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1-2015年东北地区寒潮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伟 李晓玉 +4 位作者 史雯琪 谷佳桐 赵海根 孙琛 游松财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3-432,共10页
利用东北地区1981-2015年226个气象台站日最低气温数据,以国家标准《寒潮等级》(GB/T 21987-2017)为依据,计算35a来各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次数和日数。应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东北地区寒潮事件的年际尺度及... 利用东北地区1981-2015年226个气象台站日最低气温数据,以国家标准《寒潮等级》(GB/T 21987-2017)为依据,计算35a来各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次数和日数。应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东北地区寒潮事件的年际尺度及月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5年东北地区寒潮、强寒潮及超强寒潮三种级别寒潮事件,空间分布规律符合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日数多,低纬度和平原地区日数少的特点,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高海拔地区。研究期内整个东北地区寒潮事件呈减少趋势;寒潮及强寒潮主要呈低纬度减少而中高纬度增多的趋势,超强寒潮主要呈减弱的趋势;各月份三种级别寒潮事件年均次数及日数趋势变化幅度小,均在[-1, 1]区间内。1月和5月寒潮事件呈增多趋势,2月和10月呈减少趋势;3月增多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4月呈次数减少而日数增加的趋势;9月呈次数增加而日数减少;11月寒潮事件主要呈中高纬度增加而低纬度地区减少的特点;12月与11月变化趋势相反,主要呈中低纬度增加而高纬度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寒潮事件 年尺度 月尺度 特征
下载PDF
BCC第二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对2015年一次寒潮过程的预报能力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陶潘虹 张耀存 孙凤华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1-199,共9页
利用BCC第二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BCC_CSM2)的回报试验结果,评估了BCC_CSM2对2015年1月27—31日一次强寒潮过程的次季节预报能力,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过程主要由新地岛以西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发展而形成的,模式能够提前10 d较好地预报过... 利用BCC第二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BCC_CSM2)的回报试验结果,评估了BCC_CSM2对2015年1月27—31日一次强寒潮过程的次季节预报能力,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过程主要由新地岛以西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发展而形成的,模式能够提前10 d较好地预报过程期间降温以及高空环流形势,相关系数、距平符号一致率以及均方根误差都定量表明模式在10 d左右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是对降温程度的预报能力随起报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2)为了探讨随起报时间延长模式预报能力降低的原因,从位势倾向方程出发,分析相对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发现,在模式提前10 d之内的预报时段内,模式预报的相对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与再分析资料的诊断结果基本一致,能够合理预测短波槽的东移和槽脊的强度变化,当预报超过10 d后,模式中相对涡度平流的配置不利于短波槽的东移,模式预报的低层出现暖平流,并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不利于槽的加深,使模式预报的环流形势产生偏差,导致模式预报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第二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 寒潮过程 次季节预报评估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寒潮避风港现象与气候康养资源分析
3
作者 王式功 李河利 +3 位作者 雷应朝 尹立 刘琦 李景鑫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19,共8页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或强度不断增加,加之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北方老年候鸟人群冬季到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进行避寒旅居康养;随着国家全民大健康战略实施...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或强度不断增加,加之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北方老年候鸟人群冬季到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进行避寒旅居康养;随着国家全民大健康战略实施力度的加大,此热潮方兴未艾。因此,有针对性地探究我国境内的寒潮避风港现象,既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又是避寒康养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民生意义。基于此,本文初步梳理了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中旬期间,影响我国大范围地区的数次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天气过程,东西部比较后,率先发现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川南滇北交汇区具有“寒潮避风港”现象,尤其是攀枝花地区在寒潮天气过程中能够保持气温相对稳定,日均气温变化幅度较小;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较,大部分情况下攀枝花地区的气温波动最小,变化幅度也最小。据此本文做了一点成因方面的粗浅探究,初步分析了其避寒康养气候等资源优势与挖掘潜力,其深层次的成因及其避寒康养效应与价值更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避风港 川南滇北地区 避寒康养 气候资源
下载PDF
海表温度与低层气温对江苏沿海冬季近地层风场特征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坚红 李星 +2 位作者 苗春生 于波 陶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9-828,共10页
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江苏省沿海地区冬季风场状况显示,近地层风场对海表温度与低层气温的季节性以及短时过程演变都有显著响应。风速场表现为风速自内陆向海上增加,等值线与海岸线走向一致,风速梯度在沿海岸线的近海最强。季节性特征为... 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江苏省沿海地区冬季风场状况显示,近地层风场对海表温度与低层气温的季节性以及短时过程演变都有显著响应。风速场表现为风速自内陆向海上增加,等值线与海岸线走向一致,风速梯度在沿海岸线的近海最强。季节性特征为:夏季低风速频次多,冬季高风速频次多;随着高度的增加,相同等级的大风风速在冬季出现频次明显高于夏季。寒潮入侵时,江苏自北向南气温降温幅度递减,海温响应的演变趋势类似,但降温幅度小。具有冷锋与副冷锋的寒潮降温呈三个阶段:(1)先缓降后速降,(2)弱回升,(3)再次降温。大风伴随降温,风速的明显减弱滞后于气温的速降,随着气温回升风速增大,对应副冷锋的降温风速有二次滞后减弱。当近海SST数值增大后,海上风速极大值区强度减弱。同一纬度上,内陆地区风速增加,近海海域风速减小,大值中心仍处于江苏近海海上。当低层气温温差加大、冷锋强度增强时,气旋式风场的切变线后方的风向由偏西北转为偏北风,整体风场的响应强度增大,大值风速带主要位于江苏沿海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沿海冬季风场 寒潮过程 海表温度 低层气温
下载PDF
2016年1月寒潮与东亚副热带急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蓉 肖天贵 金荣花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分析2016年1月寒潮的酝酿、爆发和结束以及寒潮中长江中下游降温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长江中下游站点温度资料,研究此次寒潮过程及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的影响,结果得到当急... 为分析2016年1月寒潮的酝酿、爆发和结束以及寒潮中长江中下游降温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长江中下游站点温度资料,研究此次寒潮过程及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的影响,结果得到当急流强度增大时对应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平均温度降低,反之当急流强度降低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平均温度则呈现升高状态;而急流位置偏北时长江中下游平均温度升高,急流偏南时对应温度降低。并从波包传播的角度通过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进一步分析本次寒潮中波包的累积和传播,结果得到波包的传播基本能够代表此次寒潮中冷空气的传播方向,能量的蓄积和释放也分别代表着寒潮的酝酿和大幅降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寒潮 波能传播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急流强度指数 急流位置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