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Manage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被引量:27
1
作者 Rachel D Torok Michael J Campbell +1 位作者 Gregory A Fleming Kevin D Hill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5年第11期765-775,共11页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form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ith an estimated incidence of approximately 3 cases per 10000 births. Coarctation is a heterogeneous lesion which may present across a...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form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ith an estimated incidence of approximately 3 cases per 10000 births. Coarctation is a heterogeneous lesion which may present across all age ranges, with varying clinical symptoms, in isolation, or in association with other cardiac defects. The first surgical repair of aortic coarctation was described in 1944, and since that time, several other surgical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modified. Additionally, transcatheter balloon angioplasty and endovascular stent placement offer less invasive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for some patients. While overal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are low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 for coarctation, both surgical and 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s are not free from adverse outcomes. Therefore, patients must be followed closely over their lifetime for complications such as recoarctation, aortic aneurysm, persistent hypertension, and changes in any associated cardiac defects.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been expended investigating the utility and outcomes of various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aortic coarctation, which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a patient's anatomy, size, age, and clinical course. Here we review ind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describe and compare surgical and transcatheter techniques for management of coarctation, and explore the associated outcomes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ARDIAC SURGERY CARDIAC c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一):主动脉缩窄与主动脉弓中断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海波 李守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255-1261,共7页
主动脉缩窄与主动脉弓中断是主动脉弓部的先天性畸形,自然预后差,需要早期甚至急诊手术治疗。随着手术技术、体外循环及围手术期监护水平的提高,手术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是主动脉弓再梗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远期高血压仍是术后随访... 主动脉缩窄与主动脉弓中断是主动脉弓部的先天性畸形,自然预后差,需要早期甚至急诊手术治疗。随着手术技术、体外循环及围手术期监护水平的提高,手术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是主动脉弓再梗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远期高血压仍是术后随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组织专家组进行了讨论,对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中断的外科治疗达成了一些共识。希望此共识有助于中国同行进一步提高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中断患儿的整体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弓中断 外科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主动脉弓三切面对于胎儿主动脉缩窄的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娟 刘云 +5 位作者 王铭 王新霞 林杉 袁瑞 栗河舟 崔世红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69-672,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三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和主动脉弓冠状切面)对于胎儿主动脉缩窄的超声诊断价值,并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并出生后最终手术证实...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三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和主动脉弓冠状切面)对于胎儿主动脉缩窄的超声诊断价值,并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并出生后最终手术证实的52例主动脉缩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产前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52例主动脉缩窄胎儿中,三血管气管切面显示满意率为100%,主动脉弓长轴切面显示满意率为88.5%,主动脉弓冠状切面显示满意率最低,为76.9%。52例中,漏诊9例,误诊3例,均为产前未获得满意的主动脉弓三切面。52例中,主动脉缩窄胎儿的三血管气管切面均显示肺动脉与主动脉比值增大,是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重要线索;40例主动脉弓冠状切面满意显示,均显示主动脉弓峡部缩窄,与降主动脉连接。46例主动脉弓长轴切面满意显示中,38例主动脉弓峡部细窄,内径为(1.8±0.2)mm,范围为0.9~2.9mm。结论主动脉弓三切面的联合应用对于产前诊断主动脉缩窄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心脏
原文传递
11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一期矫治手术的疗效 被引量:14
4
