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t-chemistry synthesis of cobalt carbide nanoparticles as 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被引量:9
1
作者 Siwei Li Ce Yang +7 位作者 Zhen Yin Hanjun Yang Yifu Chen Lili Lin Mengzhu Li Weizhen Li Gang HU Ding Ma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322-1328,共7页
Transition metal carbide (TMC) nanomaterials ar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o Pt, and are widely used as 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In this work, a bromi... Transition metal carbide (TMC) nanomaterials ar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o Pt, and are widely used as 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In this work, a bromide-induced wet-chemistry strategy to synthesize Co2C nanoparticles (NPs) was developed. Such NPs exhibited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η= 181 mV for j = -10 mA·cm^-2) and long-term stability (no obvious performance decrease after 4,000 cycles) for the HER. This study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TMC NPs via a wet- chemistry method, and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broader areas such as nanocatalysis and energy co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c nanoparticle wet-chemistry synthesis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synergetic effect
原文传递
MOFs衍生炭负载的钴基催化剂的廉价制备及其CO加氢催化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宁 马彩萍 +2 位作者 张成华 杨勇 李永旺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8-437,共10页
以对苯二甲酸(H_2BDC)为配体、乙酸钴为Co源、水作溶剂,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BDC M OFs);以其为前驱体分别在乙炔和氩气氛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核壳结构Co@C催化剂。结合XRD、氮吸附、SEM、TEM、XPS、TGA和Rama... 以对苯二甲酸(H_2BDC)为配体、乙酸钴为Co源、水作溶剂,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BDC M OFs);以其为前驱体分别在乙炔和氩气氛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核壳结构Co@C催化剂。结合XRD、氮吸附、SEM、TEM、XPS、TGA和Raman光谱等手段对Co@C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的活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炭化气氛对炭层结构的石墨化程度有较大影响,而对金属Co核的物相结构和粒径影响较小;乙炔气氛有助于形成多孔的石墨炭壳,从而促进烃链的生长,Co@C-C_2H_2催化剂上的C_(5+)烃产物选择性高达82. 66%,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物相由单相金属Co转变为金属Co与Co_2C的混合相,且无失活现象发生,表明Co_2C具有较高的费托反应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基催化剂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费托合成 炭载体 co@c co2c
下载PDF
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中碱金属对CoMn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若欧 孙凡飞 +2 位作者 赵子昂 赵景泰 姜政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3,共6页
碳化钴(Co2C)在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Fischer-Tropsch to Olefin, FTO)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XAFS)等表征与方法,对碱金属在CoMn催化FTO... 碳化钴(Co2C)在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Fischer-Tropsch to Olefin, FTO)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XAFS)等表征与方法,对碱金属在CoMn催化FTO中形成碳化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钠(Na)、钾(K)元素的影响下,CoMn催化剂在活性评测中,低碳非饱和烃与低碳饱和烃的比例高达17.4与9.4,且仅有较低的甲烷(CH4)产生,而锂(Li)对CoMn催化剂的选择性影响较弱。通过XRD表征,发现Na、K对CoMn催化剂形成Co2C有很好的促进效果。XAFS揭示了CoMn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催化反应后形成碳化钴的配位结构,为研究CoMn催化剂微观结构提供了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 碳化钴 碱金属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
原文传递
Co/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结构与费托性能研究
4
作者 林强 方雪瑾 刘小浩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10期15-17,共3页
