<0.001),与左心耳射血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A、RT-3D-TEE与CHA2DS2-VASc评分预测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AUC分别为0.762、0.814、0.792。结论:CTA对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CHA2DS2-VASc评分越高准确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超声心动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左心耳 血栓
原文传递
MRA、CTA评估脑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程艳伟 张菲菲 +1 位作者 于敏敏 石向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9期529-53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CTA)评估脑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为单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M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CTA)评估脑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为单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64例,其中同期行MRA和DSA检查57例,CTA和DSA检查12例,CTA和MRA检查5例,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别评估MRA原始图像(MRA-SI)与DSA、CTA原始图像(CTA-SI)与DSA及MRA-SI与CTASI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MRA-SI与DSA(K=0.269,P<0.05)、MRA-SI与CTA-SI(K=0.282,P<0.05)评估脑侧支循环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差。CTA-SI与DSA评估脑侧支循环呈中度一致(K=0.444,P<0.05)。结论(1)DSA仍是评估脑侧支循环的金标准,不能被MRA和CTA取代;(2)无法行DSA检查时,可考虑行CTA检查予以初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侧支循环 磁共振血管成像 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