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 被引量:68
1
作者 蒋永光 李力 +2 位作者 李认书 李慧琴 陈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年第3期33-37,78,共5页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方法。方法:1.从《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中筛选出1355首脾胃方;2.按照数据挖掘技术中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方剂数据的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3.根据方剂的数据特点,选用...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方法。方法:1.从《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中筛选出1355首脾胃方;2.按照数据挖掘技术中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方剂数据的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3.根据方剂的数据特点,选用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频繁集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和量化的分析和处理,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结果:就脾胃方的核心药物、方剂结构、药对药组和“方药证”的对应关联所进行的数据挖掘,结果基本符合中医脾胃方组方用药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特殊配伍现象和模式。结论:本研究表明,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能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进行数据解析,适宜对包含大量模糊和非量化数据的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但由于数据挖掘对数据质量的要求高,因而数据预处理在方剂数据挖掘中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是实现方剂配伍规律的知识发现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技术 试验 中医方剂 脾胃方 配伍规律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口服吸收与代谢特征及其规律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周乐 赵晓莉 +3 位作者 狄留庆 毕肖林 单进军 康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313-2320,共8页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探究大多数的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口服吸收和代谢特征,为中药黄酮类化合物配伍应用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探究大多数的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口服吸收和代谢特征,为中药黄酮类化合物配伍应用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黄酮类化合物 吸收 代谢 配伍规律
原文传递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保芹 朱洁 李泽庚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52-54,共3页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生用或蜜炙用均可。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在《伤寒论》113方中,含有甘草的方剂有70方。《脾胃论》载方64首...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生用或蜜炙用均可。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在《伤寒论》113方中,含有甘草的方剂有70方。《脾胃论》载方64首,含甘草的方剂37首。甘草可单用,亦多配伍使用,如甘草配滑石清暑利湿之效增,配桔梗清肺利咽,合黄芩、黄连可增清热解毒之效,配干姜、附子可缓解二药峻烈之性且能延长药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补脾益气 祛痰止咳 方剂 配伍规律
下载PDF
藏医药与印度传统医药对三果汤传统应用及现代研究概述 被引量:29
4
作者 杨继家 张艺 +4 位作者 冀静 姚喆 贾敏如 德洛 泽翁拥忠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1316,共6页
来源于印度的三果汤由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组成,它不仅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著名印度传统药配方,而且还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方的基础方,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近年来,我国... 来源于印度的三果汤由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组成,它不仅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著名印度传统药配方,而且还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方的基础方,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近年来,我国和印度学者对三果汤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成果,尤其在抗疲劳、抗氧化、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方面,三果汤均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保健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三果汤在印度传统医药和藏医药应用中的异同,并对三果汤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在学习借鉴印度传统医学经验基础上,应结合藏医药、印度传统医药理论和临床特点,开展体现传统医药整体性的三果汤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药 印度传统医药 三果汤 药效物质基础 配伍规律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治疗失眠中成药的配伍规律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敏 王阶 +1 位作者 何庆勇 陈胤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58-562,共5页
目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治疗失眠中成药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国药典》2010版现行本和增补本中治疗失眠的中成药,提取纳入中成药的证候类型、功能主治、中药类别、单味药物、药对、角药等信息建立数... 目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治疗失眠中成药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国药典》2010版现行本和增补本中治疗失眠的中成药,提取纳入中成药的证候类型、功能主治、中药类别、单味药物、药对、角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数统计,建立树状图并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变量聚类分析。结果共计纳入中成药51种,涉及中药141味,使用总频数496。按其辨证可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3类,虚证以气血不足为主要证型,实证以肝阳上亢为主要证型,虚实夹杂证为气虚血瘀证。共计使用15类中药,最常用为补虚药(频数203,占40.93%),其次为安神药(频数59,占11.90%)。使用频数前5位的单味药物分别为酸枣仁(17)、甘草(17)、黄芪(15)、五味子(14)、茯苓(13);使用频数前5位的药对分别为酸枣仁+远志(11)、酸枣仁+当归(11)、酸枣仁+茯苓(10)、甘草+当归(10)、当归+远志(10);使用频数前5位的角药分别为酸枣仁+远志+当归(10)、酸枣仁+远志+茯苓(9)、酸枣仁+远志+甘草(9)、酸枣仁+当归+甘草(9)、远志+当归+甘草(9)。聚类分析显示,治疗失眠的前20味高频中药可以聚为5类,第一类包含酸枣仁、远志、当归、茯苓、甘草;第二类包含黄芪、党参、川芎、半夏;第三类包含麦冬、赤芍、地黄;第四类包含丹参、枸杞子、何首乌、淫羊藿等;大枣单独为一类。结论《中国药典》收载治疗失眠中成药以补虚安神为主要治则,兼以活血、清热、平肝、解表、利水、理气、化痰、温里、收涩、开窍而进行组方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成药 配伍规律
原文传递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被引量:19
