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被引量:146
1
作者 钱雪梅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25,共10页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论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本文认为,矛盾冲突并非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固有属性和全部内容。文章从辨析认同的基本特性入手,分别考察了个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以及族群的自我认同与国...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论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本文认为,矛盾冲突并非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固有属性和全部内容。文章从辨析认同的基本特性入手,分别考察了个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以及族群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说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的事实及其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认同 国家 族群
原文传递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 被引量:108
2
作者 张书维 王二平 周洁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95-102,共8页
群体性事件——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2004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可看作群体性事件的里程碑:原本普通的民事或治安纠纷,行政执法人员一介入处理,冲突矛头立刻转向行政当局,众多与诱发事... 群体性事件——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2004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可看作群体性事件的里程碑:原本普通的民事或治安纠纷,行政执法人员一介入处理,冲突矛头立刻转向行政当局,众多与诱发事件无关的旁观者卷入冲突;提出宽泛而模糊的政治诉求。这些新特征表明,群众普遍积蓄着不满情绪。在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这种社会不满情绪只能用相对剥夺来解释。相对剥夺指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满意是其反面,即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有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剥夺-满意则整合了上述两个概念。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模拟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矛头转向,考察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招募大学在校男生60名。研究发现:相对剥夺的个体比相对满意的个体更有可能参与集群行为;群体相对剥夺-满意部分中介了个体相对剥夺-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集群认同对相对剥夺-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相对剥夺 相对满意 集群认同 集群行为
下载PDF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 被引量:74
3
作者 陈一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4-97,共4页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归属网络语言。流行快,传播广、意义飘、使用活是其表象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由大...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归属网络语言。流行快,传播广、意义飘、使用活是其表象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由大众集体认同,约定俗成,形象化、格式化和简单化是其得以流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抢镜 放射 飘忽 衍生 社会现象 集体认同 简易
下载PDF
工具理性、社会认同与群体愤怒——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被引量:68
4
作者 陈浩 薛婷 乐国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集体行动现象一直备受社会科学共同体关注。20世纪早期,社会心理学曾是集体行动研究界的主导视角,后逐渐转至社会学与政治学视角。最近20多年,社会心理学视角开始复苏,进入研究复兴期。社会心理学家先后确认工具理性、社会认同和群体愤... 集体行动现象一直备受社会科学共同体关注。20世纪早期,社会心理学曾是集体行动研究界的主导视角,后逐渐转至社会学与政治学视角。最近20多年,社会心理学视角开始复苏,进入研究复兴期。社会心理学家先后确认工具理性、社会认同和群体愤怒这三种影响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主要前因变量,并分别建构了包含工具理性和群体愤怒路径、包含工具理性和社会认同路径,以及包含社会认同、工具理性和群体愤怒路径的三种重要集体行动参与模型。未来的集体行动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重视行动情境类型、个体心理特征和除愤怒之外的群体情绪在集体行动参与中的作用,考察理想信念等潜在新前因变量的可能地位,加强与群际关系、歧视动机等其它经典研究领域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工具理性 社会认同 群体愤怒 群体情绪
下载PDF
社会认同对集体行动的作用:群体情绪与效能路径 被引量:62
5
作者 薛婷 陈浩 +1 位作者 乐国安 姚琦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9-920,共22页
为探究多元社会认同如何通过群体情绪、自我和群体效能路径,影响现实或网络集体行动参与,研究者分别以中日撞船事件、利比亚事件和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为背景蓝本,开展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群体愤怒情绪主要对现实集体行动有显著影... 为探究多元社会认同如何通过群体情绪、自我和群体效能路径,影响现实或网络集体行动参与,研究者分别以中日撞船事件、利比亚事件和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为背景蓝本,开展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群体愤怒情绪主要对现实集体行动有显著影响,效能感对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皆有显著影响;与事件相关的、更大范畴的社会类别认同,通过情绪路径或效能路径影响集体行动参与,与集体行动组织方的认同则只通过效能路径影响集体行动参与;两类社会认同与两条路径之间是调节而非中介关系。不同事件背景与不同行动场域下的综合分析表明网络集体行动参与决策更具工具理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社会认同 多元认同 群体情绪 效能感
