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障碍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
作者 杨璐璐 康尹之 +1 位作者 张菀凌 张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2-146,共5页
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且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失眠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多,且易成瘾,目前认知行为治疗为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由于面对面失眠认知行为... 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且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失眠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多,且易成瘾,目前认知行为治疗为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由于面对面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存在费用高、操作不统一规范等弊端,网络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逐渐兴起,其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与面对面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相当。本文对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形式、疗效以及优缺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 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障碍 综述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伍轶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7期758-759,共2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入院就诊的102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了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认知行为疗法组,每组各51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入院就诊的102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了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认知行为疗法组,每组各51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因子分比较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认知行为疗法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CL-90因子分比较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认知行为疗法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症 睡眠质量 心理健康水平
下载PDF
网络版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在中国人群的应用及有效性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金阳 张宁 +2 位作者 张斌 王振 王纯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分析网络版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CBT)在我国上线一年的运行情况,探讨CCBT在中国人群中使用的有效性。方法收集使用者的资料,对脱落率、人口学和疾病特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根... 目的分析网络版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CBT)在我国上线一年的运行情况,探讨CCBT在中国人群中使用的有效性。方法收集使用者的资料,对脱落率、人口学和疾病特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使用者选择的项目不同分为焦虑组(897人),抑郁组(674人),失眠组(313人),强迫组(229人)。焦虑组与抑郁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在每次治疗前进行症状评估。结果(1)脱落人数1889人,脱落率为71%,其中不同病程(χ2=11.379,P=0.023),不同年龄段(χ2=19.336,P=0.001)的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使用者分布方面,不同的治疗组在不同年龄(χ2=37.808,P〈0.01),发病次数(χ2=31.018,P〈0.01)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在性别分布(χ2=21.255,P〈0.01),是否合并其他心理疾病(χ2=21.885,P〈0.01),病程分布(χ2=56.9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焦虑组[(50.50±15.06)分,(49.19±12.31)分,(49.88±14.26)分,(43.94±14.38)分,(43.56±16.77)分,F=3.312,P=0.032]及抑郁组[(58.71±13.55)分,(55.86±14.45)分,(53.29±10.64)分,(49.93±10.93)分,(47.14±7.18)分,F=7.423,P〈0.01]自评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CCBT在中国人群中的使用具有有效性,使用人群集中在青中年、首次发病、病程较短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 焦虑 失眠 强迫
原文传递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ICU转出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颖 苏俊 +6 位作者 王锦权 唐光政 胡炜 毛洪京 任婉文 刘义 余正和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717-721,共5页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右佐匹克隆片与单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ICU转出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DSM-5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55岁的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服用右佐匹克隆片1~3mg/d...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右佐匹克隆片与单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ICU转出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DSM-5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55岁的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服用右佐匹克隆片1~3mg/d;研究组加用4周认知行为疗法。入组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记录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存在疼痛、焦虑、失眠等不适经历,希望家属陪护,以及对机械通气、各种侵入性操作的疼痛记忆比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入睡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效率、Ⅲ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及对照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ICU转出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右佐匹克隆片 睡眠障碍 ICU转出患者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失眠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5
5
作者 田浪 曹晓翼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失眠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2011.4)、Cochrane Library(2005~2011.11)、MEDLINE(1948~2011.11)、EMbase(1966.1~2011.11)、CINAHL(Cumulative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失眠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2011.4)、Cochrane Library(2005~2011.11)、MEDLINE(1948~2011.11)、EMbase(1966.1~2011.11)、CINAHL(Cumulative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1982~2011.11)、CBM(1978~2011)和CNKI(1979~2011)中所有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乳腺癌患者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后经睡眠日记主观评价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经睡眠活动记录仪客观记录的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和入睡后清醒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主观评价的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但目前证据不能证明认知行为治疗对乳腺癌患者客观记录的睡眠参数的治疗效果。今后研究需加大样本含量、尽量采用盲法(如评价者盲)、明确分配隐藏方案、选用统一的睡眠活动记录仪进行测评,以提供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乳腺癌 失眠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百乐眠胶囊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晓娟 刘少妮 +2 位作者 徐慧 徐璐 王婧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8期129-13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联合百乐眠胶囊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睡眠质量和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PSS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CBT-i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百乐...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联合百乐眠胶囊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睡眠质量和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PSS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CBT-i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百乐眠胶囊。比较两组的睡眠状况、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两组的PSQ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血清5-HT、MLT水平均升高,DA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BT-i联合百乐眠胶囊治疗PSSD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睡眠效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清神经递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百乐眠胶囊 神经递质