本研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SiO2,通过费托合成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在一定反应条件下,探究反应温度对Co2C物相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30~260℃时,钴物相为金属Co;280℃时,少量金属Co演变为Co2C;300℃时,钴物相基本以C... 本研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SiO2,通过费托合成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在一定反应条件下,探究反应温度对Co2C物相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30~260℃时,钴物相为金属Co;280℃时,少量金属Co演变为Co2C;300℃时,钴物相基本以Co2C存在。并且由于Co2C的生成,CH4选择性和CO2选择性分别达到19.9%和40.3%,远高于230℃时的2.1%和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iO2 费托合成 反应温度 co2c
下载PDF
单相Co2C的制备及其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啸 刘兴武 +1 位作者 姜东 温晓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9-464,共6页
采用CO与金属钴在温度280℃,压力2 MPa的条件下反应48 h后制备得到单相Co_2C催化剂。通过XRD、H2-TPR、TEM和XAS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单相Co_2C催化剂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的稳定性与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费-托合成反... 采用CO与金属钴在温度280℃,压力2 MPa的条件下反应48 h后制备得到单相Co_2C催化剂。通过XRD、H2-TPR、TEM和XAS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单相Co_2C催化剂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的稳定性与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费-托合成反应的进行,Co_2C催化剂的活性缓慢上升,同时伴随着产物中甲烷的选择性逐渐降低,C5+的选择性逐渐升高。对比反应前后催化剂发现,反应后的催化剂为Co_2C和少量金属Co的混合相,表明在费-托合成反应条件下,单相Co_2C会发生部分分解,生成的金属Co会导致CO的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钴 费-托合成 甲烷
下载PDF
活性炭负载的钴基催化剂催化费托合成反应一步合成C_1-C_(18)混合醇:二氧化硅助剂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7
6
作者 裴彦鹏 丁云杰 +1 位作者 朱何俊 杜虹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5-361,共7页
采用费托合成反应以及X射线衍射、H2程序升温还原、CO脉冲化学吸附和N2物理吸附表征手段研究了Si O2助剂对活性炭负载的钴基催化剂上生成C1-C18混合醇的影响.结果表明,Si O2的添加抑制了钴物种的还原,但提高了钴物种的分散度,同时抑制... 采用费托合成反应以及X射线衍射、H2程序升温还原、CO脉冲化学吸附和N2物理吸附表征手段研究了Si O2助剂对活性炭负载的钴基催化剂上生成C1-C18混合醇的影响.结果表明,Si O2的添加抑制了钴物种的还原,但提高了钴物种的分散度,同时抑制了金属钴颗粒在反应过程中的团聚,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适量Si O2的添加促进了碳化钴的生成,从而提高了总醇选择性.重要的是,通过Si O2抑制钴物种的还原,导致大量二价钴物种的生成,从而有助于CO插入到碳链中间体中而使高碳醇容易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催化剂 高碳醇 二氧化硅助剂 费托合成 碳化钴
下载PDF
微量Li助剂对Co/AC催化剂合成高碳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董文达 朱何俊 +3 位作者 丁云杰 裴彦鹏 杜虹 王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45-1751,共7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含微量Li的15CoxLi/AC催化剂,考察了微量Li助剂对15Co/AC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高碳醇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对15CoxLi/AC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量Li的添加可以提高...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含微量Li的15CoxLi/AC催化剂,考察了微量Li助剂对15Co/AC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高碳醇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对15CoxLi/AC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量Li的添加可以提高催化剂上CO加氢活性、生成C5+烃的选择性、合成醇的选择性以及高碳醇的分布.这主要是由于微量Li助剂与Co物种形成了弱相互作用,促进了催化剂Co物种的分散,形成较小Co晶粒,促进了Co2C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混合醇 co Ac催化剂 微量Li助剂 碳化钴物种
下载PDF
青海湖东北岸天然草地CO_2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魏永林 伏洋 李月高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3期208-212,共5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生态系统的CO_2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5—9月),就日变化,08:00—19:00为CO_2净吸收,20:00—07:00为CO_2净排放,CO_2通量净吸收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时,7月份12:00时CO_2净吸收...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生态系统的CO_2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5—9月),就日变化,08:00—19:00为CO_2净吸收,20:00—07:00为CO_2净排放,CO_2通量净吸收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时,7月份12:00时CO_2净吸收峰值为1.41 g·(m^2·h)^(-1);就月变化,7月是生长季CO_2净吸收最高月份,月CO_2净吸收量达到162.70 g·m^(-2),整个生长季CO_2净吸收的总量达468.07 g·m^(-2)。非生长季节(1—4月及10—12月),CO_2通量日变化振幅极小,最大CO_2净排放通量出现在3月,为0.29 g·(m2·h)^(-1),除12月和1月各时段CO_2通量接近于零,其余月份各时段CO_2净排放在0.02~0.29g·(m^2·h)^(-1);3月是全年CO_2净排放的最高月份,全月CO_2净排放量为72.33 g·m^(-2),整个非生长季CO_2净排放为319.78 g·m^(-2)。结果表明,无放牧条件下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全年CO_2净吸收量达148.30 g·m^(-2),是显著的CO_2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变化特征 天然草地 青海湖东北岸
