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司法认知与推定的比较视野 被引量:3
1
作者 阎朝秀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9-22,共4页
司法认知和推定都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依据职权对事实进行认定的审判职权行为。在二者的比较视野中,它们虽然在使用主体、所发挥的功能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在事实认定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程... 司法认知和推定都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依据职权对事实进行认定的审判职权行为。在二者的比较视野中,它们虽然在使用主体、所发挥的功能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在事实认定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程序等方面二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也是这两类职权行为在今后司法审判的准确适用中需要注意区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认知 推定 比较视野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文化自信在世界史课堂的彰显——以初中历史《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教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天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32期233-234,共2页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践行文化自信,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神圣使命。笔者以初中历史《世界四大古文明》一课的教学为例,打破教材体例的限制,灵活运用比较视域,串联中外历史,在传授具体学...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践行文化自信,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神圣使命。笔者以初中历史《世界四大古文明》一课的教学为例,打破教材体例的限制,灵活运用比较视域,串联中外历史,在传授具体学科知识点的同时,凸显中华地位,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彰显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历史教学 世界四大古文明 比较视域
下载PDF
论比较美术学建立的必要性
3
作者 赫云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47-153,共7页
作为比较艺术学子系统之一的比较美术学,应该是在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实践中成果最多的,也是常被提及需要建设比较美术学的学科之一。明清以来,中西美术的交流与研究就有了较好的开端,如吴历、邹一桂、利玛窦、郎世宁等中西方学者既有美术... 作为比较艺术学子系统之一的比较美术学,应该是在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实践中成果最多的,也是常被提及需要建设比较美术学的学科之一。明清以来,中西美术的交流与研究就有了较好的开端,如吴历、邹一桂、利玛窦、郎世宁等中西方学者既有美术实践又有理论研究,历史学家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时空意识》等论文是比较美术学研究成果的典型范例。本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美术的交流,比较美术学的建构势在必行,同时,作为比较艺术学子系统的比较美术学是完善比较艺术学学科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此确立比较美术学的学科性质、特征是建构比较美术学的必要条件与逻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美术学 比较视域 学科性质
下载PDF
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关于比较哲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志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39,共7页
我们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比较哲学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比较哲学不同于哲学比较,其目的不在于分析两个或多个不同哲学文本之间的异同,而在于促进哲学的发展。任何一种哲学都是从一个视角... 我们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比较哲学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比较哲学不同于哲学比较,其目的不在于分析两个或多个不同哲学文本之间的异同,而在于促进哲学的发展。任何一种哲学都是从一个视角出发来看待哲学对象、研究哲学问题和观察其他哲学的,而比较哲学则不局限于某一个角度或视角,它的视角是"比较视角",而由"比较视角"所"看到"的世界则是"比较视域"。换言之,比较哲学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哲学形态的比较研究,在对于多重文化意义重叠的生活世界的不同解释之间架起桥梁,而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也许能够起到缩短不同哲学之间的文化间距的作用。就此而论,比较哲学的目标就是不同哲学之间的"视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哲学 比较视角 比较视域 视域融合
原文传递
媒介现象学再启航:海德格尔思想的嵌入与反思 被引量:4
5
作者 吕正兵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93,共7页
将海德格尔思想融入媒介分析,是突破主流传播学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本体论、存在现象学方法是当前媒介研究中主要利用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的嵌入为重新理解媒介注入了活力。但现有的媒介研究对海德格尔的整体思想把... 将海德格尔思想融入媒介分析,是突破主流传播学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本体论、存在现象学方法是当前媒介研究中主要利用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的嵌入为重新理解媒介注入了活力。但现有的媒介研究对海德格尔的整体思想把握还不够,缺乏系统的分析视角,造成了对新媒介技术、媒介生活世界等方面的理解迷雾。驱散迷雾需要将媒介引入海德格尔的整体思想中,依托深厚的存在论思想和方法论阐发泛媒介时代的传播现象,进而为沉寂已久的媒介现象学研究提供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本体论 现象学 比较视野
下载PDF
再论杨周翰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6-77,共12页
在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中,杨周翰堪称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早年领衔主编《欧洲文学史》,对现代主义以前的欧洲文学有着总体的把握和精当的描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他步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并开始发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的... 在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中,杨周翰堪称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早年领衔主编《欧洲文学史》,对现代主义以前的欧洲文学有着总体的把握和精当的描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他步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并开始发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的论文。但他的研究并没有受到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而是强调作为中国学者研究比较文学,一定要有中国人的灵魂,也即从中国学者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文学;此外,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诗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他也能自觉地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世界文学语境中考察研究。即使在对国别文学——英国文学的研究中,他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比较的视野和中国的理论视角。这些都是他能够赢得国际学界尊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纪念他并继承他留给我们的遗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周翰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比较的视野 中国的视角