下载PDF
针灸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信念、态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崔立谦 阮经文 +2 位作者 郑民缨 何冠蘅 李浩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信念及态度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组给予3个疗程的针灸治疗,联合组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信念及态度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组给予3个疗程的针灸治疗,联合组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简化版睡眠相关不良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评分及差值。结果针灸组治疗后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因子、BAI评分下降,DBSA总分、药物因子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除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BDI评分外(P>0.05),PSQI总分和其他各因子评分、BAI评分下降,DBSA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DBSA总分、后果、担忧、期待因子方面,治疗前后差值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不仅改善患者的失眠,同时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对失眠的不良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 睡眠信念和态度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在成人慢性失眠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9
8
作者 肖敏 黄金 赵雪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514-2517,共4页
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是成人慢性失眠主要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副作用小,长远疗效好,被国外推荐为成人慢性失眠的初始治疗方案。我国医生因临床思维模式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资源短缺等导致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应用并不广泛... 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是成人慢性失眠主要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副作用小,长远疗效好,被国外推荐为成人慢性失眠的初始治疗方案。我国医生因临床思维模式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资源短缺等导致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应用并不广泛。从认知行为疗法在成人慢性失眠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慢性失眠 综述 睡眠刺激疗法 睡眠限制疗法 睡眠卫生教育
下载PDF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在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添玉 郑书传 +1 位作者 闫晓娜 徐秀瑛 《循证护理》 2019年第12期1087-1091,共5页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在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3月到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的9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7例,剔除退出及失访病例,最终获得对照组4...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在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3月到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的9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7例,剔除退出及失访病例,最终获得对照组45例,试验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比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以及镇静、催眠药物停药及减药情况。[结果]干预6周后,试验组PSQI总分及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3个维度得分以及BAI、BDI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78.95%的病人停镇、静催眠药,15.79%的病人减镇静催眠药,对照组10.26%的病人停镇静、催眠药,28.21%的病人减镇静催眠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将CBT-I应用于失眠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病人,可改善病人睡眠质量、情绪症状,减少病人催眠药物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 焦虑 抑郁 睡眠 镇静催眠药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中医治疗对脾胃病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滕菲 姜一欣 叶胜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683-1687,共5页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中医治疗对脾胃病失眠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脾胃病失眠症患者100例,随机法分组。对照组(n=50)患者采用中医治疗,联合组(n=50)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中医治疗对脾胃病失眠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脾胃病失眠症患者100例,随机法分组。对照组(n=50)患者采用中医治疗,联合组(n=50)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配合中医治疗。8周后,运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记录所有脾胃病失眠患者临床躯体症状改善情况。结论:联合组治疗后临床躯体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χ~2=4.891,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SAS及SDS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t=-7.796,-5.395;P<0.01);联合组治疗后PSQI各因子分(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较对照组显著低(t=-6.932,-8.123,-11.515,-7.032,-7.291,-7.147,-9.373,-19.121;P<0.01)。结论:CBT疗法配合中医疗法可改善脾胃病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中医 脾胃病 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下载PDF
百合地黄汤加味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旭海 曹峰祥 +1 位作者 赵峥峥 杜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2-975,共4页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roup-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nsomnia,G-CBT-I)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联合组各60例,中药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联合组予百合地黄汤...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roup-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nsomnia,G-CBT-I)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联合组各60例,中药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联合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联合G-CBT-I治疗,2个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通过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估2个组被试在治疗前后及3个月随访时主观睡眠评价、入睡时间等因子分及总分变化情况,根据PSQI减分率评估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中药组(P<0.05);2个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ISI量表总分均下降,PSQI量表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分均有改善(P<0.05);联合组PSQI、IS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因子分改善优于中药组(P<0.05),且可保持3个月。