作者 葛同开 陈寄梅 +6 位作者 庄建 岑坚正 丁以群 温树生 许刚 张重 李晓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 探讨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一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内畸形病例,共117例纳入研究.采用左胸后外侧联合胸骨正中切口... 目的 探讨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一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内畸形病例,共117例纳入研究.采用左胸后外侧联合胸骨正中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两种径路手术.患儿(婴)均由门诊收住院后随意分到不同手术组,该组外科医师据个人经验及喜好选择手术方式.按照手术径路分为两组.左胸后外侧联合胸骨正中切口(双切口)组54例,男38例(78.3%),女16例(21.7%);出生后30~225天,中位时间60天;体质量3.5~5.1 kg,中位值4.0 kg.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正中切口)组63例,男46例(76.2%),女17例(23.8%);出生后30~210天,中位时间90天;体质量3.6~5.2 kg,中位值4.2kg.随访截至2013年12月.结果 全组术后住院期间死亡9例(7.6%),双切口组与正中切口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4).随着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住院病死率由2008年的23.5%下降到2013年的0.术后双切口组生存率96.2%,高于正中切口组88.9%,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吻合口再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和左支气管受压发生梗阻.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与术后死亡相关的因素为术中体外循环时间(HR=1.022,95%置信区间1.002~1.641,P=0.027)和术前主动脉弓发育不良(HR=3.765,95%置信区间1.193~ 11.878,P=0.024).结论 术前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和体外循环时间是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一期矫治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需密切关注术后吻合口再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左支气管受压发生梗阻对患儿(婴)远期生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上狭窄 吻合口再狭窄
原文传递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夏红梅 高云华 +2 位作者 钱频 杨成业 杨红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CoA患者的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35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CoA,其中超声检出31例,1例被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3例漏诊;...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CoA患者的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35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CoA,其中超声检出31例,1例被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3例漏诊;3例为单发CoA,32例均合并有室间隔缺损(VSD,18例)或动脉导管未闭(PDA,19例)或二者兼存或其他畸形;11例伴有肺动脉高压;1例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CoA及其他合并畸形的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较高的优点,可作为首选方法;胸骨上窝声窗的常规检查有助于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清荣 刘士辰 陈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期93-94,共2页
目的 提高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表现 ,特别是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 2例主动脉缩窄的X线平片 ,主动脉造影和MRI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X线平片和主动脉造影有特征性改变 ,但MRI即能显示主动脉缩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并发... 目的 提高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表现 ,特别是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 2例主动脉缩窄的X线平片 ,主动脉造影和MRI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X线平片和主动脉造影有特征性改变 ,但MRI即能显示主动脉缩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并发症 ,又能反应压力差的功能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先天性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Z-评分评估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严杏 周启昌 +4 位作者 曾施 彭清海 田蕾琪 周嘉炜 张荣森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1-324,共4页
目的:建立胎儿主动脉弓Z-评分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主动脉缩窄(CoA)的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评估指标。方法:测量2010年5月至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610例正常胎儿(对照组)和59例CoA胎儿(CoA组)的主动脉弓各段内径,以股骨长(FL)和孕... 目的:建立胎儿主动脉弓Z-评分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主动脉缩窄(CoA)的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评估指标。方法:测量2010年5月至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610例正常胎儿(对照组)和59例CoA胎儿(CoA组)的主动脉弓各段内径,以股骨长(FL)和孕周(GA)为自变量,主动脉弓各段内径为因变量,建立正常主动脉弓Z-评分的回归方程并计算其参考值范围,Z-评分=[ln(实测值)-ln(预测值)]/均方根误差,利用上述回归方程计算CoA组的Z-评分值,并且与对照组的Z-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主动脉弓各段内径与FL、GA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P<0.001),其中FL与主动脉弓内径的相关性最好。以FL或GA为自变量计算出的Z-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Z-评分值介于-2至+2之间,CoA组的Z-评分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主动脉弓Z-评分值<-2是评估胎儿CoA的可靠指标,对CoA的诊断及随访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胎儿 主动脉缩窄 Z-评分
原文传递
64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艳英 赵雁鸣 +3 位作者 贾广生 万勇 高丽 赵德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RP)等三维重建。结果 64排螺旋CT清晰显示15例主动脉缩窄,与手术结果一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RP)等三维重建。结果 64排螺旋CT清晰显示15例主动脉缩窄,与手术结果一致;所有患者均为复杂畸形,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室间隔缺损6例(其中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狭窄6例、继发心壁肥厚6例。VR明确显示主动脉缩窄的部位、长度和狭窄程度。64排螺旋CT在侧支循环及肺动脉显示方面明显优于心脏超声检查。结论 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合并的心脏畸形,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缩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arctation of aorta 被引量:9
9