下载PDF
Phase Equilibrium Calculation of Mixtures: Comparison of SAFT, Modified SAFT, and BACK EOS for Supercritical CO_2-C_2H_5OH System
9
作者 张志禹 胡中桥 +1 位作者 杨基础 李以圭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2002年第1期69-72,共4页
Three calculational models, statistical associating fluid theory (SAFT), modified SAFT, and Boublík Alder Chen Kreglewshi (BACK) are compared for supercritical CO 2 C 2H 5OH using a set of van der Waals ... Three calculational models, statistical associating fluid theory (SAFT), modified SAFT, and Boublík Alder Chen Kreglewshi (BACK) are compared for supercritical CO 2 C 2H 5OH using a set of van der Waals type mixing rules for both the BACK equation of state (EOS) and the SAFT EOS. Equations are presented for the residual Helmholtz free energy, residual chemical potentials, and compressibilty factor for mixtures. A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vapor liquid equilibrium (VLE) data reveals that the BACK EOS together with the suggested mixing rules provides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binary system than the SAFT or the modified SAFT model with no adjustable binary parameters. The correlation results are improved with an adjustable para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ing rules Boublík Alder chen Kreglewshi (BAcK) statistical associating fluid theory (SAFT) equation of state co 2 c 2H 5OH
原文传递
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特点及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3
10
作者 南雄雄 田霄鸿 +3 位作者 张琳 游东海 吴玉红 曹玉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33,共8页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揭示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点及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条件对有机物质腐解的影响较大,在32 d的培养期间,相对含水量为60%(M60)时,土壤CO2释放速率始终低于含水量80%(M...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揭示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点及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条件对有机物质腐解的影响较大,在32 d的培养期间,相对含水量为60%(M60)时,土壤CO2释放速率始终低于含水量80%(M80)的处理。M60条件下释放的CO2-C量占秸秆腐解过程中释放碳总量的40.1%,而M80条件下达到51.5%;M60条件下,添加秸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平均提高2.24 g/kg,显著高于M80条件下的1.43 g/kg。2)添加玉米秸秆的土壤,在培养期内CO2释放速率始终高于小麦秸秆处理,CO2-C累积释放量和有机碳净增量分别为408.35 mg/pot和2.12 g/kg;而小麦秸秆处理分别仅为378.94 mg/pot和1.56 g/kg,两种秸秆混合的处理介于二者之间。3)与未添加秸秆相比,土壤中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提高,且数量上总体趋势表现为:玉米秸秆>两种秸秆混合>小麦秸秆。可见,适宜水分条件有利于秸秆腐解过程中秸秆中碳向无机碳方向转化,而不利于向土壤有机碳方向转化;且玉米秸秆比小麦秸秆更易腐解。秸秆在土壤中腐解对补充土壤碳、氮作用很大,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条件,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腐解 co2释放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73
11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0-538,共9页
应用土壤培养法 ,比较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 (杂灌林、山杨 (Populusdavidanda)和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林 )、农田、草地和人工林 (13a、18a和 2 5a华北落叶松 (Larixprincipis_rupprechtii) )土壤在 30℃和 6 0 %田间... 应用土壤培养法 ,比较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 (杂灌林、山杨 (Populusdavidanda)和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林 )、农田、草地和人工林 (13a、18a和 2 5a华北落叶松 (Larixprincipis_rupprechtii) )土壤在 30℃和 6 0 %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 180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 (以 180d累计释放的CO2 _C计 )。