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学家英译中国小说中的时空叙事和认知重构:兼谈翻译的认知批评和群体批评
1
作者 谭业升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本文聚焦中国小说中出现的多样化时空叙事组构形式以及汉学家译者在翻译中的认知重构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作家利用汉语语言和文体特点进行的偏离性时空叙事组合和设定会给译者带来挑战。对于原作中隐性的时空叙事组构策略,汉学家译者大... 本文聚焦中国小说中出现的多样化时空叙事组构形式以及汉学家译者在翻译中的认知重构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作家利用汉语语言和文体特点进行的偏离性时空叙事组合和设定会给译者带来挑战。对于原作中隐性的时空叙事组构策略,汉学家译者大都采用显性标记的方式进行了时空叙事的重构,也发展了刻意的截显策略,有的取得了满意效果,有的则出现失误或招来争议。在应对原文创造性时空叙事转换策略和偏离性时空设定时,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利用译语的有关标记截显原文叙事认知风格而非形式特征的倾向。时空叙事的组构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更是一个涉及视角转换的认知问题。在更大的群体范围内探讨译者的时空叙事认知重构策略,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评判译者的决策。从形式批评到认知批评的拓展,从个体批评到群体批评的拓展,将是翻译批评两个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叙事 视角 汉学家译者 认知批评 群体批评
原文传递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玛蒂尔达》中的“超能力”解析
2
作者 李彧 胡学文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分析《玛蒂尔达》中的语言使用、角色身体性描述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探讨玛蒂尔达“超能力”的认知机制和其在身体经验中的根源:其“超能力”不仅是一种文学想象,也是她身体经验和情感状态的外化,反映了具身认知理论中感知、动作和环... 通过分析《玛蒂尔达》中的语言使用、角色身体性描述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探讨玛蒂尔达“超能力”的认知机制和其在身体经验中的根源:其“超能力”不仅是一种文学想象,也是她身体经验和情感状态的外化,反映了具身认知理论中感知、动作和环境互动的重要性,以及与儿童读者及阅读体验的关系。研究结果为《玛蒂尔达》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并为理解儿童文学中类似现象给予认知科学的理论支持,进一步强调文学作品在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玛蒂尔达》 超能力 认知批评 英国儿童文学
下载PDF
西方儿童文学认知批评:发展、方法论与启示
3
作者 黄露娜 惠海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5,共9页
近三十年来,认知批评已发展为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式是借鉴认知科学理论,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思维、情感、感知等认知要素以及儿童读者的认知过程,从而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文学价值、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本文从认... 近三十年来,认知批评已发展为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式是借鉴认知科学理论,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思维、情感、感知等认知要素以及儿童读者的认知过程,从而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文学价值、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本文从认知研究的缘起出发,梳理了西方儿童文学认知批评的发展历程,剖析了该方法在批评实践中的范式特征,探讨了认知理论的阐释作用,进而思考认知批评为国内儿童文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认知批评 方法论启示
原文传递
Exploring Picturebooks Through the Model of Double-Scope Stories
4
作者 Xiaofei Shi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7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icturebook as the aesthetic object that integrates the verbal narrative and the visual narrative, and hinge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levels of narratives. Often drawing on the th...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icturebook as the aesthetic object that integrates the verbal narrative and the visual narrative, and hinge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levels of narratives. Often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semiotics, picturebook scholars have revealed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verbal and the visual, the demands that a picturebook may put on the reader, and the hermeneutic nature of picturebook reading. Two signifi cant issues, however,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why the reader can possibly relate and integrate the verbal and the visual, and why some readers may turn to pictures more than to words, or vice versa. I propose to explore the two issues primarily through the model of double-scope storie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criticism. I argue tha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imaginative activity of conceptual blending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reader to relate pictures to words, or vice versa, and to integrate them. Though to make meaning