6
作者 高会丽 于成瑶 李连达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60-63,共4页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中药复方药理学、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含...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中药复方药理学、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含药血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随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并以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为指标,试图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实现中药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规律
下载PDF
关联规则在中医药方剂挖掘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庆 轩扬 马恒毅 《医学信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69-72,共4页
以肠痈方剂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关联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得出方剂中最常见的单味药、对药及配伍规律,为传统中医论治时的合理组药、阐述并解释其浅显机制提供较为严谨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关联规则 APRIORI算法 配伍规律 肠痈方剂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基于术数“三”探讨角药的配伍规律 被引量:19
8
作者 赵嘉敏 许桐 +3 位作者 王宁 童雪 文小敏 廖华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448-5450,共3页
"角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利用中药性味归经特点,将3味中药联合配伍而成的用药形式,可独立成方,亦可作为方中主药。术数为方术中存在和变化的代表依据和客观规律,而术数"三"亦具有抽象而复... "角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利用中药性味归经特点,将3味中药联合配伍而成的用药形式,可独立成方,亦可作为方中主药。术数为方术中存在和变化的代表依据和客观规律,而术数"三"亦具有抽象而复杂的含义。角药的配伍规律与术数"三"渊源颇深,二者关系密切,如开阖枢理论、犄角之势、合纵连横、三才合一等规律均为基于术数"三"所总结出的角药配伍规律。临床上合理运用其配伍规律方能真正达到角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角药 术数 配伍规律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名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占义平 翟笑枫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名中医肝癌治疗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肝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收集名中医肝癌发表医案,建立名中医肝癌处方用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07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名中医肝癌治疗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肝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收集名中医肝癌发表医案,建立名中医肝癌处方用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07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1.0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筛选处方123首,药物237味,用药频次2150次,所用药物四性以寒、温、平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脾、肝、胃经为主;用药频次前3类中药分别为补气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经关联分析发现25组配伍药对;经聚类分析发现3类药物组方。结论:名中医肝癌治疗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为主,体现了肝癌"肝郁脾虚,癌毒内蕴"的基本病机,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名中医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配伍规律
下载PDF
基于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培平 张奉学 +3 位作者 符林春 李向阳 赵昉 赖小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9-824,共6页
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UD-PLS)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运用数学、系统科学、计算科学、非线性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手段,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效应,建立针对中药复方药味多、相互作用复杂等特... 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UD-PLS)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运用数学、系统科学、计算科学、非线性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手段,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效应,建立针对中药复方药味多、相互作用复杂等特点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以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配伍组方规律为研究实例,分析研究中药复方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配伍关系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UD-PLS方法获得了中药复方不同配伍与整体疗效密切相关的认识,阐明了药物配伍对中药复方整体作用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对科学揭示中药复方配伍及组方科学化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规律 相互作用 均匀设计 偏最小二乘
原文传递
基于“干法+湿法实验”和“配位化学”探讨石膏解热配伍规律及物质基础 被引量:15
11
作者 皮雯敏 韩娜娜 +4 位作者 袁枝花 王志家 林晓钰 雷海民 王鹏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1482,共12页
目的整理分析含有石膏的古方,挖掘石膏在治疗热证时的配伍用药规律,并结合“有机小分子活性成分与无机金属离子”间的配位化学探究其解热的物质基础。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石膏且具有解热作用的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 目的整理分析含有石膏的古方,挖掘石膏在治疗热证时的配伍用药规律,并结合“有机小分子活性成分与无机金属离子”间的配位化学探究其解热的物质基础。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石膏且具有解热作用的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各中药出现频次,通过SPSS Modeler 18.0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得到核心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用等温滴定量热仪滴定核心药物组合,验证其是否发生反应;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探究石膏解热物质基础。结果共纳入方剂1440首,以汤剂、散剂为主;涉及中药770味,其中与石膏配伍的高频中药29味(频次≥100),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16条,其中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和“石膏-甘草”的有效成分分别为43、99个,与发热的交集靶点有51、9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个核心药物组合很可能以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为主,同时调控白细胞介素(inter 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细胞因子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协同发挥作用。