原文传递
当代比较教育学的内涵、价值和视野——回应比较教育学的身份之争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峰 王旭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8-132,共5页
比较是教育学的国际维度,其特殊内涵和功能标示着比较教育学学科的价值和身份,对比较的"解蔽"就是对身份的证明。发掘比较教育学丰富的价值内涵、独特的学科功能和作用对探讨比较教育学身份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 价值内涵 学科功能 国际视野
下载PDF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比分析《匆匆》英译本——以张培基、朱纯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3期7-12,共6页
《匆匆》一文意境深邃、质朴清秀、引人入胜,使人感同身受,引得包括张培基和朱纯深等代表性翻译大家流连驻足。国内学者对《匆匆》的研究大多从翻译理论、美学价值及语言学视角下的修辞手法等角度出发,鲜有文章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其英... 《匆匆》一文意境深邃、质朴清秀、引人入胜,使人感同身受,引得包括张培基和朱纯深等代表性翻译大家流连驻足。国内学者对《匆匆》的研究大多从翻译理论、美学价值及语言学视角下的修辞手法等角度出发,鲜有文章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该文借助文学文体学具有的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双重优势的特性,从语音、语相、词汇、语义、句法等层面对张、朱翻译的《匆匆》英译本进行剖析得出:二位译者均在实现译文的“信、达、雅”基础上,做到保留原散文的韵律感,实现“视野融合”的同时,发掘出了文学语篇的美学意义,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原作的精神世界之中。但因翻译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译文中仍不乏独具匠心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匆匆》 文学文体学 对比分析 韵律 视野融合 散文
下载PDF
国外WebPAC系统国内外应用环境比较研究
9
作者 黄碧云 李忠民 +2 位作者 李俊 方平 刘海航 《图书馆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49,共3页
为了解近年来国外WebPAC系统在国内应用环境是否与在国外应用环境一样提供同样多的功能和服务,充分发挥WebPAC优势,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本文利用评估表对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我国复旦大学的WebPAC系统(同为HORIZON)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进... 为了解近年来国外WebPAC系统在国内应用环境是否与在国外应用环境一样提供同样多的功能和服务,充分发挥WebPAC优势,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本文利用评估表对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我国复旦大学的WebPAC系统(同为HORIZON)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PAC 比较研究 评估表 horizon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结构为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克钦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24-27,共4页
以比较为视域,以经济结构为视角,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从经济结构内部发生的根本变化,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变化... 以比较为视域,以经济结构为视角,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从经济结构内部发生的根本变化,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总结,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开启,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视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结构
下载PDF
“视界”与“指引”——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的最新拓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水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正视当今语境中"文类"完整性界定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诗学研究将走向"比较式的"和"跨文化的"流变趋势作一理论梳理,对诗学研究致力于破解多元文化体系共生的隐喻关系展开对比性视域的分析。厄尔.迈纳... 在正视当今语境中"文类"完整性界定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诗学研究将走向"比较式的"和"跨文化的"流变趋势作一理论梳理,对诗学研究致力于破解多元文化体系共生的隐喻关系展开对比性视域的分析。厄尔.迈纳通过多维度、多层次视域阐释原始诗学的真实内涵并给出启人深思的界定和话语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比较诗学研究汇通路径的深刻指引和独到眼光的折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迈纳 比较诗学 跨文化视域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荀子·天论》英译本比较研究
12
作者 李丹 邓依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6期33-37,共5页
“接受美学”是指在欣赏和理解美的过程中,个人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互动。典籍翻译可以让古代文化经典得以保留和传承,进而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领悟和继承这些文化精髓,对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 “接受美学”是指在欣赏和理解美的过程中,个人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互动。典籍翻译可以让古代文化经典得以保留和传承,进而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领悟和继承这些文化精髓,对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承载着荀子超越时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该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比较研究了《荀子·天论》的3个英译本。研究主要从译者的主体地位、读者的期待视野及读者与作品间的接受距离等方面展开,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语言和文化接受性问题,并得出相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翻译 《荀子》 接受美学 康斯坦茨学派 对比研究 期待视野
下载PDF
比较法学与轴心文明——兼评帕特里克·格伦《世界法律传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毅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比较法学研究,开始尝试在传统的"法系"范式之外,以"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作为新的研究概念与范畴,但是究其实质,仍未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并未形成比较法学研究的范式突破,同时还...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比较法学研究,开始尝试在传统的"法系"范式之外,以"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作为新的研究概念与范畴,但是究其实质,仍未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并未形成比较法学研究的范式突破,同时还存在缺乏历史性的维度和全球化的视野之问题。在这个去西方中心主义和全球文明转型的时代,应当将轴心文明的概念和思想嵌入比较法学,形成比较法研究的新视野,中国的法律文明可以同其他轴心文明一道,参与到建构多元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心文明 比较法学 文明转型 新视野