下载PDF
群体认同在集群行为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2
6
作者 殷融 张菲菲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37-1646,共10页
在集群行为背景下,群体认同对个体的集群行为意愿既具有直接的动员作用,同时也可以调节群体情绪和群体效能变量与人们行为意愿间的关系。政治认同、共同认同与双重认同等特殊形式的群体认同对集群行为的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从动态性研... 在集群行为背景下,群体认同对个体的集群行为意愿既具有直接的动员作用,同时也可以调节群体情绪和群体效能变量与人们行为意愿间的关系。政治认同、共同认同与双重认同等特殊形式的群体认同对集群行为的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从动态性研究的角度看,参与集群行为会强化个体对内群体的认同感,而强烈的群体认同则会对参与者的行动产生持续影响。今后的研究应根据集群行为的不同触发情境、不同形式及不同发展阶段对群体认同的复杂工作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行为 群体认同 群体效能 群体情绪
下载PDF
庆典: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 被引量:44
7
作者 薛亚利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63-71,共9页
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类庆典提供了考察其实在性的经验领域。庆典与社会认同有关,而集体记忆是连接两者的中间力量。庆典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通过凸显文化符号、与历史的勾连能力以及对当前现实的诠释,庆典既... 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类庆典提供了考察其实在性的经验领域。庆典与社会认同有关,而集体记忆是连接两者的中间力量。庆典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通过凸显文化符号、与历史的勾连能力以及对当前现实的诠释,庆典既可以复活旧的集体记忆,也可以制造新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和社会认同紧密相关,通过制造共识和辐射话语力量,集体记忆能有力地推进社会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典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下载PDF
地方传奇、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李彦辉 朱竑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共5页
文章在探讨地方、地方传奇、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学者从地理学视角对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方、地方传奇与游客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 文章在探讨地方、地方传奇、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学者从地理学视角对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方、地方传奇与游客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表明,地方及地方传奇唤起了游客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爱国情感。而这种爱国情感正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研究尝试把地方传奇(place myth)作为概念引入记忆地理研究领域,作为对该领域"传奇"(myth)这一概念的拓展,以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丰富、文化地理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传奇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黄埔军校
下载PDF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35
9
作者 朱海忠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5,共5页
本文对国内学者在留守妇女的产生原因、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婚姻状况以及生存状况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制度背景下的留守妇女为何没有形成集体认同感、留守妇女如何打破"符号暴力"等问题。
关键词 留守妇女 制度背景 集体认同 符号暴力
下载PDF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弯美娜 刘力 +1 位作者 邱佳 杨晓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3-730,共8页
集群行为有两个特征:以群体行为的姿态出现;行为的目的在于提升群体的利益。集群行为理论、精细化社会认同理论和去个性化理论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行为的形成、发展及维持进行了解释。其中,社会认同、愤怒情绪以及效能感描述了集... 集群行为有两个特征:以群体行为的姿态出现;行为的目的在于提升群体的利益。集群行为理论、精细化社会认同理论和去个性化理论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行为的形成、发展及维持进行了解释。其中,社会认同、愤怒情绪以及效能感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群际间不良的互动模式以及志同道合者的出现,是大规模集群行为得以引爆的重要条件;而在集群行为爆发后,群体内所形成的暂时性的、情境性的"规则"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关键。目前集群行为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特定情境下的参与行为意向测量和对历史数据的回溯。西方集群行为的理论与研究对于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行为 情绪 效能感 社会认同 去个性化
下载PDF
共享、重塑与认同:集体记忆传递的社会心理逻辑 被引量:39
11
作者 管健 郭倩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9,共11页
集体记忆不仅是被共享并存在于某个共同体中的个人记忆,亦是允许被社会成员所获取的符号系统。社会运行受集体记忆维护,集体记忆又受社会框架维持。社会心理学视角中,集体记忆可根据其受群体关注的程度和衰减速度进行划分,其传递过程是... 集体记忆不仅是被共享并存在于某个共同体中的个人记忆,亦是允许被社会成员所获取的符号系统。社会运行受集体记忆维护,集体记忆又受社会框架维持。社会心理学视角中,集体记忆可根据其受群体关注的程度和衰减速度进行划分,其传递过程是基于接受或拒绝信息的筛选过程。筛选过程主要涉及三个通道:群体成员对集体记忆相关信息的共享过程;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对集体记忆的重塑过程;置于社会框架中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因此,将集体记忆研究全然“去心理化”或“去社会化”并不利于对集体记忆研究的拓展,探究集体记忆如何在社会中传递需要补充社会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可能性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信息共享 符号互动 认同建构