以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为例,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显示黄芩和石膏互作强烈,而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和钙离子也发生了配位反应,证明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和石膏中的金属离子可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推测石膏药效的发挥与其中金属元素和配伍中药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配位化学 解热 配伍规律 石膏-黄芩 石膏-甘草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含天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春兴 裴志斐 +1 位作者 白庆云 王博龙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62-1567,共6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含天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为临床科学、规范使用天麻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收录的含天麻方剂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含天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为临床科学、规范使用天麻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收录的含天麻方剂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3.0对纳入方剂进行中药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网络可视图。结果共纳入含天麻方剂146首,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286味中药以温性、寒性居多;药味以辛、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脾经最常见。与天麻配伍的高频中药有川芎、当归、钩藤、全蝎、甘草等;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较高药对组合有“天麻-川芎”“天麻-当归”“天麻-钩藤”;3味药组合中“川芎-当归-天麻”的支持度最高;4味药组合中“天麻-白术-茯苓-半夏”的支持度最高。治疗偏头痛时,天麻常与川芎、当归、白芷、钩藤等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治疗偏头痛的药对组合17项,3味药组合12项,4味药组合4项;聚类分析得到治疗偏头痛的核心基本方5首。结论含天麻方剂的中药药性以温、寒居多,药味以辛、苦为主,归经多见肝经、肺经;含天麻方剂多具有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主治偏头痛、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天麻 配伍规律 临床应用 偏头痛 癫痫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用药规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许伟 白明 苗明三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探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库,以“SU=‘带状疱疹’and FT=‘中药’*‘外用’”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锁定搜索年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的期刊文献,建立中药外用治...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探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库,以“SU=‘带状疱疹’and FT=‘中药’*‘外用’”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锁定搜索年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的期刊文献,建立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数据库,并采用Excel、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析,进而分析探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近10年中国知网共有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涉及复方116首,共涉及中药184种,高频中药52味,冰片、大黄、雄黄、黄柏等应用较多;四气以寒、温,五味以辛、苦,归经以肝、心、脾为主;清热药与活血化瘀药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中应用较多;关联分析共得出药对16条,其中以黄柏→大黄、冰片→雄黄等为常用。结论: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应多应用寒、温、辛、苦类中药,以清热与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外用 中药 外治 中药复方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下载PDF
古代经典名方的药对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魏佳明 朱俊平 +7 位作者 刘瑞连 孙国辉 刘承鑫 罗莉 李玉莹 李佳玲 郭志华 李雅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999-1003,共5页
目的: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代表性药对进行系统归纳研究,探寻药对的普遍配伍规律,以期进一步挖掘药对丰富的内在价值并指导临床药对的运用,同时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文献学基础。方法:通过系统整理药对的中医古籍文献,就其... 目的: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代表性药对进行系统归纳研究,探寻药对的普遍配伍规律,以期进一步挖掘药对丰富的内在价值并指导临床药对的运用,同时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文献学基础。方法:通过系统整理药对的中医古籍文献,就其配伍规律、方剂、药理药效、化学成分、不同配比、临床应用、数据挖掘、毒理学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经典名方中常见的药对配伍规律均可在治法、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药物毒性作用方面进行归属,但经典名方药对的现代研究并不完善,尤其缺少药对关联规则和数据挖掘的研究以及毒理学研究。结论:药对作为方剂有效性的关键,在经典名方开发的文献学研究中十分重要,本文剖析了药对的普遍配伍规律,同时系统归纳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代表性药对的现代研究,进一步挖掘了药对丰富的内在价值,也为经典名方开发的文献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药对 配伍规律 临床药理 化学成分 临床应用 数据挖掘 毒理学
下载PDF
基于《中国方剂数据库》挖掘五味子应用的配伍规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佳然 吕晓东 +6 位作者 庞立健 张丹 安阳 盛野 梁元钰 李琦 史雁南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2186-2194,共9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与SPSS14.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与SPSS14.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三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 频数频率分析 因子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鲍丙溪 刘健 +2 位作者 忻凌 黄旦 孙艳秋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9年第8期9-13,共5页