结果显示 :农田和草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含量 (180d释放的gCO2 _C·kg-1干土 )分别比天然次生林低 6 5 %和 2 3% ,差异主要在 0~ 4 0土层 ;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 15 5 %和 17% ,差异主要在 0~ 70cm土层。农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分配比例 (即 180d释放CO2 _C/土壤C)比天然次生林平均低 12 % ,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平均高 18% ,差异主要在 0~ 4 0cm土层 ;人工林比农田平均高 2 9% ,草地比人工林平均高 9% ,差异主要在 0~ 5 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含量的差异比其分配比例的差异大。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含量和分配比例总体上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不大 ;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中大 ;随土层递减的幅度方面 ,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含量比其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矿化 林区 天然次生林
下载PDF
温度与微生物制剂对小麦秸秆腐解及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Shaukat Ali Abro 把余玲 +2 位作者 田霄鸿 李萌 游东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22,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添加微生物制剂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碳、氮含量的影响,为评价秸秆还田措施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肥力的贡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恒温培养方法,于15和20℃条件下,在装有127.5g风...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添加微生物制剂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碳、氮含量的影响,为评价秸秆还田措施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肥力的贡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恒温培养方法,于15和20℃条件下,在装有127.5g风干土样的培养盆中,分别添加不同量秸秆(0.961,0g/盆)和微生物制剂(2.88,0.961,0mg/盆),后培养75d,测定秸秆腐解期间CO2释放量及腐解后土壤中不同形态碳、氮的含量。【结果】温度对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影响较大,而微生物制剂未表现出作用效果。经75d腐解培养后,添加秸秆与对照相比,15℃下秸秆CO2-C的净累积释放量较20℃下低37.1%,而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净增量分别增加了260%和949%;同时,15℃下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较20℃下降低了100%和18.4%,微生物量氮提高了262%。【结论】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氮的截留和保蓄,而较高的温度会加速秸秆有机碳向无机碳转化,同时微生物制剂在本研究的水热条件下未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腐解 co2-c释放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Effects of biochar application on fluxes of three biogenic greenhouse gases: a meta- analysis 被引量:13
13
作者 Xinzhang Song Genxing Pan +2 位作者 Chao Zhang Lu Zhang Hailong Wang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16年第2期11-24,共14页
Biochar application to cropland has been recommended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However,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responses of greenhouse gas(GH... Biochar application to cropland has been recommended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However,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responses of greenhouse gas(GHG)fluxes to biochar application to cropland remain unclear.Our meta-analysis of 296 observations across 61 studies for the first time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the effects of biochar amendment on fluxes of three GHGsCO2,N2O,and CH4.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char application led to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soil GHGs emissions:in general,19%for CO2,−16%for N2O(P<0.05),but no pronounced change in CH4 emissions;in paddy,−5%for CO2,−20%for N2O,but+19%for CH4(P<0.05);in upland,−18%for N2O,+12%for CO2,and high uncertainty for CH4.The responses of soil GHG flux-es to biochar application were regulated mainly by experiment length,biochar application rate,biochar properties,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biochar.The bio-char derived from husk was recommended to apply to cropland with an application rate of 20-30 t·h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charcoal climate change co2 co2-c equivalent N2O pyrolysis terrestrial ecosystem.
