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TAPBP的双分子激发态——电致激基缔合物和激基复合物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唯一 金敏峰 +3 位作者 屠燮豪 张叶峰 殷月红 吕昭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44-2349,共6页
研究了苯胺类化合物3DTAPBP(2,2’-二(3-二对甲苯基氨基苯基)联苯)的双分子激发态。首先,制备了3DTAPBP的单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ITO/MoO_3/3DTAPBP/LiF/Al,其电致发光光谱中不仅含有3DTAPBP的单体激子发光(中心波长约420nm,蓝光),... 研究了苯胺类化合物3DTAPBP(2,2’-二(3-二对甲苯基氨基苯基)联苯)的双分子激发态。首先,制备了3DTAPBP的单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ITO/MoO_3/3DTAPBP/LiF/Al,其电致发光光谱中不仅含有3DTAPBP的单体激子发光(中心波长约420nm,蓝光),还观察到电致激基缔合物的发光(峰值为578nm,黄光)。由单体发光和电致激基缔合物发光可以混合得到白光,如:7.0V电压下,3DTAPBP的单层器件的色坐标为(0.36,0.31),器件结构非常简单。不过由于单层器件中载流子注入和传输的严重不平衡,亮度和效率极低。此外,在3DTAPBP与电子传输材料TPBi(1,3,5-三(1-苯基-1H-苯并咪唑-2-基)苯)构成的双层器件(ITO/MoO_3/3DTAPBP/TPBi/LiF/Al)中,由于载流子在界面处的堆积,观察到3DTAPBP/TPBi界面处形成激基复合物发光(中心波长约490nm),对应光子的能量和3DTAPBP与TPBi的HOMO(最高占有轨道)-LUMO(最低未占有轨道)能级差基本吻合。对双层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进行洛伦兹分解拟合,发现随着电压的增加,激基复合物发光减弱,原因是更多的载流子越过3DTAPBP/TPBi界面势垒,相应的3DTAPBP的单体激子发光逐渐增强。4,6和8 V驱动电压下,双层器件的色坐标分别为(0.28,0.35),(0.24,0.29)和(0.27,0.28),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大,发光颜色逐渐趋于白色。双层器件的最高亮度和最大电流效率分别达1 349.2cd·m^(-2),1.22cd·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TAPBP 电致激基缔合物 CIE坐标 激基复合物 白光
下载PDF
基于颜色转换层的有机白光器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嘉凤 王振 +6 位作者 陈爱 王培 肖飞 陈家雯 卢永生 张文霞 王玉婵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90,共7页
以DCJTB为颜色转换层,结合双蓝色发光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了结构为PMMA∶DCJTB(x%)/ITO/NPB(30nm)/mCP(5nm)/mCP∶Firpic(8%,30nm)/TPBi∶Firpic(8%,10nm)/TmPyPB(30nm)/Cs2CO3(1.nm)/Al(x=0.7,1.0,1.5)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结果表明... 以DCJTB为颜色转换层,结合双蓝色发光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了结构为PMMA∶DCJTB(x%)/ITO/NPB(30nm)/mCP(5nm)/mCP∶Firpic(8%,30nm)/TPBi∶Firpic(8%,10nm)/TmPyPB(30nm)/Cs2CO3(1.nm)/Al(x=0.7,1.0,1.5)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结果表明,器件的效率和显示性可通过DCJTB浓度加以调控,当DCJTB浓度为1.0%时,器件拥有最佳性能,其最大电流效率、色坐标和显色指数分别为13.4cd·A^-1、(0.33,0.31)和69.为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和显色性,在发光层TPBi∶Firpic与电子传输层TmPyPB之间插入TPBi/TPBi∶Ir(ppy)3结构,研究表明:该插入结构能丰富器件发光颜色,增大颜色转换层的有效吸收光量;同时可限制激子复合区域,提升激子利用率,实现了器件效率和显色性能的同时提升.获得的白光器件最大电流效率和显色指数分别为17.8cd·A^-1和81,分别提升了33%和17%,色坐标仅漂移(0.02,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半导体 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颜色转换层 电流效率 色坐标 显色指数
下载PDF
全身麻醉对光动力疗法治疗葡萄酒色斑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潘蕾 华威天 +3 位作者 金婷婷 张磊 孙燚 吴溯帆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3期252-258,共7页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对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葡萄酒色斑(PWS)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符合入选标准的PW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以海姆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对...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对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葡萄酒色斑(PWS)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符合入选标准的PW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以海姆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L^(*)a^(*)b^(*)色彩模式数字化描述PWS病灶颜色变化,以治疗前和治疗2次后的L值、a值、b值的变化评价疗效,治疗后L值升高、a值降低提示PWS病变改善。比较全麻状态下和未麻醉状态下PDT的疗效。采用调查问卷和门诊、电话随访等方式调查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全麻和未麻醉状态下PDT治疗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皮肤损害(水疱、结痂、瘢痕)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L值、a值、b值以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以M(Q_(1),Q_(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皮肤损害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62例PWS患者(134次PDT治疗),男17例,女45例,末次治疗年龄(27.5±6.7)岁(14~46岁);其中每次治疗均在全麻下进行的患者(全麻组)6例,每次治疗均未进行麻醉的患者(未麻醉组)47例,全麻和未麻醉状态下PDT治疗均经历过的患者(部分全麻组)9例。(1)疗效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全麻组治疗后的a值下降了5.6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未麻醉组治疗后的L值升高了3.39±5.16(P=0.035),a值下降了2.12±3.28(P=0.039),b值升高了3.05±3.92(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全麻组的治疗前后a值变化幅度(|Δa|)显著大于未麻醉组(5.63±2.51 vs.2.12±3.28,P=0.047)。(2)术后疼痛比较:全麻下和无麻醉下PDT治疗后第2天疼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7)分vs.7(6,8)分,P=0.653]。(3)皮肤损害发生率比较:全麻下和无麻醉下PDT治疗后水疱[0 vs 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色痣 焰色痣 麻醉 全身 光动力疗法 国际照明委员会l^(%MUl%)a^(%MUl%)b^(%MUl%)色彩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