结论 百合地黄汤联合G-CBT-I在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等方面效果显著,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百合地黄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地黄汤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老年失眠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夏艳秋 唐雷 +3 位作者 李安 傅建玲 魏雪梅 崔丽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n=31)和对照组(n=29)。对照组给予单一催眠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网络认知... 目的:探讨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n=31)和对照组(n=29)。对照组给予单一催眠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网络认知行为疗法,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结束及12周随访时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催眠药减药率。结果:12周随访时,干预组PSQI各维度得分、PSQI总分、HAMA及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PSQI总分有时间变化趋势(P<0.01);不同干预方式对患者PSQI总分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措施与干预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组患者催眠药物减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网络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催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可以减少催眠药物的使用,且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改善效果要好于单一使用催眠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症 睡眠障碍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对围产期失眠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蒋敏慧 汪代玲 +3 位作者 顾燕芳 赵一芳 吴贞红 冯亚玲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4期550-555,共6页
目的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围产期失眠、焦虑抑郁情绪及疲劳状况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12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妊娠期失眠患者6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BT-I组34例,控制组34例,共治... 目的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围产期失眠、焦虑抑郁情绪及疲劳状况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12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妊娠期失眠患者6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BT-I组34例,控制组34例,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及12周随访时记录睡眠日记,包括入睡潜伏期(SOL)、觉醒时间(WASO)、入睡后总觉醒次数(NOA)、总睡眠时间(TST)、总卧床时间(TIB),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多维疲劳量表(MFI-20)进行评估分析。结果CBT-I治疗后,CBT-I组SOL、WASO、NOA、TIB、ISI、PSQI、EPDS、STAI和MFI-20得分均显著低于控制组(t值分别为-4.82、-11.06、-0.29、-11.35、-2.41、-0.41、-0.94、-10.88、-7.12,均P<0.05),TST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t=7.82,P<0.05);治疗结束12周随访时,CBT-I组上述各指标得分与控制组比较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7、-5.35、-0.35、6.94、-11.18、-3.82、-1.47、-1.41、-4.94、-8.06,均P<0.05)。结论CBT-I对孕妇客观睡眠质量和主观睡眠感受及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和疲劳症状的改善均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失眠 孕妇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 焦虑抑郁情绪 疲劳症状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对肿瘤患者失眠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叶圆圆 刘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06-712,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肿瘤患者失眠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治疗肿瘤失眠患者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肿瘤患者失眠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治疗肿瘤失眠患者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共1326例患者,其中,CBT-I组741例,对照组5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BT-I组主观入睡潜伏期(MD=-10.69,95%CI=-14.91^-6.48)、主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13.68,95%CI=-19.36^-8.00)、失眠严重程度(SMD=-1.27,95%CI=-1.98^-0.56)及睡眠质量评分(SMD=-0.72,95%CI=-0.90^-0.53)低于对照组,CBT-I组主观睡眠效率(MD=6.98,95%CI=5.00~8.96)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T-I组及对照组主观总睡眠时间(MD=2.59,95%CI=-10.43~15.61)、客观入睡潜伏期(MD=-2.66,95%CI=-5.68~0.35)、客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2.89,95%CI=-8.48~2.70)、客观总睡眠时间(MD=-15.26,95%CI=-31.80~1.28)及客观睡眠效率(MD=0.92,95%CI=-0.79~2.62)、焦虑评分(SMD=-0.19,95%CI=-0.46~0.08)、抑郁评分(SMD=-0.19,95%CI=-0.46~0.07)及生活质量评分(SMD=0.13,95%CI=-0.06~0.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T-I对肿瘤失眠患者睡眠有一定疗效,不仅改善主观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且减轻失眠严重程度及疲乏程度;但对客观睡眠参数、焦虑、抑郁、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受纳入研究质量等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更年期女性失眠的疗效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金梅 张兆辉 +4 位作者 周晓香 龚雪 杨青 陈国华 梅俊华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7-622,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更年期女性失眠的疗效。方法 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筛选76例更年期女性失眠...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更年期女性失眠的疗效。方法 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筛选76例更年期女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给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伪刺激,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评定患者的睡眠情况;并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ISI评分[(16.39±4.03)分,(15.66±4.89)分]、PSQI评分[(14.97±2.70)分,(14.11±3.6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6,-1.190,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SI、PSQI评分[(10.08±3.65)分,(9.58±1.73)分]均低于对照组[(12.82±4.47)分,(12.13±2.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6,5.440,均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所有睡眠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对照组的睡眠效率、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观察组的睡眠效率、N3期百分比和REM期百分比[(79.52±9.31)%,(22.80±6.05)%,(18.78±6.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38±12.99)%,(17.39±11.75)%,(13.98±6.3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6,-2.524,-3.212,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TMS联合CBT-I可显著改善更年期女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安全性高,可作为更年期女性失眠较理想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更年期女性 失眠 睡眠质量 多导睡眠监测
原文传递
融入中医特色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麦润汝 徐碧云 +3 位作者 黄嘉瑜 蔡庆豪 孙玉姣 杨志敏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136-140,共5页