from the picturebook as a double-scope story requires the reader to integrate the two levels of narratives, the verbal and the visual can sometimes constitute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nput stories. Readers may be more oriented towards either one of them, partially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innate cognitive structures. The arguments will be illustrated with a close analysis of Lane Smith's picturebook Grandpa Gr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turebook cognitive criticism conceptual BLENDING double-scope story
原文传递
儿童何感:神经科学时代儿童文学的儿童性考察
5
作者 玛丽娅·尼古拉耶娃 何沁雨(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3,共10页
本文旨在探寻已确立的建构主义儿童文学研究方法的替代方法,并探索了两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即认知诗学和进化文学批评的潜力。彼得·霍林代尔在《童书中的儿童性标志》(1997年)中曾做出假设:成人作家有权利写出儿童的经历,因为他... 本文旨在探寻已确立的建构主义儿童文学研究方法的替代方法,并探索了两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即认知诗学和进化文学批评的潜力。彼得·霍林代尔在《童书中的儿童性标志》(1997年)中曾做出假设:成人作家有权利写出儿童的经历,因为他们曾经是儿童,儿童的想法对他们来说是可感知的;他们知道身为儿童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本文对此有所质疑。霍林代尔的儿童书写的假设,在认知研究看来,霍林代尔的儿童性概念中所包含的许多品质,在青春期大脑进行重构时会不可避免地流失。而儿童文学的目的和魅力,正在于捕捉这些品质,并加以艺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批评 进化批评 神经科学 记忆 童年 儿童性
下载PDF
多重空间的投射:文学认知批评理论视阈下《天路历程》的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展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34-139,共6页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讲述了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为获得救赎,从家乡毁灭城前往锡安山的朝圣历程。基于马克·特纳的文学认知批评理论,探讨作品中从源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从混合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宗教认知的...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讲述了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为获得救赎,从家乡毁灭城前往锡安山的朝圣历程。基于马克·特纳的文学认知批评理论,探讨作品中从源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从混合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宗教认知的转变在认知空间及其投射上的体现。这些投射揭示了朝圣之旅人类的救赎过程,折射出人们宗教认知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路历程》 文学认知批评 空间 投射 《圣经》
下载PDF
现象学观念对写作学的几点启示
7
作者 林东源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06-109,共4页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态度,对写作学有诸多启示与借鉴意义。其"意向性"方法为写作过程中的意识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诸如本质直观、意识流、体验流、对灵感的新理解等;"现象学的直观"对写作教学中训练的意...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态度,对写作学有诸多启示与借鉴意义。其"意向性"方法为写作过程中的意识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诸如本质直观、意识流、体验流、对灵感的新理解等;"现象学的直观"对写作教学中训练的意义以及"反思的反思"对主题的开掘等均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交互主体现象学"和"生活世界"理论对写作的交流功能、伦理和危机意识有诸多揭示;其"认识批判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加深对写作学发展的思考时具备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从这些方面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象学的观念对写作学所产生的思想效应,可以看出写作学与哲学美学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方法 现象学的直观 交互主体现象学 认识批判的反思
下载PDF
哈贝马斯认识批判的危机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钱厚诚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8-33,共6页
哈贝马斯认为,近代以来的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直至马克思,在实证主义出现之前,具有批判和反思的品格,是“认识批判”活跃的历史,他称之为“实证主义的史前史”,但由于理论的失误和不足,其中也蕴涵着危机。实证主义出现以后,批判和反思... 哈贝马斯认为,近代以来的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直至马克思,在实证主义出现之前,具有批判和反思的品格,是“认识批判”活跃的历史,他称之为“实证主义的史前史”,但由于理论的失误和不足,其中也蕴涵着危机。实证主义出现以后,批判和反思被抛弃了,科学主义浪潮蔚为大观,客观主义话语甚嚣尘上,工具理性则成为理性的代名词,认识批判的危机全面爆发。所以,“实证主义的史前史”同时就是“认识批判的危机史”,因此,有必要重构认识批判。哈贝马斯通过批判和反思的方法,重新省察了这部“史前史”、“危机史”,从中获得诸多重构认识批判的启示。最终,基于反对实证主义、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场,哈贝马斯提出了重构认识批判的草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认识批判 社会批判 危机
下载PDF
战争影片的多模态转喻批评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潘艳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8,共6页