作者 Pradyumna Agasthi Sai Harika Pujari +6 位作者 Andrew Tseng Joseph N Graziano Francois Marcotte David Majdalany Farouk Mookadam Donald J Hagler Reza Arsanjan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20年第5期167-191,共25页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is a relatively common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 often causing few symptoms and therefore can be challenging to diagnose.The hallmark finding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is upper extremity hyp...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is a relatively common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 often causing few symptoms and therefore can be challenging to diagnose.The hallmark finding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is upper extremity hypertension,and for this reason,CoA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ny young hypertensive patient,justifying measurement of lower extremity blood pressure at least once in these individuals.The presence of a significant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arms and legs is highly suggestive of the diagnosis.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important as long-term data consistently demonstrate that patients with CoA have a reduced life expectancy and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Surgical repair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mainstay of therapy for correction,although advances in endovascular technology with covered stents or stent grafts permit nonsurgical approach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native CoA and complications.Persistent hypertension and vascular dysfunction can lea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disease,which,remains the greatest cause of long-term mortality.Thus,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periodic reassessment with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computed tomography or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for should be performed regularly as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may occur decade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ctation of aorta Cardiac surgery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Balloon angioplasty STENTS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儿童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喜红 黄国英 +4 位作者 帕米尔 李国平 刘芳 吴琳 钱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以其后处理图像对儿童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者26例,平均年龄7.5个月(5天~4岁),进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所有病例的CT轴位图像按需要进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最大声度投影。结...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以其后处理图像对儿童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者26例,平均年龄7.5个月(5天~4岁),进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所有病例的CT轴位图像按需要进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最大声度投影。结果26例患儿顺利完成MD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为主动脉缩窄,其中1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CT诊断与手术结果相一致。主动脉靶重建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部位及程度。结论MDCT是一种有用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结合二维与三维图像有助于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下载PDF
Cheatham-Platinum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狭窄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奋 周爱卿 +6 位作者 高伟 余志庆 孙锟 黄关蓉 李筠 杨健萍 赵武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5-259,共5页
目的评价NuMED Cheatham-Platinum(CP)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血管狭窄的即刻和早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CP支架置入治疗5例CHD血管狭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例,肺动脉狭窄4例)。男3例,女2例,年... 目的评价NuMED Cheatham-Platinum(CP)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血管狭窄的即刻和早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CP支架置入治疗5例CHD血管狭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例,肺动脉狭窄4例)。男3例,女2例,年龄4-15岁(中位年龄12岁),体重20-51kg(中位体重24kg)。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选择CP支架和NuMED双球囊,支架准确定位后先后充盈内外球囊扩张支架。结果5例CHD血管狭窄进行了6次支架置入操作,共置入8只支架,均为8-zigCP支架,支架长度22-39mm。除1例右肺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移位而于术后11个月重新置入第2只CP支架外,余4例6只支架即刻置入成功。跨狭窄段收缩压差由术前(43.43±25.61)mmHg(1mmHg=0.133kPa)降至术后(3.294-3.09)mmHg(t=4.320,P〈0.01),最窄处血管直径由术前(6.86±2.04)nlln增加至术后(13.44±4.02)mm(t=-4.508,P〈0.01)。2例单侧肺动脉分支狭窄术后狭窄侧肺血流量占全肺血流量百分比分别由11.0%和13.0%增加至47.5%和52.2%,2例双侧肺动脉分支狭窄的右心室/主动脉收缩压比分别由术前62.3%和72.2%降至术后27.0%和33.3%。1例主动脉缩窄术后上肢血压由206/133mmHg降至156/95mmHg。随访13-34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2只CP支架于术后6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余结果稳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CP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CHD血管狭窄安全可行,即刻和早中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和更多病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导管插入术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肺动脉狭窄 主动脉缩窄
