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被引量:76
1
作者 王明星 张仁健 郑循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75-79,共5页
介绍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概念 ,阐述了当前 6种主要温室气体 (CO2 、CH4、N2 O、HFCs、PFCs、SF6)及其源和汇。尽管目前后 3种气体特别是PFCs和SF6在大气中的浓度很低 ,但它们有很高的增温潜势 ,在大气中寿命相当长 ,来自人类活动的... 介绍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概念 ,阐述了当前 6种主要温室气体 (CO2 、CH4、N2 O、HFCs、PFCs、SF6)及其源和汇。尽管目前后 3种气体特别是PFCs和SF6在大气中的浓度很低 ,但它们有很高的增温潜势 ,在大气中寿命相当长 ,来自人类活动的排放必将造成它们在大气中不可逆的增长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大气 温室效应 SF6 排放 人类活动 CH4 增温 co2
全文增补中
中国大陆CO人为源排放清单 被引量:66
2
作者 王丽涛 张强 +1 位作者 郝吉明 贺克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80-1585,共6页
在经济部门、燃料类型、燃烧方式/工艺技术3个层次对排放源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源的能源消耗/产品产量及相应的排放因子,建立了中国大陆2001年分省区CO人为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2001年CO人为源排放量为1·5×108t... 在经济部门、燃料类型、燃烧方式/工艺技术3个层次对排放源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源的能源消耗/产品产量及相应的排放因子,建立了中国大陆2001年分省区CO人为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2001年CO人为源排放量为1·5×108t.生物质、煤炭和汽油是CO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排放的35·24%、31·67%和20·31%;CO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32·15%)、工业燃烧(23·77%)和机动车排放(21·75%).CO排放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山东、河北、山西、辽宁等12个省区的年排放量在5·0×106t以上,集中了全国总排放的2/3;上海、北京和天津3市的年均排放强度最高(大于100t·km-2·a-1);而西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4个省区的CO排放强度均不足5t·k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排放清单 人为源 中国大陆
下载PDF
瓦里关山大气CO本底变化 被引量:25
3
作者 周凌晞 温玉璞 +1 位作者 李金龙 张晓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7-642,共6页
利用1992 01~2002 12期间的实测资料,分析了瓦里关全球基准站(36°17′N,100°54′E,海拔3816m)大气CO本底特征,并探讨了与源汇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瓦里关山大气CO体积分数本底范围与北半球平均水平基本相符,但增长趋势及年... 利用1992 01~2002 12期间的实测资料,分析了瓦里关全球基准站(36°17′N,100°54′E,海拔3816m)大气CO本底特征,并探讨了与源汇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瓦里关山大气CO体积分数本底范围与北半球平均水平基本相符,但增长趋势及年增长率波动与北半球平均状况并不完全一致,多年平均季节变化与同纬度海洋边界层(MBL)参比值以及北半球平均值也有较大差异,是所在地区多种CO源汇和大气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瓦里关山大气CO本底观测资料既能体现亚洲内陆地域特点又具有全球代表性,辅以其它相关资料,还可进一步揭示中国内陆高原大气CO本底特征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大气污染物 对流层 MBL
下载PDF
我国煤矿CO超限研究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德鹏 王志刚 +1 位作者 孙勇 周明磊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3-185,共3页
基于我国煤矿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回采速度不断加快,CO超限问题越来越明显。介绍我国煤矿CO超限研究的必要性及现状与进展,分析了煤矿CO的几种来源,总结了煤矿CO超限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煤矿CO超限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煤矿co超限 co来源 研究现状 趋势
原文传递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因、来源及充注过程 被引量:20
5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4 位作者 曹来圣 雷明珠 王存武 刘妍鷨 李培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3-532,共10页