作为国防话语的一部分,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战争影片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文根据战争影片的语类特征,从转喻的表征功能、语篇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定位功能这四个方面将中美战争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揭示中美战争片在交际目的、主题思... 作为国防话语的一部分,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战争影片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文根据战争影片的语类特征,从转喻的表征功能、语篇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定位功能这四个方面将中美战争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揭示中美战争片在交际目的、主题思想、对战争和死亡的思考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讨论。本研究扩展了批评话语分析的语类类型,探索了转喻分析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具体分析方法,是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转向在多模态领域中一次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影片 转喻的功能 认知批评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认知文学批评的生成与发展——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二 被引量:11
10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7-68,共12页
认知文学研究的生成期主要体现在认知诗学的成形和认知叙事学作为认知机制两个方面,而认知文学研究的发展阶段以探讨研究范式为主体。认知文学批评经历了其自身生成与发展的阶段后已经实现了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一方面是一种科学的... 认知文学研究的生成期主要体现在认知诗学的成形和认知叙事学作为认知机制两个方面,而认知文学研究的发展阶段以探讨研究范式为主体。认知文学批评经历了其自身生成与发展的阶段后已经实现了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一方面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同时也为文学批评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文学批评 生成 发展 认知诗学 认知叙事学
下载PDF
艾柯文艺阐释学视角下的认知翻译批评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姚振军 冯志伟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7,共5页
德国学者阿曼的翻译批评五步功能模式以其明确的批评目标和清晰的批评步骤而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本文通过对比梳理艾柯的文艺阐释学理论和阿曼的翻译批评模式发现:该模式因为将翻译批评中关注的要素、认知语言学的框架-情境模式以及艾柯... 德国学者阿曼的翻译批评五步功能模式以其明确的批评目标和清晰的批评步骤而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本文通过对比梳理艾柯的文艺阐释学理论和阿曼的翻译批评模式发现:该模式因为将翻译批评中关注的要素、认知语言学的框架-情境模式以及艾柯的文艺阐释学理论相融合而具有系统性和跨学科的特点;模式的评价步骤充分体现出艾柯的模范读者、文本意图和过度阐释等概念特征,因此可以视为借助文学批评理论构建翻译批评理论的经典案例。本文认为,文学批评理论丰富的内容能够为翻译批评理论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 认知翻译批评 阐释学
原文传递
认知文学批评中的“心智阅读”
12
作者 肖谊 谢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39-49,共11页
“心智阅读”这一术语最早是用在算命术中,后来又被哲学家们使用,接着又被用于大众心理学。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心智阅读”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智阅读”这个术语也渐渐渗入认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关键词。... “心智阅读”这一术语最早是用在算命术中,后来又被哲学家们使用,接着又被用于大众心理学。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心智阅读”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智阅读”这个术语也渐渐渗入认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关键词。然而,尽管文学中的“心智阅读”与其他领域的这一术语有相关性,但并不能等同起来看待,论文将从术语演变过程切入,对文学领域的“心智阅读”的实质进行探究。“心智阅读”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他学科赋予它的含义,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心智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文学研究 心智阅读 叙事机制 阅读机制
下载PDF
政治话语分析的认知批评语用融合路径重塑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风光 刘诗宇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88,共9页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本研究在探讨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政治话语为例,基于指示语的认知指示转移性、言语行为的话语阐释多维性、(不)礼貌的多元受众关系联结性以及批评...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本研究在探讨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政治话语为例,基于指示语的认知指示转移性、言语行为的话语阐释多维性、(不)礼貌的多元受众关系联结性以及批评隐喻的动态及选择性,提出认知批评语用的四种融合范式,包括批评认知指示语的话语空间范式、批评言语行为的语力-动态-取效范式、批评(不)礼貌的仪式规程和概念整合范式以及批评隐喻的认知关联顺应范式,并依托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建构微观语篇世界、中观心理世界、宏观现实世界三个层面的认知批评语作为分析框架,从跨学科视角探究认知批评语用理论、方法和议题,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批评语用 政治话语 融合范式
下载PDF
