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子问易,石破天惊——欧阳修《易》学著作简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黎星 《闽江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7-9,22,共4页
本文对北宋学者欧阳修的《易》学著述进行考察评说,指出欧阳修《易》学思想以“义理”为归依,落实于“人事”的特点;以及他大胆疑古,开启辨正经典之学风的意义。
关键词 欧阳修 <易>学著述 疑古辨正
下载PDF
《程氏易传》论道与政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乐恒 《政治思想史》 2014年第4期12-27,共16页
《程氏易传》的政治思想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治体",即政治的方向与基础,对此程颐通过"中"与"正"的关系作出说明;其次是"治法",即政治的法则与举措,对此程颐通过"仁"与"公&qu... 《程氏易传》的政治思想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治体",即政治的方向与基础,对此程颐通过"中"与"正"的关系作出说明;其次是"治法",即政治的法则与举措,对此程颐通过"仁"与"公"的关系作出讨论;最后是"治者",即政治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对此程颐通过"德"与"位"的关系作出展开。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阐发,程颐既保证了"以德为本"、"政道合一"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传统,同时又承认了政治问题的相对独立性,确立政制、社会、经济、教育、人才等具体建设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氏易传》 治体 治法 治者
下载PDF
《易传》“修辞立其诚”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3
作者 马玉鑫 黄黎星 《洛阳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文言传》。这一论述,被后代学者不断地阐释和发挥,从而使古代文论中,延续着优秀的思想传统──重视创作主体人格品质的修养,强调作者应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道德,诚信的态度。
关键词 易传 “修辞立其诚” 古代文论
下载PDF
邵雍《伏羲易》方图的生成及其极数 被引量:1
4
作者 鲁庆中 《儒学与文明》 2018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本文揭示出了先天六十四卦方图的新的生成方法。从所展示的诸种生成思路的比较可以看出,这种'一分为二'直接生成六十四卦方图的思路是最为符合邵氏易理的。而且,我们进一步以数学上排列组合的方法穷究了六十四卦方图可能存在的... 本文揭示出了先天六十四卦方图的新的生成方法。从所展示的诸种生成思路的比较可以看出,这种'一分为二'直接生成六十四卦方图的思路是最为符合邵氏易理的。而且,我们进一步以数学上排列组合的方法穷究了六十四卦方图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进而又按照阴阳相生的易学原理从中找出了最具价值的两种生成思路,从而从另一角度合理地证明了'神农易'与《伏羲易》相辅相成的孪生性与共生性,为易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为人们研究六十四卦方图打开了更为宽广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伏羲易》 先天六十四卦方图
原文传递
程颐《易传》成书流传新论
5
作者 陈石军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63,共8页
元祐年间是程颐注《易》的活跃期,其《易传》在元祐二年(1087)以前已成书,但未完善。程颐生平二次入蜀,闻成都隐者说未济卦是程颐早年之事。程颐晚年不轻传《易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无关,主要是出于谨慎、严肃的著述态度,门人的讨论意... 元祐年间是程颐注《易》的活跃期,其《易传》在元祐二年(1087)以前已成书,但未完善。程颐生平二次入蜀,闻成都隐者说未济卦是程颐早年之事。程颐晚年不轻传《易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无关,主要是出于谨慎、严肃的著述态度,门人的讨论意见是《易传》修改的助力。程颐临终前仅把《易传》手稿托付给张绎一人,朱熹《伊川先生年谱》的相关记载有误。尹焞在校对《易传》文字、澄清《易传》真伪等方面有极大贡献,不仅吸收了张绎、高闶的成果,还纠正了吕本中、谢良佐等人怀疑《易传》非全书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川易传》 成书时间 程颐 尹焞 谢良佐
原文传递
《易經通注》之帝王學特色
6
作者 朴榮雨 《人文中国学报》 2020年第1期-,共25页