原文传递
比较视域下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探究--以《野草》为例
14
作者 严小军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68-72,共5页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在作家头脑里凭空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必然离不开那个时代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作品《野草》的诞生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探讨鲁迅与同一时期作家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在作家头脑里凭空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必然离不开那个时代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作品《野草》的诞生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探讨鲁迅与同一时期作家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做出科学认识的最佳方式。相比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鲁迅《野草》集的创作主要取法异域文学,离不开那个时代外国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的影响。在《野草》的创作中,鲁迅批判地借鉴了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现代散文诗创作中的经验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现当代从事散文诗创作的作家提供了汲取养料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视域 鲁迅 《野草》 艺术来源 借鉴 创造
下载PDF
对AC UHV输电线附近可听噪声预测公式的评估 被引量:20
15
作者 俞集辉 杨越 +2 位作者 何健 杨光 季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1-456,共6页
特高压输电中,导线的选择是由输电线下的可听噪声大小决定的,所以可听噪声的预测十分重要。为了从不同机构总结出的多种半经验公式中选择最适合用来预测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下可听噪声大小的公式,结合我国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的要求,将... 特高压输电中,导线的选择是由输电线下的可听噪声大小决定的,所以可听噪声的预测十分重要。为了从不同机构总结出的多种半经验公式中选择最适合用来预测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下可听噪声大小的公式,结合我国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的要求,将相导线水平和正三角排列方式下可听噪声大小的不同预测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导线水平排列大雨时可用ENEL公式或IREQ公式计算,小雨时可用ENEL或GE公式计算;相导线正三角排列大雨时可用ENEL公式或BPA公式计算,小雨时只有BPA公式最适合。所以,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下可听噪声的计算在相导线水平排列时选用ENEL公式,相导线正三角方式排列时选用BPA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听噪声 预测公式 交流输电线 特高压 影响因素对比 相导线水平排列 相导线三角排列
下载PDF
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繁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8-117,共10页
2011年,我们将迎来我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理论家乐黛云教授从教59周年与80华诞。我们纪念乐先生新时期三十年来在比较文学重建中的重要贡献不仅是对于三十年比较文学发展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于只有在新时期才能产生的像乐黛云教授这样... 2011年,我们将迎来我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理论家乐黛云教授从教59周年与80华诞。我们纪念乐先生新时期三十年来在比较文学重建中的重要贡献不仅是对于三十年比较文学发展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于只有在新时期才能产生的像乐黛云教授这样的中国文学理论家成就的一种总结与应有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未来学术发展的一种殷切的期望。期望我们大家学习乐黛云先生,在未来有更多的乐黛云这样的学者产生。新时期以来乐黛云教授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与领导者努力构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并使之逐步成熟。她从1980年开始,整整三十年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的重建。她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作出杰出贡献,给整个文学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黛云 比较文学重建 创新与奉献 人文精神 世界视野
原文传递
王光祈比较音乐学跨视域建构能力与意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倍雷 《音乐探索》 2022年第1期41-49,共9页
20世纪20年代,留学德国的王光祈是我国乃至整个东方比较音乐学的“开山鼻祖”。王光祈比较音乐学跨视域的建构得益于他对中西音乐的具体实践,得益于他对中西音乐史学与音乐理论的洞熟与长期研究,这种跨视域的学术背景、学术结构与学术... 20世纪20年代,留学德国的王光祈是我国乃至整个东方比较音乐学的“开山鼻祖”。王光祈比较音乐学跨视域的建构得益于他对中西音乐的具体实践,得益于他对中西音乐史学与音乐理论的洞熟与长期研究,这种跨视域的学术背景、学术结构与学术视野是王光祈从事比较音乐学的基本条件。但是仅仅具备了这些条件还不够,还应当具有从观念上有意识地主动横跨视域的“汇通”能力和话语系统的建构能力,才有具备在世界艺术大格局中建构中国比较音乐学的意识和行为。纵观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成果,无疑正是在世界大格局中构建的中国比较音乐学,王光祈建构的比较音乐学的学术视野和话语,对当下中国比较音乐学话语体系建构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光祈 比较音乐学 跨视域话语
下载PDF
关于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近30年来,对竹枝词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但总体来说,研究视域仍局限于对竹枝词的民俗学、城市文化价值、民族史志材料的分析为主,对竹枝词文学审美性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并未得到拓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视角来看,竹枝词中涵盖了从唐... 近30年来,对竹枝词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但总体来说,研究视域仍局限于对竹枝词的民俗学、城市文化价值、民族史志材料的分析为主,对竹枝词文学审美性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并未得到拓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视角来看,竹枝词中涵盖了从唐到民国时期的异国异族形象,包括少数民族形象、都市文化形象、西方形象、近世女性形象、异域形象、学生形象等。文章在梳理这些形象在中国风土诗歌中形象演变的基础上,厘清竹枝词中各类形象生成的根源,分析其跨文化交流的心理诉求及底层书写,探究出一条与竹枝词相对应的审美话语体系,从而建构起中国文学地方书写中他者视域下的审美认同。这在研究视域上深入拓展了比较文学层面上的竹枝词研究,动态地呈现了竹枝词的审美意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比较文学形象学 他者视域 审美话语 对话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