目的:统计治疗骨关节炎中药使用情况,分析中药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中药配伍规律。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2012年5月至2018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采用SPSS 19.0及SPSS Clementine 1... 目的:统计治疗骨关节炎中药使用情况,分析中药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中药配伍规律。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2012年5月至2018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采用SPSS 19.0及SPSS Clementine 11.1对中药处方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初步统计分析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中药的出现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的分布。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被用于探索中药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共有2363份住院病历、8916份中药处方被纳入研究,主要分析结果如下:①温性(出现8691次)与平性(8591次)、味苦(8716次)和味甘(8797次)、归肝(胆)经(8803次)的中药使用最为频繁;②健脾利湿药(8673次)、活血化瘀药(8535次)的中药使用较为频繁;③活血化瘀药在处方中常与祛风通络药(置信度99.19%)、健脾除湿药(置信度98.19%)、补虚药(置信度97.88%)搭配使用;④关联规则发现最常用的3个药对为桃仁与红花(置信度88.14%)、薏苡仁与茯苓(置信度87.30%)、白术与茯苓(置信度86.14%)。结论:骨关节炎的治疗与补肝肾有密切的关系,活血化瘀药的使用贯穿骨关节炎治疗的始终,其可能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同时,补虚药、健脾除湿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的配伍也是处方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中医药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下载PDF
“十八反”药方的方药信息量化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蒋永光 张学虹 邹圣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4-26,共3页
从7500首方剂中筛选出119首包含有"十八反"药物配伍的方剂,对其组配形式、剂型、主治病证、组方药物的药性与功效、配伍规律等进行了量化分析,较深入地揭示了反药方的组方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特点。
关键词 十八反 反药方剂 配伍规律 计量分析
下载PDF
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婷婷 王星 +2 位作者 马学琴 陈靖 付雪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07-311,共5页
目的:在回医理论的指导下对香药性味归类并研究其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回药治疗脑卒中的现代制剂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前期筛选得到的101首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中香药按回药性味分类;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单味香药、两... 目的:在回医理论的指导下对香药性味归类并研究其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回药治疗脑卒中的现代制剂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前期筛选得到的101首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中香药按回药性味分类;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单味香药、两味药以及三味药所组成的药物组合进行频数统计,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结果:按冷热干湿对47味香药的性味分类;单味药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有胡椒等;组方中两味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最多,三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撒法郎"最高。结论:治疗脑卒中的方剂均为复方方剂,且所使用的回族香药多为热、干性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药 脑卒中 方剂 配伍规律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中风病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及病机 被引量:12
19
作者 田同良 李玲 位梦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中风病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及其病机。方法通过检索2006年—2016年期刊数据库,筛选出210首治疗中风病(发病6个月以内)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软件Excel、SPSS进行药物频数分析、相关系数与因子分析,探...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中风病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及其病机。方法通过检索2006年—2016年期刊数据库,筛选出210首治疗中风病(发病6个月以内)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软件Excel、SPSS进行药物频数分析、相关系数与因子分析,探讨现代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用药配伍规律,分析中风病的病理因素及其病机。结果治疗中风病主选药物根据出现频次大小依次为地龙、川芎、丹参、黄芪、牛膝等;药物类别根据出现频次大小依次为活血化瘀药、息风止痉药、补气药等;常用药对依次为黄芪配伍地龙、桃仁配伍红花、当归配伍川芎等。因子分析显示,方剂用药主要有10大类:F1、F2、F3、F4、F5、F6、F7、F8、F9、F10,其重要性依次为F1>F2>F3>F4>F5>F6>F7>F8>F9>F10。结论中风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肝肾,涉及肺、脾胃、大肠等。中风病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气虚、阴血亏虚为本,标则以瘀血、肝风为主,涉及热、痰、湿、水、外风、气滞,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血亏虚、阴虚阳亢、水湿瘀热互阻、风痰上扰、肝风内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数据挖掘 配伍规律 频数分析 因子分析 中药方剂 病机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国药典》中川芎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吴春兴 刘志强 +2 位作者 秦后响 朱伟梁 王博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72-180,共9页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含川芎成方制剂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为临床科学、规范使用川芎提供参考.以“川芎”、“酒川芎”为关键词,摘录《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相关成方制剂,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VOSviewer1.6.15、IBM SPSS Mode...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含川芎成方制剂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为临床科学、规范使用川芎提供参考.以“川芎”、“酒川芎”为关键词,摘录《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相关成方制剂,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VOSviewer1.6.15、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5.0等软件对纳入的成方制剂进行频数统计、中药配伍密度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并利用Cytoscape3.7.2软件筛选疾病治疗的核心中药.纳入研究方剂173首,以川芎为君药的成方制剂有102种.成方制剂共涉及中药343味,其中当归、甘草、白芍、熟地黄、黄芪与川芎的配伍密度最高,且各中药间的配伍比基本保持恒定.配伍类别分析显示,成方制剂中川芎常与补虚类、活血化瘀类、解表类、清热类中药配伍,多用于治疗痹证、月经不调、头痛等疾病.治疗痹证时,川芎常与乳香、没药、当归、白芷、羌活等中药联用;而川芎、白芍、熟地黄、香附、白术等中药是月经不调治疗的关键配伍.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种疾病分别提取到5个、7个公因子.通过分析含川芎方剂的中药组成、配伍类别、主治疾病等,为川芎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数据挖掘 配伍规律 痹证 月经不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