爱米丽的心理障碍与福克纳的人格冲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认知空间批评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沐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34-44,共11页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爱米丽,并不仅仅是一个传达作家意图或寄寓某种观念的符号甚至人物,而应该被视为可能世界中一个活生生的、同时罹患了心理障碍的个体。小说的可能世界和爱米丽生活的空间赋予了她生命与意义,也赋予作...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爱米丽,并不仅仅是一个传达作家意图或寄寓某种观念的符号甚至人物,而应该被视为可能世界中一个活生生的、同时罹患了心理障碍的个体。小说的可能世界和爱米丽生活的空间赋予了她生命与意义,也赋予作品深刻、丰富的蕴涵,绝不是对旧南方的彻底否定和批判。小说不时透露出的模糊乃至矛盾,是福克纳人格冲突的投射,既表现了他对过去的批判,也流露了对过去的留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心理障碍 人格分裂 可能世界 认知空间批评
下载PDF
多模态认知批评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形象的外宣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柳淑芬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1-67,共7页
基于视觉语法理论和多模态认知转喻理论,以粤港澳大湾区中英文形象宣传片为研究对象,本文从认知层面和社会符号层面探讨宣传片中意义构建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认为,湾区形象的对外宣传应多传递公众声音符号资源,注重与受众的交互性以及... 基于视觉语法理论和多模态认知转喻理论,以粤港澳大湾区中英文形象宣传片为研究对象,本文从认知层面和社会符号层面探讨宣传片中意义构建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认为,湾区形象的对外宣传应多传递公众声音符号资源,注重与受众的交互性以及挖掘多元化元素来提升和丰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宣传片 视觉语法 转喻 多模态认知批评
下载PDF
文体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视角——《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从文学到政治》介评
16
作者 杨波 张蕊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2019年,Christopher Hart教授编辑的《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从文学到政治》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Hart尝试通过该书提出一条适用于各类文本和话语的更为统一和宽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本文在扼要介绍文体分析和批评话... 2019年,Christopher Hart教授编辑的《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从文学到政治》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Hart尝试通过该书提出一条适用于各类文本和话语的更为统一和宽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本文在扼要介绍文体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节内容概述,简要评述该书选材多样、紧扣认知、关注社会文化维度的特点,并指出这一研究路径未来应完善的方面和推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文体分析 认知批评话语分析 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
下载PDF
莎剧中的空间与情感映射--以《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和《哈姆雷特》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军 王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55-59,共5页
伊丽莎白时代的极简主义舞台风格并没有妨碍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对空间场景的充分利用。相比于实体的舞台空间呈现,莎士比亚更善于通过演员台词制造虚拟的空间场景,继而借助空间场景来激发人物和观众的情感。如此,通常作为事件发生地... 伊丽莎白时代的极简主义舞台风格并没有妨碍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对空间场景的充分利用。相比于实体的舞台空间呈现,莎士比亚更善于通过演员台词制造虚拟的空间场景,继而借助空间场景来激发人物和观众的情感。如此,通常作为事件发生地的背景性空间场景,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变成了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观众体验、推动情节发展的前景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空间 情感 认知空间批评
下载PDF
论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中罗德里克的理性崩溃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志彪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63,共5页
与传统的生态批评不同,认知生态批评认为认知科学与文学可以融合,强调人的心智与环境的互动。本文借用认知生态批评范式,从社会认知和寻路认知两个维度,对《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公罗德里克理性丧失的缘由作深层次的认知分析。
关键词 认知生态批评 社会认知 寻路认知
下载PDF
疼痛评估工具选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2
19
作者 周英华 张伟 眭建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11期974-977,共4页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不舒适形式。鉴于未缓解的疼痛会给患者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国际上已将疼痛定义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对疼痛的管理较为薄弱,
关键词 疼痛评估 新生儿 婴幼儿 认知障碍 危重症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网络语言认知批评分析综述
20
作者 曹顺娣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93-94,共2页
作为社会语言的重要变体之一,网络语言近年来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将语料库技术与认知语言学以及话语批评相结合用于研究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本文从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 作为社会语言的重要变体之一,网络语言近年来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将语料库技术与认知语言学以及话语批评相结合用于研究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本文从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认知话语批评 网络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