原文传递
合成气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活性位结构新发现:Co_2C的晶面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鸣元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49-2650,共2页
低碳烯烃是一类最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说当代各种石油化工产品均源自低碳烯烃和芳烃。传统的低碳烯烃的制取主要基于石油裂解路线。近年来,为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国内外研究工作聚焦于以非石油路线,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气资源直接或间... 低碳烯烃是一类最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说当代各种石油化工产品均源自低碳烯烃和芳烃。传统的低碳烯烃的制取主要基于石油裂解路线。近年来,为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国内外研究工作聚焦于以非石油路线,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气资源直接或间接制取烯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烯烃 co_2c 合成气 石油裂解 转化制 石油化工产品 活性位 天然气资源 石油资源 混合催化剂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几种主要土地覆被下土壤CO_2-C通量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程建中 李心清 +8 位作者 周志红 王兵 邢英 彭艳 程红光 闫慧 庞小兵 黄代宽 章炎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8-265,共8页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形势严峻,揭示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的释放规律,是认识喀斯特这一特殊环境诸多营养元素循环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土地覆被下的土壤CO2-C释放通量进...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形势严峻,揭示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的释放规律,是认识喀斯特这一特殊环境诸多营养元素循环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土地覆被下的土壤CO2-C释放通量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土地覆被下土壤CO2-C释放通量有显著的差别,其释放顺序为:森林((134.1±78.8)mg/(m2·h))>次生林((70.8±122.3)mg/(m2·h))>玉米地((55.5±78.0)mg/(m2·h))>烧荒地((35.5±91.4)mg/(m2·h))。各样点季节变化都比较明显,夏季平均排放量最高,冬季最低。(2)凋落物对森林土壤CO2-C释放的影响较大,有凋落物覆盖的土壤CO2-C释放量((134.1±78.8)mg/(m2·h))高于无凋落物覆盖的林地土壤((111.2±80.3)mg/(m2·h)),凋落物分解对森林土壤CO2-C释放总量的贡献约占17%。基于地面气温,计算得出森林和森林(无凋落物)的Q10分别为1.92、2.10。(3)除次生林和烧荒地外,其余各样地CO2-C释放通量均与土壤各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样地与土壤湿度(WFPS)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c通量 土地覆被 季节变化 温度 湿度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P(cv-a)CO_2/C(a-cv)O_2对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氧代谢变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北源 刘宁 顾勤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2,共8页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比值[P(cv-a)CO_2/C(a-cv)O_2]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氧代谢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比值[P(cv-a)CO_2/C(a-cv)O_2]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氧代谢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容量负荷试验(生理盐水300 ml于20 min内经静脉快速滴注)。根据液体复苏前后心排指数的变化(ΔCI),分为液体有反应组(ΔCI≥10%)和无反应组(ΔCI<10%)。在液体有反应组,根据液体复苏前后氧耗的变化(ΔVO_2)分为ΔVO_2≥10%和ΔVO_2<10%两个亚组。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患者的心排指数(CI),并通过血气分析测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动脉血二氧化碳(Pa CO_2)、动脉血氧分压(Pa 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_2)、动脉血乳酸、中心静脉血二氧化碳(Pcv CO_2)、中心静脉血氧分压(Pcv O_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_2),并计算P(cv-a)CO_2/C(a-cv)O_2和氧耗(VO_2)。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后的P(cv-a)CO_2/C(a-cv)O_2指标差异。结果纳入1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共实施液体复苏23次,其中液体有反应性17例次,无反应性6例次。液体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复苏前P(cv-a)CO_2/C(a-cv)O_2、动脉血乳酸、Scv O_2均无显著差异[P(cv-a)CO_2/C(a-cv)O_2(mm Hg/ml):2.05±0.75 vs.1.58±0.67;乳酸(mmol/L):3.78±2.50 vs.3.26±2.42;Scv O_2(%):73.71±9.64 vs.70.30±12.01,均P>0.05)。液体有反应组中,有10例次ΔVO_2≥10%,7例次ΔVO_2<10%,ΔVO_2≥10%亚组复苏前P(cv-a)CO_2/C(a-cv)O_2(mm Hg/ml)显著高于ΔVO_2<10%亚组(2.43±0.73 vs.1.51±0.37,P<0.01),动脉血乳酸(mmol/L)亦显著高于ΔVO_2<10%亚组(4.53±2.52 vs.1.46±0.82,P<0.01),Scv O_2(%)无显著变化(70.79±9.15 vs.72.13±13.42,P>0.05)。P(cv-a)CO_2/C(a-cv)O_2、乳酸和Scv O_2预测复苏后ΔVO_2≥1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921、0.529。以P(cv-a)CO_2/C(a-cv)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v-a)co2/c(a-cv)O2 乳酸 液体反应性 氧代谢 脓毒性休克