基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气样和油样的组分及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成果,结合构造发育史、生烃史和成藏史等地质背景,研究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因、来源和充注过程。丽水凹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有两类,一类是WZ13-1-1井的高含CO2、低含油... 基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气样和油样的组分及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成果,结合构造发育史、生烃史和成藏史等地质背景,研究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因、来源和充注过程。丽水凹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有两类,一类是WZ13-1-1井的高含CO2、低含油型热解气气藏,另一类是LS36-1-1井、LS36-1-2井和LF-1井高含油型热解气和煤型气的混合气、同时还含有一定量CO2的气藏。天然气中烃类气体均为有机热成因气,其中油型热解气为来源于月桂峰组的高成熟气,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充注;煤型气是来源于明月峰组的低熟气,晚期充注。LF-1井的CO2为有机成因,其余井的CO2主要来源于深部无机幔源气,充注时期约为渐新世,各井混入幔源CO2的程度不同。WZ6-1-1井原油为腐泥型高成熟度油,主要来源于月桂峰组,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充注;LS36-1构造凝析油为腐殖型低熟油,主要来源于明月峰组,晚期充注;LF-1井原油则可能具有混源成因,较大比例原油来源于月桂峰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原油 二氧化碳 成因 来源 充注过程 丽水凹陷
下载PDF
北京市基于PM_(10)/CO关系的可吸入颗粒物自然源解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英 金军 +1 位作者 李令军 虞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03-1208,共6页
通过详细分析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多年(2000~2004年)的连续监测数据,建立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法.根据PM10与CO来源差异及不同时期PM10/CO比值的变化,推导出大气颗粒物的自然源贡献率。通过研究PM10、CO等大气污染物的... 通过详细分析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多年(2000~2004年)的连续监测数据,建立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法.根据PM10与CO来源差异及不同时期PM10/CO比值的变化,推导出大气颗粒物的自然源贡献率。通过研究PM10、CO等大气污染物的年变化规律,发现PM10与CO等气态污染物浓度具有一定线性关系,且该线性关系存在明显季节变化,自然源贡献较少的秋冬季节二者的线性关系较好,而沙尘影响较重的春季线性差。建立了理想条件下冬季PM10/CO比值基准,并视其为城市人为源排放基准.冬季当PM10/CO比值大于该基准时,可以认为PM10有自然源贡献,比值越大,自然源贡献越多。根据冬季PM10/CO基准值和整个冬季PM10/CO比值变化情况,推算出2003年和2004年冬季自然源对PM10平均贡献为19%~23%;应用相同方法得到夏季PM10自然源平均贡献率为24%~28%;自然源年均贡献率为29%~35%,高于冬季和夏季,这主要是由于春季沙尘贡献量较大造成的。通过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的源解析结果可以认为此方法准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co 自然源 源解析
下载PDF
水泥工业的环境负荷及控制途径 被引量:8
7
作者 马保国 李相国 +2 位作者 王信刚 董荣珍 朱洪波 《水泥工程》 CAS 2005年第2期79-82,共4页
水泥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等问题是关系到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宏观分析和研究,并探讨了低环境负荷型水泥的生产技术。研究表明:水泥工业对环境负荷影响最大的因素一是燃料、电力、石... 水泥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等问题是关系到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宏观分析和研究,并探讨了低环境负荷型水泥的生产技术。研究表明:水泥工业对环境负荷影响最大的因素一是燃料、电力、石灰石等能源、资源负荷;一是粉尘,CO2,SO2,NOx排放及噪声污染负荷。在预分解窑工艺条件下,要实现生产低环境负荷的熟料,解决我国水泥工业的环境负荷问题,可以从优化配料方案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废弃渣,研发高效燃烧器,研制高活性功能胶凝材料以及研发高效益低能耗粉磨系统等方面进行技术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负荷 水泥工业 控制途径 工业可持续发展 水泥生产过程 NOx排放 工业废弃渣 高效燃烧器 生产技术 宏观分析 污染负荷 工艺条件 预分解窑 配料方案 技术探讨 粉磨系统 胶凝材料 污染物 石灰石 co2 SO2 低能耗 高效益