原文传递
主动脉缩窄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心蕊 蒋祖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3-696,共4页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在已知先天性心脏病中占6%~8%,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CoA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介入和镶嵌治疗,其中支架置入治疗和镶嵌治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其具体治疗方案选择应...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在已知先天性心脏病中占6%~8%,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CoA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介入和镶嵌治疗,其中支架置入治疗和镶嵌治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其具体治疗方案选择应该根据患儿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外科治疗 介入治疗 儿童
下载PDF
主动脉缩窄的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淑娟 王玉林 刘廷亮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09-612,共4页
通过总结分析主动脉缩窄(CoA)的治疗情况,对其治疗方式及治疗时机的选择做出提示。将CoA分为7种类型进行分析,治疗方式从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及镶嵌治疗3个方面进行比较。外科手术治疗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复杂CoA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总结分析主动脉缩窄(CoA)的治疗情况,对其治疗方式及治疗时机的选择做出提示。将CoA分为7种类型进行分析,治疗方式从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及镶嵌治疗3个方面进行比较。外科手术治疗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复杂CoA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介入治疗的开展,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血管内支架(ES)置入术在某些CoA治疗中已取得良好效果;为使相应CoA得到更好治疗,镶嵌治疗已渐成为趋势;手术时机因类型而异,对严重的CoA目前倾向于婴儿期治疗。CoA的治疗应权衡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时机,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手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金洲 王文 +5 位作者 朱海龙 孙国成 顾春虎 陈涛 刘维永 易定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分析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外科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探讨此类患者适宜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9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应用锁骨下动脉片翻转法,6例应... 目的分析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外科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探讨此类患者适宜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9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应用锁骨下动脉片翻转法,6例应用狭窄段切除和端侧吻合法,20例应用狭窄段切除和端端吻合法进行主动脉缩窄的矫治;并通过电话或书信对患者远期效果进行随访。结果手术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败血症,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2个月~8年,无晚期死亡,无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发生再狭窄2例,患者均无自觉症状,继续随诊观察。全组未发现体循环高血压、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矫治术手术死亡率较低,术前心功能差和术后长时间机械呼吸是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术后再狭窄是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患者主要的晚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缩窄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心包补片和肺动脉补片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海涛 王强 +5 位作者 李巅远 郭宏伟 李守军 王菊 段亚冰 闫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心包补片成形术和主动脉弓肺动脉补片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至2014-12期间本院5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患者的临...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心包补片成形术和主动脉弓肺动脉补片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至2014-12期间本院5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患儿采用自体主动脉弓心包补片成形术为心包补片组,31例患儿采用主动脉弓肺动脉补片成形术为肺动脉补片组。检测两组患儿手术后和随访期间主动脉缩窄处压差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57例患儿中共死亡2例(3.5%),其中心包补片组1例患儿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肺动脉补片组1例患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死亡。两组患儿均无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儿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心包补片组短于肺动脉补片组[(30.5±8.6)s vs(35.6±10.3)s,P〈0.05]。心包补片组术后超声估测主动脉缩窄处压差[(9.5±7.5)mm Hg(1mm Hg=0.133 k Pa)]较术前[(39.9±15.5)mm Hg]显著降低(P〈0.05);肺动脉补片组术后超声估测主动脉缩窄处压差为(11.8±11.3)mm Hg,较术前(39.2±14.5)mm Hg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主动脉缩窄处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1例患儿随访(17.6±16.6)月(3~61个月),心包补片组6例患儿出现再狭窄,3例患儿近期准备行球囊扩张术,3例患儿继续随访;肺动脉补片组6例患儿出现再狭窄,2例患儿已完成球囊扩张术,主动脉缩窄处压差明显降低,4例患儿继续随访。Kaplan-Meier曲线显示,心包补片组术后1年、3年免于再狭窄率分别是67.6%和33.8%,均显著低于肺动脉补片组(95.5%和72.1%,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诊断主动脉缩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桂红 张燕宏 董凤群 《医学综述》 2014年第5期896-900,共5页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但是,即使应用最好的技术,产前超声诊断主动脉缩窄也颇具难度。近年来,随着对该病产前超声表现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超声新技术的涌现,已经能够从直接和间接征象以及合并的心血管畸...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但是,即使应用最好的技术,产前超声诊断主动脉缩窄也颇具难度。近年来,随着对该病产前超声表现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超声新技术的涌现,已经能够从直接和间接征象以及合并的心血管畸形等方面更加准确地预测主动脉缩窄,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了罹患该病新生儿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主动脉缩窄 产前超声诊断