原文传递
深大断裂对幔源CO_2释放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加桂 胡海涛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9年第1期95-102,共8页
介绍了有关深大断裂对幔源CO2释放作用的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作者在该项研究中取得的一些进展;认为该研究对推动碳循环、岩溶动力学和灾害地质学等多学科向前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出今后应注重多学科结合等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幔源 Δ^13c 深大断裂 断层 二氧化硫
下载PDF
含CO_2体系高压相平衡测定和关联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振云 吴兆立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1-73,63,共4页
测定了CO2-C2H5OH和CO2-H2O体系的高压汽液平衡数据,并采用EOS/GE模型推导出局部组成混合规则,用SRK方程关联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关键词 高压 汽液平衡 二氧化碳
下载PDF
P(v-a)CO_2/C(a-v)O_2 ratio在休克复苏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怀武 张瑞 +1 位作者 隆云 刘大为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200-204,共5页
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静脉氧含量差[P(v-a)CO_2/C(a-v)O_2 ratio]通过计算氧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的比率获得,其本质是反映机体呼吸商。在无氧代谢时只有CO_2的产生,却无O_2的消耗,此时呼吸商趋向无限大。因此,当机体存... 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静脉氧含量差[P(v-a)CO_2/C(a-v)O_2 ratio]通过计算氧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的比率获得,其本质是反映机体呼吸商。在无氧代谢时只有CO_2的产生,却无O_2的消耗,此时呼吸商趋向无限大。因此,当机体存在无氧代谢时,可出现P(v-a)CO_2/C(a-v)O_2 ratio增高。近来,应用P(v-a)CO_2/C(a-v)O_2 ratio作为识别机体是否存在无氧代谢的指标在休克复苏中受到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静脉氧含量差 休克 复苏
原文传递
P(v-a)CO2/C(a-v)O2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容量管理中的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诸葛建成 方红龙 +3 位作者 罗建 陈梅琴 吴华勇 张伟文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221-1225,共5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静脉氧含量差[P(v-a)CO_2/C(a-v)O_2]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容量管理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心脏手术患者126例,以容量负荷试验后氧输送(DO_2)增加≥10%的患者共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静脉氧含量差[P(v-a)CO_2/C(a-v)O_2]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容量管理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心脏手术患者126例,以容量负荷试验后氧输送(DO_2)增加≥10%的患者共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氧消耗(VO_2)增加是否≥10%分成VO_2有反应组56例(△VO_2≥10%)和VO_2无反应组38例(△VO_2<10%),比较血流动力学参数、乳酸、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_2)、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_2]、P(v-a)CO_2/C(a-v)O2等指标。结果 VO_2有反应组与VO_2无反应组患者容量负荷试验前后乳酸、ScvO_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容量负荷试验前,VO_2有反应组P(v-a)CO_2、P(v-a)CO_2/C(a-v)O_2均较VO_2无反应组升高(P<0.05);VO_2有反应组容量负荷试验后P(v-a)CO_2、P(v-a)CO_2/C(a-v)O2较容量负荷试验前下降(P<0.05);VO_2无反应组容量负荷试验前后P(v-a)CO_2、P(v-a)CO_2/C(a-v)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乳酸、ScvO_2对判断VO_2/DO_2依赖无价值(P>0.05);P(v-a)CO_2≥6.42mm Hg判断VO_2/DO_2依赖的AUC为0.750,其灵敏度为78.43%,特异度为72.60%(P<0.05);P(v-a)CO_2/C(a-v)O2≥1.45mm Hg/ml判断VO_2/DO_2依赖的AUC为0.965,其灵敏度为86.70%,特异度为100%(P<0.05)。结论 P(v-a)CO_2/C(a-v)O2是反映VO_2/DO_2依赖的良好指标,能有效判断组织缺氧,指导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容量负荷试验阳性患者的液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静脉氧含量差 体外循环 心脏术后 容量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