下载PDF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环评中关注的问题及探讨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志明 韩震 +1 位作者 王浩宇 李扬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第5期49-51,共3页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是目前解决水泥生产企业的发展,并有效处置固体废物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水泥窑对处置废物种类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污染因子识别的困难,以及对污染物排放源强估算的...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是目前解决水泥生产企业的发展,并有效处置固体废物物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水泥窑对处置废物种类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污染因子识别的困难,以及对污染物排放源强估算的困难。本文从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主要特点出发,针对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评价中,对污染因子及现状监测因子的确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污染源强的估算提出了一点思路,以期为从事该行业的评价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回转窑 协同处置 固体废弃物 污染因子 污染源项
下载PDF
温室气体CO_2的另一源——地球内部 被引量:10
9
作者 郑乐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24,共4页
温室气体CO2不仅来源于地表,而且也来源于地球内部。地球内部大量的CO2通过突发式、阵发式和渐进式将其释放,释放出来的CO2成为大气CO2浓度升高不可忽视的源。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地球内部 二氧化碳 大气污染 污染源
下载PDF
烃源岩孔隙流体介质对石油初次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中良 郑伦举 +2 位作者 赵中熙 葛颖 徐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1,108,共6页
利用自主研制的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仪,系统开展了氮气—水蒸气、水蒸气—液态水体系、液态水和无水体系系列生排烃模拟实验,通过对排油效率的分析对比,探讨了烃源岩孔隙流体介质对石油初次运移的影响。在生油气阶段,烃源岩孔隙空间... 利用自主研制的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仪,系统开展了氮气—水蒸气、水蒸气—液态水体系、液态水和无水体系系列生排烃模拟实验,通过对排油效率的分析对比,探讨了烃源岩孔隙流体介质对石油初次运移的影响。在生油气阶段,烃源岩孔隙空间是保持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多组分(烃气、非烃气、石油、地层水)流体共存的一种相态。液态地层水是石油初次运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运移载体。水可能是首先吸附在岩石矿物的表面,起到了一种"润滑剂"的作用,阻止了石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从而有利于石油的运移。同时,生油气过程中伴生的大量的CO2,由于其独特的超临界特性,易于溶解孔隙流体中的石油,降低了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和石油的黏度,减小了石油运移阻力,促进了石油的初次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液态水 co2 石油初次运移 生排烃模拟实验
下载PDF
西川煤矿工作面上隅角CO来源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鹏 庄恒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针对西川煤矿采煤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上隅角频繁出现的CO浓度超过标准要求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通过现场实验、实验室论证等方法对西川煤矿工作面上隅角CO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西川煤矿1113工作面上隅角处CO来源主要为采空区遗煤的低温氧... 针对西川煤矿采煤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上隅角频繁出现的CO浓度超过标准要求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通过现场实验、实验室论证等方法对西川煤矿工作面上隅角CO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西川煤矿1113工作面上隅角处CO来源主要为采空区遗煤的低温氧化,其次为工作面煤体的低温氧化和煤壁煤体在采煤机切割过程中发生的高温氧化以及煤分子部分共价键断裂生成的CO,煤层原生赋存CO的释放可以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隅角 co来源 低温氧化 高温氧化 原生赋存co
下载PDF
老年褐煤综放工作面CO来源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光利 高广新 李树国 《能源与环保》 2020年第11期67-70,共4页
针对敏东一矿低变质老年褐煤低温氧化造成综放工作面回风隅角CO超限问题,通过分析I0116300综放工作面回风隅角CO来源,提出了以有害气体抽采为主,以帷幕注氮、气幕稀释、喷洒阻化剂、均压通风等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并进行了现场应用... 针对敏东一矿低变质老年褐煤低温氧化造成综放工作面回风隅角CO超限问题,通过分析I0116300综放工作面回风隅角CO来源,提出了以有害气体抽采为主,以帷幕注氮、气幕稀释、喷洒阻化剂、均压通风等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I0116300综放工作面回风隅角埋管进行CO等有害气体控制抽采,有效降低了隅角及回风CO浓度;采空区帷幕注氮,惰化遗煤氧化,可以有效抑制CO的生成量;局部均压通风和上隅角导风对抑制采空区CO涌出有较好的效果,工作面最佳配风量控制在1350 m 3/min左右并适当提高上隅角风压,有效减少了采空区CO涌出。通过现场应用,消除了I0116300综放工作面回风隅角CO超限隐患,为回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褐煤 综放工作面 回风隅角 co来源 co治理