《易經通注》作爲清廷第一部帝王學《易》學的教科書,並惟朱子學是從。然而當其"道統"與"治統"融爲一體於致用之時,卻不無與朱子《易》學理論和哲學立場有所出入、異同互存、貌同實異之處。如《通注》對"天人&... 《易經通注》作爲清廷第一部帝王學《易》學的教科書,並惟朱子學是從。然而當其"道統"與"治統"融爲一體於致用之時,卻不無與朱子《易》學理論和哲學立場有所出入、異同互存、貌同實異之處。如《通注》對"天人"、對"法天"思想的强調、對君臣關係與君民關係以及"中正"觀念的詮釋,都與朱子《易》學有所牴觸,此實爲彰顯帝王學《易》學的旨趣所致。本文僅限於《通注》"元"的概念處理"法天"思想所蘊涵的哲學義涵。本文將帝王學分爲"爲己之學"型與"爲人之學"型,進而扣緊帝王學與道統論的關係,分析《易經通注》帝王學《易》學的核心特徵,並與朱子《易》學較其異同,依此凸顯《通注》帝王學《易》學對儒家道統觀的關係和影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經通注》 順治 道統 治統 朱熹 帝王學 《易》學 王心
下载PDF
“角色”意识:《易传》之“定位”观念与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比较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玉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2,共6页
"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及其伦理层级上的"中国正义论"之间颇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个人的"角色"是由其所居之"位"规定的,因此,可以从儒家《易传》"位"或&q... "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及其伦理层级上的"中国正义论"之间颇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个人的"角色"是由其所居之"位"规定的,因此,可以从儒家《易传》"位"或"定位"观念来切入这个问题:1、"正位"并且"当位"指的是恪守既定的位置及其角色,这是行为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对此都有基本的确认;2、"得位"指的是获得一种新的位,即对原有之位置与角色的超越,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对此的理解有所不同;3、"设位"指的是对社会角色秩序本身的设置或重置,这是制度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未触及这个问题,而生活儒学则通过中国正义论的重建来探索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伦理学 生活儒学 《易传》 定位 中国正义论
下载PDF
《周易》的生生哲学及其诠释——以《易传》和“易一名而含三义”为中心 被引量:5
8
作者 丁四新 费春浩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4期66-76,V0077-V0088,共23页
从观念起源看,强调"生"或"生生"是盖天说背景下的宇宙生成论的固有之义。三《易》从一开始起即体现了二元思维方式。《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和"生生之谓易"这两个命题是对于天地或阴阳二... 从观念起源看,强调"生"或"生生"是盖天说背景下的宇宙生成论的固有之义。三《易》从一开始起即体现了二元思维方式。《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和"生生之谓易"这两个命题是对于天地或阴阳二元的宇宙生成论之客观原则及其价值原则的直接宣示。《易传》的生生哲学大致包括:天上地下、天阳地阴、天尊地卑的二元对待关系,是《周易》生生哲学的发生结构;"生生"观念包括"变易"与"生成"两个法则,同时是其价值和目的所在;"生生"哲学还具有连续、贯通和相感的特性。"易一名而含三义"是对《周易》生生哲学的一种诠释。它将《易传》的"变易"一义推展为三义,即"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三义。《乾凿度》和郑玄注的解释属于宇宙生成论式的,而孔颖达的解释则属于体用论式的。它们都包含着生生思想。程朱理学以"变易"和"交易"两义取代了汉人的三义说。在宋明儒看来,"生"或"生生"即是宇宙法则("理"),即是"天地之心",即是"仁""仁心"或"恻隐之心",甚至认为"生"或"生生"即是宇宙本体。生生哲学在宋明时期得到了大力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 《周易》 《易传》 孔颖达
下载PDF
從《論語》看孔子與《易傳》之關係
9
作者 陳雄根 《岭南学报》 2018年第1期3-14,1,共13页
歷來言《易傳》作者,或以爲出孔子之手,或以爲非孔子所作,莫衷一是。本文在前賢研究基礎上,從《論語》入手,找出書中孔子言論與傳世《易傳》内容相似之處,共得17條,所言道理,包括朋友講習、改過遷善、節用愛民、慎言節食、敬義立德、寡... 歷來言《易傳》作者,或以爲出孔子之手,或以爲非孔子所作,莫衷一是。本文在前賢研究基礎上,從《論語》入手,找出書中孔子言論與傳世《易傳》内容相似之處,共得17條,所言道理,包括朋友講習、改過遷善、節用愛民、慎言節食、敬義立德、寡慾致剛、不貳己過、順言以悦、非禮勿履、尊卑有序、止息争訟、赦過宥罪、思不出位、君子固窮、裒多益寡、修美文德、不言而行。以上諸點,《論語》與《易傳》立論,互爲表裏。據此,知孔子之於《易傳》,雖無撰述之實,或有闡述之功。本文證明《論語》與《象傳》及《彖傳》具密切關係,此對孔子闡述《易傳》之説,或可提供足資參考之佐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論語》 孔子 《易傳》 帛書《要》 孔子與《易傳》