下载PDF
节庆体育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为例 被引量:38
12
作者 陈振勇 童国军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4-128,共5页
运用田野调查法,借助文化人类学文化记忆和认同理论,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节庆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性节庆体育不仅能促进族群内部的交际和文化传承,同时对族群间交流和文化认同也具有积极影响;分析节庆体育影响... 运用田野调查法,借助文化人类学文化记忆和认同理论,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节庆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性节庆体育不仅能促进族群内部的交际和文化传承,同时对族群间交流和文化认同也具有积极影响;分析节庆体育影响族群集体记忆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内隐化机制,能从深层次上全面考察和揭示节庆体育的社会存在意义以及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节庆体育 集体记忆 文化认同 彝族
下载PDF
当代身份认同中家族档案的价值 被引量:34
13
作者 加小双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34,共6页
流动的现代性加剧了公众对于身份认同的关注,公众探寻家族历史的欲望愈加强烈,家族档案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档案、集体记忆、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分析框架,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理... 流动的现代性加剧了公众对于身份认同的关注,公众探寻家族历史的欲望愈加强烈,家族档案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档案、集体记忆、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分析框架,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理解家族档案的价值,提出家族档案的家族认同机制以及家族档案在当代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延伸,强调必须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家族档案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档案 身份认同 集体记忆 家族认同
原文传递
重新思考体系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概念与逻辑 被引量:32
14
作者 季玲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92,158,共18页
亚历山大·温特体系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身份理论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理论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身份理论,但是温特的身份理论在概念运用的合理性和逻辑推演的自洽性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困境。作者将温特的身份理论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 亚历山大·温特体系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身份理论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理论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身份理论,但是温特的身份理论在概念运用的合理性和逻辑推演的自洽性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困境。作者将温特的身份理论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背景中予以考察,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内身份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温特理论建构中的结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是造成其理论存在概念与逻辑困境的根源。同时,在比较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温特将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个体导向社会身份普遍化的错误做法,尝试提出与个体导向社会身份相对应的关系导向社会身份的概念。关系导向的社会身份概念有助于克服温特身份理论的结构主义、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恢复社会身份的情感意义和行为体的情感施动性,为推进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和包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角色身份 集体身份 个体导向 关系导向
原文传递
自我、集体与政权:“政治认同”的层次及其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彭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8,共8页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某种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的归宿感。"服从的政治"、"选择的政治"和"认同的政治"是政治合法性的三种主要模式。政治认同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包括个人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政权认同...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某种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的归宿感。"服从的政治"、"选择的政治"和"认同的政治"是政治合法性的三种主要模式。政治认同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包括个人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政权认同三个层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集体认同的弱化是影响政权认同水平的结构性因素。政治认同建设应当认识和尊重政治认同的科学规律,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过程;发展选举政治和公民参与机制,提高公民的制度认同水平;运用和开发集体认同资源,构建国家与"新集体"的合作关系,以建立公民的"新集体认同",巩固和扩展政权认同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合法性 自我认同 集体认同 政权认同
下载PDF
《我和我的家乡》:多重影像空间的同一指归 被引量:22