下载PDF
天山云杉林地生态系统CO_2源/汇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贾宏涛 赵成义 +2 位作者 蒋平安 盛钰 程路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4-247,共4页
通过实地观测和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云杉林地的CO2源汇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结果表明:(1)云杉光合速率在白天呈现明显的双峰曲线,即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最高出现在10时和15时,分别达到了13.96和13.24μmol·m-2... 通过实地观测和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云杉林地的CO2源汇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结果表明:(1)云杉光合速率在白天呈现明显的双峰曲线,即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最高出现在10时和15时,分别达到了13.96和13.24μmol·m-2·s-1,白天光合速率的最低点出现在20时,为2.52μmol·m-2·s-1。晚间植物呼吸的平均速率为2.65μmol·m-2·s-1。(2)云杉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在白天明显要高于夜间,最高土壤呼吸速率出现在19时,达到了CO21.42g·m-2·h-1。土壤呼吸速率最低值出现在22时,CO2为0.48g·m-2·h-1。夜间土壤呼吸速率相对较为稳定,维持在CO20.6~0.8g·m-2·h-1之间,平均值为CO20.70g·m-2·h-1。(3)夜间云杉生态系统总的来说是碳源,白天随着气温、光强等环境因素的变化,碳源/碳汇关系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云杉林地生态系统24小时净释放CO24.22g·m-2·d-1,因此8月份,云杉林地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碳源;通过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云杉林地生态是一个极弱的碳源,年释放量为CO28.20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co2 林地 关系研究 天山云杉 土壤呼吸速率 光合“午休”现象 光合速率 MOL 模型模拟 双峰曲线 平均速率 植物呼吸 环境因素 不确定性 模型预测 白天 碳源 年变化 日变化 夜间 最低值 平均值 8月份 释放量
下载PDF
煤层开采中CO产生及来源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连聪 孙勇 +4 位作者 冯文彬 陈洋 张德鹏 尹占春 王刚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3-45,50,共4页
针对目前许多矿井开采过程中回风隅角CO异常超限的问题,对煤层中CO产生及来源规律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井回风隅角CO浓度的升高主要发生在正常采煤时,即CO产生量的增加与煤炭的开采过程是密不可分的;煤层中原始伴生CO是风水... 针对目前许多矿井开采过程中回风隅角CO异常超限的问题,对煤层中CO产生及来源规律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井回风隅角CO浓度的升高主要发生在正常采煤时,即CO产生量的增加与煤炭的开采过程是密不可分的;煤层中原始伴生CO是风水沟煤矿和老公营子煤矿在煤炭正常开采期间回风隅角CO异常超限的重要原因之一;煤体破碎前后及破碎程度对CO的产生量影响较大,煤的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产生的CO越多;风水沟煤矿和老公营子煤矿主采煤层正常采煤期间回风隅角CO的主要来源是煤体被采落破碎过程中由于与空气接触发生低温快速氧化而产生的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风隅角 异常超限 原始伴生 低温氧化 来源规律 co
原文传递
羊场湾大采高易自燃工作面CO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秦汝祥 陈国栋 +2 位作者 骆大勇 侯树宏 田文雄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1,共6页
为探明羊场湾160205工作面上隅角CO体积分数超限明显的原因,沿工作面倾向和走向布置测点,测试早中晚三班开始前的CO体积分数,并在采空区布置束管,对不同位置气体进行取样分析,得出160205工作面CO体积分数分布。结合煤炭开采过程CO的主... 为探明羊场湾160205工作面上隅角CO体积分数超限明显的原因,沿工作面倾向和走向布置测点,测试早中晚三班开始前的CO体积分数,并在采空区布置束管,对不同位置气体进行取样分析,得出160205工作面CO体积分数分布。结合煤炭开采过程CO的主要来源与煤氧化产生CO的机理,分析得出羊场湾160205工作面CO主要来源。结果表明:CO体积分数沿工作面煤壁到架后采空区方向逐渐升高;采空区深度0~15 m和30~100 m处为高体积分数CO区域;160205工作面CO主要来源为采空区遗煤氧化,其次为顶煤氧化与割煤时煤体破碎产生,采空区深度30~100 m处的CO体积分数较高区域是判定采空区遗煤自燃状况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分布 co来源 遗煤氧化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CO超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防控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铭轩 胡社荣 +1 位作者 于新智 刘铖朴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5-167,172,共4页