下载PDF
随时变易以从道——论《周易程氏传》的格局与思路
10
作者 王若言 《儒学与文明》 2021年第1期171-184,共14页
程颐仅有一部学术专著传世,即《周易程氏传》。综观易学史之纵横,《周易程氏传》承载着程颐的忧思,有着自己的谱系。程颐在《易传序》中用言辞构建自己解《易》的格局,将《序卦》分置于诸卦之首,将六十四卦本身的秩序明确起来。他解《... 程颐仅有一部学术专著传世,即《周易程氏传》。综观易学史之纵横,《周易程氏传》承载着程颐的忧思,有着自己的谱系。程颐在《易传序》中用言辞构建自己解《易》的格局,将《序卦》分置于诸卦之首,将六十四卦本身的秩序明确起来。他解《易》沿着《易传》的思路,提倡"随时变易以从道"。通过对"时"的把握,明确变易的限制是"随时"。此处的"时"不仅指时间,更确切地说是万物所处之环境及变易之条件。思接千载,变易的目的是"从道",在观象玩辞间体贴圣人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程氏传》 谱系 格局 思路
原文传递
苏轼《东坡易传》考论 被引量:8
11
作者 谢建忠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0-36,共7页
本文考辨了《东坡易传》的作者、系年,指出:元丰三年苏轼在黄州独立撰写了《东坡易传》,其中关于事物刚柔动静形理的辩证的哲学思想深刻制约和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 苏轼 文学思想 黄州 系年 考论 作者 考辨 《东坡易传》 动静 事物
原文传递
《周易》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德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6-88,共3页
 孝道是中国传统专制文化的现实与历史基础,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延伸。而《周易》则建构了孝道的理论基础,《易传》彻底改造了《易经》中的先天平等思想,由所谓"先天不平等"(天尊地卑)的虚构逻辑前提出发,推演出"君...  孝道是中国传统专制文化的现实与历史基础,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延伸。而《周易》则建构了孝道的理论基础,《易传》彻底改造了《易经》中的先天平等思想,由所谓"先天不平等"(天尊地卑)的虚构逻辑前提出发,推演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的理论主张。后代的统治者与御用文人,在理论上把这种专制性的孝道观加以细化,在实践中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典范化,导致了奴性化、反科学性、反人性的严重后果。只有彻底抛弃专制基础,对传统孝道观加以扬弃,才能真正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易传》 专制 平等
下载PDF
从《东坡易传》看苏轼的理想人格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庆波 李秀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92-94,共3页
从《东坡易传》中最主要的几个概念———“性”、“命”、“道”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可以得出苏轼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内涵———具有终极视域的、与“道”相合的境界。这一境界是苏轼所创造的文化世界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东坡易传》 理想人格
下载PDF
论苏轼散文与《东坡易传》学术思想的关系
14
作者 刘越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1-6,17,共7页
《东坡易传》是苏轼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的学术思想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散文中涉及到《易》学的观点被直接移植到《东坡易传》中;第二,《东坡易传》中的部分观点是在早期传论散文的基础上加... 《东坡易传》是苏轼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的学术思想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散文中涉及到《易》学的观点被直接移植到《东坡易传》中;第二,《东坡易传》中的部分观点是在早期传论散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第三,《东坡易传》中的学术思想对苏轼后期散文的创作,尤其是散文思想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学术与散文相互影响的关系颇能启发后世研究者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易传》 苏轼 散文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