16
作者 丁亚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58,共3页
《我和我的家乡》探索用集锦式快捷的情节展现和喜剧的表达方式,发挥电影实证美学的特点,让影片给观众带来精神力量、获得同理心的同时,以各自的方式施于单元创作,并在内蕴精神上将现实主义置于故事展现背后的某个地方。这种对时代的顺... 《我和我的家乡》探索用集锦式快捷的情节展现和喜剧的表达方式,发挥电影实证美学的特点,让影片给观众带来精神力量、获得同理心的同时,以各自的方式施于单元创作,并在内蕴精神上将现实主义置于故事展现背后的某个地方。这种对时代的顺应、协同一致与别具创意的艺术表现、对话和审美构造,比其他常规剧情电影更具深度和概括力量,可视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开拓,唤起观众对家国一体、团结奋斗价值观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家乡》 喜剧 实证美学 集体认同
原文传递
灾难地居民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关系研究——以汶川地震北川老县城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钱莉莉 张捷 +2 位作者 郑春晖 张宏磊 郭永锐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88-1002,共15页
从记忆地理和地方感角度,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的人地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灾后居民集体记忆的维度,探讨了灾后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灾后集体记忆(灾难... 从记忆地理和地方感角度,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的人地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灾后居民集体记忆的维度,探讨了灾后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灾后集体记忆(灾难记忆、创伤情感、抗灾记忆、观念启示、怀旧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灾后积极的抗灾记忆、观念启示、怀旧记忆对于提升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而地方认同对于提升地方保护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果对于了解居民灾难心理、地方感、灾后行为有一定帮助,对于灾后遗址保护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地方认同 灾难 创伤 怀旧 汶川地震
原文传递
集体身份认同视域下中英足球球迷文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金瑞静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4,共7页
通过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集体身份认同视域下的中英足球球迷文化进行比较,认为:集体认同是球迷产生自我区隔、群体效应以及球迷文化形成的基础;在集体认同视域下英国足球文化的表征主要集中在对骑士精神的继承、民族和国家的不... 通过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集体身份认同视域下的中英足球球迷文化进行比较,认为:集体认同是球迷产生自我区隔、群体效应以及球迷文化形成的基础;在集体认同视域下英国足球文化的表征主要集中在对骑士精神的继承、民族和国家的不同认同以及忠诚的球迷等方面;中国足球文化的表征主要集中在足球场上民族主义和战争隐喻的体现、功利性以及球迷认同的多元性等方面;球迷的情感个体与群体认同程度差异,足球文化的内涵与继承主体差异,球迷文化的倾向性差异,球迷构成的主体和认知差异是中英球迷文化的主要差异。研究进一步认为促进球迷文化的组织化、规范化、提高球迷的集体价值认同和整体素质,发展和繁荣足球文化,促使中国足球文化由过去的模仿、盲从走向自我回归和蜕变,繁荣足球文化产业提高足球文化赋值是未来中国足球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认同 足球文化 球迷文化 英国球迷 中国球迷 文化比较 自我认同 比较
下载PDF
民间节日中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彭恒礼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4-17,共4页
不同族群的民间传说常常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对于整个族群而言,传统节日中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因为传统节日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同时决定着节日中的相关仪式和风俗习惯... 不同族群的民间传说常常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对于整个族群而言,传统节日中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因为传统节日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同时决定着节日中的相关仪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一个族群稳固的身分认同基础。以壮族民间节日中的节日传说为个案,通过文本分析和田野描述来说明节日传说中的集体记忆与族群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传说 集体记忆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的集体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视角思考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修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59,共7页
在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正确理解和积极挖掘各民族成员社会生活中的集体认同要素并借此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深层互动、彼此信任与高度认同,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 在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正确理解和积极挖掘各民族成员社会生活中的集体认同要素并借此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深层互动、彼此信任与高度认同,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集体认同的深层意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基础。现阶段需要发挥好社区的社会互动作用,大力推进各族群众在社区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建设“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城市社会环境,让各民族形成具有集体认同意义的情感结构,在文化交融中助推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的建设,从而更为根本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 集体认同 族际接触 民族团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