为解决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CO存在超限异常的难题,以神东矿区为例,通过对采空区煤在常温条件下还原环境中CO的脱附实验和氧化环境中氧化实验的比较,证明了煤的氧化是常温下神东矿区采空区CO产生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调研及现场观测,确定... 为解决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CO存在超限异常的难题,以神东矿区为例,通过对采空区煤在常温条件下还原环境中CO的脱附实验和氧化环境中氧化实验的比较,证明了煤的氧化是常温下神东矿区采空区CO产生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调研及现场观测,确定了引起CO超限的煤层内部因素、设备因素和环境因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超限防控方法,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co来源 神东矿区 煤炭氧化 超限防控方法
下载PDF
光合作用就是碳汇 被引量:6
17
作者 雷学军 《中国能源》 2020年第6期4-12,共9页
光合作用就是碳汇,这既是诠释生命的历程又是讲述碳循环的故事。大约在46亿年前,频繁的火山活动喷发出H2O、CO2、CO、H2、CH4、N2、H2S、NH3、SO2和He等气体,在紫外线、宇宙射线、闪电、高温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产生了许多简单的有... 光合作用就是碳汇,这既是诠释生命的历程又是讲述碳循环的故事。大约在46亿年前,频繁的火山活动喷发出H2O、CO2、CO、H2、CH4、N2、H2S、NH3、SO2和He等气体,在紫外线、宇宙射线、闪电、高温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产生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然后随雨水进入原始水域,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许多不同性质的生物大分子,继而演化为原始单细胞。大约在35~38亿年前,不生氧光合细菌就开始了初始的光合作用。数亿年后,以蓝细菌为代表的生氧光合生物出现,地球进入了生氧光合作用时代,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气圈和水圈。在O2充足的环境下生命大量出现,最后演变进化出草、木、虫、鱼、鸟、兽及人类。不管光合作用怎样变化,CO2一直是这个伟大生化反应的原料。光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并将大气中的CO2和热量源源不断地转运储存到由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中;生物氧化消耗O2,同时向大气中释放CO2和热量;演绎着“碳热氧”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驱动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产生了风雨雷电、龙腾虎跃、五彩缤纷、气象万千的生态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co2 H2O 蓝细菌 植物 碳热氧循环 碳汇 热汇 氧源
下载PDF
基于卫星平台的全球大气一氧化碳柱浓度反演方法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诚 白文广 +2 位作者 张鹏 孙友文 司福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99,共7页
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温室气体外,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作为一种非直接温室气体加剧了这种变化.由于地基观测台站数量有限,而大气化学模型的模拟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假定,因此,卫星观测成为实时获取大气CO浓度分... 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温室气体外,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作为一种非直接温室气体加剧了这种变化.由于地基观测台站数量有限,而大气化学模型的模拟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假定,因此,卫星观测成为实时获取大气CO浓度分布信息的有效途径.Sciamachy是第一台搭载在卫星上,利用观测到的近红外波段太阳反射光谱反演大气一氧化碳的仪器.由于在近红外波段,大气散射效应可以忽略,所以Sciamachy观测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大气底层一氧化碳的时空变化信息.本文基于迭代最大后验概率算法,对Sciamachy的观测数据进行反演分析,同时应用云效应校正与仪器本身问题校正方法,得到了全球一氧化碳柱浓度时空分布结果;通过与Atsr全球火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全球CO排放源的种类与时空分布;最后选取中国地区CO柱浓度分布图,并结合人口密度与煤田/煤矿分布,对其排放源进行了初步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观测 一氧化碳 云效应 排放源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Elevated CO_2 on Growth, Carbon Assimilation, Photosynthate Accumulation and Related Enzymes in Rice Leaves during Sink-Source Transition 被引量:4
19