目的观察融入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融入下列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睡“子午觉”,食疗及卯时慢跑用于提升人体白天阳... 目的观察融入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融入下列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睡“子午觉”,食疗及卯时慢跑用于提升人体白天阳气,酉时沐足、穴位贴敷等宁神之法助眠。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症状自评量表(psychological symptom checklist,SCL-90)评估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Epworth嗜睡量表(the 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评估患者的白天精力,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30)评估患者对睡眠的认知改善情况,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实施结束后各评定1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再次评估PSQI以追踪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1)治疗后患者PSQI总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量表中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6个因子评分方面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睡眠紊乱因子上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患者在DBAS-30总评分及量表中认知结果、睡眠控制、睡眠需求、归因方式及睡眠实践5个因子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ESS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入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白天功能状态及睡眠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慢性失眠 中医 睡眠健康管理
下载PDF
孕期焦虑、失眠的临床特征及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容 赵媛 蒋成刚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173-178,共6页
目的探讨孕期焦虑、失眠的临床特征及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孕期焦虑、失眠的疗效。方法收集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2018年3月至6月伴有焦虑、失眠的孕妇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伴焦虑、失眠的孕妇分为CBT-I组和常规健... 目的探讨孕期焦虑、失眠的临床特征及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孕期焦虑、失眠的疗效。方法收集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2018年3月至6月伴有焦虑、失眠的孕妇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伴焦虑、失眠的孕妇分为CBT-I组和常规健康教育组,每组均24例,分别给予6周CBT-I和常规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干预6周后、干预结束4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对患者焦虑情绪及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并使用心肺耦合(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对患者睡眠潜伏期(SOL)、在床时间(TIB)、总睡眠时间(TST)及睡眠效率(SE)情况进行评估记录。结果孕期发生焦虑、失眠者,首次怀孕36例(75.00%),本科及以上学历44例(91.67%),就业39例(81.25%);轻度焦虑2例(4.17%),中度焦虑36例(75.00%),重度焦虑10例(20.83%)。CBT-I干预6周后,CBT-I组SAS得分[(50.13±7.73)分]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60.25±8.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5);而干预结束4周后,CBT-I组SAS得分[(57.92±12.22)分]与常规健康教育组[(61.38±5.1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CBT-I干预6周后,CBT-I组PSQI得分[(10.50±2.34)分]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15.52±2.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P<0.05),干预结束4周后,CBT-I组PSQI得分[(11.63±3.00)分]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14.83±2.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P<0.05)。CPC结果显示,干预6周后及干预结束4周后,CBT-I组SOL分别为(29.54±8.67)min、(28.88±9.18)min,均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54.58±16.20)min、(55.67±18.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6.36;均P<0.05)。干预6周后及干预结束4周后,CBT-I组TST分别为(347.50±38.12)min、(325.87±58.18)min,均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230.25±68.75)min、(257.41±77.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3.45;均P<0.05)。结论孕期伴有焦虑、失眠者主要为首次怀孕、本科及以上学历,且继续工作者,多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孕妇 焦虑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
原文传递
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认知特征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孟繁强 杨丽娟 +1 位作者 张居易 李占江 《四川精神卫生》 2022年第4期319-324,共6页
目的了解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对睡眠的信念与态度,并探讨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n=61)和原发性失眠患者(n=62)... 目的了解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对睡眠的信念与态度,并探讨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n=61)和原发性失眠患者(n=62)为研究对象,并招募健康对照组(n=64)。三组被试均接受睡眠功能失调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同时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被试PSQI和DBA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PSQI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伴失眠的抑郁症组和原发性失眠组PSQ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8.932、18.610,P均<0.01),两组DB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561、-5.791,P均<0.01)。以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PSQI评分作为因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95,R2=0.327,P<0.05),DBAS中对睡眠的预测与控制因子和年龄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B=-0.100、-0.279,P<0.05或0.01)。结论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存在更多的睡眠相关负性认知,且不良认知可能是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失眠 信念与态度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宝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7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与药物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与药物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明显高于对照组(8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标总评分均比治疗前低,且治疗组(4.25±0.33)低于对照组(5.20±0.29)(P<0.05)。结论单一的药物治疗失眠症患者虽起效快,但疗效较短;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疗法不仅显效,而且治疗的长期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 失眠症
下载PDF
乌灵胶囊联合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高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月芳 江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第8期948-950,954,共4页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联合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高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就诊的高龄慢性失眠症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联合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高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就诊的高龄慢性失眠症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乌灵胶囊联合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每组患者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和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18%(4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3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SI评分、SP水平、PSQI评分、MoCA评分、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YP、5-H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升高程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高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明显,且可以改善认知功能、焦虑和抑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灵胶囊 认知行为疗法 高龄 慢性失眠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