下载PDF
覆膜CP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韩晓峰 黄小勇 +4 位作者 郭曦 薛玉国 董继伟 李杰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覆膜(cheatham-platinum,CP)支架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接受CP支架介入治疗的23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12~29岁,平均(19.79±5.16... 目的:探讨覆膜(cheatham-platinum,CP)支架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接受CP支架介入治疗的23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12~29岁,平均(19.79±5.16)岁,体质量36~65 kg,平均(52.74±8.33)kg。患者术前经主动脉CTA检查,主动脉缩窄段平均直径4.2~11.7 mm,平均(6.53±1.89)mm,缩窄段长度5~23 mm,平均(14.63±4.64)mm。由股动脉穿刺入路置入装有支架的球囊导管,确切定位后扩张(balloon in balloon,BIB)球囊释放CP支架。结果:23例主动脉缩窄患者CP支架均成功置入,2例患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术前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力阶差(63.8±17.6)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力阶差降至(6.47±2.12)mmHg;术后主动脉缩窄段直径增至(21.78±3.19)mm。随访3~12个月,除2例患者术后需继续控制血压外,余患者无上下肢压力阶差及高血压表现。复查CT示缩窄段管腔未发生再狭窄及其它并发症。结论:CP支架对治疗青少年及成人主动脉缩窄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覆膜CP支架 BIB球囊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缩窄手术与年龄的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燕萍 史珍英 +3 位作者 蔡及明 陈玲 徐志伟 苏肇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0期853-855,共3页
目的 回顾评价主动脉缩窄(CoA)纠治术后的疗效,探讨最佳手术年龄。方法 1999年至2002年行CoA纠治术63例,婴儿组(Ⅰ)43例,儿童组(Ⅱ)20例。结果 术前Ⅱ组伴心功能不全5例,高血压3例,心律紊乱1例。术后即刻出现高血压Ⅰ组25例、Ⅱ组12例,... 目的 回顾评价主动脉缩窄(CoA)纠治术后的疗效,探讨最佳手术年龄。方法 1999年至2002年行CoA纠治术63例,婴儿组(Ⅰ)43例,儿童组(Ⅱ)20例。结果 术前Ⅱ组伴心功能不全5例,高血压3例,心律紊乱1例。术后即刻出现高血压Ⅰ组25例、Ⅱ组12例,发生率、静脉应用硝普钠48 h总量和最高剂量两组比较P>0.05。晚期高血压口服巯甲丙脯酸,Ⅱ组剂量明显高于Ⅰ组(P<0.05),且停药后出现头痛、血压偏高2例。术后再缩窄Ⅰ组3例、Ⅱ组2例(P>0.05)。结论 婴儿期是CoA纠治术的最佳手术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高血压 术后 手术年龄 纠治 心律紊乱 高剂量 结论 目的 方法
下载PDF
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7
19
作者 舒茂琴 宋治远 +4 位作者 刘建平 何国祥 冉擘力 李永华 庄国强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0-301,304,共3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新方法。方法 在全麻下完成操作,经12F输送鞘管将一主动脉带膜支架送至COA处,经双球囊扩张定位并置入。结合文献报道,对COA的类型、诊断、治疗及COA合并PDA的介入治疗进...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新方法。方法 在全麻下完成操作,经12F输送鞘管将一主动脉带膜支架送至COA处,经双球囊扩张定位并置入。结合文献报道,对COA的类型、诊断、治疗及COA合并PDA的介入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1)经双球囊扩张及主动脉带膜支架置入后COA被解除,跨主动脉缩窄处收缩期压力阶差术前为90-96mmHg(1mm Hg=0.133kPa),术后基本消失。(2)术前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65/110mmHg、左上肢160/110mmHg、右下肢未满意测出、左下肢55/35mmHg;术后第3天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00/75mmHg、左上肢105/80mmHg、右下肢110/70mmHg、左下肢115/75mmHg。(3)随访3个月,惠儿血压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COA并PDA患者可用双球囊可扩张性主动脉带膜支架治疗,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测量上下肢收缩压差值在新生儿主动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一飞 何少茹 +3 位作者 孙云霞 梁穗新 刘玉梅 任媛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检测上下肢血压的收缩压差值(SBPG)在诊断新生儿主动脉畸形(AoA)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疑为AoA的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的上下肢血压并计算右上肢和下肢血压的SBPG的数据,... 目的探讨检测上下肢血压的收缩压差值(SBPG)在诊断新生儿主动脉畸形(AoA)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疑为AoA的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的上下肢血压并计算右上肢和下肢血压的SBPG的数据,将测量结果与AoA诊断金标准(心脏超声或CT)比较。选择5 mmHg(1 mmHg=0.133 kPa)、10 mmHg、15 mmHg、20 mmHg作为截断值,计算不同截断值下SBPG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和误诊率。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选择最佳的SBPG截断值。结果664例患儿中,67例通过金标准检测确诊AoA。AoA组和非AoA组的右上肢收缩压、下肢收缩压及SBPG分别为(88.0±20.4) mmHg比(73.4±9.3) mmHg(P〈0.01)、(66.1±10.1) mmHg比(69.0±9.7) mmHg(P〉0.05)和(22.6±17.8) mmHg比(2.3±4.8) mmHg(P〈0.01)。SBPG为5 mmHg、10 mmHg、15 mmHg、20 mmHg截断值下分别筛查出31例(46.3%)、31例(46.3%)、27例(40.3%)、21例(31.3%)AoA患儿,漏诊36例(53.7%)、36例(53.7%)、40例(59.7%)、46例(68.7%)(P〈0.01)。各组的特异度分别为94.1%、99.5%、99.7%和1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656、0.722、0.695和0.657(P〈0.01)。结论测量上下肢收缩压差值能够筛查出近半数AoA患儿。选择SBPG截断值10 mmHg能够最大程度地发现AoA患儿,且误诊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离断 主动脉畸形 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