作者 Jun-Ying Li Xing-Hua Liu +4 位作者 Qing-Sheng Cai Hui Gu Shan-Shan Zhang Yan-Yan Wu Chun-Jiao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23-732,共10页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rowing rice (Oryza sativa L.) leaves under the treatment of the short-term elevated CO2 during the period of sink-source transition, several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dynamic changes i...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rowing rice (Oryza sativa L.) leaves under the treatment of the short-term elevated CO2 during the period of sink-source transition, several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dynamic changes in photosynthesis, photosynthate accumulation, enzyme activities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SPS), and sucrose synthase (SS)), and their specific gene (spsl and RSusl) expressions in both mature and developing leaf were measured. Rice seedlings with fully expanded sixth leaf (marked as the source leaf, L6) were kept in elevated (700 μmol/mol) and ambient (350 mol/L) CO2 until the 7th leaf (marked as the sink leaf, L7) fully expand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levated CO2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ate of leaf elongation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of L7 during the treatment without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L6. However, in both developing and mature leaves, net photosynthetic assimilation rate (A), all kinds of photosynthate contents such as starch, sucrose and hexose, activities of SPS and SS and transcript levels of spsl and RSusl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nder elevated CO2 condition.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elevated CO2 had facilitated photosynthate assimilation, and increased photosynthate supplies from the source leaf to the sink leaf, which accelerated the growth and sink-source transition in new developing sink leaves. The mechanisms of SPS regulation by the elevated CO2 wa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vated co2 PHOTOSYNTHATE PHOTOSYNTHESIS rice sink-source transition sucrose metabolism
原文传递
煤自燃预测指标气体确定及工作面一氧化碳来源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正帅 《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采用实验分析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新疆乌苏四棵树七号井综放工作面煤层自燃倾向性、最短发火期,确定了自然发火指标气体,分析了工作面一氧化碳来源。研究认为,该矿A_5煤层应以一氧化碳作为自然发火初期的预测指标气体,以烯烃... 采用实验分析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新疆乌苏四棵树七号井综放工作面煤层自燃倾向性、最短发火期,确定了自然发火指标气体,分析了工作面一氧化碳来源。研究认为,该矿A_5煤层应以一氧化碳作为自然发火初期的预测指标气体,以烯烃为辅助指标气体来判断煤的自燃程度。将一氧化碳作为30℃~130℃区间预测自燃的指标气体,一氧化碳出现时说明煤已经发生氧化反应;将烯烃作为130℃~200℃区间判断煤自燃程度的指标气体,乙烯、乙烷出现时说明煤温已达到130℃,丙烷出现时说明煤温已达到150℃。该矿A_(5)04工作面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本工作面采空区遗煤氧化(占88%),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工作面两道超强深孔预裂爆破(占12%)。研究成果为矿井自然发火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指标气体 一氧化碳 来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